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出現(xiàn)狀況時,我們應該警醒:他們是在向我們發(fā)出求救信號!孩子的問題拋出時,正是為我們提供走進孩子內(nèi)心的機會。這樣的關鍵時期,父母應該是孩子的“人生護航艦”,站在孩子的角度先和孩子溝通,肯定孩子,幫助孩子樹立信心。
在某個團體舉辦《如何與孩子建立愛的關系》講座,結束后的半小時留給聽眾提問。有位40來歲的女性舉手說:理論大家都明白,可是實踐該怎么做?專家你有孩子嗎?能否舉個你和孩子溝通的事例?!
我說你提的是個好問題,但我聲明自己不是專家,尤其在親子關系方面,只是一名積極探索者。每一個孩子的慧根不同,機緣也不一樣,溝通的方式方法也是千差萬別,不過,我很愿意和大家分享我和孩子的故事。就這樣我給大家講述了兒子向我發(fā)出求救信號后我是怎么做的?,F(xiàn)在,征得兒子同意,我把曾經(jīng)的過程寫出來,供讀者參考。
深秋的一天夜晚,我和幾位大學同學在某地聚會。10點多,兒子發(fā)來短信,問我什么時候回家。我說可能晚一些,有什么事嗎?他說我心情很差。我問他,爸爸在家嗎?他說:“在,已經(jīng)睡了?!憋@然他心里有事情但不想打擾他爸爸。我接著問他是否學校發(fā)生什么事?他說:“不是?!蹦敲词抢蠋熍u你了嗎?他不耐煩了,回信:“我不想說了,你什么時候回家?!”
這是從未有過的事情,我意識到嚴重性,立即答復:馬上回!
回家的路上我自然是心急如焚,歸心似箭。腦海里一直在想,會發(fā)生什么大事呢?我該如何安撫孩子?
到家已經(jīng)11點多,兒子房間已經(jīng)熄燈,這表示他不想等我了。他真的睡著了嗎?我輕輕推門進去,此時月光瀉在他的床上,靜謐而安詳,可憐的兒子怕早晨睡過頭,睡覺從來不拉窗簾。我正打算退出,突然傳來兒子的聲音:媽,我沒睡。
我趕忙撳亮臺燈,坐在床沿問他,發(fā)生什么事情了?兒子坐起來幽幽地說:沒發(fā)生什么事情,就是很絕望,作業(yè)永遠做不完,剛才做著做著,突然很想哭、感覺要崩潰了……
兒子在一所民辦中學讀初三,第二年就要中考。他每天早晨6點起床,晚上7點多到家,通常做完作業(yè)要到12點才能睡覺。星期六要上一天課,星期天還要上半天家教,每周只有半天休息時間,非常辛苦。
聽了兒子這些話,如果我沒有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學知識,可能會如釋重負,可能會很簡單地說:哦,原來這樣啊,我還以為發(fā)生什么大事了呢!學生總是要做作業(yè)的,男孩子怎么能哭,好好睡覺!
假如這樣簡單地處理孩子的求助,有可能的是——從此關閉掉與孩子溝通的管道。以后孩子有什么想法(注意,這里的“想法”比“事情”更重要)他就不會找大人說了,導致的后果就是萬一出現(xiàn)更大問題,說什么都晚了。
所以我采取的第一步方式是“共情”,感同身受他的情緒。我將兒子緊緊環(huán)抱著,因為他此時此刻被絕望的情緒壓垮了,心理脆弱得像一個嬰孩,我擁抱他是向他傳遞被理解、被接納、被關懷的信息以及母愛的力量。我告訴他,媽媽很能理解他此時此刻的心情,這種絕望的心情媽媽我也有過,如果你想哭就哭出來。
腦神經(jīng)學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我們每個人的大腦中都有一個叫“杏仁核”的東西,主管著情緒。當我們接受外部刺激時,大腦中的視丘會把這些信息用兩條途徑傳送到杏仁核,一條直接通到掌管情緒記憶的杏仁核,另一條則是先送到理性中樞的大腦皮層后,再傳到杏仁核。為了確保自身性命的安全,我們大腦對這兩條通道有著天然的設計上的不同,直接通向杏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