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
夜歸鹿門[1]歌
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2]渡頭爭渡喧。
人隨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歸鹿門。
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3]棲隱處。
巖扉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自來去。
【注釋】
[1]鹿門:指鹿門山,在今天湖北省襄陽市境內(nèi),孟浩然曾長期在此隱居。[2]漁梁:沔水上的沙洲名,在鹿門山附近。[3]龐公:指龐德公,漢末隱士,據(jù)說曾躬耕于峴山之南,后攜妻子入鹿門采藥不返。
【語譯】
山間寺院已經(jīng)響起了晚鐘,白晝轉(zhuǎn)向黃昏,看那漁梁渡口,人們喧喧嚷嚷地擠上晚歸的渡船。他們沿著細沙的岸邊航向江畔村落,我也乘船返回鹿門山啊。鹿門山上,月光驅(qū)散了樹間的煙靄,突然之間,我就來到了當(dāng)年龐德公的隱居之處。無論是巖間的大門,還是松邊的道路,長久以來都是如此寂寥啊,只有我這種隱士獨自來來去去。
【賞析】
此詩寫歸隱之趣,最大的特點在于對比。開篇寫“山寺鐘鳴”,自然產(chǎn)生清幽之意,但隨即對比俗世,說“漁梁渡頭爭渡喧”,特著一個“喧”字,則種種人世紛擾、喧騰,使人厭煩處,便畢見于筆端。第三、四句繼續(xù)對比,本來俗人歸而詩人亦歸,即便并非一船,也近乎同路,卻偏要用十四個字分開來寫,因為前者所向的乃是紅塵的歸宿,詩人卻航向鹿門山隱逸之所,同途而殊歸。接著“月照開煙樹”,氣氛復(fù)歸清幽,仿佛將詩人心中最后一點塵世的陰霾也掃蕩一空似的。山間隱居生活頗為寂寥,但詩人不說自己寂寥,而說景物寂寥,最后結(jié)句“惟有幽人自來去”,這幽人既是指龐德公,也是詩人自況,是隱士這個群體的寫照,他們自由來去,無拘無束,唯此才能忍受這種寂寥,更能體味寂寥中的真意。
不過最后還要順帶說明一下,孟浩然四十多歲時因無法得官才隱居鹿門山,但他真正的住家卻在襄陽城南郊外,峴山附近、漢江西岸,名曰“南園”或稱“澗南園”,鹿門山在漢江東岸,他一方面仰慕龐德公,一方面喜愛此地清幽,于是修建了一處別業(yè),并非長居,只是偶爾跑去住住罷了。士大夫之所謂隱居,大抵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