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那日之前
二〇一三年九月,當時我人在紐約,在大學里修習新聞和攝影專業(yè)。迫于支付學費的壓力,生活狀況相當窘迫。當初是在家人反對之下,力排眾議才赴美留學的,因此幾乎沒有接受父母的任何資助。
于是,我勤工儉學,先后做過翻譯、保姆以及鋼琴酒吧的服務生。酒吧的工作總是深夜方歸,當時與我同居的男友比較擔心,所以也無法經(jīng)常出勤。不過,和做保姆相比,酒吧的薪水卻高得多。
在紐約與山口相識
在酒吧里,時常可以傾聽來訪紐約的各種職業(yè)人士暢談他們的經(jīng)歷和見解,打工者們也都各懷夢想,是個快樂的工作場所。
我初次見到山口敬之,就是在這間酒吧。
和客人聊天的時候,我總會非常坦白地告訴對方:“我在讀新聞?!蹦翘欤斘蚁裢R粯诱f出自己的身份時,有個在喝酒的客人指著山口說:“他就是TBS(東京廣播電視臺)駐華盛頓分局的局長喲?!?/p>
山口聞言爽快地回答:“我自己也是記者,能遇到你這樣懷有新聞理想的人,真的很高興!”
而我自己呢,長久以來一直做著記者夢,如今果真遇到了一位記者,當即便聊得熱火朝天。那時我恰好處于畢業(yè)前夕,翌年即將離校,已經(jīng)有了些實習經(jīng)驗,正考慮去紐約的新聞現(xiàn)場工作,有幸得到前輩的指教,感覺特別開心。
所謂畢業(yè)實習,是指大學里的在籍生,到企業(yè)中去從事一些體驗性工作的制度。
山口遞給我一張名片,說:“有機會的話,我?guī)闳BS的紐約分局體驗一下好了,請務必給我郵件吧?!?/p>
當日,我們的話題到此便結束了。
與山口再度會面,比我意料的要早。秋天還未過去,我就收到來紐約出差的山口發(fā)來的訊息。
他向我發(fā)出邀請:“此刻我正跟TBS紐約分局的局長一起吃飯,你要來嗎?”
當時,學校這邊剛剛下課,我很雀躍,連忙趕到兩人用餐的日本料理店,發(fā)現(xiàn)他們已用餐完畢。
我只點了一份立刻就能上菜的甜品,快速做完自我介紹。之后,山口稱,有些私人事務需要處理,我便跟隨二人前往TBS紐約分局,問候了分局的人之后,山口便告辭離去。我隨后又在分局局長的介紹下參觀了分局。
其后未過多久,我在紐約的學業(yè)變得越來越難維持。打工一直是兼職狀態(tài),生活相當清苦,學校頒發(fā)的獎學金也不足以支付全額學費,再加上生活費用,等到畢業(yè)那一年,存款就會見底。于是,我決定去生活費用相對較為便宜的歐洲,在那邊的大學里修完一個學期的學分。
我考慮了自己不得不選的課程,結論是:在意大利的佛羅倫薩大學讀半年應該沒有問題。若是在那里,大概可以一邊繼續(xù)學業(yè),一邊維持生計。說服同居的男友,是件挺累人的事,好說歹說,對方總算勉強同意了。
對我來說,維持這份學業(yè),要優(yōu)先于其他任何事。
上小學的時候,我曾寫過一篇作文,說自己想在熱帶的大草原上一邊搞動物研究,一邊干新聞報道相關的工作。動物研究就不提了,但在世界的某個地方從事新聞相關的工作,卻是我從過去一直葆有的夢想。去想象一個我所未知的“外面的世界”,從來都格外刺激。
成長史
我出生于柏林墻倒塌的一九八九年,也就是日本的平成元年。父母是地方出身,我作為他們的第一個孩子降生于世,在市郊的住宅區(qū)里長大。打小時候起,我就正義感爆棚,同時卻也總愛調(diào)皮搗蛋,常把男生給弄哭什么的。
