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浮屠與佛(6)

季羨林談佛(典藏本) 作者:季羨林


我們現在既然知道了“浮屠”的來源是印度古代俗語,而“佛”的來源是吐火羅文,對這問題也可以有一個新看法了。我們現在可以大膽地猜想:《四十二章經》有兩個譯本。第一個譯本,就是漢譯本,是直接譯自印度古代俗語。里面凡是稱“佛”,都言“浮屠”。襄楷所引的就是這個譯本。但這里有一個問題。中國歷史書里,關于佛教入華的記載雖然有不少牴牾的地方,但是《理惑論》里的“于大月支寫佛經四十二章”的記載卻大概是很可靠的。既然這部《四十二章經》是在大月支寫的,而且后來從大月支傳到中國來的佛經原文都不是印度梵文或俗語,為什么這書的原文獨獨會是印度俗語呢?據我的推測,這部書從印度傳到大月支,他們還沒來得及譯成自己的語言,就給中國使者寫了來。一百多年以后,從印度來的佛經都已經譯成了本國的語言,那些高僧們才把這些譯本轉譯成中文。第二個譯本就是支謙的譯本,也就是現存的。這譯本據猜想應該是譯自某一種中亞語言。至于究竟是哪一種,現在還不能說。無論如何,這個譯文的原文同第一個譯本不同;所以在第一個譯本里稱“浮屠”,第二個譯本里稱“佛”,不一定就是改易的。

根據上面的論述,對于“佛”與“浮屠”這兩個詞,我們可以作以下的推測:“浮屠”這名稱從印度譯過來以后,大概就為一般人所采用。當時中國史家記載多半都用“浮屠”。其后西域高僧到中國來譯經,才把“佛”這個名詞帶進來。范蔚宗搜集的史料內所以沒有“佛”字,就因為這些史料都是外書?!胺稹边@名詞在那時候還只限于由吐火羅文譯過來的經典中。以后才漸漸傳播開來,為一般佛徒,或與佛教接近的學者所采用。最后終于因為它本身有優(yōu)越的條件,戰(zhàn)勝了“浮屠”,并取而代之。

1947年10月9日

附記:

寫此文時,承周燕孫先生幫助我解決了“佛”字古音的問題。我在這里謹向周先生致謝。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