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子:意思是說深思熟慮的結(jié)果就是選擇。不過有時候,不選擇也可能是種選擇吧?
老師:那就是“自由意志的問題”。亞里士多德的確說過,人也有采取不正當行動的自由,所以才必須負起責任。
稻夫:這點我了解,不過,根據(jù)亞里士多德的理論,他曾經(jīng)說過“人的性格”由環(huán)境決定。例如,要是在貧民窟長大的孩子與犯罪沾上邊,他也不認為全都是那些孩子的錯。
老師:你說得沒錯。亞里士多德說:“人類也可能陷入各種不可能矯正的惡中。但即便是在那種情況下,就像不治之癥只要在初期及早治療也可能痊愈一樣,人應該要為自己成為什么樣的人負起責任?!?/p>
一郎:所以,從某種程度而言,自己還是要為本身性格負起部分責任吧。
老師:是的。因為“理想性格的形成”也是亞里士多德探討的核心,所以他對這一點特別堅持。正好在第三卷中有相關描述,我先來介紹一下吧。談到亞里士多德所謂的理想性格,你們會想到什么?
純子:“勇敢”或“節(jié)制”之類的嗎?
老師:這些都包含在內(nèi)呢。既然你都提起了,我們就從“勇敢”和“節(jié)制”談起吧?!坝赂摇钡拇_是最先被提到的。這是因為古希臘時代經(jīng)常發(fā)生戰(zhàn)爭,對人們來說,這樣的性格非常重要。
一郎:那時候的人覺得越勇敢越好嗎?那我在古希臘時代,不就是個窩囊廢啰。
老師:沒這回事。在這里,還是要以“中庸”的概念來進行討論較為妥當。所以,過度懼怕的人會被視為懦弱,毫無所懼的人也會被視為魯莽無用。而“勇敢”介于兩者之間。接下來要談的“節(jié)制”,同樣介于放縱與麻木之間。
稻夫:我對于亞里士多德所說的性格中,最先想到的是“正義”。
老師:關于“正義”的研究,就占了第五卷的所有篇幅。這是因為“正義”不像“勇敢”和“節(jié)制”,比較不容易說明。大家認為“正義”的極端或不足的狀態(tài)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