三歲左右時,我迷上了《面包超人》,一卷錄像影帶翻來覆去看了無數(shù)遍,用我媽的話說:到了讓人擔心的程度。大約是受了面包超人的影響,我討厭那個欺凌弱小的男生,曾朝他的臉上揮過一記狠拳,打得他鼻血嘩嘩直流,害得媽媽拎著點心上門給人家賠罪。
連我都覺得,自己小時候真是個讓人操心的孩子。
從不會接受點心的哄騙;一旦決定的事情,就毫無轉(zhuǎn)圜、任性地堅持到底;脾氣死倔,曾經(jīng)有一次,為了求大人給自己買一只海豚游泳圈,滾在地上放聲大哭,結果被爸媽丟在了超市里。
還總愛往不認識的地方亂跑,什么海濱浴場、百貨公司之類,每到一處,我都會記住那里的尋人廣播,雖說并不覺得自己算“走失兒童”。甚至,還曾探險過頭,跑到了老遠的其他城區(qū)去,被警察叔叔收容。當時我才四歲。
幾年以后,因找不到我而心急火燎的爸媽還曾報過警。
那一次,我率領小朋友,去了我們曾經(jīng)住過的公營住宅小區(qū)探險。以孩子的腳程來看,路途遙遠到無法想象,但也不知怎么搞的,我們歷盡艱辛,總算抵達,甚至還原路返回了家。當時,外面天色已經(jīng)黑透,害得小朋友的媽媽們狠狠擔心了一把,朋友的襪子都磨出了破洞,我們遭到了大人嚴厲的訓斥。
假如我生在一對過度保護孩子的父母身邊,該會變成什么模樣呢?母親是一個鄉(xiāng)下出身、在農(nóng)田環(huán)繞下長大的“新手媽媽”,總讓我隨著性子自由玩耍,到了令人驚訝的程度。四歲之前,我都生長在公營住宅小區(qū)的五樓公寓里面。陽臺對我來說,就是供我玩耍的兒童攀登架。好幾次,我都抓著外側的扶手,像“入室作案”一樣,爬到隔壁朋友家的陽臺去。
如今回想起來,小時候竟玩過這樣的游戲,真是后怕。如果將來自己的孩子也像我這副模樣,我肯定會神經(jīng)衰弱吧?我想,母親對我的這些玩法大概毫不知情。
“身為人姐”是一份新的職責
自從有了弟弟妹妹,我獲得了一份新的職責——做姐姐。由于有了必須守護的人,我拼命干起了看孩子的活兒。沒過多久,加上鄰居的小孩,學校放學以后,我家周圍就成了一個孩子成群結隊游蕩玩耍的地方。
弟弟在上小學之前都不會說話,爸媽為此十分憂心,開始了頻繁往返醫(yī)院的生活。在內(nèi)心某處,我總有一種感覺:是不是過于能言善道的自己,奪走了弟弟講話的能力?
凡事都能一個人搞定,由著自己的心意做出決斷,并付諸行動的我,不知何時起,已徹底感受不到來自父母的監(jiān)視,無論在哪里,都可以自由自在,任性生活。其中也有部分原因在于,我不再是獨生女了。學業(yè)成績方面,也馬馬虎虎。印象中,卻不記得父母曾敦促過我:“要好好學習!”每次拿到學校的聯(lián)絡簿,爸媽的視線總望向弟妹,仿佛在說:“詩織沒問題的。”
無論我去哪里,妹妹都會像跟屁蟲一樣黏上來,似乎特別愿意和我的朋友一起玩兒。不可思議的是,直到如今,我但凡做夢見到妹妹,都是這個時期的她。大概因為我離家太早,對幼年時期的妹妹,印象更加深刻。
我跟妹妹歲數(shù)相差較大,升高中那會兒,我們甚至好多次都被誤認為是“母女倆”。可愛的妹妹,總對我特別依賴。我遭遇強暴后的幾個小時里,最先見到的人,也是她。
妹妹一歲的時候,我家附近的澡堂里,有個自稱是模特經(jīng)紀公司負責人的女士向母親打招呼,問妹妹愿不愿意去做模特,十分熱情地勸誘說,只要肯來經(jīng)紀公司看一看,也無上歡迎。母親興奮得不得了,當場就答應了人家,領著我們姊妹三人上門拜訪。這下倒好,我還記得,一起去的我和弟弟也不明就里地拍了一堆寫真。
