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漢字概說(2)

細說漢字:1000個漢字的起源與演變 作者:左民安


既然說表意文字與語音沒有直接的聯(lián)系,那么“形聲字”中的“聲”又應怎樣解釋呢?漢字是可以分為沒有標音成分的象形、指事、會意的純表意字和有標音成分的形聲字這兩大類。但即使是“形聲字”的“聲符”本身原來也是一個象形符號。比如紋、雲(yún)、洋、漁等都是形聲字,它們的聲符是文、云、羊、魚。甲骨文中的“文”字就像一個人胸部刻的花紋(即為“祝發(fā)文身”的“文”),“云”字就像一朵白云的形狀,“羊”字像羊頭,“魚”字像魚形。這里的“文”、“云”、“羊”、“魚”都是象形字,還是與語音不發(fā)生直接聯(lián)系,所以在我們現(xiàn)行的方塊字中,即使是有百分之九十的形聲字,也不妨礙它屬于表意文字體系。

二 漢字的結構

我們知道,漢字是屬于表意體系的文字,字形和字義有著密切的關系。倘若我們能對漢字的形體結構做出正確的分析,那么對于我們了解和掌握漢字的本義和引申義,特別是對于我們閱讀古代文化典籍有著極大的幫助。

一提起漢字結構,總離不開“六書”之說。所謂六書,就是前人分析漢字結構所歸納出來的六種條例。六書這個名稱,最初見于《周禮·地官·保氏》;六書的細目,始見于西漢劉歆的《七略》。用六書分析漢字的結構,是從漢代古文經(jīng)學家發(fā)端的。

我國歷史上關于六書的說法很多,但就其名目和名目的次序而言,主要有三家。

第一家是東漢的班固。他在《漢書·藝文志》里說:“古時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教國子,教之以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第二家是東漢的鄭眾。他在《周禮·地官·保氏》注中說:“六書,象形、會意、轉注、處事、假借、諧聲也。”

第三家是東漢的許慎。他在《說文解字·敘》里說:“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聲,四曰會意,五曰轉注,六曰假借。”

過去的學者,通過對這三家說法的比較,大都采用了許慎的名稱,這不僅因為他對六書的名稱都有具體而詳細的解釋,同時他還有我國分析研究漢字的第一部專著《說文解字》。而在次序上呢?則大都采用班固的說法。因為漢字是起源于圖畫,象形、指事、會意都和圖畫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圖畫在前;而有標音成分的形聲字則是在象形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這也是符合由表意到標音的文字發(fā)展規(guī)律的,所以形聲字在后;假借則只是有讀音上的聯(lián)系,與字義毫不相干,所以放在最后??梢?,這種次序的排列是很有道理的,于是就很自然地形成了后世大家所公認的六書的名稱和次序: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應當說明,六書是古人根據(jù)漢字結構歸納出來的漢字構造結論,而決不能認為我們的祖先是依照這六條法則來創(chuàng)造漢字的。班固在他的《漢書·藝文志》中說,六書是“造字之本”,這種說法顯然是不嚴密的。實際上,象形、指事、會意、形聲才是造字之法,而轉注和假借是不能產(chǎn)生新字的,它們僅是用字之法,和漢字的結構不發(fā)生聯(lián)系。

下面對六書進行具體的分析:

(一)象形。顧名思義,象形就是像實物之形,也就是把客觀事物的形體描繪出來的意思。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得精湛:“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所謂“隨體詰詘”,也就是隨著物體的自然形狀,彎彎曲曲地描繪出來。如“日”、“月”就很像一輪紅日和一彎新月高懸太空。再看“山”的甲骨文字形,當中一峰突起,周圍群嵐環(huán)抱,頗有一點“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意味。“州”字也很有意思:甲骨文和金文都是三條曲線,表示波濤洶涌的流水,其中間的小圓圈或小黑點,表示水中的一塊陸地。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