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岑參

唐詩三百首全解 作者:[清] 蘅塘退士 編;王景略 注


岑參

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1]出師西征

君不見走馬川[2],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輪臺[3]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匈奴[4]草黃馬正肥,金山[5]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6],風頭如刀面如割。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7]旋作冰,幕中草檄[8]硯水凝。虜騎聞之應(yīng)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9]西門佇獻捷。

【注釋】

[1]封大夫:指封常清,唐朝名將,得高仙芝推薦為將,曾擔任安西副大都護、北庭都護等職,協(xié)助高仙芝鎮(zhèn)定西域,后臨危受命,率軍平定安祿山的叛亂,因一時戰(zhàn)敗即遭讒被處死。因封常清曾攝御史大夫職,故題中稱為“封大夫”。[2]走馬川:西域地名,具體位置不詳,別本其下有“行”字,疑因詩題而衍,刪去。[3]輪臺:即今天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米泉,唐代屬北庭都護府管轄。[4]匈奴:匈奴又名胡,此時雖已滅亡,但后人常以其族來指代北方、西北方的游牧民族。后面的“漢家”也是指代“唐家”。[5]金山:即阿爾泰山。[6]戈相撥:武器互相碰撞,戈是古代長柄兵器,唐代已廢棄不用,此處指代武器,非實指。[7]五花連錢:五花和連錢都是指馬身上的花紋。[8]草檄:草擬檄文,檄文是古代用于征召、曉諭的政府公告或聲討、揭發(fā)罪行的文書。[9]車師:古國名,唐代其國已滅,其地屬北庭都護府所轄,此處也是以車師指代西域某地。

【語譯】

你不見那走馬川,就在大海一般廣闊的雪原旁邊,平曠的沙原如此蒼茫,沙塵染得天空都昏黃一片。九月的輪臺狂風怒吼,川中的碎石大得像斗,隨著狂風滿地亂滾。這季節(jié)啊,游牧民族的草場才剛變黃,馬兒正肥,于是從金山向西望去,便可見戰(zhàn)火燃起,因而大唐的將軍就要向西出兵了。將軍的黃金甲胄,就連晚上也不肯脫卸,半夜行軍,士卒的武器互相碰撞,狂風如同小刀一般,吹在臉上疼得像刀在割。戰(zhàn)馬的體毛蓋上了飛雪,又被汗氣一蒸,于是五花也好,連錢也罷,各種花紋轉(zhuǎn)眼便結(jié)成了冰凌。在帳中草擬檄文,硯臺里的墨汁都凍結(jié)了。胡人的騎兵聽聞天兵到來,想必會覺得膽寒吧,想來他們不敢短兵相接前來迎戰(zhàn)。我在這古老車師國遺跡的西門佇立,等待著您凱旋獻捷的時候。

【賞析】

岑參是盛唐最著名的邊塞詩人,這首詩是他的代表作。盛唐重拓邊,勢力范圍最西處超邁蔥嶺,直抵咸海,再加之文武分途并不明顯,故而士大夫中憧憬“上馬殺賊,下馬草檄”的大有人在。岑參無疑是其中之一,他曾兩度隨軍出塞,遠游西域,題中所指為“封大夫”的封常清,也本為高仙芝記室出身。所以唐詩中的邊塞風光非常濃郁,前有漢晉,后有宋明,皆難以相比,而岑參親歷其事,親處其境,他筆下真實而生動的邊塞風光,也非他人所可企及。

全詩奉送并預(yù)祝封常清得勝歸來——有謂此詩所指,為封常清西征播仙,或謂征播仙在五六月間,與冬季,與詩中所言“九月”不合,但詩中字句自不應(yīng)拘泥膠著,岑參并不按照尋常套路贊頌軍伍如何嚴整,將軍如何善戰(zhàn),卻反極盡筆墨描寫自然環(huán)境的惡劣和西征之苦。開篇“君不見”三字為唐詩中常用發(fā)語,并無實意,只是提醒讀者關(guān)注,然后寫走馬川畔白雪皚皚,一如大海,黃沙蒼茫,似卷入天,這是虛寫。再寫實景,風卷碎石,滿地亂滾,以見風之烈而石之巨大,道路之難行。接下去寫秋高馬肥正用兵之時也,胡人侵擾邊地一般選在此時,因此漢將才出師西征,說明這是一場帶有抵御和反擊性質(zhì)的正義戰(zhàn)爭。

