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言(3)

1453:君士坦丁堡之戰(zhàn)(地中海史詩三部曲之一) 作者:羅杰·克勞利


現代民族主義者將君士坦丁堡攻防戰(zhàn)解讀為希臘和土耳其民族之間的斗爭,但這種簡單化的觀點是非常誤導人的。雙方都不會接受甚至無法理解這樣的標簽,盡管雙方都用這樣的說法來指代彼此。奧斯曼人,或者按照字面意思,就是“奧斯曼的部落”,都自稱為奧斯曼人,或者簡單地稱自己為穆斯林?!巴炼淙恕保═urk)是西方各個民族國家使用的一個詞,總體上是貶義的。1923年,為了建立共和國,奧斯曼人才從歐洲借用了“土耳其”(Turkey)這個詞。在此之前,這個說法在奧斯曼帝國并不為人所知。1453年的奧斯曼帝國已經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將它征服的各民族都吸納進來,而很少考慮他們的種族身份。帝國的精銳部隊是斯拉夫人,主要將領是希臘人,海軍將領是保加利亞人,蘇丹可能有一半塞爾維亞或者馬其頓血統(tǒng)。另外,在中世紀復雜的附庸封建體制下,成千上萬的基督徒士兵也伴隨蘇丹從埃迪爾內開往君士坦丁堡。他們前來的目標是征服君士坦丁堡的講希臘語的居民,我們現在把這些居民稱為“拜占庭人”,這個詞第一次在英語中使用是在1853年,也就是這場偉大攻城戰(zhàn)發(fā)生400年之后。拜占庭人被認為是羅馬帝國的繼承者,因此自稱羅馬人。統(tǒng)領他們的皇帝卻有一半的塞爾維亞血統(tǒng)和四分之一的意大利血統(tǒng),而且守軍的很大一部分是西歐人,也就是拜占庭人所說的“法蘭克人”——威尼斯人、熱那亞人、加泰羅尼亞人,還有一些土耳其人和克里特人,甚至還有一個蘇格蘭人。如果說很難確定攻防戰(zhàn)參與者的民族身份,有一個因素卻是所有同時代的史學家都永遠不會忘記的——信仰。穆斯林們將他們的對手稱為“可鄙的異教徒”“可憐的不信真主的人”“信仰的敵人”;基督徒們則稱穆斯林為“異教徒”“野蠻人”“無信義的土耳其人”。君士坦丁堡是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在漫長距離上進行的斗爭最前線。在這里,不同版本的宗教信仰在戰(zhàn)爭與和平中對抗了800年。1453年的春天,兩大獨神教將在一個歷史性時刻中在此地激烈碰撞。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