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如果人們定居下來不是為了從事農業(yè),他們開始這種嶄新的生活方式又是為了什么?我們不知道。或者說,我們實際上有好多種看法,但不知道其中有沒有哪一種是正確的。據菲利普·費爾南德斯-阿默斯托說,至少已經有38種理論提了出來解釋為什么人們開始住在社區(qū)里:有的說,因為氣候變化,他們不得不那樣做;有的說,因為他們希望和過世的家人待在一起;有的說,因為他們極想釀造和飲用啤酒,只有待在一個地方,才能滿足這種欲望。有一種理論(簡·雅各布在她1969年出版的劃時代作品《城市經濟》中列舉了這種理論)顯然是很嚴肅地提出來的,說宇宙射線的“吉祥簇射”使野草發(fā)生了變化,突然成為一種很有吸引力的食物來源。簡單的回答是,誰也不知道為什么農業(yè)是以那種方式發(fā)展起來的。
從植物中獲取食物是一項艱苦的工作。把小麥、稻谷、玉米、大麥和其他草類轉變成主食是人類歷史上一個偉大的成就,但也是一個意料之外的成就。你只要考慮一下窗外的草坪就會意識到,對于我們自己這種非反芻動物來說,處于自然狀態(tài)下的草類能不能成為食物,這是不明顯的。對于我們來說,把草類變成食物是一項挑戰(zhàn),可能要經過大量仔細的操作和持久的改良才能得以解決。以小麥為例,小麥不能食用,非得要把它變成像面包之類的某種復雜得多、好吃得多的東西才行。這就要花很大的力氣,必須有人先把麥粒分離出來,把它磨成粗粉,再把粗粉變成面粉,再把面粉和酵母、鹽等別的成分混合在一起做成生面團。然后,生面團要揉呀揉,揉到某種黏稠程度。最后,還要把那團東西一絲不茍地、小心翼翼地烤。光是這最后一步的失敗率就很高,因此在面包作為主要食物的所有社會里,從很早時候起就把烘烤工作交給專業(yè)人員來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