不過,母親倒也沒能如愿變成星媽。結果是,只有可以獨自四處闖蕩、見誰都不認生的我,得到了模特的工作。當時我才九歲左右。經(jīng)紀公司發(fā)來的傳真下面,會按部就班寫好交通方式和換乘指南,我就拿著那張紙,到處去試鏡或趕場拍攝。
如果是放學后的拍攝,感覺累了,我就跑到在市區(qū)工作的爸爸那里,跟他結伴回家?;煸诤⒆佣牙?,手捧精心編排的完美簡歷和嶄新的寫真集接受試鏡,老實說,滋味并不好受。感覺自己好像變成了一件商品。
不過,拍攝現(xiàn)場的工作倒是蠻愉快的。和大人們共同完成一件作品的過程非常有意思。我一直覺得,假如自己不是個小孩子,沒準兒還能成為制作方的一員呢。
升上初中之后那陣子,我在校外從事這樣的模特工作,漸漸引起了同級同學的側目。為了不引人注意,我一向只跟自己最要好的朋友分享此事,同時也使用藝名。所以流言傳開的時候,我感到不知所措。起先,只是遭受了一些小小的奚落與戲弄,最后,終于演變成了校園霸凌。在學校里,有一條不成文的潛規(guī)則——不可引人注目。只有泯然眾人,和大家保持一致,方能安全。稍微顯得有一點出格,就會被視為“異類”。你不被允許跳離鋪設好的既有軌道。從那段時期起,我便在封閉的校園“小社會”里,體會到了生而為人的艱辛。
“軌道之上的人生”,結束了
某天,我去所屬中學的課外社團——籃球部參加比賽,在回家的途中卻昏倒了。這一瞬間,意味著行走在軌道之上的人生結束了,我開始了住院生涯。
一星期,幾個月……時間不斷流逝。
班主任來醫(yī)院探望的時候,安慰我說:“在你漫長的人生里,想想這也不過是短短的一瞬?!比欢?,以我當時的感受而言,只是稍微請假幾天,都仿佛已被整個世界拋棄,住院生活簡直如同人生驟然頓止一般恐怖。
當那些生活如常、依然故我的籃球部成員來探病時,她們身上散發(fā)的氣息,讓我感覺屬于一個遙不可及的世界。
我被獨自丟棄在人群之外,即使將來重回軌道,該怎樣、向著哪里奔跑,我也茫然無頭緒。
為了追趕落下的學業(yè)進度,我開始在醫(yī)院開設的學習班里上課。和以往上過的學校不同,在這個特殊的班級里,即使穿睡衣上課也會被允許。當然,甚至還有臥病在床的孩子。
既沒有時間的緊迫追趕,也沒人管你學習有多用功。大家都一邊和各自的疾病斗爭,一邊與自身的命運相處。沒有任何一個孩子,去拼命遵守一條劃好的界線,生怕越雷池一步。
優(yōu)哉游哉。
只要活著就好。這么簡單的一件事,我卻忘記了那么久。
學習班里交的朋友,突然就走掉了,也是司空見慣的事。有出院而去的,也有起身離開人世的,都發(fā)生得突如其來。這是一種充斥著離別的班級生活。
在即將升入初中三年級時,我出院了。返回學校后,我才意識到之前自己寄身的那個世界,有多么微小。
班主任勸我復讀一年。但我十分清楚,對此時的自己來說,落下的日本史和數(shù)學課程,并不是左右人生的關鍵。當身邊的朋友全都忙于準備升學考試的時候,我給住在本區(qū)的外國人教教日語,去養(yǎng)老院或殘障人士護理中心做做志愿者,花費了不少時間。和學校之外的世界建立起“聯(lián)結”,讓我感到快樂。至于能升入哪所高中,根本無所謂。
出院之后的我,開始描繪起新的夢想,想去一個運用不同的語言文字、誰也不認識的陌生國家,探索自身新的可能性。我相信,只要身體健康、行動自如,就什么都能做到。所以,沒有必要刻意回歸原來的軌道。
當我向父母挑明,想去可以寄宿的英國讀高中時,父母擔心剛剛出院未久的我身體吃不消,另外高額的學費也非一般家庭可以支付,因而激烈反對。
