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志向動搖時代(12)

知行合一:王陽明詳傳 作者:高瀨武次郎


終以圣學為己任

同年(1504)九月,王陽明被重新委派職務(wù),調(diào)任為兵部武選清吏司主管。王陽明不得不從山東返回北京就任。當時的學者都耽愛陳腔濫調(diào)的復古文潮,根本就不知道經(jīng)國利民的實用之學究竟為何物。

王陽明此時帶頭講學,倡導實用之道,即所謂的身心之學。他主張通過身心之學,“要使人立必為圣人之志”,大凡執(zhí)贄來求學拜師的,王陽明便敞開胸襟,廣開門戶而將其收納。為了使門生在這里樹立遠大的志向,王陽明不斷地開設(shè)講座。

在當時的大背景下,由于“師道久矣”而有荒廢的傾向,而王陽明如此大的動作,必然會招致同僚們的非議,說他以此博取名聲。

此時只有翰林庶吉士湛甘泉(字若水)與王陽明來往頻繁,一見如故。他們兩人終日興致勃勃地探討圣學之事,最終結(jié)成莫逆之交,終生交好。

后來王陽明去世,湛若水親筆題寫墓志銘,全文收錄于《陽明全書·附錄篇》中。對于他們當時的交往,王陽明也曾賦詩留世,題為《贈陽伯》,內(nèi)容如下:

陽伯即伯陽,

伯陽竟安在?

大道即人心,

萬古未嘗改。

長生在求仁,

金丹非外待。

繆矣三十年,

于今吾始悔!

小結(jié)

寫到這里,王陽明先生的方針謀略大部分已經(jīng)呈現(xiàn)出來。迄今三十余年的星霜歲月,其可謂是遭遇了萬種變遷。通過梳理王陽明一生中嗜好興趣的不斷遷移,我們也可窺察得到陽明先生的心力是何等的豐富。他無論沉溺于游俠生涯,還是熱衷于騎射之術(shù),或者辭章之學,或者神仙道術(shù),或者后來的耽愛佛教,萌發(fā)隱居山林、出家遁隱之意,他其實都是苦惱于人生方向的不斷抉擇。

盡管一路挫折,王陽明還是波瀾不驚地從各種困境中走了過來,他甚至在很多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自己的身心也因此獲得愉悅和超然。

王陽明的一生道路沒有坦途,礁石險灘隨處可見。他生命中的風云機變?nèi)绱朔倍?,如何面對人生的困難和境遇,這是他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但是,從書中的故事也能看到,王陽明面對這些問題時候的人生態(tài)度:泰然處之,樂觀面對,一切問題最終都會圓滿解決。這大概就是王陽明先生的過人之處吧。

也有人說王陽明的性格屬于多血質(zhì)那種類型,也有人認為,與其說王陽明是多血質(zhì),倒不如說是神經(jīng)質(zhì)才合適。但是我們看看周圍患有神經(jīng)質(zhì)的人,大多都是患得患失、憤慨抱怨之人,失去了堅守自己本分的自我。這都是他們的弊病所在。

然而,再回過頭來看王陽明,他性格灑脫豪爽,幽默風趣,還能和普通人談笑風生,胸襟寬廣。每每讀到王陽明先生的生平事跡,我無時無刻不感受到他性格的光輝照人。“忙中日月閑中度,八萬塵勞樂天地”,正是王陽明先生氣度超凡的寫照。不論遇到什么難事,他都能夠以自己的聰明睿智巧妙周旋,用力化解。不論遇到什么難關(guān),他也都會全心全意,一絲不茍,直到最后的成功。

經(jīng)歷了那么多人生的歷練,王陽明的才干也在其中獲得磨練和薈萃。無論是國家大事,還是一己之利,他都能夠處變不驚,沉靜泰然。當然王陽明也有過挫折和蹉跌,但是他強韌的意志力,給予他處理困難的百折不撓的氣概。王陽明先生的非凡資質(zhì)以及人生中數(shù)不盡的豐富歷練,都使得他能夠判測出事情的輕重緩急和表里深淺程度。即便是面對源源不斷的外部刺激的時候,王陽明都能夠集中心力,使用節(jié)制無不精妙。

自此以后,王陽明先生作為一個堅持純粹圣賢學問的大師,幾乎沒有對任何事物盲從和沉溺過。可以說,過去的三十年生涯,對于王陽明而言,就是一個自我修養(yǎng)提高的過程。而最終能力的實踐和體現(xiàn),還有賴于接下來二十多年的人生來檢驗!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