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皇帝們看中了孟子的哪一點(1)

思想門:先秦諸子思想解讀 作者:黃堅


孟子身后的命運,跟皇帝緊密相連。

先說個故事。

兩宋之際,有個叫晁說之的文人,站隊站在司馬光一邊,對孟子說過些不禮貌的話,到告老還鄉(xiāng),去向皇帝辭行;當時的皇帝,就是殺了岳飛的宋高宗趙構,撇撇嘴,說道:“是嘗著論非孟子者,孟子發(fā)明正道,說之何人,乃敢非之!”——就是那個寫書說孟先生壞話的家伙吧,孟先生給我們指明了光輝大道,這晁說之算個什么東西,也敢說孟先生的不是!(轉引自王曾瑜《孟子在宋代亞圣地位之確立及其影響》)

說說都不行,孟子有何神道,能得到皇上如此呵護、寶愛?

如果單看《孟子》原文,孟子顯然是個很不安分,對國君更是信口雌黃的不敬者。《孟子·公孫丑下》記載,有一回孟子跟齊王惡意“捉迷藏”,最后只好尷尬地躲到一位叫景丑的朋友家。景丑對孟子直言:“丑見王之敬子也,未見所以敬王也。”景丑所言,應當說是客觀現(xiàn)象,但孟子卻脾氣很大地說了一通強詞奪理的話,什么我這樣做才是敬王,你們那樣才是不敬王。說到后來,反倒是齊王對不起孟子,因為“湯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則不敢召。管仲且猶不可召,而況不為管仲者乎?”(對管仲都不敢隨隨便便呼之即來,何況連管仲也不放在眼里的人?!献诱f他自己)

這不整個就是一“刺頭”嘛,更別說他還講了那么多十惡不赦的欺君之語。這么個“逆賊”,怎么會成為皇上的尊寵對象?皇帝們究竟看上了孟子的哪一點?

我大清著名的康熙帝,為這個謎團的解開,指出了一條路徑:

至于孟子,繼往圣而開來學,辟邪說以正人心,性善仁義之旨著明于天下,此圣賢訓詞詔后,皆為萬世生民而作也。道統(tǒng)在是,治統(tǒng)亦在是矣。(轉引自陳寒鳴《康熙帝與清初廟堂儒學》)

這段話的重要性,要稍稍調(diào)理一下。

表面看來,康熙贊美孟子,是說他私淑孔子,接上了孔子學問的香火;又讓他自己的后面,多了一長串自封嫡傳的徒子徒孫。當然,還有他的性善論,行仁義,這是每回說起來都必不可少,非說不可的。但實際上,這都是些錦上添花的玩意兒,也不說全沒用,既然人性本善,那也就是說咱大家都是好人。但那些謀反篡逆之黨、男女偷情之徒,寡廉鮮恥,“性”之不善,是肯定的了,所以,也就肯定不再屬于“人”之列,所以,將他們滿門抄斬,浸籠沉塘,也就是理所當然、理直氣壯的了。

但這些都是裝飾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