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踩高蹺
踩高蹺是古代民間一種技藝表演活動,在元宵節(jié)那天,人們會踩高蹺來慶祝,為節(jié)日增添喜慶氣氛。那么,是誰發(fā)明了高蹺呢?
相傳,在從前,陜西雨金城的人和東關(guān)、西關(guān)的人都很要好,他們每年都會聯(lián)合起來辦社火。社火是中國民間為慶祝春節(jié)而舉辦的慶典狂歡活動,有各種各樣的娛樂項目,如跑旱船、舞獅、舞龍、扭秧歌等。西關(guān)人喜歡辦馬上戲,東關(guān)人愛辦桌芯子,雨金城的人就給他們敲鑼打鼓。所以每到過年的時候,雨金城總是特別熱鬧。
有一年年關(guān),城里城外都按照慣例辦好了社火,準備大年初一好好熱鬧一番。誰知城里回來一個在外地做官的人,他得知城里城外聯(lián)合辦社火的消息后,心生一計。因為辦社火時,城里人要出城,城外人要進城,都必須經(jīng)過四大城門。恰好這四大城門外護城河上的板橋是這個人在本地做官時修的。所以他發(fā)出命令:凡是過橋的社火隊和村民,每個人必須付三錢銀子,否則不許過河。到了大年三十的晚上,他就命人吊起了東西南北四個大門的板橋,并關(guān)上南北兩處城門。
踩在高蹺上演戲
正月初一早上,社火隊來到城下,發(fā)現(xiàn)城門關(guān)得緊緊的。很納悶,不知道城里人出了什么情況,正要喊話。這時守吊橋的人發(fā)話了:“我們老爺說了,過橋要收錢,每人收三錢銀子,不準拖延?!鄙缁痤^聽了,非常生氣。但又想到今年社火辦得這么好,不進城去太可惜了。于是他們就忍下這口氣,回到西關(guān)湊齊進城的銀子。沒想到銀子剛拿來,守吊橋的人又提價了,他喊道:“我們老爺說了,中午漲價,每個人要交三兩銀子?!鄙缁痍牭娜寺犃耍瑐€個氣得怒目圓睜,但生氣歸生氣,他們又回到西關(guān)湊齊銀子。誰知守吊橋的人又說:“我們老爺還要收柴火,每個人要挑三斤來。如果你們想過橋的話,一點都不能欠?!鄙缁痤^聽了氣得差點要打人了。他壓住怒氣對大伙兒說:“這城里做官的,心太黑了。以后社火我們不辦了!”
這個社火頭有個足智多謀的兒子。他想如果社火不辦了,城里城外的人肯定會鬧不和的。他一晚上沒睡覺,絞盡腦汁地想辦法。這時,他的目光落到墻上的一幅畫,畫上有兩只長腿白鶴,一只站在水中,一只立在樹枝上。他猛然想到:如果給自己也接上兩只長腿,不就可以站在水中蹺過河去嗎?他馬上來到河邊,用竹竿探明水位,然后回到家中找了兩根又細又輕的柳木,做上腳踏,綁在腿上。于是他踏著這副裝備拄著竹竿繞著城走了一圈。過了一會兒天亮了,他就這樣走下護城河去。守吊橋的人看到了,連忙告訴那個黑心的貪官。城里的人驚動了,紛紛擠上城墻看熱鬧。貪官在部下的簇擁下,也上了城樓。突然,后面的人一擠,貪官沒站穩(wěn),“撲通”一聲栽到河里去了。貪官的家人慌了,急忙叫人放下吊橋救人。這樣,趁著混亂,東關(guān)和西關(guān)的社火隊順利地進了城。城里城外的人又聯(lián)合起來,辦了一場熱熱鬧鬧的社火。
于是到了第二年的正月十五,社火隊里又添了一個新節(jié)目。很多年輕小伙都綁上兩只長腿,排成長長的一列。這是什么節(jié)目???人們議論紛紛。有人說這叫“柳木腿”,因為他們腿上綁的是柳木棍。有人說這叫走“高橋”,因為綁上兩只長腿,即使站在橋下也還比橋高。有的人則說,綁上長腿,人升高了,一步就蹺得很遠,這應(yīng)該叫“高蹺”。大家覺得這個名稱很形象,于是“高蹺”就這樣流傳開了。
【博聞館】
晏子踩高蹺
關(guān)于踩高蹺的來歷,還有一個傳說。晏嬰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他身材矮小,但為人滑稽幽默。有一次,他出使鄰國,鄰國的國君和大臣都拿他的身高取笑。于是,晏嬰就弄來一雙木腿裝上,這樣他就馬上高大起來了。國君被晏嬰的增高術(shù)弄得啼笑皆非。晏嬰覺得不解氣,又借題發(fā)揮一番,將鄰國君臣大大地挖苦了一頓,弄得他們面紅耳赤狼狽不堪。
由此可見,踩高蹺在春秋戰(zhàn)國時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最早介紹高蹺的文獻是《列子·說符》。六朝時高蹺被稱為“蹺技”,宋代叫“踏橋”,清代以來才被稱為“高蹺”。
一些學(xué)者考證,高蹺的起源應(yīng)該與原始氏族的圖騰崇拜和沿海漁民的捕魚活動有關(guān):堯舜時代有一個以鶴為圖騰的丹朱氏族,他們在祭祀中要踩高蹺模仿鶴跳舞??脊艑W(xué)家說,甲骨文中就有類似踩高蹺起舞這一形象的文字。
踩高蹺的巨人戲班
踩高蹺有很多別稱,如“縛柴腳”“踏高蹺”“扎高腳”“走高腿”,是在民間很流行的一種技藝表演。踩高蹺可不僅是走穩(wěn)不摔跤那么簡單,踩高蹺的人還要穿著戲服,畫上濃濃的妝,在高蹺上一邊唱歌一邊跳舞。他們往往唱的是戲曲中的折子戲,比如《八仙過?!贰端鹕健贰洞篝[天宮》等。因為一曲戲中每個人的角色不同,所以他們的造型和高蹺的長度也都不一樣。像《水漫金山》中的法海和尚的高蹺是4尺,小沙彌的是25尺,而最矮的是那些蝦兵蟹將,因為他們要翻跳打滾,所以只裝15尺高的木腿。
高蹺按高度可分為三種:高蹺、中蹺和跑蹺,最高的有一丈多。按表演風(fēng)格分為文蹺和武蹺,文蹺注重扮相,武蹺則注重技巧。不同的地方,踩高蹺也呈現(xiàn)出不同的地域風(fēng)格和民族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