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老北大的故事 (8)

民國大學 作者:陳平原 謝泳


正因為尊重個性,強調獨立,沙灘或者馬神廟,多的是怪人與軼事。“狂妄”、“怪誕”與“不羈”,在其他大學或許會受到制裁,而在北大,則很可能得到無聲的鼓勵。在北大人眼中,有個性、有趣味、有教養(yǎng),似乎遠比有成就更值得羨慕。這種價值取向,使得校園里代代相傳的“老北大的故事”,與校方所修“正史”拉開了距離。比如,寫校史不會給辜鴻銘多大篇幅,可要說北大人物,辜氏絕對不可缺少;錢玄同當然是大名鼎鼎,可校史上不會提及其只管傳道授業(yè)解惑,而拒絕為學生閱卷。至于陳漢章不當教授當學生、朱謙之不要文憑要學問,諸如此類的奇人逸事,幾乎每個北大人脫口都能說出一大串。

“軼事”之不同于“正史”

作為一所著名的綜合大學,北大文、理、法三院各具特色,也各有千秋。如果撰寫中國教育史,談論北大對于傳統學術及書院教學的突破,后兩者或許更有代表性??梢f“老北大的故事”,則基本上屬于前者。

就學校總體實力而言,理工醫(yī)農的發(fā)展極為重要,故每回校方組織的紀念冊上,都會強調實驗室的建設,以及教學質量、科研成果等。比如,一九四八年出版的《北京大學五十周年紀念特刊》,在“學術講演概要”及“論文集目錄”部分,排列順序都是理、文、法、醫(yī)、農、工??傻搅诵J逢惲屑懊淌谶z著展覽,理科教授榜上有名的惟有兼及政治文化的丁文江,余者全是人文學者:蔡元培、陳獨秀、王國維、魯迅、黃侃、吳梅、錢玄同、劉半農、沈兼士、孟森、馬廉、徐志摩。至于學生會主持的紀念冊,更幾乎是文學院的一統天下。

據曾任教物理系的李書華回憶,由于一批學成歸來的教授們殫精竭慮,二十年代“北大本科物理系畢業(yè)水準,比美國大學本科畢業(yè)(得B.Sc.學位,以物理為主科)水準為高,比美國得碩士(M.Sc.)學位的水準為低”。這對于創(chuàng)辦不到三十年的北大來說,無疑是值得驕傲的。北大理科、法科的教授對中國現代化進程的貢獻,完全值得文化史家大筆書寫??杉幢闳绱?,李書華依然稱:“北大的人才,以文科方面為最多?!保ā侗贝笃吣辍罚┻@只能說是一種誤會:科學家與文學家的貢獻,其實無法比較;所謂人才云云,也就很難說文科為多。

有好幾個因素,使得北大文學院的教授們盡領風騷。首先,北大之影響中國現代化進程,主要在思想文化,而不是具體的科學成就;其次,人文學者的成果容易為大眾所了解,即便在科學技術如日中天的當下,要講知名度,依然文勝于理。再次,文學院學生擅長舞文弄墨,文章中多有關于任課教授的描述,使得其更加聲名遠揚。最后一點并非無關緊要:能夠得到公眾關注并且廣泛傳播的,不可能是學術史,而只能是“老北大的故事”。

講“故事”,注重的不是權勢,也不是成就,而是北大人獨特的精神氣質。陳詒先追憶后來歸并入北大的譯學館同學時,有句妙語:“無一偉人”,但“皆能以氣節(jié)自勵”。這可不是故作謙虛,而是別有懷抱:與功業(yè)相比,人格更值得夸耀。以鑒賞的眼光,而不是史家的尺度,來品鑒人物,人文學者因其性格鮮明、才情外顯,比較容易獲得好評。柳存仁述及校園中常見的“話題”,多選擇文科教授,除了北大人特有的傲氣,更包含某種價值判斷:

在這個俯拾即是“要人”,同學多半不“賤”的古城老學府里面,很少——我甚至于想說沒有——人會引以為榮的提起上述的任何一班人的“光榮”的或“偉人”的史跡?!苍S偶然會有人談到黃季剛、劉師培、辜鴻銘、林損、陳獨秀、林琴南、蔡元培,然而,通常喜歡講他們的逸聞軼事的,似乎總是出之于白頭宮女話天寶滄桑似的老校工友之口的時候為多。(《記北京大學的教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