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閬
(?—1009)
字夢空,號逍遙子,北宋文人。為人狂妄放蕩,一生頗富傳奇色彩。兩次參與謀反,事敗后假扮僧人脫逃,最后竟然得到寬釋,還當了個小官。晚年愛好游山玩水,遍歷大江南北,最后死于泗上,即今江蘇淮陰一帶。擅寫詩,風格近于孟郊,也工詞,作《憶余杭》多首,得蘇東坡欣賞,現(xiàn)僅存《酒泉子》十首。
酒泉子
長①憶觀潮,滿郭②人爭江上望。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
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別來幾向夢中看。夢覺③尚心寒。
【詞譯】
我到現(xiàn)在還能常常想起在錢塘江觀潮時的情景。杭州城內(nèi)萬人空巷,人們爭著擠著向錢塘江涌去。潮水涌來的時候,浪高十丈,嘯聲如雷,仿佛大海都空了,海水全都傾倒而來;潮聲狂嘯,仿佛一萬面鼓同時敲響,聲勢震天,讓人心驚。
弄潮的少年手持大旗,爭先恐后迎著潮頭而去,靈活的身影在萬丈波濤中翻飛出沒,手中的紅旗卻一點兒都沒被水打濕。觀潮人的心也隨著那身影忽上忽下,心驚膽戰(zhàn),就怕那潮水忽然間無情地吞噬所有。這壯觀的景象看過就永難忘記,幾次
注
① 長:通“?!保?jīng)常。
② 郭:外城。
③ 覺:睡醒。做夢都夢到潮水洶涌而來,鋪天蓋地,嚇得我夢醒了仍覺得驚心動魄,心跳如鼓!
【評析】
該詞是詞人十首《酒泉子》中最知名的一首,描寫的是滿城觀潮的盛景,抒發(fā)了弄潮兒大無畏的精神氣概。全詞筆墨濃厚,夸張有神采,非常具有感染力。
全詞以“長憶觀潮”統(tǒng)領,表明錢塘江大潮給詞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刻骨難忘?!皾M郭人爭江上望”刻畫了觀潮時人山人海的盛況,“爭”“望”二個動詞的運用,生動地表現(xiàn)了人們對潮來的盼望之情,與隨后“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一為細致情緒,一為宏大場面,二者相互烘托,傳神地再現(xiàn)了觀潮時的熱鬧轟動的場景。這兩句運用了比喻和夸張的手法,將錢塘江大潮那種排山倒海的驚天氣勢刻畫得栩栩如生。
下闋詞人將鏡頭從大潮上拉開,轉(zhuǎn)而寫起了弄潮兒。勇敢的男兒在大潮中搏擊風浪,身手不凡,表現(xiàn)出人們在面對自然發(fā)難時一種英勇無畏、不怕冒險的精神?!芭眱合驖^立,手把紅旗旗不濕”兩句完全是白描手法,只記述事實并未多加修飾,但卻給人一種如臨其境、驚險非常的感覺。宋代時,每年至錢塘江觀潮是上至達官顯貴下至平民百姓的一件大事。周密在《武林舊事》中有很詳細的記載,潮來時,善水的少年披散頭發(fā),身上刺滿花紋,手持大旗爭先恐后迎著潮頭而上,翻轉(zhuǎn)騰挪,旗幟卻一點沒被潮水打濕。直到今天,“弄潮兒”仍舊象征著勇敢進取的人物形象。驚險過后,詞人筆鋒一轉(zhuǎn),回到了現(xiàn)實世界?!皠e來幾向夢中看。夢覺尚心寒”一句與首句“長憶觀潮”首尾呼應,渾然一體。詞人雖然離開了杭州,但錢塘江大潮帶給他的驚險刺激卻難以忘懷,以至于連做了好幾個夢,夢見潮水的洶涌狂奔而來,夢醒之后心里還急跳如鼓,后怕不止,從側(cè)面表現(xiàn)出了錢塘江大潮的壯觀景象。
這首詠潮詞是潘閬的代表作品,其也因詠潮而得名。除去詩詞之外,潘閬更為著名的是其狂妄放蕩的性格特征。他兩度參與謀反,事敗后假扮僧人逃亡,結果在某個寺廟的墻上不安分地寫了兩句詩:“散拽禪師來蹴鞠,亂拖游女上秋千”,氣得寺中僧人將他趕了出去。不過潘閬運氣不錯,生在宋朝,宋朝是一個對文人非常寬容的朝代,宋太祖趙匡胤留下訓誡:“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者”,因此詞人才能最后獲釋為官,逍遙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