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真相與致誤之由(2)

靖海澄疆 作者:馬幼垣


容尚謙所言是可以用其他一手資料來輔證的。時會辦福建海疆事宜的張佩綸(1848-1903)在戰(zhàn)役后開列的陣亡員弁請恤名單內就有平行且增益的資料[張佩綸,《澗于集》(宣統(tǒng)十年〔?〕家刻本),“奏議”,卷6,葉50上、51上,《水陸員弁學生請恤單》(光緒十年七月二十八日)。張佩綸是整個馬江戰(zhàn)役的關鍵人物,他的《澗于集》是很易想得起的必檢要籍。但為何這條史料迄今才由我首次引用?可能的解釋是不少人查了不全的《澗于集》,便不再追索下去。1995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責巨資刊行的《續(xù)修四庫全書》是動員不知多少碩學鴻儒編出來的輝煌大典,內里所收的《澗于集》用民國十五年張氏澗于草堂刻本。該本奏議部分的最后一卷(卷6)只有十八葉,收的最后一份奏議(該卷所收的第十一件)是光緒十年三月二十四日的;馬江戰(zhàn)役是三個多月以后的事。內容較我用的本子少了。高宗魯覺得張佩綸似未提及薛有福等人的殉職,或者是因為僅看過不全的《澗于集》。]:

“揚武”輪:六品軍功練童楊兆楠、薛有福

七品軍功黃季良

“振威”[“振威”為福州船政局所造的第十艘艦船,572噸,建成于1873年;見沈傳經,頁338;《艦艇工業(yè)史料》,頁928-929;《船政造船表》,頁489。]輪:二副六品軍功鄺誠鐘(“誠”為“詠”之誤)

北洋政府海軍部副官池仲祐是研究中國近代海軍史的鼻祖,著述殊豐。雖然他的書幾盡是千瘡百孔之作(包遵彭以及不少行內的研究者則視此等書本本悉為行內的《圣經》),但因其出身閩廠,又是閩侯人,記錄馬江戰(zhàn)役陣亡員弁得近水樓臺之便,做得十分齊全(起碼已至后人難于修訂的程度)。其《海軍實紀——述戰(zhàn)篇》(民國十五年海軍部本),“上”,葉10下、12上,所記與張佩綸全同。池書雖非一手資料,但既與張佩綸及容尚謙所說無矛盾之處,則可用來證明容氏之言無誤。

由是觀之,謂在閩廠后學堂繼續(xù)求學且畢業(yè)的留美學生中有六人參加馬江之役,詹天佑不在其內,說應可信。

致誤之由也不難明白。始作俑者大有可能就是。戰(zhàn)役后,福州地區(qū)一切凌亂,消息遠傳至滬,還能在戰(zhàn)役后的次日見報,且可把某一艦上發(fā)生之事說得詳細異常,人名落齊,有如親歷。按昔日資訊傳遞的方法和素質,次日便能詳細報導遠在別省發(fā)生之事是很難沒有幻想成分滲入其間的(不要忘記,當時排印西文報紙需逐個字母檢出鉛粒來排次成字,再由字組句,始能積聚成版。這是無法快得來的手續(xù),故光是排版這程序就必耗一段不短時間)。此其一。西報讀者關心者為戰(zhàn)場水域一帶外輪洋艦的動態(tài)、戰(zhàn)區(qū)內洋人的安危。留美學生在彼等眼中聲氣相通,又素視被召回及無再遣派留學為憾事,故亦受關注。茍有制作新聞之舉,此等前留美學生乃成理想人眩此其二。留美后留閩學生多為粵人,姓名習用粵語拼音,在福州語區(qū)學習和工作仍如此,易引起記錄傳遞之誤。此其三,新聞務速銷,一得驚人消息,不問真假,搶先報導。聞者喜其駭人動聽,又轉相傳遞而廣散開去,假遂成真。此其四。美國有意利用留美學生英勇之例鼓吹清廷應續(xù)辦公費留學計劃。此其五。

等到事情告一段落,塵埃落定,真相大白,倒已無人對此感興趣,更不要說主動諟正前失了。

真相究竟是怎樣的?原來也是經由報紙發(fā)表的,且發(fā)表不只一次。只是讀者情緒冷卻后,真實消息就如刊載那段報導的報紙一樣,生命僅得一日。

1884年9月8日(即戰(zhàn)事后稍過兩周)的《字林西報》登了這樣一段發(fā)自福州的消息: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