我逞強說,可以拿自己當模特賺的錢負擔留學費用。但那筆錢終究是不夠的。況且,一向健健康康、連感冒都不怎么得的我之前卻突發(fā)急病入院,光醫(yī)療費就是一筆極大的負擔,給父母添了不小的麻煩。
可話說回來,父母也很明白,我不是那種乖乖聽話的女兒。在想方設法、多方打聽之后,依照某位朋友的建議,我找到了美國一般家庭以志愿者身份向留學生提供寄宿的福利制度。
如此一來,以我自己工作攢下的那點積蓄,好歹就負擔得起了。不過,這種學制下,沒有自行挑選屬意的地域與學校的自由。因為在自我介紹里寫了“熱愛動物和大自然”,我被分配去了堪薩斯州。該州位于美國的哪里,我全無概念,總之看到印刷體從左到右印著目的地的名字,就興奮不已。
從日本換乘了幾趟航班,最后,我坐上了一架窗邊只有一列座席的小飛機。
以為好容易到達目的地,正欲下機時,我卻被喊住了:“不是這里,你下一站才下?!边@趟小飛機像巴士一樣,輾轉(zhuǎn)了好幾個機場,最后才抵達終點,降落在我要去的村子附近。
被卸在空曠冷清的機場,等待某個該來接我的人時,困意席卷了上來。記得當時,不知是口香糖的氣味,還是地板清潔劑的芬芳,四周彌漫著一股甜香。在這個甚至稱不上是“空港”的小機場的一隅,我看到一位笑意盈盈前來接機的老婆婆,頓時松了口氣。
最初接納我的那家人,住在一座移動式的房屋里。這個名叫“房車”的家,安置在堪薩斯州內(nèi)某塊空無一物的荒地上。一家子都是大好人,其樂融融,但與此同時,經(jīng)濟上并不寬裕的他們,為何樂于成為志愿者而接納我,是個難解之謎。
不久,大約是灰塵的緣故,我出現(xiàn)了以往從未有過的過敏癥狀,患上了輕微的哮喘,而搬離了這個家。
這一回,接收我的,是個養(yǎng)有三百多頭牛的家庭。在他家的大門口下了校車,一直步行到屋門前,要花十分鐘。放眼望去,四周是一片廣闊無垠的土地,找不到任何可見的標志物。這片景色,蒼茫無際,與我在電視里認識的美國相距甚遠。
當時,在日本也頗有人氣的美國青春劇《橘子郡男孩》(The O.C.,2003),或真人版《小溪灘的高中生們》(Laguna Beach,2004)里描繪的高校生活,才符合我腦中的想象。然而,和加利福尼亞高檔住宅區(qū)或海灘邊上演的浪漫戀情、友情物語相差十萬八千里,我卻開始了周末奔波于牛仔競技大賽,幫忙攆牛的生活。起初,我跨上自己駕馭不了的馬兒,害怕被摔下來,只敢緊緊匍匐在馬背上。等過了幾周,身體就找到了騎馬的感覺。
最開始的時候,對于學校的課程都在教些什么東西,我一竅不通。反正,只知道同學們都把日本看成是中國的一部分。當我告訴大家日本也有麥當勞時,他們?nèi)汲泽@地瞪圓了眼睛。
我就像突然降臨的、不懂地球話的外星人,大家一上來都跟我保持著距離。當時,我和家人聯(lián)絡的唯一手段,就是從日本帶去的對方付費式電話卡,只能由電信局轉(zhuǎn)接之后才能通話。
想到電話卡的額度一旦用完,就沒法再和家人聯(lián)絡了,我?guī)缀醪惶掖螂娫挕<乃薜募彝ヒ矒Q了好幾回,無論去到哪里都像外星人,為自己的寄人籬下感到孤獨。不過,等到開始社團活動后,我卻不可思議地和隊員們打成了一片,這可真是體育運動的神奇之處。朋友也日漸增多。
三個月后,原本一點也聽不懂的課程,也慢慢跟上了進度。成績好歹維持在合格線上,不會被趕回日本去了。
