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坐”以調(diào)呼吸(3)

元氣禪:和尚為什么不生病 作者:玄侑宗久 樺島勝德


只有它們“共進共退共命運”,才有真正全面的呼吸,才有生命力整體的和諧、成長與發(fā)達。

通過呼吸,我們在有意無意之間錘煉了腹肌張弛之力,尤其是脊椎的柔韌度。反過來,也只有腹肌的張弛與脊椎的柔韌,才是支持我們呼吸的動力,而脊椎是中流砥柱。

又者,我們每天的生活,自起床之后,坐姿將占大半時間,因此,將“呼吸”與“姿勢”(如坐姿)結(jié)成互為表里的對子模式,將成為有效培育“動物腦”的最佳路徑。

如此,我們確立了“動物腦”與脊椎柔韌度的基本地位,也明確了它們與呼吸“肌制”之間的關(guān)系。現(xiàn)在,我們進一步討論后者問題。

當下,含胸、壓腹、駝背的姿勢隨處可見,孩子身上有,成人身上也有。而這個不起眼的“小毛病”,正成為破壞呼吸“肌制”健全的第一天敵。

打開胸廓,將他們從凹陷、壓抑、封閉的狹小胸間世界中解放出來,以致那個世界都豐滿起來,這已成為一個絕對的必要。

從呼吸入手,就是掌握正確的呼吸方法,這是先決條件。

呼吸時,自主地意識到上焦、中焦。這個“自主意識”本身,就是略施壓力。只需這稍稍的壓力,就可以錘煉呼吸“肌制”——主管“姿勢”與上、中焦呼吸一體化的肌肉運作體系。

略施壓力的具體方法很簡單,就是保持正坐——跪坐在自己小腿上的姿勢。面朝正前方,視線略揚,上身挺直(反躬)。然后,將雙手輕輕抬起,置于頭頂,呼出,吸進氣息。

只需這樣一個小動作,就可將一般的胸式呼吸,轉(zhuǎn)化為上、中焦呼吸(運動)模式,進而錘煉維持這種模式的“肌制”,使之強化并穩(wěn)健發(fā)展。同時,由上、中焦虛弱癥狀引發(fā)的頭痛、低血壓、胃弱、眩暈、呼吸器官疾病等諸般癥狀,都將因此而得到緩解,甚至解除。

順暢的下焦呼吸,有助于我們維護最寬松的坐姿。顯然,這是我們生活的基本姿態(tài)。

不過,很多人都做不好下焦呼吸,因為缺乏正確的錘煉。也因為缺乏這個錘煉,他們的脊椎運轉(zhuǎn)不再柔韌,腰間活動力差、僵硬;腰眼部位內(nèi)彎,胃部與脊椎不能兩立,互相壓陷。

就是說,我們的腿腳,或腰間活力不再,都跟這個下焦呼吸有關(guān),也可以說是跟錘煉呼吸“肌制”的過程緊密相關(guān)。從這個角度上說,它們甚至就是呼吸的“副產(chǎn)品”。顯見,下焦呼吸與脊椎健康,當互為表里,而且,這個表里是一體的。

堅持錘煉呼吸“肌制”不動搖——循序漸進,百折不撓。當然,這首先不是體力問題,而是意志問題,不是身體的事兒,而是心事兒。不妨從腰部運動開始。扭腰,擺腹都可能有用,關(guān)鍵是要動起來。

人的小腹肌肉通常很弱,不經(jīng)訓練,就總是軟綿綿的。至于哪種方法對錘煉小腹“肌制”最有效,當屬“微腹壓呼吸錘煉法”。

“微腹壓呼吸”的功效

“微腹壓呼吸”不同于已經(jīng)講過的“腹式呼吸”,雖同樣不起眼,卻是一種更加高效的呼吸法。

一般的腹式呼吸,所指的是呼氣和吸氣雙方,都通過腹肌施壓完成。呼出氣息時,腹肌發(fā)揮收縮作用;吸進氣息時,腹肌舒張;腔內(nèi)的橫膈膜隨腹肌同步運作,直接作用于呼吸,并成為呼吸“肌制”的重要組成部分。

日常輕緩的腹式呼吸,就這樣,在一種意識的作用之下形成了。

相對于胸式呼吸,腹式呼吸方式對氧氣供給的貢獻,顯然更加高效。

不過,持之以恒地堅持這種高效運作,卻是很難的事情,尤其對身體虛弱的人而言。只要運作過量,就可能引發(fā)意想不到的癥狀,如頭痛、神經(jīng)痛、嘔吐、關(guān)節(jié)痛等等。因此,我們提出“微腹壓呼吸法”。

首先,在觀念上,把呼吸錘煉當做一種“康復(fù)訓練”,這種意識或感覺非常重要。然后,落實到具體動作上:

端坐到椅子上,保持身體的“正直”姿勢。

同時提膝,雙腳抬起,再緩緩落下,并隨著動作緩緩進行腹式呼、腹式吸。整個節(jié)奏都以一個呼吸的循環(huán)為準,盡量不疾不徐。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