正文

清華初期的學生生活 (12)

民國大學 作者:陳平原 謝泳


演說、辯論的練習會與比賽會也經(jīng)常有,有學校主持的全校性的、有班級性的,也有專搞這種活動的學生社團所舉辦的,進行時分漢語英語兩類。為了提倡英語的演說辯論,學校的英語課中還特設了一門,和這方面的課外活動相配合。教這門課的教員當時也成為同學笑談的對象,因為他在班上現(xiàn)身說法,指手劃腳,往往十分機械,有如看木偶戲或皮影劇,使人起雞皮疙瘩。例如,他做示范演說,講“在歷史上有那么一個轉(zhuǎn)折點……時”,一到“轉(zhuǎn)折”兩字,右手臂就配合著舉起來,著重那么“轉(zhuǎn)折”一下!演說,演說,大抵“說”的內(nèi)容本來不關宏旨,主要的是“演”,說的道理未必能折服人,而演的姿態(tài)動作一定要富有煽惑力。美國政治界和宗教界里所謂成功的人物大都具備這一套本領。我們,作為留美的一部分預備工夫,依樣葫蘆,又安得放過不畫呢?因此,演說比賽場合上也就充滿著這一類的表現(xiàn),能選擇恰當?shù)念}目,乃至借用一些課題,從而用警辟的語句,說出些較大的道理來的,是極難得的例外。如今還記得的一例是很多人都熟識的洪深同志,曾于一九一六年以《敬惜字紙》的題目獲得了漢文演說比賽的亞軍 ① 。至于辯論,目的性就更差了,總是為辯論而辯論,或找些模棱兩可的與實際全不相干的題目,或雖相干而是非曲直已很明顯的題目,反復辯駁一番。只須三寸不爛,掉得靈活,不怕理屈,但要詞強,評判員就可以宣告你方勝利。我一直沒有過機會去旁聽西方議會里的所謂辯論,方式容有不同,精神實質(zhì)必然是一樣的。當時,演說與辯論還曾發(fā)展成為一門校際比賽的活動。

對中等科的學生,音樂起初采用過上課的方式,由一個美國女教師主持,專教唱洋歌,從“三只瞎老鼠”、“蘇格蘭大火”一類的兒歌,基督教的“頌圣詩歌”,到見于《一〇一個名歌選集》中的許多歌曲,由淺入深,教了不少。同時又挑選部分同學,組織了初級和高級的兩個唱歌隊,當時一般用英文呼為Glee Club。盡管那位女教師很嚴格,其中南郭先生還是不少,我自己就是一個。但一般說來,從中等科讀起的清華畢業(yè)生都會哼上幾聲洋歌,大都是在這幾年里學來的,后來機會就少了。其中部分對音樂特別愛好并且愛玩樂器的同學,在學校的倡導、組織與財力支持下,發(fā)展為管弦樂隊,并且逐年有所擴大。學校當局當然也樂于為此,因為像體育一樣,樂隊也曾“光大過清華的門楣”。但個別的同學也曾因此而踏上音樂的專業(yè)道路,例如不幸早逝的黃自先生和最近在教學之余,還時或出場一顯歌喉的應尚能先生。也有個別的同學僅以音樂為表現(xiàn)自己的一種業(yè)余手段,一到美國,就不惜花上可觀的一注美金,專門吊他的洋嗓子。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