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喀秋莎》風靡日本(1)

躁動的日本:危險而不為人知的日本戰(zhàn)略史觀 作者:大平正芳紀念獎得主 小代有希子


在日本唯美派文學大師谷崎潤一郎看來,俄國人與美國人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白人。在他的早期作品中,歐美的西方白人被描繪成毒害日本人肉體及文明的破壞者。

在1943年出版的《細雪》(Makioka Sisters)中,谷崎潤一郎刻畫了日本主人公與神戶的俄國移民之間的友誼。這些俄國人不是后來所謂引誘日本人無條件投降并對蘇聯(lián)無限崇拜的騙子。作品中,日本主人公與俄國人自由平等地交流。俄國人并沒有因為自身的白人身份而歧視日本人,也沒有因此產生道德上的優(yōu)越感,這拉近了俄國人與日本人的距離。

并不是所有俄國人都對日本抱有好感。 世紀后期,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和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的交談中首次提出“黃禍”(“黃禍”是殖民主義時期美國和歐洲殖民主義國家煽動對亞洲民族,尤其是對中國具有偏見的一個用語, 年的義和團運動導致這個詞在西方世界廣泛流傳?!g者注) 這一概念。日俄戰(zhàn)爭時期的俄國文學作品一方面將日本人描述成眼睛斜視、滿嘴齙牙、膽小如鼠的類人猿,另一方面又將日本人描述成具有高尚審美趣味、有追求且工作勤奮的人,最重要的是他們“與俄國人相似”。

“露助”(最初該詞并沒有貶義,但在日俄戰(zhàn)爭、八月風暴行動后,這詞變成了具有歧視性的民族差別用詞?!g者注)是日本人對日俄戰(zhàn)爭中戰(zhàn)敗的俄國人的蔑稱。

然而,不同于美日關系,俄日之間并不存在種族歧視問題。日本的俄國移民沒有自己獨立的社區(qū),也沒有與日本居民隔離,因此相對輕松地融入了日本社會。他們可以自由地信奉基督教,他們的孩子也可以和當地的日本小孩一同上學。

20 世紀早期,日本入侵中國增加了日俄居民之間的直接聯(lián)系。1917~1921年,近200 萬俄國人由于十月革命離開了祖國,其中60萬人逃至德國,40 萬人逃往法國,剩下的前往波羅的海國家、巴爾干半島國家、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地,其中數千俄國人選擇移居日本。

首批記載前往日本尋求庇護的俄國人是5個海軍學員,他們于1917年12月逃離了一艘在長崎港拋錨的巡洋艦,喬裝打扮成平民搭乘火車前往東京。1922年,國際聯(lián)盟開始發(fā)行南森護照(一種國際公認的身份證,用來緊急救助那些無法獲得普通護照的俄國難民。——譯者注),日本及世界上其他30 個國家都認可這種護照。

根據外務省的記錄,截至1924年,已經有1167名反布爾什維克的“白色”俄國人定居日本。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