“將軍金甲”兩句,是說連夜進軍,則更見艱苦卓絕,“風頭如刀面如割”,再呼應(yīng)前面所說狂風猛烈。寫完風,復(fù)寫寒,馬汗沾雪,瞬間成冰,硯中墨汁亦都凝結(jié),觀察入微,抓住細節(jié),則寒意畢現(xiàn)。以上幾句皆出自作者的親身經(jīng)歷,未曾在軍伍之中生活過,或者未曾踏足塞外者,僅憑空想象是根本寫不出如此細膩的詞句來的。岑參高明處,正見于此。

寫畢環(huán)境的惡劣、夜行的艱辛,詩人筆鋒一頓,不言交戰(zhàn),而以“虜騎聞之應(yīng)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來直言勝利。即由敵人之望風而逃,更進一步地承上以贊頌將士們歷經(jīng)艱險是如何可貴,在唐軍面前,大雪也好、狂風也罷,種種艱難坎坷全都不值一提,則雖不明言,唐軍之強盛、無敵便自然躍動于筆端。最后以“佇獻捷”收束,完成對封常清旗開得勝的預(yù)祝。

這首詩除了對塞外風光的描寫足夠細膩生動,對唐軍的強盛渲染含而不露外,在節(jié)奏、音韻上也頗具特色。古詩大多為上下兩句起承,此詩全篇都三句一斷,前人稱之為“嶧山碑銘體”?!稁F山碑》是秦人所立,其銘文三句一斷,如“皇帝立國,維初在昔,嗣世稱王”,如“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復(fù)起”,但與此詩給讀者造成的節(jié)奏上的觀感是截然不同的。四言偶句覺促,三句一斷卻覺舒緩,七言偶句則舒緩,三句一斷反覺急促參差,所以施補華在《峴傭說詩》中評價說造成了一種“兵法所謂‘其節(jié)短、其勢險’”的藝術(shù)效果。

再從聲韻而言,此詩句句入韻,一斷一轉(zhuǎn),也同樣加強了急促效果,平仄韻之間有意地相互轉(zhuǎn)換,則更增添了參差的效果。用這種形式來描寫塞外風光、險惡環(huán)境,可謂是相得益彰,更見岑參功力之深。

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輪臺城頭夜吹角[1],輪臺城北旄頭落[2]。

羽書[3]昨夜過渠黎[4],單于[5]已在金山西。

戍樓西望煙塵黑,漢軍屯在輪臺北。

上將擁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軍行。

四邊伐鼓[6]雪海涌,三軍大呼陰山[7]動。

虜塞兵氣連云屯,戰(zhàn)場白骨纏草根。

劍河[8]風急云片闊,沙口[9]石凍馬蹄脫。

亞相[10]勤王甘苦辛,誓將報主靜邊塵。

古來青史誰不見,今見功名勝古人。

【注釋】

[1]角:即畫角,軍中吹奏以報時的樂器。[2]旄(máo)頭落:旄的本意是指用牦牛尾裝飾的軍旗,這里旄頭指昴星?!妒酚洝ぬ旃贂份d:“昴星旄頭,胡星也?!币鉃殛男窍笳骱?,旄頭落即象征胡兵戰(zhàn)敗。[3]羽書:加急文書,因上插羽毛而得名。[4]渠黎:西域古國名,在輪臺東南方,這里非實指。[5]單(chán)于:匈奴君主的稱號,這里借指當時的游牧民族首領(lǐng)。[6]伐鼓:即擊鼓。[7]陰山:山名,在今天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境內(nèi),曾為漢軍與匈奴的重要爭奪點,以此指代胡地山川。[8]劍河:河名,根據(jù)《新唐書·回鶻傳》記載:“青山之東有水曰劍河?!睋?jù)考證在北庭以北甚遠,當亦非實指。[9]沙口:對照上句,或亦應(yīng)為地名,具體位置不詳。[10]亞相:副宰相。秦和漢代初,御史大夫為丞相之副,故稱亞相,這里是指掛著御史大夫頭銜的封常清。

【語譯】

輪臺城頭,晚間響起了畫角之聲,輪臺城北,昴星已經(jīng)緩緩落下。緊急軍情昨夜已經(jīng)傳過了渠黎,報說單于已到金山之西。從堡樓上向西望去,敵軍掀起了昏暗的塵煙,而漢軍正屯扎在輪臺北面。上將張起大旗向西面出征,天剛亮的時候就吹起笛聲,催促大軍行進。四面鼓聲擂響,雪原如大海般翻涌,三軍齊聲高呼,震得陰山都晃動。敵軍的要塞上兵戈之氣直沖云霄,凝結(jié)不散,戰(zhàn)場上白骨累累,纏繞著草根。劍河上狂風卷起,濃云密布,沙口旁冰冷的石路凍脫了蹄鐵。

