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時間管理和自我管理不能包治百病

減速工作,加速成功 作者:洛塔爾·賽韋特(Lothar Seiwert)


第六章 時間管理和自我管理不能包治百病

你聽說過電動剃須刀帶來的惡性循環(huán)嗎?國民經濟學家尼古拉斯·喬治斯庫-洛根(Nicholas Georgescu ̄Roegen)曾這樣描述道:“我努力加快我刮胡子的速度,為了節(jié)省更多的時間來發(fā)明一種能提高我刮胡子速度的電器。”

許多企業(yè)都陷入了這種惡性循環(huán)之中。這些企業(yè)和他們的員工不斷面臨各種臨時加入的目標,然而,在他們尚未接近某個目標時,別人就已經大聲宣布“我實現(xiàn)這個目標了”。于是,這些企業(yè)和他們的員工繼續(xù)加快工作速度,可一切依舊是徒勞。在他們距離下一個目標還很遠的時候,就已經有人實現(xiàn)它了。具體情況可能是企業(yè)的某個競爭者更為迅速地將產品投放到了市場上,或是在更短的時間內完成了自身結構的改造。此外,金融市場上各項指標的變動,比如利率等,同樣也可能帶來上述結果。如果企業(yè)不得不把自己的銷售額增長率由20%提高到30%,而同時只把銷售利潤率從15% 提高到18%,企業(yè)將無法實現(xiàn)原先制定的各項目標。

類似的,我們個人在生活中也會面臨這樣的情況。我們會發(fā)現(xiàn)自己有越來越多這樣的感受:我總是無法實現(xiàn)既定目標。如果我把精力放在工作中面臨的各項要求上,私人生活方面自然而然地就會出現(xiàn)問題;相反,若是我試圖滿足家人、朋友或是親戚提出的各項要求,我將無法實現(xiàn)工作中的既定目標。

我們面臨的來自外界的許多要求,彼此之間是不可協(xié)調的。

我們當中的一些人在面對壓力時,會采取嚴格的時間管理方法來解決諸多事項之間的沖突。他們把會談的時間從30分鐘縮短到20分鐘,每天開始工作的時間由8點提前到7點,每周游一次泳的計劃被取消。同時,他們在家里以軟包裝濃縮湯替代了以往食用的新鮮蔬菜湯。然而,這種近乎“危機管理”的方法多數(shù)時候只在短期內有效。這不僅是因為供我們自由支配的時間只夠用來完成數(shù)量有限的任務,同時還有另外一個原因:

在我們這個以靈活、變通為特征的世界里,許多要求之間是難以協(xié)調的。

以下是這方面的一些例子:

· 有一位母親,她每天下午4點必須去幼兒園接孩子回家。漸漸地,她開始在工作中遇到問題。因為有許多事先無法預料的工作需要她去完成,所以她無法準時在3點半之前離開辦公室了。

· 有一位年輕的女士,正當她需要在企業(yè)中證明自己適合一個要求專業(yè)知識的管理職位時,她卻要為自己住房的問題操心。

· 一位經常要到幾百公里以外的城市,或者經常要出國訪問客戶的推銷員,可能會遇到這樣的困難:他參加了一項進修課程,而這項課程要求他必須在固定的時間去聽課。

· 一個打算自主創(chuàng)業(yè)的人,在企業(yè)的初創(chuàng)階段大多都沒有時間和家人待在一起,或是從事一些日常的體育鍛煉及社會活動。

· 一位被雇主調到新崗位工作、只能在周末回家的管理人員,很難維持自己在原工作崗位上建立起的社會關系和友誼。

上述這些沖突,僅僅通過嚴格的時間管理手段是無法得到解決的。如果我們即便如此還是這樣去做的話,危機將不可避免。比如由于長期忽視自身的健康狀況,我們很可能會突發(fā)心肌梗塞。有時,我們會一下子對所有的東西產生質疑:“面對如此忙碌的生活,我究竟該怎么辦?”我們在內心深處渴望能夠在50歲時告別工作崗位,而且這種愿望正在變得越來越強烈。其實,這種愿望背后隱藏著我們這樣一種“認識”:如今,我的生活完全被工作控制著,我根本無法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無法實現(xiàn)真正的自我。那么,我只好在10年或者20年之后再設法實現(xiàn)這一目標了。但是,這種愿望其實永遠無法成為現(xiàn)實。老實說,我們不得不承認:

如果我們今天無法平衡自己的生活,那么我們憑什么說自己在10年或者20年之后可以做到這一點呢?

這種要求與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在工作中體現(xiàn)得非常明顯。工作中,我們只是像機器一樣在不停地運轉,要做什么,怎樣去做,都是由外界決定的,我們只能努力讓自己適應這個角色。在這里,我們臉上總是戴著一副面具。與此相反,我們在業(yè)余時間里所展現(xiàn)的,才是自己真正的一面。在這里,我們真實的感情、需求以及各種行為的動機才會流露出來;在這里,我們才能實現(xiàn)真正的自我。

其實,我們像演員一樣戴著面具工作,本身并不是一件壞事。歸根結底,這說明我們知道什么是生活所必需的。有時,戴著面具投入工作甚至可以說是專業(yè)的表現(xiàn)。

· 醫(yī)生不可能同情所有的重病患者,否則他不久就會精神崩潰。

· 老師對所有學生的喜愛程度不可能保持一致,畢竟有的孩子確實總是會惹麻煩。盡管如此,老師還是要盡量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

· 售貨員不可能在任何時候都以同樣的親切態(tài)度來對待所有的顧客,偶爾他也會有心情不佳的時候。即便是這樣,他至少也要努力對所有顧客表現(xiàn)出相同的關注程度。

