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
宗教中的真理。——啟蒙運動時期,人們無法理解宗教的意義,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同樣肯定的是,在隨后對啟蒙運動的反撥中,人們又做過了頭,以愛,甚至以熱戀來對待宗教,并且將宗教視為一種對世界的更為深刻的甚至最最深刻的理解,要剝?nèi)タ茖W的教條外衣,然后以神話的形式來掌握“真理”。所以宗教——這是所有啟蒙運動反對者的斷言——以諷喻感(sensu allegorico)并考慮到大眾的理解力,表達了那種原始的智慧。這是自在的智慧,引導(dǎo)新時代所有真正的科學始終向著它,而不是背離它:以至于在人類最古老的智者和最現(xiàn)代的智者之間,認識上的和諧甚至一致占統(tǒng)治地位,知識的進步——假如人們要談?wù)撨@樣一個問題——不是同本質(zhì),而是同本質(zhì)的揭示有關(guān)。這種對宗教和科學的整個理解是徹底錯誤的;如果不是叔本華的雄辯保護了它,現(xiàn)在沒有人敢再信仰它:這種雄辯擲地有聲,然而要等30年的時間才會傳到其聽眾的耳朵里。當然,人們可以從叔本華關(guān)于人和世界的宗教道德解釋中得到許多東西,從而獲取對基督教和其他宗教的理解,但是同樣肯定的是,叔本華在宗教對知識的價值問題上陷入謬誤。他自己在這個問題上是一個他那個時代的科學教師的太過于馴服的學生,那些教師全都崇尚浪漫主義,斷然拋棄啟蒙精神;他要是出生在我們現(xiàn)在的時代,是不可能談?wù)撟诮痰闹S喻感的;他寧可一如既往地說出他的真心話:一種宗教從來都不是直接或間接作為教條或作為比喻來包含一條真理的。因為每一種宗教的誕生都是出于恐懼和需要,它在理性的迷宮中悄然來到人世;也許它曾經(jīng)在受到科學危害的狀態(tài)中以謊言的形式將某一種哲學學說引入到它的體系中,從而后來人們在其中找到這種學說:但是在一個宗教已經(jīng)在懷疑自身的時代,這卻是出自這個時代的一種神學家的技巧。神學家的這些技巧在作為講究學問、充滿哲學氣息的時代的宗教的基督教中無疑早就付諸實施了,它們導(dǎo)致了那種具有諷喻感的迷信,但是更導(dǎo)致了哲學家(尤其是那種半吊子,那種詩人哲學家,那種探討哲學的藝術(shù)家)這樣的習慣:他們把在自己身上發(fā)現(xiàn)的所有感覺作為人類的本質(zhì)來處理,從而也允許他們自己的宗教感對他們思想體系的結(jié)構(gòu)產(chǎn)生重大影響。因為哲學家經(jīng)常在宗教習慣傳統(tǒng)的范圍內(nèi),或者至少在那種
自古傳下來的“形而上學需要”的強力之下進行哲學思考,所以他們形成了事實上非常相似于猶太教、基督教或印度教的宗教觀的觀點——也就是說,孩子通常像母親,只是在上述情況下很可能神甫們不了解那種母親的身份是怎么來的——而在他們對所有宗教和科學像一家人那樣相似感到驚奇的天真無邪中加以虛構(gòu)。事實上,在宗教和真正的科學之間不存在親屬關(guān)系、朋友關(guān)系、敵對關(guān)系:它們生活在不同的星球上。哲學在自己最終的遠景上讓一顆宗教的彗星拖著長長的尾巴在黑暗中閃爍,每一種這樣的哲學都使自身中被它視為科學的一切成為可疑:這一切也許同樣是宗教,盡管穿上了科學的盛裝。——此外,如果所有各族人民都對某些宗教事物如一位上帝的存在達成一致(順便說一下,在這一點上,事情并非如此),那么,這將不過是對那些被斷言的事物如一位上帝的存在的相反論據(jù):所有人的一致意見,如果合理地來看,只能算作一種愚蠢。在另一方面,關(guān)于獨一無二的事物也根本沒有所有智者的一致意見,只有歌德詩句所談到的那種例外:萬世大智喜相合:
愚者脫愚不可得!
聰明孩兒不多見,
愚者得愚是上策!
如果不用詩和韻律來說話,適合于我們現(xiàn)在這種情況的話就是,智者的一致意見在于:所有人的一致意見只能算作一種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