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也談“中國模式”4

感時憂世 作者:資中筠


所有以上問題歸根結底涉及建國的目的是什么?若是單純?yōu)榱薌DP,或為了外揚國威、炫耀一個光鮮輝煌的“盛世大國”,那么“舉國體制”、“舉省體制”乃至“舉縣體制”確實有效。其實這種利用集權,竭盡民力和財力體現(xiàn)統(tǒng)治者的意志、展示其輝煌的做法,最擅長的還不是我們這個“大國”,而是鄰國“小兄弟”。那種在大型運動會或團體歌舞中集萬眾演員隨號令排圖案的壯觀景象,我們最初還是從人家那里引進的,直到21世紀張藝謀策劃奧運開幕式,還承認朝鮮在整齊劃一方面的長處。場面上的表演者是不需要演技、表情的,即使面有饑色也看不見,因為“人”已不存在,只剩下幾何圖形的“點”、“線”、“面”了。

若是真正以人為本,承認人除了滿足口腹之需外,還有思想精神的追求;若是除了短期的GDP增長數(shù)字,還著眼于中華民族長遠的“文明崛起”,那么,應該承認,竭澤而漁、飲鴆止渴的發(fā)展“模式”已經(jīng)難以為繼,中國早已到了拐點。健康的市場經(jīng)濟本能地就需要自由以釋放出創(chuàng)造力,需要平等的權利以保證公平競爭,需要法治以規(guī)范和執(zhí)行游戲規(guī)則,與之配套的制度自然是民主而不是專制。在專制制度下的市場經(jīng)濟也許可以在短期做出成績,但必將制約長期發(fā)展。

另一方面,市場不是萬能的,它在促進優(yōu)勝劣汰的同時也造成弱肉強食,制造不平等。百余年來各種各樣的改良理論和措施因此而生。一個好的體制既要保護優(yōu)勝劣汰,又要遏制或彌補弱肉強食的弊病,這也是近百年來發(fā)達國家普遍追求的方向。他們已經(jīng)意識到有些事物是不屬于市場的,例如教育和醫(yī)療。當前我國體制既制約“優(yōu)勝劣汰”又擴大“弱肉強食”,市場經(jīng)濟既受到不合理的壓制,而本不該屬于市場的公共服務卻又被推向市場。要扭轉這種狀況已不能就經(jīng)濟論經(jīng)濟,就民生論民生。當前無論哪一個領域要向興利除弊的方向走一步,都會遇到強大阻力,究其根源,阻力就來自強大的既得利益權貴集團,其難以動搖的地位與現(xiàn)有政治體制分不開。無可否認,首先需要改革的恰恰就是這“舉國體制”——實際上就是不受監(jiān)督的公權力。朝野日益高漲的“政改”呼聲即由此而來。對這個道理,處廟堂之高的“當家人”顯然比我輩處江湖之遠的草民體會更深。說與不說,允許說到什么程度,都改變不了事物自身運行的規(guī)律。當然更重要的不是“言”而是“行”。

十三億鮮活生命要的是安居樂業(yè)、過“有尊嚴的”生活,享受平等的公民權利。即便是為了對外爭國家榮譽,加強所謂“軟實力”,耗用納稅人巨資辦多少“奧運”、“世博”,建多少孔子學院,也掩蓋不了中國特色的貪腐形象,洗不掉在政府廉潔度的國際排行榜上名次低下、中國人以缺乏誠信名于世的恥辱。因此,與其高唱“中國模式”,不如低頭尋找“中國道路”,因為中國在行走,而不是固定在一處,只是要前進不要倒退。政體改革這一關是無法繞過的。

(2011年)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