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會發(fā)生政府債務危機嗎(1)

中國2014:改革升擋 作者:吳敬璉 柳傳志 秦暉


長江商學院副院長、金融學教授 陳龍

2013年4月9日,惠譽下調了中國的主權信用評級,這是1999年以來國際評級機構首次這么做,而惠譽下調評級的一個理由是地方政府的債務問題。4月17日,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的副會長張克表示,地方政府債務已經“離開可控的范圍”,可能引發(fā)比美國住宅市場崩潰更大的金融危機。

其實,自2008年以來,地方政府的債務問題屢屢成為市場的焦點。

悲觀者認為,地方政府債務體量龐大,很多債務對應的資產收益率低下,而且信息不透明。樂觀者則認為,地方政府債務雖然余額較大,但相對于中國龐大的GDP,占比依然較小,很多債務對應著有良好收益的資產,而且地方政府的背后是中央政府。

筆者試圖在本文分析中國政府從中央到地方的債務風險,從而對中國的政府債務危機的可能性做一個估測。為做到這一點,必須先計算中國政府的資產負債表。

作為一個整體,中國政府的債務問題至少和三個問題相關:一是中國公共債務余額的多少,二是國有資產的估值,三是中國經濟和政府收入未來的增長。

經過估算,筆者認為現階段中國政府整體的債務風險并不大,但這并不代表地方債務危機不是問題。地方政府動機與責任的錯配,以及國有體制下銀行功能的扭曲,滋生出巨大的道德風險,進而導致地方政府融資與償債能力的錯配,我們可以預期地方債務未來出現一定范圍的違約。實際上,目前地方債務的大面積展期類似龐氏騙局,根據國際慣例已經是違約。

在中國經濟形勢向好的情況下,地方債務不會成為一個大問題,但當經濟形勢下滑時,地方債務的風險就會凸顯出來。

公共債務余額

在討論地方債務時,首先遇到的一個問題就是中國公共債務余額的多少。因為地方政府的背后是中央政府,當地方政府出現債務危機尤其是大范圍危機時,中央政府是很難袖手旁觀的,所以衡量地方政府債務的高低一定要從公共債務余額的角度去考慮。

那么中國的公共債務余額是多少呢?由于官方沒有公布這方面的權威數字,因此市場只能根據有限的資料去進行估測。筆者經過估測和計算后認為,截至2011年年底,中國公共債務余額大約為263749億元,占2011年名義GDP的比例為56%(表1)。

中國公共債務余額占GDP的比例為56%,那么這個比例是高還是低呢?根據IMF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出,除了俄羅斯,中國公共債務余額占GDP的比例不但小于各發(fā)達國家,也小于同為金磚國家的印度和巴西。

需要注意的是,在IMF的口徑中,政府總債務額(general government gross debt)包含所有政府未來需要支付的債務,包括貸款、債券、保險、養(yǎng)老金和標準化擔保合約等諸多組成部分,但各國數據的具體組成不同,例如巴西、德國、希臘和日本的數據中包括養(yǎng)老金等社保債務,其他國家不包括,因此各國政府總債務額的統計口徑并不完全相同。換句話說,假如考慮養(yǎng)老金等社保債務,那么日本和希臘等國的數字不會那么高,而中國的數字也不會那么低。

那么,中國養(yǎng)老金缺口占GDP的比例有多大呢?根據巴克萊銀行的研究,在不同的情景假設下,截至2011年年底,中國養(yǎng)老金缺口占GDP的比例為0~35%。

那么,即使按照最高限的35%來計算,中國公共債務余額占GDP的比例也僅為91%,這個數字高于德國和巴西,但遠低于日本和希臘。

國有企業(yè)資產價值

除了公共債務余額占比不高,中國還擁有一個很多國家沒有的優(yōu)勢,即中國政府手中持有大量國有資產。對于國有資產給社會總體所帶來的效益而言,各界存在爭議,但從償還債務的角度來說,這卻是一筆可以使用的巨額財富。

但這里有一個問題,就是政府手中的國有資產,到底擁有多大的市場價值呢?由于政府缺乏這方面的權威數據,因此市場也只能將零散的資料拼接起來,并進行估算。筆者對此也進行了估算,結果如下:

620880億元的國有資產估值總和不但遠遠高于263749億元的公共債務余額,也超過了2012年中國519322億元的GDP。不過需要說明的是,不同的估值方法常常會得出差異很大的結果,例如2011年全國非金融類國有企業(yè)實現凈利潤16932.6億元,2013年4月19日A股所有非金融股的市盈率為21.49倍。在這一市盈率下,非金融類國企的估值為363882億元,與按照市凈率估值出來的543252億元有較大差距。

不過即使是按照363882億元的數字,中國的非金融類國有資產依然是一筆龐大的財富,足以覆蓋全部的公共債務,而且這還未將金融類國有資產納入其中。另外,目前國有企業(yè)的很多資產可能并未計算在內,例如中國移動的牌照、工商銀行的網點優(yōu)勢和很多國有企業(yè)的商譽等。假如再算入這些資產,那么現有國有企業(yè)的價值可能仍會增長。

強勁的經濟增長與政府收入增長

公共債務余額占GDP的比例不高、數十萬億元的國有資產,這是中國應對債務危機的兩個有利條件,但在此之外,中國作為一個新興經濟體,在經濟增長和政府收入增長上還有著很大潛力可挖。

首先,從1978年到2010年,中國名義GDP的平均增速達15.7%,實際增速在10%左右。未來名義GDP增速到底會如何變化取決于兩點,一是實際GDP增速,二是通脹。

關于第一點,目前各界的看法相差較大,例如經濟學家林毅夫認為中國經濟還有很大潛力,未來20年有望維持8%的增長,這在學界和社會上引起了諸多爭議。大多數人都認為,中國的實際GDP增速未來將出現趨勢性的下降,比如從10%的水平降為7%~8%。

關于第二點,一些人認為,未來隨著勞動力供給的減少以及宏觀政策的寬松,中國的通脹將有所上升。但也有人認為,目前中國的投資率過高,未來可能出現嚴重的產能過剩,這會導致經濟進入通縮。

通脹和通縮的爭論目前仍懸而未決,但顯而易見的是,通脹有利于緩解債務壓力,通縮則相反。

不過,高通脹會危及社會穩(wěn)定,筆者認為政府容忍較高通脹的可能性不大。通縮會造成經濟下滑及失業(yè),而央行擁有無限發(fā)行貨幣的能力,因此筆者認為通縮也是小概率事件。

綜合來說,筆者認為未來中國經濟可能呈現出一種溫和通脹的局面,而名義GDP增速下降將是大概率事件。

然而,即使是趨勢性的下降,中國在未來十年保持10%左右的名義GDP增速還是很有可能實現的。

這樣的名義GDP增速明顯慢于過去30多年的平均增速,但與眾多發(fā)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相比,這已是一個相當高的數字了。

其次,根據筆者的研究,從1999年到2010年,全國全口徑財政收入(包含土地出讓收入和社保收入等進項,是廣泛意義上的政府收入)在這12年間的平均增速達19%,而同一時段中國名義GDP的平均增速為14%。這使得在此期間全國全口徑財政收入占名義GDP的比例逐年上升,1998年時該比例為20%,2010年時該比例已達35%。

從發(fā)展中國家的角度來看,全口徑財政收入占GDP的比例大多不會超過40%。假如未來十年名義GDP增速保持在10%,全口徑財政收入占GDP的比例穩(wěn)定在35%,那么全口徑財政收入的年增速也會維持在10%的水平。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