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可以罵人的燈謎

中華民俗故事 作者:黃盼盼 編著


可以罵人的燈謎

猜燈謎是一項益智的娛樂活動,很早就流行起來。無論是王公貴族,還是平民百姓,都喜歡猜燈謎。而元宵節(jié)觀燈猜燈謎更是一個源遠(yuǎn)流長的傳統(tǒng)習(xí)俗。關(guān)于燈謎的來歷,有一個十分有趣的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個姓胡的財主,他仗著家里很有錢,經(jīng)常欺負(fù)老百姓,在當(dāng)?shù)胤Q王稱霸。人們背地里恨他恨得牙癢癢。因為這個胡財主總是皮笑肉不笑,所以人們給他起了個很形象的綽號——“笑面虎”?!靶γ婊ⅰ笔且粋€勢利眼,他只要看到誰的衣服比自己的更貴重,就拼命地巴結(jié)。而看到穿得破破爛爛的窮人,就吹胡子瞪眼睛,兇得不得了。

有一年年末,“笑面虎”家門前走來了兩個人,走在前邊的那個人叫李才,穿著華麗的新衣服。走在后面的那個人叫王少,他的衣服破破爛爛的,還打了很多補(bǔ)丁。家丁看見李才,趕緊去向主人稟報?!靶γ婊ⅰ边B忙出門相見,看到李才穿戴華貴,就堆出一臉的笑容,問長問短。這時,王少向“笑面虎”借糧過年,卻被他惡狠狠地趕出了大門。

走在回家的路上,王少越想越生氣。他想一定要治一治這個嫌貧愛富的“笑面虎”,忽然,一個妙計涌上心頭。

元宵節(jié)到了,晚上家家戶戶都掛上了五顏六色的花燈,漂亮極了。窮小子王少也扎了一頂大花燈,他走到“笑面虎”家門前,將花燈挑得高高的,路上行人紛紛過來圍觀?!靶γ婊ⅰ睖惤豢?,只見花燈上題著四句詩:

頭尖身細(xì)白如銀,稱稱沒有半毫分。

眼睛長到屁股上,光認(rèn)衣裳不認(rèn)人。

“笑面虎”一看,這不就是諷刺自己嗎?頓時氣得面紅耳赤,他把眼睛睜得又大又圓,氣得哇哇亂叫:“好你個臭小子,居然敢來罵本老爺!家丁,把這個花燈搶下來!”王少一聽,連忙收起花燈,笑嘻嘻地說:“老爺,你怎么知道這是罵你呢?我這四句詩是一個詩謎,謎底就是‘針’。這‘針’怎么是說你呢?莫非是‘針’告訴你的,不然你怎么知道說的是你?”人們聽了哄堂大笑,“笑面虎”只能干瞪眼,狼狽地回去了。

后來人們都知道王少用詩謎戲弄“笑面虎”的故事了。第二年元宵節(jié)燈會上,很多人就將謎語寫在花燈上,供觀燈的人猜測取樂,所以就叫猜燈謎。后來慢慢地形成一種習(xí)俗,每到元宵燈會,各地都會舉辦猜燈謎的活動。

【博聞館】

燈謎常識知多少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燈謎的前身是謎語,謎語最早出現(xiàn)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那時,很多政客在游說諸侯時,喜歡在說話時拿其他事物打比方或者進(jìn)行隱喻,從而起到巧妙影射、寓意深遠(yuǎn)的效果。當(dāng)時人們把這種方法稱為“隱語”或“庾(yǔ)詞”。到了漢代,這些“隱語”“庾詞”就逐漸演變成為以破譯文字含義為主的謎語了。

而把謎語寫在花燈上,變成供人猜射的燈謎則開始于南宋。宋代《武林舊事》中記載:“元宵佳節(jié),帝城不夜。春宵賞燈之會,百戲雜陳。詩謎書于燈,映于燭,列于通衢(qú),任人猜度,所以稱為燈謎。”到了明代和清代,燈謎發(fā)展到鼎盛時期。這時猜燈謎已經(jīng)不再僅僅是元宵節(jié)的專利了,七夕節(jié)、中秋節(jié)乃至聚會玩樂都會以猜燈謎助興。《紅樓夢》中,曹雪芹就花費(fèi)了大量筆墨來描寫大觀園兒女制燈謎猜燈謎的情景。

猜燈謎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文化娛樂活動,既能增長知識,又能娛樂身心,所以一直以來深受社會各界的歡迎。燈謎雖然形式短小,但涉及的內(nèi)容卻非常廣泛,天文地理、經(jīng)史曲賦、現(xiàn)代知識,幾乎無所不包。所以,如果沒有基本的文化素養(yǎng),是很難猜中的。

燈謎由三個基本要素組成:謎面、謎目和謎底。這三個部分缺一不可。謎目是規(guī)定謎底所屬的范疇。設(shè)計謎面要符合“八美”原則,即句煉、法凈、語圓、意明、字切、雅馴、超脫、體備。

制作燈謎有兩條禁令:第一,純粹的知識和詞匯解釋一般不能制成燈謎,因為比較低級。第二,謎面上的字,在謎底中絕對不能出現(xiàn),即謎面謎底不能相犯。制作燈謎還要講究一定的格式,光謎格就有一百多種。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