封大夫啊,您為勤勞王事而甘嘗辛苦,發(fā)誓要報答君王的恩德,消弭邊境的煙塵。古來有多少名垂青史的英雄受人們仰慕啊,如今將要見到您的功績超邁古人。

【賞析】

讀盛唐邊塞詩,有兩點需要注意。一是兩漢和唐朝前中期都是中原王朝壓過了北方游牧民族,漢伐匈奴、唐滅突厥,同樣控制西域,威懾草原,所以詩人們往往將兩者類比,以漢喻唐,以匈奴喻突厥、回鶻等北方民族,不可當作詠史來看。二是不僅僅在地名上也存在著類似的類比或借指,而且西域地名大多不為中原士大夫所熟知,因此也常常出現(xiàn)以古籍中出現(xiàn)過的地名來指代現(xiàn)實地域的情況出現(xiàn),兩地或許相隔十萬八千里,但在中原士大夫看來,反正都是指的那片“蠻荒之地”,也并不值得深究,對此,后人不必考證過細,更不應(yīng)按照實際地點來強解。

接下來再說岑參這首詩,詩的背景與《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相同,或許均指討播仙一役,當時岑參被封常清奏調(diào)為安西北庭節(jié)度判官,成為封常清的幕僚,則封常清率軍西出,他留守北庭相送贈詩,也便順理成章。前一首詩寫連夜行軍,后一首詩則寫平旦出兵,前一首詩重點落在對塞外惡劣環(huán)境的描寫上,是側(cè)面描寫,此詩卻增添了不少正面描寫的詞句。

開篇寫“夜吹角”,即指連夜集合,天明西征,“旄頭落”是詩人對胡軍必敗,唐軍必勝的祝愿。接下去四句與前詩中“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相同,都是指唐軍是被迫動兵,進行的是平叛之戰(zhàn),并非發(fā)動侵略。其后直言“平明吹笛大軍行”,接著鼓聲雷動,三軍高呼,以狀軍容之盛,不僅雪海為之而涌,就連陰山也為之而動。如此強軍,又何虜而不克呢?“戰(zhàn)場白骨”云云,正是預(yù)想敵軍將會伏尸滿地,必敗無疑。再兩句描寫前程險惡的環(huán)境,狂風漫卷,濃云滾滾,天氣寒冷得“馬蹄脫”——后一句尤佳,沒有切身經(jīng)歷的人,是根本想不到會發(fā)生蹄鐵凍落這種情況的。最后四句歌頌封常清,祝愿他旗開得勝,青史標名,雖非佳構(gòu),但考慮到作詩的背景、環(huán)境,贈詩的目的,以此為結(jié)卻也正常。

此詩雖然純?yōu)槠哐?,又采用傳統(tǒng)的兩句一斷形式,但與前一首詩相同,也是一斷一換韻,并且平仄韻相間,自然產(chǎn)生出急促而參差的節(jié)奏效果,使人讀來血脈賁張,塞外凜冽之氣與內(nèi)心熱血交相沖突,感染力非常強。

白雪歌送武判官[1]歸京

北風卷地白草[2]折,胡天[3]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4]不得控,都護[5]鐵衣冷難著。

瀚海[6]闌干[7]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中軍[8]置酒飲歸客,胡琴[9]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10],風掣[11]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zhuǎn)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注釋】

[1]武判官:武姓的節(jié)度判官,名字不詳,應(yīng)為岑參在封常清軍中的同僚。[2]白草:西北地區(qū)所產(chǎn)一種牧草,秋日干枯色白,牛羊嗜食。[3]胡天:胡指北方或西北方游牧民族,胡天即指游牧民族散居處(塞外)的天空。[4]角弓:兩端裝以獸角的強弓,屬高級品。[5]都護:官職名,兩漢和唐朝中期以前都曾在西域設(shè)置多個都護府,以都護鎮(zhèn)守其地。[6]瀚海:指沙漠。[7]闌干:有兩義,一是“欄桿”的異寫,一是指欄桿狀縱橫交錯,此處為后一義。[8]中軍:古時軍分上、中、下或左、中、右,以中軍為主帥居處,這里是指帥帳。[9]胡琴:胡人的拉弦、彈撥兩用樂器,據(jù)說出自奚族,也名奚琴。北宋歐陽修《試院聞胡琴作》有“胡琴本出胡人樂,奚奴彈之雙淚落”句。[10]轅門:軍營營門。古時軍隊扎營,以車環(huán)圍,出入處以兩車車轅相向豎立,狀如門,故稱“轅門”。[11]掣(chè):牽拉。

