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牢獄

威尼斯:晨昏島嶼的集市 作者:[英] 彼得·阿克羅伊德 著,朱天寧 譯


牢獄

當拜倫在他的《恰爾德·哈羅爾德游記》(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第四篇章中對威尼斯發(fā)出呼告時,他的語氣是模棱兩可的:

我站在威尼斯的嘆息橋上;

一手邊是宮殿,另一邊是牢房……

他并不知道,或許是未曾想起,這些宮殿本身就包含著監(jiān)獄。詹姆斯·亞當斯(James Adams),一位1760年到訪威尼斯的美國人,就曾為這座城市的氛圍感到驚駭?!翱丛谏系鄣姆萆希覀兊檬率滦⌒?,”他寫道,“以逃離這座邪惡的監(jiān)牢。”

十七世紀初,費恩斯·莫里森曾記載道,威尼斯的女性“像坐牢一樣被鎖在家中”。當?shù)腋寡刂崴沟倪\河順流而下,他夢見了地牢,并對著可怖黑夜的景象陷入了沉思,在那景象中,“修道士在午夜時分聽取政治犯的懺悔;他被扼死在長凳上;在那致命的狹小地下室里,他們將他捆入麻布袋……”十九世紀,威尼斯成了一個活生生的恐怖形象。威尼斯的寵兒賈科莫·卡薩諾瓦最著名的冒險,就是從囚禁他的威尼斯監(jiān)獄中逃脫。伴隨著倒入運河的泔水與艙底污水的氣息,有時這座城市的氣味就像一座監(jiān)牢。

嘆息橋的蝕刻版畫。嘆息橋從公爵宮通往公爵監(jiān)獄。它以那些將被投入監(jiān)牢的犯人的悲嘆而命名,是所有悔罪象征中最風景如畫的一個。事實上,直到十九世紀它才得到此名。

幾座世界上最著名的監(jiān)獄就坐落在威尼斯。因即將被監(jiān)禁的囚犯的悲嘆而命名的嘆息橋[157],本身就是所有悔罪的象征中最生動的一個。事實上,直到十九世紀,這座橋才主要因拜倫的巧妙靈感獲得此名;然而它卻恰如其分地詮釋了威尼斯的形象。當威廉·貝克福德(William Beckford)乘著貢多拉經(jīng)過橋下,他不由被喚起了關于皮拉內西[158](Piranesi)的回憶,這位誕生于威尼斯共和國的藝術家,以其關于虛構監(jiān)獄的蒙眬而炫目的畫作贏得了不朽的聲譽。盡管在羅馬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與名望,皮拉內西仍然喜歡將自己署名為威尼斯建筑師。在貢多拉上,貝克福德仰視著監(jiān)獄的最高處,突然抓起了自己的鉛筆,“我描繪深坑與地下的空洞,那恐懼與折磨的領域,充斥著鐵鏈、巖石、車輪與可怕的引擎……”。這就是這座“寧靜之城”喚起的一些意象。

威尼斯最令人恐懼與憎恨的機構是一個叫做“十人委員會”的審判委員會。它于1310年設立,作為一群貴族籌劃政治陰謀的直接后果,它很快就成為了國家機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到十五及十六世紀,該機構已取得了等同于參議院的權力。出于對共和國范圍內違反法律與動蕩不安威脅的擔憂,它的勢力范圍伸展得十分長遠。它是內部的警察機關,足夠小巧而靈活。它每天舉行秘密會議。其成員身著黑色斗篷,人稱“黑色審判官”。城中各處都有他們的密探,并建立起一張匿名線人的情報網(wǎng)。它絕不允許證據(jù)流入被告手中,也從不交叉詢問證人。對被告的查問通常在黑暗中進行,從委員會三位領袖的房間中就有樓梯直通向地牢與拷問室。一經(jīng)裁決,不允許任何上訴。流放或死刑,絞刑或溺刑,立刻接踵而至。根據(jù)盧梭所言,“十人委員會是一個鮮血的法庭,對貴族與平民都具有同等的威懾力?!焙翢o疑問,盧梭的評價,以及那些傾向于將威尼斯描繪為一個黑暗與邪惡之地的人們的評價中有夸張的成分,但這個小小委員會的名聲對于理解威尼斯政體起著最重要的作用,這一點也是毋庸置疑的。它象征著這座城市的秘密生活。

