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粉碎一切”的形而上學批判(4)

康德傳 作者:曼弗雷德·庫恩/著 黃添盛/


知性原理是知性以普遍圖型為背景實際作成的判斷??档抡J為范疇表是“自然和可靠的引導”(A148=B187),內(nèi)容計有“直觀的公理”(量)、“知覺的預測”(質(zhì))、“經(jīng)驗的類比”(關系)以及“一般經(jīng)驗性思維的公設”(模態(tài))。經(jīng)由這些標題,康德試圖解決傳統(tǒng)形而上學中部分重要的問題,并在他的體系里為它們定位,包括實體、因果關系以及實在性的問題。

不過,康德的觀點最重要的推論,直到先驗辨證論里才會顯現(xiàn)出來??档略谀抢镌噲D說明,傳統(tǒng)關于靈魂的本質(zhì)、世界全體與上帝存在的證明,終歸是無效的。它們無法建立任何意義下的知識。如果它們被誤認為知識,就會使們自相矛盾??档略噲D闡明,理性心理學、哲學宇宙論,以及理性神學,都注定要失敗,如果它們被理解為純理論性的工作的話。這些便是《純粹理性批判》為他帶來“粉碎一切者”(Alleszermahler)頭銜的章節(jié)。的確,康德似乎沒有為傳統(tǒng)的形而上學與本體論留下什么空間,其批判研究的最后結論,似乎很接近休謨的懷疑主義。

康德以另外一種方式來呈現(xiàn)這個結果,這種方式甚至為他帶來很大的困擾。他論辯說(甚至是斷言),這個結果等于是告訴我們,本體是不可知的,可知的只有現(xiàn)象,換言之,我們不可能知道“自在之物”為何,只能知道它們對我們而言是什么現(xiàn)象。因此,我們不可能知道是什么維系世界的凝聚,也不可能知道獨立于感官以外的事物。我們甚至不能知道我們自己究竟是什么。對于本體界,我們只能有否定性的觀念,也就是說,我們可以確定它不可能是什么。例如,它不會有時間或空間的性質(zhì)。由于空間與時間是經(jīng)驗的,因此自在之物(亦即獨立于我們的知覺以外的事物)不可能有知覺的性質(zhì)。但我們不可能得到本體界的肯定性知識。那只是個界限性的概念,標示了人類的概念永遠無法抵達之處。

在“純粹理性的謬誤推理”部分,康德說明傳統(tǒng)上關于人類靈魂的主張,諸如它是實體,是不可分割而簡單的存在者,是統(tǒng)一體的,可能與空間性的事物發(fā)生關系(在此我們也看到了四個范疇類別的作用),都是建立在謬誤推理(Paralogismus)之上??档抡J為有個先驗的基礎使我們推論出和任何可能的既與經(jīng)驗無關的結論。的確,每當我們思維的時候,同時也經(jīng)驗到我們自己是主體。但是每當我們?nèi)绱私?jīng)驗到自身的時候,我們可以確定的是,我們只是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現(xiàn)象”,但這些經(jīng)驗并不能讓我們知道“真正”的我們或者獨立于經(jīng)驗界以外的我們是什么。經(jīng)驗心理學涉及的便是現(xiàn)象的層面。對于“真正”的我是什么,我們可以知道的與自在之物一樣少。康德毫不猶豫地承認似乎有“第二個”我的存在,亦即“擁有”現(xiàn)象并且“進行”經(jīng)驗的我。他稱之為“我思”(ich denke),是每個思想或概念的一部分,是所有概念的“承載者”(A342=B399)。康德也承認,這個“我思”里的“我”似乎獨立于經(jīng)驗,并且是理性心理學必須假設的對象。然而他同時主張,對于這個作為純粹思維對象的“我”,是完全不可知的,因為它不可能成為如此的對象。只要我們把焦點放在它身上,它便會逃遁于無形。我們只能把它視為一切思維的邏輯預設加以探討,亦即所有概念的“承載者”,但是如此一來,我們便是在談論先驗邏輯。它并不允許我們超出范疇的界線,因此也不讓我們離開經(jīng)驗。我們可以把“我”視為內(nèi)在直觀的經(jīng)驗對象,但如此一來,其定義便與理性心理學不同。換句話說,我們無法探討作為自在之物的“自我”。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