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智慧有兩種

世界第一好懂的哲學課 作者:小川仁志


一郎:好難的問題??!我本來就不太了解“正義”的意義。

老師:那我們先來確認“正義”的意義吧。亞里士多德所說的“正義”,其實就是“公平”。

純子:原來如此。這樣的話,要去假設極端或不足的狀態(tài)的確很困難。

一郎:咦?為什么?

純子:如果比公平均分的分量拿得多是不正當,但拿得少就不能說是不正當吧?

一郎:原來如此。

老師:亞里士多德是這么說明的:“正義雖可稱之為中庸,不過和其他同為中庸的優(yōu)良性格的情況不同。正義的意義單純只是位于兩個極端不正當的正中間位置。所謂的正義,指的是正當之人選擇正當行為,和他人或兩個他人之間,根據本身應得資格以比例分配的性格傾向。”

稻夫:現(xiàn)代也繼承了這樣的正義理論吧。

老師:現(xiàn)代理論當然深受亞里士多德影響,我想有機會再來介紹現(xiàn)代的正義理論。那么,讓我們進入第六卷吧。在這里,卓越智慧成為探討的問題,也就是一直被稱為“智慧美德”的概念。亞里士多德又把這樣的概念一分為二:“理論性的”與“實踐性的”。

純子:所以,智慧分成兩個種類啰。

老師:是的。優(yōu)于理論智慧的為“理智”,優(yōu)于實踐智慧的為“思考辨別”。理智,是針對事物進行演繹判斷的理論性思考。這點應該沒問題吧。那么,所謂的思考辨別又是什么呢?

一郎:印象中,好像是賢人必須具備的要素呢。

老師:真是個好說法。所謂的賢,等于擁有思考辨別的能力。讓亞里士多德來解釋的話,具備思考辨別能力,就具備卓越能力,得以正確判斷何者為善。

純子:這么說來,高智商罪犯就不算是賢人吧。

老師:不算啰。因為不管頭腦再怎么好,若不以善為目的,便不能稱之為賢。就這層意義而言,優(yōu)秀的性格與思考辨別的關系密不可分。所以,亞里士多德才會說,孩子也可能擁有理智,但是思考辨別必須憑借經驗與年齡的增長才可能擁有。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