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乙丙之際著議第七
龔自珍在本文借夏、商、周三代興亡更替的史實,說明任何朝代的滅亡,都是由于死守祖宗成法、反對改革的結(jié)果,而每一個新興王朝,都是借鑒舊王朝的滅亡并施行改革而崛起的。對此,他在宋代改革家王安石的“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思想基礎(chǔ)上,進一步大膽提出:“一祖之法無不敝,千夫之議無不靡”的進步歷史觀點,大聲疾呼改革圖強。這正是作者面對清王朝“衰世”現(xiàn)實而發(fā)出的警告。當然,龔自珍并不希望改朝換代,而是希望當朝統(tǒng)治者從三代更替和本朝興起的歷史中得到啟發(fā),掌握“萬億年不夷之道”,進行“自改革”,扭轉(zhuǎn)衰敗的局面,以長久維持其一姓天下。這是封建時代文人的思想局限。
夏之既夷[1],豫假夫商所以興[2],夏不假六百年矣乎?商之既夷,豫假夫周所以興,商不假八百年矣乎?無八百年不夷之天下,天下有萬億年不夷之道[3]。然而十年而夷,五十年而夷,則以拘一祖之法,憚千夫之議,聽其自陊[4],以俟踵興者之改圖爾[5]。
一祖之法無不敝,千夫之議無不靡[6],與其贈來者以勁改革[7],孰若自改革?抑思我祖所以興,豈非革前代之敗耶?前代所以興,又非革前代之敗耶?
何莽然其不一姓也[8]?天何必不樂一姓耶?鬼何必不享一姓耶[9]?奮之!奮之!將敗則豫師來姓,又將敗則豫師來姓?!兑住吩唬骸案F則變,變則通,通則久?!?sup>[10]非為黃帝以來六、七姓括言之也[11],為一姓勸豫也[12]。
【翻譯】
夏王朝的滅亡,就預(yù)先給商王朝提供了興盛的借鑒,夏朝不是給商朝借鑒了六百年嗎?商王朝的滅亡,又預(yù)先給周王朝提供了興盛的借鑒,商朝不是給周朝借鑒了八百年嗎?沒有一個延續(xù)八百年不滅亡的王朝,天下卻有萬億年不消亡的法則。但是有的王朝十年而滅亡,有的五十年而滅亡,則因為拘守祖宗陳舊的法令制度,害怕眾官的反對改革,聽任祖法自行敗落,而等待繼起的王朝來改革圖治罷了。
祖宗制定的法令制度到了一定的時候沒有不敗壞的,眾官的反對改革也沒有不可敗壞的。與其將天下贈給后來的王朝開創(chuàng)者以強行改革,何如自己進行改革?試想我清朝始祖之所以興起得天下,難道不是因為革除了前一個朝代的腐敗嗎?前一個朝代所以興起得天下,又不是因為革除了更前一個朝代的腐敗嗎?
為什么王朝紛紛地更替不讓一姓永久延續(xù)呢?天為什么就一定不樂意一姓王朝來統(tǒng)治呢?鬼神為什么就一定不享用一姓王朝的祭祀呢?奮發(fā)呀!奮發(fā)呀!將要衰敗時就要預(yù)先效法即將代己而興的異姓統(tǒng)治者改革圖治,又將衰敗時又要預(yù)先學(xué)習(xí)未來新興的異姓統(tǒng)治者的長處?!兑捉?jīng)》說:“行不通,就要變革,變革就通,通就長久?!边@并不是為黃帝以下的六七個朝代更替概括而說的,而是為一姓王朝勸豫告誡。
[1]既:已經(jīng)。夷:滅亡。
[2]豫:同“預(yù)”。假:借,給。
[3]道:規(guī)律,事理。
[4]陊(duò舵):通“墮”,敗。
[5]俟(sì四):等待。踵興者:后來興起的力量。踵,跟隨,隨后。
[6]靡:敝,敗壞。
[7]勁:強力。
[8]莽然:草木生長茂密的樣子,這里引申為繁多。
[9]享:指鬼神接受祭祀。
[10]語見《周易·系辭下》。
[11]黃帝以來六、七姓:指黃帝以下的顓頊(zhuān xū專須)、帝嚳(kù庫)、堯、舜和夏、商、周。
[12]豫:告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