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翰林總統(tǒng)徐世昌 1

百年滄桑話翰林 作者:邸永君


明清兩代,翰林官為文化層次最高的文人群體,他們集官僚和學者雙重身份于一身,多以“達則兼濟,窮則獨善”為理念,進則躋身廟堂,輔佐國君之政務,退則隱居于民間,可引領一方之風俗。往往是沉浮淪落,大喜大悲,而又能從容面對,進退自如。翰林群體成員因居于士人頂層,其作為最能展示此上述特點。因此,對翰林群體中翹楚人物進行抽樣研究,可深化對中國傳統(tǒng)社會運作規(guī)律的認識。而對清末民初著名歷史人物徐世昌(1855—1939年)的人生軌跡進行考察,似乎具有非同尋常的典型意義。

徐世昌是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的風云人物,他靠科舉起家,出身翰林,清末時位極人臣,民國時又官至大總統(tǒng),成為國家元首。據(jù)朱保炯等編《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卷下,徐世昌考中光緒十二年(1886年)丙戌科二甲第五十五名進士,賜出身;另據(jù)朱汝珍編《詞林輯略》卷九,徐世昌,字卜五,號菊人,直隸天津人。選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官至軍機大臣,體仁閣大學士,內(nèi)閣協(xié)理大臣。由此可見,世昌乃正途翰林,且官居一品,屬清末重臣也。

徐世昌祖籍浙江鄞縣繞虎橋村,其曾祖、祖父在天津為鹽商,故又落籍天津。清道光年間,高祖徐誠為河南南陽知縣,卒于官;祖父思穆,任河南中河通判,在衛(wèi)輝安家。世昌出生于衛(wèi)輝府府治汲縣(今衛(wèi)輝市)城內(nèi)曹營街。七歲時,父亡故,寡母隱忍持家,雖家境貧困,卻寧可典當家產(chǎn),也要延師教子,并自督課,尤重德育。世昌曾回憶道:孩童之時,若有三份食物,便思得其兩份,母即予嚴斥:“今日如此,長大又當如何?!”寧可將食物扔掉,亦不令世昌食。稍長,每交一友,母必察其人品如何,果系賢才,則款以美食;否則立予斥絕之。人見其孤苦,勸其依一縣令親戚,徐母曰:“托人余蔭,罔知艱苦,無復有刻厲振興之心矣!”族人感嘆曰:“汝苦心持家教子,異日必有成就,真我家功臣也!”此番經(jīng)歷對世昌日后養(yǎng)成老成持重、不偏不倚之行事風格所關甚巨。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