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踐深知殺父之仇不共戴天,既然無可幸免,他只能傾盡最后所剩的五千死士,與吳兵拼個玉石俱焚。但越國大夫文種利用吳國內(nèi)部的矛盾,巧妙斡旋,爭取到吳國寵臣伯嚭的鼎力支持,否定了伍子胥必要將越國趕盡殺絕的主張。機心暗藏的吳王夫差轉而要求越王勾踐偕同夫人到吳國為奴,為闔閭守墓,以期通過對勾踐的人身侮辱來達至為父復仇的目的,是為“辱越”。
鞭楚也好,辱越也罷,看似偶然,其實都是在仇恨驅使下的必然之舉??梢韵胍姡绻麤]有仇人楚平王,伍子胥的人生軌跡絕不會如此波瀾壯闊,吳楚兩國的國家命運也絕不會如此跌宕起伏。同樣,如果沒有仇人勾踐,夫差也許不會那么快登上吳王的寶座,也不可能在為父復仇中一戰(zhàn)揚名。而吳國,在相繼打贏了兩場對楚和對越的復仇之戰(zhàn)后,更是震撼天下,隱然間成為天下霸主。
可見,仇人的存在就像是一種無堅不摧的人生核動力,強勁地推動了歷史的前行。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在人類所有的情緒中,仇恨具有最強悍、最持久的作用。它擁有一種近乎無限的能力,足以摧毀人類最基本的同情與憐憫。正所謂此恨綿綿無絕期,此仇洶洶無止境。
你看,夫差為了給父親報仇,可以耐心等待三年。而伍子胥為了給父親報仇,更是等了十六年。十六年,是何等漫長的一段時間啊!在這個近乎遙遙無期的等待中,隨時會出現(xiàn)各種阻撓因素,消磨著復仇者的意志,但伍子胥硬是堅持到了最終的清算之日。
那么,為什么仇恨會具有如此強悍、持久的作用力呢?
心理學上的“蔡岡尼克效應”可以幫我們厘清這一令人迷惑不解的現(xiàn)象。
1920年,一位來自俄羅斯的心理學系畢業(yè)生布魯瑪·蔡岡尼克在奧地利維也納的一家咖啡館陪她的導師喝咖啡。出于心理研究者的敏感,蔡岡尼克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了服務員結賬時的一個奇怪現(xiàn)象。
當顧客招呼結賬的時候,服務員可以很容易地記起顧客點過哪些食物。但是,一旦顧客結賬完畢,過幾分鐘再詢問的時候,服務員就像得了健忘癥一樣,即便很費力地去回想,也很難給出準確的答案了??雌饋恚灰櫩鸵唤Y完賬,服務員的相關記憶也隨之消逝無蹤了。
為什么相隔短短的幾分鐘,同一個服務員的記憶力就判若兩人?
蔡岡尼克對這一現(xiàn)象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她決定回到實驗室后繼續(xù)研究這個問題。她找來一些被試,給他們布置了一些簡單的任務,比如合并計算一些數(shù)字的總和,或者將一些玩具放到盒子里面。針對一部分被試,她特別要求他們在完成任務之前就中止。最后,蔡岡尼克要求參與實驗的被試描述所有的任務。
結果正如她在咖啡館觀察到的現(xiàn)象一樣,那些沒有完成的任務依然保留在被試的記憶中,很容易重新回憶起來。而那些順利完成了任務的被試,則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才有可能回憶起自己剛剛完成的任務。
蔡岡尼克進一步的研究揭示,當人們開始從事任何一項活動時,大腦中會經(jīng)歷一種精神焦慮?;顒右坏┙Y束,大腦的潛意識就放松下來,并很快地遺忘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情,以便為接收(記憶)新的信息預留“空間”。但是,如果活動沒有如期結束,大腦的焦慮狀態(tài)就會一直持續(xù),直到活動完全結束后才會消失。正是大腦的焦慮狀態(tài),幫助人們牢牢地記住自己未完成的任務或使命。
這一現(xiàn)象,就被稱為“蔡岡尼克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