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傳記看起來似乎特別難寫,他的生活是18世紀德國大學教授的典型,而他的哲學作品又是那么縝密、深奧而且學院派,以致于很難介紹給一個普通的讀者。兩者加在一起,似乎是最要命的一種組合??档卤旧碛种斪瘛皩τ谖覀冏约簯3殖聊保╠e nobis ipsis silemus)的信條;他關心的是哲學的真理,他希望因為發(fā)掘哲學真理而流芳百世。這一切對于他的傳記也會有所影響,他沒有留下日記,關于他的生平細節(jié)也少有記錄。我們必須從他不經(jīng)意透露的訊息以及與他關系親近的人的回憶(大部分都是耆老們對于老康德的回憶)拼湊出完整的畫面。
康德的確曾經(jīng)活過。雖然他活在普魯士偏僻的一隅,雖然他不曾作過驚險的旅行,雖然他沒有精彩的探險經(jīng)歷,雖然他的生活很大的部分便是他的工作,但還是有個十分有趣的、甚至刺激的故事可以敘述,這便是康德的“思想”生活。它不僅反映在其作品中,還反映在他的信件、教學以及與哥尼斯堡乃至于日耳曼各地的友人的交游中。即使康德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具有18世紀德國學者的特征,而其歷史重要性就在于這種特征。他與如馬堡大學、哥廷根大學等其他新教大學的同事在生活方式上的異同,同時可以打開我們了解康德個人與他所處的時代的有趣視野。
康德的生命幾乎橫跨了整個18世紀。在他成年歲月中發(fā)生了西方世界里最重要的變化,直到今天仍然影響著我們。我們現(xiàn)在認識到的世界,便是在那個歷史時期里成形的。雖然哥尼斯堡并不處于這些歷史運動的中心,這些運動仍然很大地確定了哥尼斯堡的知識氛圍??档碌恼軐W可以說很大程度上是對于這些變化的表現(xiàn)以及響應。他的思想生活反映了該時期大部分文化、政治與科學的重要發(fā)展,他的觀點是對于當時的文化氣氛的反思。英法的哲學、科學、文學、政治與風俗,形成了他日常交談的素材。即使像美國獨立運動與法國大革命這種比較遙遠的事件,對康德其人及其作品,也有明顯的影響。我們必須在這整個世界背景下去了解他的哲學。
不過,康德畢竟是在德國甚至是普魯士的框架里去經(jīng)驗18世紀種種影響深遠的發(fā)展。有時我們會非常訝異于外在環(huán)境的力量對其精神發(fā)展的支配??档略缙诘恼軐W作品,是一系列柏林學院的哲學懸賞征答(Preisaufgaben)的參賽作品。(65)要了解早期的康德而不討論當時的“狂飆運動”與“崇尚天才”,是相當困難的,就像要了解晚期的康德就必須考慮所謂“泛神論的論戰(zhàn)”(Pantheismusstreit)的背景爭議。
再者,康德也屬于哥尼斯堡的特殊知識氛圍的一部分。在哥尼斯堡,他不是惟一密切注意時代變局并受其影響的人。哈曼(Hamann)、馮·希佩爾(von Hippel)、赫爾德(Herder)、赫茲(Herz)等人,都因為他們在哥尼斯堡的(至少是部分的)經(jīng)驗而對于德國的文化面貌有許多的貢獻,我們有必要探討這些人的生活如何交織在一起,以及康德如何在與他們的交往中被引導。如果我們在“柏林啟蒙運動”和“蘇格蘭啟蒙運動”之外,在此宣稱“哥尼斯堡啟蒙”的存在,雖然可能有點夸大,卻也不是無稽之談,而康德的批判哲學正好也必須在這個背景中去了解。因此,在探討康德的生平與著作時,我們必須考慮到三個背景:世界性的、全國性的與地方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