【語譯】

北風吹卷著地面,白草紛紛被吹折,誰能想到塞外在八月間便天降飛雪了呢?就像是一夜之間,春風來到,千萬株樹木都盛開了梨花似的。白雪侵入珍珠簾幕,打濕絲綢帳幔,就算裹著狐裘都無法感到溫暖,更覺錦繡的被褥實在太單薄了。將軍凍得都拉不動他鑲角的強弓,都護的鐵甲因為寒冷而難以穿著。沙漠上縱橫著上百丈的堅冰,濃云如同愁緒一般遮蔽了萬里天空。我們在中軍帳內(nèi)擺下酒宴,為即將回京的人餞行,有胡琴、琵琶和羌笛來伴奏。送行到轅門邊的時候,只見大雪紛飛,狂風牽扯著紅旗,但紅旗卻凍硬了竟不翻轉(zhuǎn)。

我們在輪臺東門送你歸去啊,你離去的時候,大雪覆蓋了天山之路,山路曲折,很快就看不見你的身影了,只在雪地上留下一行騎馬通過的足跡。

【賞析】

這篇作品作為一首送行詩,無疑是成功的,但更成功之處,卻在于岑參對塞外風光尤其是雪景的描寫,“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恐怕是詩歌史上描寫雪景最著名的詩句之一。白色的梨花與雪片的類比,并非從岑參開始,南朝蕭子顯就寫過“洛陽梨花落如雪”的詩句,但這是以梨花比雪,岑參卻是以雪比梨花。我們不能忽視其中的感情色彩,換了一個身在中原的詩人,恐怕無法面對塞外酷寒的環(huán)境而產(chǎn)生出絲毫欣賞之感來,從而不會從落雪聯(lián)想到梨花,更加“忽如一夜春風來”的鋪墊。只有胸懷遠大抱負,希望馳騁塞外疆場、為國效力的岑參,才會突然產(chǎn)生這般奇想。

此后詩人繼續(xù)寫雪,但卻放棄了“春風”、“梨花”的欣賞語氣,轉(zhuǎn)而深入描摹雪天的寒冷。他用“散入珠簾濕羅幕”來說明寒冷無可躲避,用“狐裘不暖錦衾薄”來說明寒冷無可抵御,繼而以“將軍”、“都護”一聯(lián)點明軍旅生活。在如此寒冷的環(huán)境中,士兵們依舊苦守著祖國的西陲,雖未明言,但對軍旅生涯的熱愛、對戍邊將士的頌揚之意,已力透紙背。

隨即詩人利用“愁云慘淡”一句來烘托出淡淡的哀傷氛圍,轉(zhuǎn)向送別主題。他們在中軍帳內(nèi)設(shè)宴為武判官餞行,胡琴出自奚族,琵琶出自西域,羌笛出自羌族,這些都是來自于胡地的樂器,以胡樂佐酒餞行,加深了對軍旅生涯(尤其是在西域的軍旅生涯)的描繪。結(jié)尾送行之句同樣精彩——“山回路轉(zhuǎn)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武判官已經(jīng)轉(zhuǎn)過山坳,難以望見了,但詩人依舊戀戀不舍地望著他離去的方向,眼中已無友人,但在雪地上留下了坐騎的足印仍歷歷在目。這一結(jié)句余味雋永,別離之哀、懷戀之情,就在這遠遠的凝望中顯露無遺。

最后再說說韻腳,與《走馬川行》、《輪臺歌》相同,作品大部分詩句也是句句押韻的,并且一斷一轉(zhuǎn),平仄韻互換,以達到急促而參差的節(jié)奏效果。只有兩處不同,一是從“散入珠簾濕羅幕”到“都護鐵衣冷難著”共四句,一是結(jié)尾四句,也就是說,在朗誦時,這兩處的節(jié)奏相對趨緩,以給讀者留下更綿長的思緒。由此可見,岑參對詩歌節(jié)奏感的把握是非常老練的。

唐詩常識

新樂府詩有很多形式,比如《走馬川行》的“行”、《輪臺歌》的“歌”,就都是詩體名稱?!段捏w明辨》中說:“漢魏之世,歌詠雜興,故本其命篇之義曰‘篇’,因其立辭之意曰‘辭’,體如行書曰‘行’,述事本末曰‘引’,悲如蛩螀曰‘吟’,委曲盡情曰‘曲’,放情長言曰‘歌’,言通俚俗曰‘謠’,感而發(fā)言曰‘嘆’,憤而不怒曰‘怨’?!碑斎唬诰唧w運用上沒有那么嚴格。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