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作為人類的一種本能,使用手部動作往往是孩子們表情達意時的首選身體語言,特別在詞窮或者詞語無法準確表意時,手勢就顯得至關重要。欣喜快樂時,孩子們張開雙臂,盡情揮舞;憤怒發(fā)火時,孩子們像拳擊手那樣,向空氣猛揮著拳頭;當原本聳著的雙肩放松下來時,則表示他們大大地松了一口氣。孩子們稍稍長大一點兒后,這些手勢做起來會離身體更近一些,幅度小些,動作簡潔,看起來不那么夸張:他們不再像小時候那樣常常開心地揮著雙臂,而僅僅是攤開雙手,這個動作就足以表達他的快樂和欣喜了;緊握的雙拳代替了拳擊式的擊拳動作,用來顯示他的憤怒。
其次,孩子在不斷模仿他的所見所聞,他們的身體就像電影屏幕一樣,持續(xù)放映著大腦中正在呈現(xiàn)的內(nèi)容。3歲的菲比說:“火車朝那邊去了?!闭f這話的同時,她的手微微地上下顫著,從左向右快速地比了一下,一根指頭指向那個方向。這一系列的動作表示,菲比想告訴爸爸媽媽,那列火車在她面前駛過,從左往右迅速地駛走,而且她還想強調(diào)火車那種獨特的節(jié)奏引起了她的注意。
再有就是那些標志性手勢,它們早已被大家賦予固定的文化意義,比如揮揮右手代表“再見”,伸出一根手指代表數(shù)字“1”,而一根手指放在嘴唇中間意為“請保持安靜”。大概到了三四歲,孩子開始學說話的時候,他也就開始學著大人們常用的那些手勢,在學習和使用中逐漸了解它們的含義。家長們還要注意一些由文化差異帶來的手勢意義上的差別,比如左右搖晃頭在英國表示肯定,而在一些國家則代表否定,如果你帶著孩子去國外旅行,要記得向孩子解釋一下。
最后,要提提那些有隱喻含義的手勢,這類手勢直到孩子9歲之后才會開始嘗試使用。例如,在空中草草地畫一個圓圈,表示一個親密無間的家庭;用手做一個空手道式的砍的動作,意味著“就此了結,與我無關”。這類手勢傳達的意思頗有些復雜微妙,得對語言有點經(jīng)驗才能體會。據(jù)說,從文藝復興以后,人們才開始使用這些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