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常建

唐詩三百首全解 作者:[清] 蘅塘退士 編;王景略 注


常建

【作者介紹】

常建(708年~約765年),字號不詳,籍貫不詳(一說邢臺人或說長安人),唐代詩人。他于唐玄宗開元十五年(727年)中進士,與王昌齡同榜,至唐代宗大歷年間才授盱眙尉,仕途很不如意,于是放浪形骸,來往于山水名勝,長期過著漫游的生活。后移家鄂渚(即今天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qū)),招王昌齡、張僨共同隱居。大歷中,曾任盱眙尉。他的詩作以田園山水為主要題材,風(fēng)格接近王、孟,善于運用凝練簡潔的筆觸,表達出清寂幽邃的意境。

宿王昌齡隱居

清溪深不測,隱處惟孤云。

松際露微月,清光[1]猶為君。

茅亭宿花影,藥院滋苔紋。

余亦謝時[2]去,西山鸞鶴群[3]。

【注釋】

[1]清光:這里是指清亮的月光。[2]謝時:辭別俗世之累,這里的謝是謝絕之意。[3]群:指為群、相伴。

【語譯】

清澈的溪水啊深不可測,隱士的居所只有一片浮云。松樹梢上露出一點明月,這清亮的光芒似為你而傾灑。茅草為頂?shù)耐ぶ絮r花如眠,種藥的院落苔痕滋生。我也想辭別這凡塵而去啊,愿與西山的鸞鳥、仙鶴為伴。

【賞析】

常建老年后曾招王昌齡等來鄂渚共隱,但此詩當(dāng)作于此前,所謂“王昌齡”隱居,不是在鄂渚,而是在今天安徽省含山縣境內(nèi)的石門山上,王昌齡青壯年時代曾隱居于此。但王昌齡當(dāng)時的隱居并非真隱,而只是為了閉門讀書,以求仕進而已,所以常建寫下此詩,以“余亦謝時去”為結(jié),期盼王昌齡可以重拾初衷。

全詩不僅寫隱者居所,也隱約透露出當(dāng)時王昌齡并不居于此,此“隱居”只是舊居而已,并且順筆稱頌了王昌齡等隱士的高貴品質(zhì)。“隱處惟孤云”,正是以白云以比隱者,是那樣純潔而又孤獨,卓然飄蕩于長天之上。繼寫明月如同為王昌齡而灑下光芒——“清光猶為君”,稱頌之意便更明顯了?!懊┩に藁ㄓ?,藥院滋苔紋”一聯(lián)極工整,煉字亦精。結(jié)句“西山鸞鶴群”,鸞鳥、仙鶴本是傳說中仙家的坐騎,故此被看作是禽類中通靈而純潔的象征,詩人欲以鸞鶴為伴,也正是說隱者的高潔、隱者的超凡,如同天上的神仙一般,深切表現(xiàn)出他對隱士生活的向往。

殷璠所編《河岳英靈集》中評價此詩,說“其旨遠,其興僻,佳句輒來,唯論意表”,確實不是謬贊。

【擴展閱讀】

鄂渚招王昌齡、張僨

唐·常建

刈蘆曠野中,沙土飛黃云。天晦無精光,茫茫悲遠君。楚山隔湘水,湖畔落日曛。春雁又北飛,音書固難聞。謫居未為嘆,讒枉何由分。午日逐蛟龍,宜為吊冤文。翻覆古共然,名宦安足云。貧士任枯槁,捕魚清江。有時荷鋤犁,曠野自耕耘。不然春山隱,溪澗花氤氳。山鹿自有場,賢達亦顧群。二賢歸去來,世上徒紛紛。

常建作此詩以招王昌齡和張僨來共同隱居,詩中寫得很清楚,隱居的原因是“謫居未為嘆,讒枉何由分”,因為對坎坷宦途的失望,才召喚“二賢歸去來”,以躲避“世上徒紛紛”。可見士人而轉(zhuǎn)為隱者,大多出于現(xiàn)實的不如意,隱居對他們來說,不過是一種逃避罷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