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凌永生本來鎖著的眉頭卻慢慢地松緩了。他深深地吸了口氣,同時握刀的右腕處青筋凸現(xiàn)。
徐叔停止了端茶啟唇的動作,他雙眼緊縮,緊緊地盯在了凌永生握著的那柄廚刀上。
那廚刀長七寸,高三寸,刃口鋒利,手感沉重,顯然是用上好的精鋼鑄成。
突然間,寒光閃動,刀已揮出!
锃亮的刀鋒在潔白的豆腐上跳動著,每跳一次,凌永生的左手便向后移動些許。那動作實在太快,在臺下看來,凌永生左手的移動毫無停頓,就這樣連續(xù)從整塊豆腐上滑了過去。
須臾,刀鋒已經(jīng)跟著凌永生的指尖追到了豆腐的尾端,凌永生收刀、吐氣,那塊豆腐微微晃了一晃,突然間整整齊齊地倒向一側(cè),竟已被切成了一堆極薄的豆腐片!剛才凌永生一出刀,臺下便已寂靜無聲,此時見到豆腐倒下,眾人正想喝一聲彩,卻忽見凌永生猛吸一口氣,手腕一抖,刀光再次閃出,那尚未發(fā)出的叫好聲立刻被生生地逼了回去。
這一次,刀勢來得更急。那豆腐像活了一般,跟著廚刀一同飛舞,案板上便如同下起了雪花。雪花越下越大,最后竟完全蓋住了那锃亮的刀光,只剩下潔白一片。
突然間,雪停聲止,一切重歸平靜,凌永生長長地吐出一口氣,額頭和鼻尖處已滲出一層細密的汗珠。
案板上的豆腐經(jīng)過第二輪的刀切,似乎少了很多。廚刀的兩側(cè)則是潔白一層,密密地貼滿了豆腐。
凌永生氣息略定,輕輕抬起右手,把那柄沾滿豆腐的廚刀浸入了早已準備好的一盆清水中。無數(shù)細如毛發(fā)的豆腐絲“倏”地從刀刃兩側(cè)散入了盆中,那豆腐絲潔白飄逸,就如同在水中綻放了一片絢麗的煙花。
臺下的看客們此時才回過味來,齊齊地發(fā)出一聲贊嘆:“好!”
凌永生今天要做的菜,是“文思豆腐羹”,這道菜成敗最關(guān)鍵之處就在豆腐切絲這一步。他在這樣的氣氛和壓力下,完成得如此出色,絲毫沒有讓徐叔失望。即便是徐麗婕這個對廚藝完全不通的人,見到了凌永生的這番表演,也禁不住拍起了手。
三人接下來的一番操作看似無特殊之處,其實在烹飪中卻是關(guān)鍵所在。
最終菜肴的味道如何,這諸多輔料,蔥、姜、酒、糖、鹽等等,無一不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如何搭配,搭配多少,任一種變化都會在菜味中體現(xiàn)出來。同樣的一道菜,每個廚師做出的口味卻各不相同,其中奧妙便在于此。不光如此,即使是爐灶上火頭的大小調(diào)節(jié),也是非常有學問的。內(nèi)行人通常把烹調(diào)時火力大小和時間長短的變化情狀用一個詞來形容:火候。在原料、佐料相同的情況下,火候?qū)τ诓似焚|(zhì)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鸷虻倪\用能否做到恰到好處,是衡量一個刀客灶上功夫技術(shù)水平的重要標準。
真正一流的刀客,必須對刀功、用料、火候的把握全都得心應(yīng)手,不論在何種條件下,都能夠應(yīng)付自如。
“三套鴨”、“清蒸鰣魚”、“文思豆腐羹”,三道傳統(tǒng)淮揚佳肴呈現(xiàn)在眾人的面前,名廚名菜,色澤鮮嫩,熱氣騰騰,引人垂涎。
最終勝出的,究竟會是哪一道菜肴呢?
4
負責主持“名樓會”的周經(jīng)理清了清嗓子,目光畢恭畢敬地從馬云、陳春生和徐叔身上依次掃過:“大廚們的作品都已經(jīng)完成了,請三位上臺品評?!?/p>
徐叔看看馬云:“馬老,您德高望重,就從您這里開始吧?!?/p>
“唉——”馬云擺了擺手,“不可喧賓奪主,陳總,還是你先來?!?/p>
陳春生把身體往椅背上一靠,不慌不忙地說道:“我看哪,今天是三大名樓間的比試,由我們來做評定多少有些不合適。姜先生遠來是客,對淮揚菜又頗有研究,所謂旁觀者清,不如由他來為這三道菜評個高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