監(jiān)獄是威尼斯人真實與隱喻世界里真正意義上的一部分。十四世紀一位商人的記事本里包含有一份城中所有監(jiān)獄的清單。而威尼斯最為聲名狼藉的監(jiān)獄其實是在總督宮中。因為監(jiān)獄在為國家正統(tǒng)與權威在做無聲的背書,根據(jù)規(guī)定,鑰匙由總督親自保管??偠綄m前流過的麥稈河(Rio della Paglia)兩岸都有監(jiān)獄分布;一層的監(jiān)獄被稱作“井”,因為積水常常聚集其中,而上層則被稱作“鉛板”,得名于頭頂上鋪設的鉛板屋頂。一些個人地牢也有名字,如“獅子”或“火山”?!熬笔浅隽嗣某魵庋?,據(jù)說犯人寧愿被活埋也不要被投進這樣的破洞中。不過,正如威尼斯生活的大多數(shù)方面一樣,這些解釋也有著不止一種幻想與創(chuàng)造神話的要素。威尼斯監(jiān)牢中對于恐懼的想象和他們與水的接近密不可分,但也可以被解釋為儀式與喬裝背后的陰影世界,正在觸摸著威尼斯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座美麗的城市里可能隱藏著怎樣的折磨與墮落的深淵?面具后面又掩飾著什么?答案也許是——什么也沒有。當1797年法國軍隊攻占威尼斯時,他們只在“井”里發(fā)現(xiàn)了一個囚犯。他已被囚禁了十六年,當再一次走進圣馬可廣場遼闊的陽光下時,他的雙眼被刺瞎,不久便死去了。

十八世紀關于威尼斯波齊監(jiān)獄(Pozzi Prison)的雕版印畫?!皃ozzi”是威尼斯的水井,這一靠近水面的地牢正是以其命名。該監(jiān)獄臭名昭著,據(jù)說被活埋也要好過投進這地洞中。

卡薩諾瓦曾被囚禁在“鉛板”房中,從囚室的格柵中向外望去,他看到規(guī)?!翱植馈钡睦鲜笏翢o忌憚地在頂樓上游蕩。當向看守問起與他一同關押的“惡棍”們的情況時,卻被告知,這些人都是值得尊敬的人們,并非惡棍,只是由于當局才知道的原因,“不得不被隔絕于社會”。這樣的情形加深了他對這“恐怖的專制”的認識,而他自己也是專制對象中的一個。但他仍然越獄了;他將一根鐵條磨成長釘,以此割開了一條通往屋頂?shù)耐ǖ?。他關于監(jiān)禁與出逃的敘述就是關于威尼斯本身的故事。

勒內·讓(René Jeanne)作品《卡薩諾瓦》的封面,作品出版于1927年。賈科莫·卡薩諾瓦是最著名的威尼斯寵兒。他是威尼斯人的典型,他的回憶錄證明,這座城市里的生活可以輕而易舉地變?yōu)橐粓鲎杂X而自利的戲劇。“我生命的頭等事業(yè)一直是縱情享樂,”他寫道,“我從來不知道還有什么事比這更重要?!边@可以被無可非議地描述為威尼斯人信條的主要一項。

通常認為,卡薩諾瓦于1798年6月4日死于波西米亞,但也有傳聞說,他在法國大革命后秘密回到了威尼斯,并隱姓埋名地定居下來。還有人說,他修煉妖術,使自己獲得了不死的能力。一些人辯稱,他依然活在自己不腐的身體里;另一些人則認為,他在每一個威尼斯嬰兒身上重生。這么說來,他的確成為了威尼斯的守護神。畢竟,他從未真正離開。

監(jiān)獄的形象常常讓人想起這座城市的背景與氛圍。就如同聚居區(qū)中的猶太人,威尼斯的公民在某種程度上也是被監(jiān)禁的,他們被海水包圍,就像困于惡魔島上。沒有官方許可,任何公民不得擅自離開威尼斯。這就是這座城市犯罪率較低的原因;在一個人人互相監(jiān)督的地方,罪犯根本無處可藏。通往內陸的路線可以輕易封閉。此外,威尼斯的民眾處在警察的嚴密監(jiān)管下。到十四世紀,每二百五十名公民就有一名警察監(jiān)管,用以執(zhí)行十人委員會及夜間領主[159](signori di notte)制定的法律。此外還設有守衛(wèi)長及被稱作“斯比里”(sbirri)的秘密警察。據(jù)說,“斯比里”會用斗篷將罪犯一蒙,直接送進監(jiān)獄。寂靜和隱蔽的元素十分符合這座城市通常的形象。它們與嚴刑峻法及長期監(jiān)視相一致。

在威尼斯,或者說在曾經(jīng)的威尼斯,人們鮮有隱私。人人擠在一起。每個行政區(qū)的小型社區(qū)里都是摩肩接踵。私人空間實在不多。正如同私人利益不得不服從于公共需求,個人也必須歸入更廣大的社區(qū)中,因此隱私本身就顯得無足輕重了。所有這一切都可能引發(fā)幽閉恐懼癥。人們無法逃離彼此,更不用說逃離監(jiān)禁著他們的島群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