不過,我置身的地方,終究是個與外界較為隔絕的村落。待在那些從未踏出過堪薩斯州一步,卻堅信“美國第一”的伙伴中間,我開始強烈渴望獲得外部的聯(lián)系和消息,因此收看起國際新聞節(jié)目,仿佛要治愈喉嚨的干渴。
這一時期收看的新聞節(jié)目,是我與堪薩斯州之外的世界建立聯(lián)系的重要信息源。我有了一個清晰的目標——成為記者,痛切感受到外部信息對一個人來說有多么必要。并且,我也領悟到,不該把信息囫圇吞棗不加消化地接受,重要的是,通過自己的檢索和交流去理解、吸收。
“要在那里留下血跡”
在堪薩斯州小小的村莊里,也曾發(fā)生過意外事件。一位墨西哥裔移民女子被綁架后遇害。聽到新聞時,我想起最初那個寄宿家庭的媽媽曾教導說:“就算被人拿槍逼著,也千萬不能上他的車。被槍射傷了,也要拼命逃。要是上了車就一切都完了,誰也沒法子找到你。所以,你要在那里留下血跡。這樣一來,就留下了線索?!?/p>
她這樣告訴我和自己的女兒們。
堪薩斯州空曠廣袤的田野,有時的確恐怖。若是被劫匪藏在這片土地的某處,一輩子都不會被任何人找到,也一輩子都走不出來。就是有這么可怕。
幸運的是,在堪薩斯的土地上,沒有發(fā)生過需要我留下血跡的事情,一年就過去了。歸國的時候,我和大家慟哭流涕地擁抱告別。我這樣寄人籬下的身份,卻能和原本素不相識的家庭共處一堂,在對方的規(guī)則下生活。雖說堪薩斯是個沒有汽車就哪兒也去不了的封閉性地域,有諸多不自由,但留學生活卻給了我完全不同次元的自由。
那就是,我掌握了一門嶄新的語言。以置身日語社會時完全無法想象的程度,和更多人展開了交流。能讀懂的書也增多了。這些都賦予了我一份無論去到哪里都可以活下去的自信。
回到日本的我,讓母親大吃一驚。
“我的女兒跑到哪里去了?”
因為和出國之前比,我已徹底改頭換面,如同變了一個人。
在美國,凡是家人做好的飯菜,我都來者不拒收進胃囊,和離開日本的時候比,體重增加了將近十一公斤,而且在回國的途中,順道拜訪了住在佛羅里達的朋友,曬得黢黑。
時隔許久,我又回到模特經(jīng)紀公司登門問候,被大驚失色的工作人員勒令趕緊減肥。但已成為高中生,有了法定打工資格的我,不再需要以前的演藝工作了。
我是憑借這份工作,才得以前往海外的高中留學,對此,我心中唯有感激。
決心前往紐約讀書
我的目標,是去紐約修讀新聞學。我想在那個各路消息穿梭往來、交織混雜的城市里念書。
然而,去美國讀大學的費用,卻昂貴得超乎想象。我打算通過幾項獎學金或?qū)W生貸款來籌措學資,也索要了申請資料,可惜,父母的收入?yún)s不符合申請條件。就算雙親的收入達到了一定的標準,申請人也各有不同的情況與判斷,未必人人都能獲得父母的經(jīng)濟資助。這種制度,讓我覺得很不公平。但我卻不想因為金錢方面的理由而放棄。
我不舍晝夜同時打著幾份工,連睡覺、見朋友的時間都沒有,但好在也慢慢攢了一筆錢,讀大學的夢越來越觸手可及,這讓我開心得無以復加。
不過,一門心思攢錢的生活終究沒什么意思,我開始了另一份在電視臺做新聞助理的臨時工作。招聘啟事寫明必須具有四年制大學以上的學歷,我卻不以為意,報名參加了面試并被錄用。在自己向往的新聞報道局那緊張忙碌的氛圍中,我為了各種雜務到處奔走。
沒有休息的時間。但樂趣和希望讓我不知疲倦。
這樣的生活持續(xù)了將近一年時,我和朋友做好了旅行計劃,準備一起去東南亞探訪友人——想盡量周游更多國家,瞧一瞧這個世界。
誰知,竟忙到連打包行李的工夫都沒有。動身的前一天,我下班回到家,這才開始動手收拾行李、疊衣服,疊著疊著就昏睡了過去。
