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末世孤忠梁鼎芬 6

百年滄桑話翰林 作者:邸永君


鼎芬歷長豐湖、端溪、廣雅、兩湖、鐘山書院,所至之處,建立書藏,制定約規(guī)。光緒十二年(1886年),鼎芬撰《豐湖書藏四約》,率先提出“今年書藏乃一府公物,非一人之私有。不借不如不藏,不讀不如不借”的理論,可視為我國公共圖書館意識之濫觴。宣統(tǒng)二年(1910年),鼎芬將祖輩相傳的藏書樓“葵霜閣”命名為“梁祠圖書館”,并對外開放,使其在廣州大東門內榨粉街93號的祖宅成為廣東首家私人圖書館。鼎芬親定《梁祠圖書館章程》,內有觀書、抄書、借書、讀書、捐書五約。勸人多抄書,多借書;又主張辦館為公和捐書公藏。鼎芬預言,廣州不久將會成立“大書藏”即當今意義上的公共圖書館,并表示將自家藏書捐入未來的公共圖書館,吩咐子嗣若能讀書,可到圖書館閱覽,不必將珍本深藏于家中。1919年,鼎芬駕鶴西歸,后人遵囑將藏書六百余柜全部捐與圖書館,這也是廣東省圖書館收到的第一批來自私人的圖書捐贈。現(xiàn)在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書中,凡鈐有“番禺梁氏葵霜閣捐藏廣東圖書館”朱文長方印記之古籍,便是八十余年前梁氏后人捐贈之物。

鼎芬不僅對前清皇室忠貞不二,對有知遇之恩的張之洞,鼎芬亦傾力而報恩。張之洞慧眼識才,早年時不顧朝野側目,不畏得罪權貴,將鼎芬召至身邊,并委以重任,并有“學富五車,才高八斗,赤膽忠心,直言敢諫。大清朝不興,正是缺少此類人才也”之評價。鼎芬對之洞更感恩戴德,輒思報效。戊戌變法中,鼎芬為之洞出謀劃策,多方周旋,之洞得以免遭大禍。之洞死后,鼎芬放聲大哭,親至張氏故里南皮雙廟村送殯。在發(fā)喪途中,鼎芬一路步行,嚎啕不止,老淚縱橫。有人勸其曰:“小聲些,孝子們的哭聲都聽不見了!”鼎芬悲從心出,克制不住,仍大哭不止。之洞死于北京,鼎芬已寫好挽聯(lián),到南皮后,再書“老臣白發(fā)痛矣騎箕,整頓乾坤事粗了;滿眼蒼生凄然流涕,徘徊門館我如何”以奉。出殯后,鼎芬趨至之洞故宅,于門前徘徊良久,以踐行挽聯(lián)中“徘徊門館”之語,看似演戲,實為真情。此后,每此乘坐火車路過南皮,鼎芬必恭身向東而立,以向之洞志哀默禱。駛出南皮縣境之后,方復落座。

鼎芬在政治上堪稱頑固,但于私德方面,卻向以大度著稱。在京時,與文廷式趣味相投,常住一處。不料廷式與鼎芬之妻龔氏朝夕相處,日久生情,后竟雙雙回江西同居去也。鼎芬則置若罔聞,任其自去。廷式死,鼎芬時任武昌知府,龔氏生活拮據(jù),便到武昌向鼎芬討錢,鼎芬公服出迎,大堂坐定,寒暄問候,并將三千兩銀票壓于茶杯之下,端茶送客,龔氏收訖,鼎芬恭送如前。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