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宗教生活1

尼采全集 作者:弗尼采


108

對病痛的雙重斗爭。——如果我們遭遇到病痛,那么我們要么可以通過消除它的起因來擺脫它,要么可以改變它對我們的感覺所產生的效果:也就是說,轉而將病痛解釋為一種其好處也許只有在以后才看得見的善。宗教和藝術(還有形而上學哲學)都致力于實現(xiàn)感覺的改變,部分通過我們的經驗判斷的改變(例如通過這樣一種命題的幫助:“為上帝所愛的人,也受上帝的懲罰”),部分通過喚起一種在痛苦中和一般情感中獲得的快樂(悲劇藝術的出發(fā)點由此而來)。一個人越傾向于重新解釋和考慮周全,就越看不見病痛的起因,越不會去消除它;片刻的緩解和麻醉,就像牙疼時常見的情況一樣,對他來說足矣,盡管還要面對更大的痛苦。宗教和所有麻醉藝術的支配地位越削弱,人們就越嚴格注意病痛的真正消除:這對悲劇詩人來說無疑是很糟糕的事情——因為由于無情的、不可戰(zhàn)勝的命運王國的地盤越來越小,供悲劇用的題材也就越來越少了;但是這對教士來說更糟糕——因為他們至今都一直靠麻醉人類的病痛而生活。

109

憂患為知。——教士們聲稱有一個上帝,聲稱他要求我們行善,他是每一個行為、每一個片刻、每一種思想的守護者與目擊者,他愛我們,在所有的不幸中都對我們懷有最好的好意。人們多么愿意將這種錯誤的說法換成像這謬誤一樣有益、一樣有鎮(zhèn)定作用、一樣令人感到舒適的真理!但是這樣的真理卻不存在;而哲學最多是以形而上的虛假表面(本質上仍然是非真理)與其相對抗。但是,不幸的是,如果人們在心中和頭腦中有了獲得真理的嚴格方法,那么人們就不會相信宗教教條和形而上學;而另一方面,由于人性的發(fā)展,人們變得如此溫柔、敏感、痛苦,以至于必須要有最高級的藥品和安慰手段才行;于是就產生了這樣的危險:人類因為知道了真理而流血致死。拜倫在其不朽的詩句中表達了這一點:

憂患為知:通曉天下之最者

必極深痛于致人死命之真理,

知識之樹呀,非生命之樹矣。

(Sorrow is knowledge :they who know the most

must mourn the deepst oer the fatal truth,

the tree of knowledge is not that of life)

如此憂心忡忡、無藥可救,除非召喚出賀拉斯那種莊嚴肅穆的輕浮,用于靈魂的最糟糕

時刻和日食之時,并同他一起對自己說:

為什么因為洞察永恒之謎

而折磨你可憐的靈魂?

為什么不躺在高高的梧桐樹下

或松樹下休憩——

(quid aeternis minorem

consiliis animum fatigas?

cur non sub alta vel platano vel hac

pinu jacentes—)

然而,無疑任何程度的輕浮或憂郁都比一種浪漫的回歸和開小差以及比接近任何形式的基督教要好:因為按照現(xiàn)在的知識狀況,人們已經完全不再可能既同它打交道而又不徹底玷污自己的良知,在自己和他人面前將它拋棄。那些痛苦也許已經夠嚴重的了,但是沒有痛苦你就不可能成為人類的領袖和教育家;想要嘗試這樣做卻又不再有那種純潔良心的人是多么不幸??!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