等到醒來時,已經(jīng)到了跟朋友在機場會合的時間,我什么行李也沒拿,空手沖到機場,仍舊沒趕上航班的值機。朋友拋下一句“我先走一步”,就登上了飛機,直到起飛前一刻,才發(fā)來消息說:“還是怕得不得了?!?/p>
怎么辦呢?我猶豫了。當日發(fā)售的機票,價格貴到可以讓我不睡覺工作攢下的錢一下子化為烏有。在機場查來查去,總算淘到了一個月后才能回國的廉價往返票,向著朋友追趕而去。
那一刻,我才初次對自己的處境有所領悟。我意識到,自己已處于疲勞的極限,無論怎么考慮,赴美的留學計劃從金錢層面來看都是不現(xiàn)實的。再這樣繼續(xù)下去,在去紐約之前,我就過勞死了。
旅行回國后,我首先做出決定,去幾乎不怎么花學費的德國念大學。隨后,我實際上也的確動身去了德國。盡管如此,卻不意味著我放棄了去美國學新聞的夢想。
我覺得,就像從前那樣,應該總能找到解決的辦法。美國大學的學費,是按照取得的學分數(shù)來計算的。那么,盡量在不花學費的其他國家把需要的學分攢齊,然后再把學分提前轉(zhuǎn)去自己希望就讀的紐約的大學,就可以辦理入學了。這,便是我當時的作戰(zhàn)策略。
另外,我還打算修一門阿拉伯語,擴大自己將來所能采訪的地域范圍。當時,德國的大學里能用英文修習的課程數(shù)量有限,恰好我聽說西班牙的大學有一種制度,可以邊修國際關系學,邊去敘利亞留學。于是,我又去了西班牙。誰知正趕上敘利亞的戰(zhàn)爭局勢惡化,去留學的計劃終究泡湯了。好在,我不光順利攢夠了所需的學分,也掌握了西班牙語。
當時,我和遠距離戀愛的男友開始考慮同居生活,一起工作,一起學習。我主動向他提出要去紐約。于是,他接受了一個紐約的工作offer(錄用通知),我也通過一項海外留學制度申請到了獎學金。我心心念念的紐約學習生涯,歷經(jīng)周折,終于實現(xiàn)了。
所有努力,都是為了成為一名記者
真是一段刺激的“彎路”。正是托這“彎路”的福,我自己做計劃,自己執(zhí)行,掌握了實現(xiàn)夢想的方法。我變得只要有時間,就可以背上背包,飛往世界各地,去進行拍攝。在紐約的時候,我也主修攝影專業(yè),并開始攝制紀錄片。
為了解決學費的問題,我又說服男友,去了意大利。不過,就像我前面寫過的,那是在二〇一三年。
從意大利返回紐約,是二〇一四年夏天。夏天來臨前,我和男友一起參加了他妹妹的結婚典禮,之后就分手了。當時佛羅倫薩那邊的課業(yè)已經(jīng)結束,畢業(yè)在即的我,和男友就今后的發(fā)展進行了深談,討論了彼此的意向,漸漸產(chǎn)生了分歧。
男友的工作,每兩年一次,要在世界各地輪流轉(zhuǎn)換崗位。他說,希望我能跟他走,回歸家庭,空余的時間教教瑜伽也可以。
我喜歡瑜伽,甚至專門為此跑去印度修行。但深知我夢想的男友,卻說出這種話來,我真希望他是半開玩笑的性質(zhì)??上?,唯有他提議的這一點,我是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的。
我迄今為止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成為一名記者。即便依偎在愛人身旁,放棄了夢想的我,恐怕也早已不再是我。在經(jīng)過了多次深談之后,我和男友選擇了分手,各自奔赴自己的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