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宗教生活9

尼采全集 作者:弗尼采


133

在我們進一步向自己展示這種狀況的后果之前,我們想要對自己承認,人類不是由于其“過失”和“罪孽”,而是由于一系列理性的謬誤才陷入這種狀況的;如果人類的天性在他們看來已經(jīng)到了如此黑暗、如此可恨的地步,那么這是鏡子的過失;而這種鏡子就是他們的作品,是人類想像力和判斷力的非常不完美的作品。首先,一種只能從事純粹無私行為的生物甚至比鳳凰更具有虛構色彩,這甚至難以清晰地加以想像,因為整個“無私行為”的概念一經(jīng)嚴格檢查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從來沒有人做過任何完全為了他人而沒有任何個人動機的事情,那么人們又怎么能夠做同自己無關的事情,也就是說,沒有內(nèi)在強制(這種強制的基礎必然在于一種個人的需要)的事情呢?沒有自我的自我如何行事呢?——相反一個偶爾被認為完全就是愛的上帝是連一件無私的行為也做不了的:這使人想起了利希騰貝格的一種看法,當然,這種看法出自比較低下的領域:“我們不可能像人們通常所說的那樣同情他人,我們只同情自己。這個道理聽起來冷酷無情,但是如果理解正確,情況就不是這樣了。人們既不愛父親母親,也不愛妻子兒女,而是愛他們給我們的快感。”或者如拉羅什富科所說:“如果相信為了愛自己的情人而愛情人,那就大錯特錯了。”(si on croit aimer sa matresse pour lamour delle, on est bien trompé)為什么出自愛的行為比其他行為更能受到好的評價呢?它受到更高評價不是因為其本質(zhì),而是因為其有用。關于這個問題,大家可以對比一下前面已經(jīng)提到過的“關于道德感的起源”的研究。但是,如果一個人希望像那位上帝一樣完全就是愛,做一切事情或向往一切事情,都是為了他人,絲毫不為自己,那么,僅后面這一點(絲毫不為自己)便不可能做到,因為他為了能給他人做出任何愛的舉動,就必須為自己做非常多的事情。否則就需要這樣的前提:他人是足夠利己主義的,因而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接受那種犧牲,接受那種有利于他的生活,所以有愛心和富于犧牲精神的人就必須對無愛心、無犧牲精神的利己主義者的繼續(xù)存在有興趣,而最高的道德為了能夠存在,就必須確確實實強迫非道德的存在(它當然會因此而自行消失)。——而且:關于上帝的觀念,只要它被人相信,它就令人不安、令人屈辱,至于它是如何產(chǎn)生的,現(xiàn)階段的比較文化人類學對此已不再有任何疑問;隨著對那種起源的認識,那種信仰就消失了。那些將自己的本性同上帝的本性相比的基督徒就像低估了自己勇氣的堂·吉訶德一樣,堂·吉訶德這樣做是因為他的腦子里充滿了騎士小說主人公的奇跡行為:兩種情況里用來衡量的尺度都屬于寓言的領域。如果上帝的觀念消失了,那么作為對神的規(guī)則的違犯以及作為一個祭神的生物身上的瑕疵的“罪孽”之感也就消失了。然后留下的也許還有那種沮喪感,它同人們害怕受世俗法律懲罰或受人蔑視的恐懼感糾纏不清、密切相關;如果人們看透,雖然由于自己的行為會違背人類傳統(tǒng)、違背人類規(guī)范和秩序,但是并沒有因此而危及“靈魂的永恒拯救”及其同神靈的關系,那么,內(nèi)疚引起的沮喪和負罪感中最強烈的刺痛也終究會消失。如果人類最終成功地使自己在哲學上相信,所有行為都是絕對必然的,完全不必承擔任何責任,并將這種信念融化到血液中,那么,剩余的內(nèi)疚也就消失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