事實上,我們戴著一副這樣的面具不會有什么問題,只有當我們戴上面具后的表現(xiàn)與真實的自己差距過大時,問題才會產生。這種不同角色之間的矛盾,總有一天會令我們徹底崩潰。

臉戴面具,頭戴高帽

由于自己臉上戴著各種各樣的面具,我們在用嘲諷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人和事的同時,也開始帶著一臉虛偽的笑容遠遠地打量自己了。我們越來越明顯地感到,自己所做的一切完全是由外界決定的。

見到鄰居時,我們總是會和他們閑聊一陣,因為這樣做才會被稱做“好鄰居”。盡管我們累得要死,可我們還是會和孩子們一起玩耍,因為這樣做才算得上是“好爸爸”或是“好媽媽”。我們答應參加孩子的家長會,答應去和孩子一起烤香腸,因為其他的父母都是這樣做的。我們邀請遠方的親戚來家里吃飯,因為他們之前邀請過我們。愛人講述他/她一天的經歷時,我們表現(xiàn)出極大的興趣,雖然我們很想安靜一下。我們去美術館參加藝術展覽的開幕式,對市長夫人的油畫表現(xiàn)出很高的興致,其實我們心里很想趕快回家……

你可能親身經歷過無數(shù)類似的情景,有時你在私人生活中也不得不把自己藏在各種面具之后,更確切地說,你完全是在被動地作出反應,而不是主動地去做什么事情。單就這些情況來講,其實談不上好與壞,只有當我們在大多數(shù)時間里都以一副戴著面具的面孔示人時,當我們不再是有意識地戴上、摘下面具時,或者當我們不再清楚什么對自己來說才真正重要時,我們的處境才會變得糟糕起來。

在當前的信息社會中,這種命運降臨到我們頭上的危險性可謂越來越大了:

· 身邊的世界變化得越快,我們面對各種新要求的頻繁程度也就越高。

· 留給我們作出反應的時間越短,我們作決定前的思考時間也就越短:我究竟要不要努力讓自己去適應這些要求?

· 我們不假思索就接受的要求越多,迷失自我的可能性就越大。

就這樣,我們一邊不假思索地接受了許多要求,一邊又在自己頭頂戴上了代表不同生活角色的高帽,結果就是,我們的行為變得越來越消極、被動。生活中其實有很多不同的生活角色存在,以至于我們必須從中作出選擇。工作中,你同時會以若干個身份出現(xiàn),譬如領導、項目主管、員工或是銷售主管。私人生活中也是如此,你可能既是丈夫/妻子、社團成員,又是房東、鄰居等等。正因為如此,我們的生活可能很快就會出現(xiàn)過度膨脹的狀況,要知道,不論我們以何種身份出現(xiàn),都會面臨越來越多的要求。

但是,威脅我們的絕不僅僅是我們自身過多的生活角色和那些我們毫不猶豫就戴在臉上的面具而已。因為過去為我們的決定提供支持的支柱正在一根根倒塌,所以我們迷失自我的危險性也越來越大了。這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根支柱就是信仰。它曾以各項道德準則對我們的行為進行過明確的劃分——“做,還是不做”,可是在現(xiàn)代社會中,它的作用已經變得非常有限了。

我們與各種組織、團體之間的密切關系,以往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簡化我們的決定過程。每個組織、團體都是建立在一定價值體系之上的,而這些價值體系正好能夠對我們的行為進行劃分。然而,在當今全球化的時代里,這種價值體系卻受到了越來越多的質疑。

另外的一根支柱,是我們的家庭關系及友誼。不同的關系網分別由一些具有共同準則及價值觀的人聚在一起而構成,而這些共同的準則及價值觀正好能對我們的決定作出指導。不過,這根支柱如今同樣變得越來越脆弱了,這一方面是家庭的小型化發(fā)展趨勢造成的,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工作地點的經常性變動,常迫使我們不得不放棄自己辛辛苦苦構建起的朋友圈。

在過去能夠幫助我們作出決定的,還有我們的工作身份。然而,由于傳統(tǒng)的職業(yè)形象正在逐步發(fā)生變化,同時也因為我們在生活中經常要面對同時從事多種職業(yè)的挑戰(zhàn),所以這根支柱也變得越來越脆弱了。有關這方面的內容有一點簡單的補充:

回答“我是否要做這件事”的前提,是我們知道什么對自己來說才是真正重要的。我們只有在對生活有了一個長遠的認識之后,才能對這個問題作出回答。

這種對未來的展望絕不可以在做其他事情的時候附帶進行,比如在吃晚飯和看每日新聞之時進行。它需要一定的時間和一顆安靜的心。如果我們的內心正處于緊張狀態(tài),那我們只能陷入對日常瑣事的思考,而無法獲得全新的、面向未來的想法。我們的注意力被束縛在短期的各種必要性之上,結果就是我們往往會忽略對全局的觀察。因此,當我們需要作出重要決定時,為自己找一個安靜的地方,讓自己不受日常生活的干擾是必不可少的。

類似這樣的暫停,我們在以后會越來越需要,因為:

越來越多的新要求向我們襲來,外界迫使我們作出反應的速度越快,我們也就越有必要在問題變得嚴重之前稍微放松一下,問問自己:我究竟想得到什么?什么對我來說才是真正重要的?我的未來會怎樣?

我們只有在適當?shù)臅r候暫停下來,才能為我們的行為找到最佳的價值尺度和選擇標準,以防止自己像浮標一樣被洶涌的海浪來回拍打。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