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3 古代民歌是怎么留傳到現(xiàn)在,讓我們也能欣賞到的呢?

文苑英華 作者:李錫琴,李艷蕾 撰寫


13 古代民歌是怎么留傳到現(xiàn)在,讓我們也能欣賞到的呢?

民歌,顧名思義是平民百姓唱的歌,它來自平民百姓的勞動生活,是通過集體不斷加工完善而成的。所以,它屬于民間文學的一種形式,有很強的地域性。比如,在《詩經(jīng)》的“風”中,就分周南、召南、邶、衛(wèi)、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等十五個諸侯國的民歌。今天在民族歌曲演唱中,也會有不同地方的民歌,如陜北的“信天游”,甘肅、青海、寧夏的“花兒”,內(nèi)蒙西部的“爬山調(diào)”和山西西北部的“山曲”等等。

我們的祖先在生產(chǎn)勞動中,為了勞動生產(chǎn)的需要,喊出號子,這就是最原始的民歌,而這種最原始的民歌產(chǎn)生時,是沒有文字的,根本無法記載,即使后來有了文字,也只有貴族才能讀書學習,普通百姓根本不識字也不會書寫,那么,這些民歌是怎樣留傳下來的呢?

《詩經(jīng)》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其中的民歌“國風”是怎樣收入《詩經(jīng)》的呢?有兩個途徑,一是當時的周王室為了了解各諸侯國的民情,從朝廷派人到各地,一邊考察一邊收集,這就有了在朝廷把各地民歌匯總的機會,另一條途徑是各諸侯國在向朝廷遞交屬地民情民俗等方面的材料時,也可能將本國民歌抄送給朝廷。不過,無論是采集而來的還是抄送而來的民歌,往往是粗俗淺陋的,朝廷會安排專人進行整理與加工。比如,傳說孔子就參與了《詩經(jīng)》的整理修改工作,最后結成集子,再下發(fā)到各地。于是,此地的民歌就可能傳到彼地,超越了地域的限制。西漢末年的劉向,也曾將先秦時期楚國的民歌收集整理成了民歌集《楚辭》。既然有了文字的記錄,當然也就有了在時間上長久留傳的可能。

明代汲古閣刻本《樂府詩集》

刻本即在整塊木板上刻字印刷的圖書。汲古閣是明末藏書家毛晉的藏書處,他刻的書??本?,在當時流傳很廣。

在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之后,朝廷設立了專門管理音樂的官署,稱為“樂府”,這一舉動就是國家有意識收集和保存民歌的行為了。到了漢武帝時期,朝廷大規(guī)模擴建樂府,從民間搜集了大量詩歌,后人把這類詩歌統(tǒng)稱為“樂府詩”。目前保存樂府詩最完備的總集為宋朝郭茂倩輯錄的《樂府詩集》,收集了從傳說中的陶唐氏時期的作品到五代時的歌謠與樂府,共計100卷?!稑犯娂穼犯姶篌w以民歌的內(nèi)容、創(chuàng)作的時間、演唱的場合、演唱的方式等為標準,分成了12個專集。這很像我們現(xiàn)在的音樂制作公司制作的一張張專集,只是那時還只能用文字記錄在紙帛上,不可能有MV碟片,也不可能有CD和DVD,但有了文字輯錄,就能夠世代留傳下來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