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夫:不過,擁有思考辨別能力的人也可能會犯錯吧。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老師:這是亞里士多德在第七卷所討論的“意志薄弱”的問題。即便擁有思考辨別能力,知道何者為善,有時卻可能無法實踐。例如,癮君子明知貪杯醉酒會給其他人添麻煩,卻還是照喝不誤。
一郎:老師,這個例子真是說到我的痛處了。我常常這樣。亞里士多德幫我說話,說這種情況身不由己了嗎?
老師:很遺憾,并沒有這回事。對于亞里士多德而言,人類是追求“eudaimonia”,也就是幸福的存在體,所以他并不認同明知對自己是負面的,仍采取行動的人。
純子:但是,實際上人還是會采取那樣的行動吧?這樣不是相互矛盾嗎?
老師:為了解決這樣的矛盾,他是這么說的:“這里所產(chǎn)生的問題,在于當一個人暴露出意志的薄弱時,擁有多少正確的知識”。
純子:他的意思是說,意志薄弱的人是因為知識不足,才會采取對自己是負面的行動啰。
老師:正是如此。也就是說,貪杯的人在當下只想著此舉能獲得的快樂,知識在那時就已經(jīng)停止。
一郎:一般人都是這樣的嘛。亞里士多德身為現(xiàn)實主義者,卻不認同這一點,真讓人傷腦筋。
老師:他就是在認清現(xiàn)實后,才提出這樣的理想的。這也和他的政治論有關系。第八和第九卷就是政治論。也有人說是友情論,不過應該也能延伸稱之為“社會關系”吧。他在書中同時論及理想的政治形態(tài)就是明證。
稻夫:理想的政治形態(tài)不就是民主主義嗎?
老師:說到重點了。亞里士多德對于不論社會地位,所有公民都能以平等地位參與的民主制度提出了批判。
一郎:咦?為什么?
老師:這大概也和雅典當時的情況有關吧。據(jù)說,民主制度招致混亂和眾愚政治。他的想法是,不應該連不負責任的人都被賦予權力。所以,他覺得君主政治或貴族政治,又或是擁有一定數(shù)量以上資產(chǎn)的人才能參與的中產(chǎn)階級政體比較好。專制政治、寡頭政治和民主政治都不行。
純子:這的確是現(xiàn)實主義式的思考呢。我倒是對民主政治懷抱期待。
老師:為此,我們每個人都必須確實擁有自己的想法。關于這一點,我想下一次上課所介紹的笛卡兒,將會帶給我們一些啟發(fā)。所謂的“自己(我)”是什么呢?敬請期待下一次的課程。
《尼各馬可倫理學》名句
伴隨所有熱情與行動而來的快樂與痛苦,培養(yǎng)出一個人的德行。
恰如其分地去感受愉悅或不快的情感,就是中庸,同時是至善,也稱之為德行。
就像不治之癥在初期及早治療也可能被治愈般,人應該要為本身無可救藥的惡負起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