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中國兒童文學(xué)獲得的寶貴遺產(chǎn)

中國兒童文學(xué)史 作者:蔣風


第三章 中國兒童文學(xué)獲得的寶貴遺產(chǎn)

前兩章整理的史實表明,在現(xiàn)代意義上的兒童文學(xué)還沒有產(chǎn)生以前,兒童只能通過兩種途徑接近文學(xué):一是從民間文學(xué)中汲取營養(yǎng);二是將成人文學(xué)中適合自己的部分占為己有。這兩個方面就是中國兒童文學(xué)所獲得的遺產(chǎn)范圍。然而,后人對中國古代兒童文學(xué)遺產(chǎn)的搜集整理,因時間的不可逆性與空間的不可重復(fù)性,只能以流傳下來的文字資料為依據(jù),這與實際情形相比較不知打了多少折扣?,F(xiàn)就有限的資料,對古代文學(xué)中具有兒童文學(xué)性質(zhì)的各類作品加以鉤沉,作為今天發(fā)展兒童文學(xué)之借鑒。

第一節(jié) 兒童詩

所謂兒童詩是指適合兒童接受并供兒童欣賞的詩,從詩的形式與結(jié)構(gòu)看,可以分為歌謠詩、格律詩、自由詩三大類。歌謠詩包括童謠與兒歌,在第一章里已有較為詳細的搜錄。自由詩在“五四”新文學(xué)運動中由新體詩演化而來,本節(jié)主要講兒童格律詩。

一、兒童生活詩

在浩如煙海的歷代文人創(chuàng)作的詩歌里,不乏文字淺顯、內(nèi)容健康、感情真摯、藝術(shù)精湛、適合兒童閱讀的名篇佳作。譬如《詩經(jīng)·衛(wèi)風》的《芄蘭》,這樣寫道:“芄蘭之支,童子佩觿。雖則佩觿,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帶悸兮!”詩的大意是,一個淘氣的孩子,配掛起成人的飾物“觿”(象骨做的解結(jié)的錐形器具),昂首挺胸,擠眉弄眼,竭力裝扮成一副“大人相”(“容兮遂兮”),你雖然配掛了大人的飾物,又怎能裝得出大人的才智和風度(“能不我知”)?可見這是一首描寫兒童幼稚淘氣行為和滑稽可笑情態(tài)的詩歌,表現(xiàn)了一種大人孩子其樂融融的天倫之樂。所以,有人將這首詩看作是“中國古代兒童詩的先驅(qū)”,指出:“正是以《芄蘭》篇為濫觴,并在它的影響下,這種著眼兒童天真的動作、情態(tài)、心理的作品,在文人的作品中更是琳瑯滿目、多姿多彩。”。

像《芄蘭》這樣“以兒童生活為題材”的詩,漢樂府中就有一篇《孤兒行》,它塑造的是一個催人淚下的“苦孩子”形象。到了詩歌鼎盛的唐代以后,以兒童生活入詩的作品更是屢見不鮮,僅以放牛娃為題材的詩歌,就可以列舉很多,如唐代張籍、李涉都有《牧童詞》,明代詩人高啟也有一首《牧牛詞》,清代詩人袁牧又有《所見》等。

以兒童生活為題材的詩歌中,還有一批溫馨甜美、妙趣橫生的“詠兒詩”,把父母之心、舐犢之情描繪得淋漓盡致,讓人百讀不厭。這類詩歌有西晉詩人左思的《嬌女詩》、唐代詩人杜甫的《北征》等。北宋文學(xué)家蘇軾,雖然仕途坎坷,心情愁悶,但只要有孩子在身邊,他就會眉開眼笑,他在《小兒》詩中寫道:“小兒不識愁,起坐牽我衣。我欲嗔小兒,老妻勸兒癡。兒癡君更甚,不樂愁何為。”

二、兒童教育詩

兒童生活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就是接受教育。古人常常以詩歌的形式來對兒童施以思想、倫理、道德、情操、學(xué)業(yè)等方面的教育和熏陶。這類詩歌創(chuàng)作意圖和服務(wù)對象都非常明確:為孩子而寫,教育孩子好學(xué)上進,所以可以統(tǒng)稱為兒童教育詩,其發(fā)軔之作可上溯到東晉時陶淵明的《責子》,此后有李商隱的《嬌兒詩》、陸游的《冬夜讀書示子聿》等,都屬于這類。杜甫經(jīng)常把眼光投向自己的孩子,如他送幼子宗武的生日禮物,就是一首名為《宗武生日》的詩,開篇寫道:“小子何時見?高秋此日生。自從都邑語,已伴老夫名?!贝认?、親切而風趣。中間又寫道:“詩是吾家事,人傳世上情。熟精文選理,休覓彩衣輕。”殷切期望兒子能繼承家學(xué),不圖榮華富貴,也不必當庸俗的孝子。杜甫為另一個兒子宗文寫的《催宗文樹雞柵》一詩,則是開導(dǎo)孩子要從事一些家務(wù)勞動。

說到教子詩,無人不曉宋代愛國詩人陸游的《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逼鋵?,這并非陸游唯一的教子詩,陸游有六個兒子,他經(jīng)常以詩教子,還寫有《病中示兒輩》、《五更讀書示子》、《子遹讀書常至夜分作此示之》、《送子龍赴吉州掾》、《冬夜讀書示子韋》、《示子遹》等。陸游“示兒詩”的基本內(nèi)容是教育兒子懂得做人為文的基本道理,告誡孩子只要學(xué)業(yè)有成,就會成為有用之才;學(xué)習要從小開始,肯下功夫,但光有書本知識是很不夠的,更需要親自去實踐,在實踐中學(xué)習與運用。陸游的“示兒詩”,總是以他的親身體會入詩,引導(dǎo)孩子,寓意深刻,富有哲理,又平易淺近,無一句訓(xùn)導(dǎo)的話,平等親切,很有說服力。像陸游這樣的“示兒詩”與“勸學(xué)詩”已不可分了。

“勸學(xué)詩”在啟蒙讀物中占絕大多數(shù),如《幼學(xué)詩》、《小兒語》等。在文人創(chuàng)作中也有不少膾炙人口、促人奮進的詩篇,如漢樂府中的《長歌行》、唐代無名氏的《金縷衣》、明代文嘉的《明日歌》等。唐代顏真卿的《勸學(xué)》更是家喻戶曉:“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fā)不知勤學(xué)早,白首方悔讀書遲?!?/p>

三、兒童詠物詩

兒童詠物詩有兩種類型:一是古代小詩人的自編自唱,表現(xiàn)他們對“物”的天真感受和認識;二是文人有意模仿兒童的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在描摹物態(tài)時追求童真童趣。前者最典型的例子可舉唐代詩人駱賓王七歲時作的《詠鵝》:“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痹谖娜吮憩F(xiàn)童趣的詠物之作中,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有一首《花非花》:“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不多時,去似朝云無覓處。”這首吟詠秋霜的小詩,完全跳出成人歌吟習慣和情感,故意采用兒童所獨有的謎語詩形式,在輕松詼諧中娛樂兒童,啟迪兒童心智。這類作品還有很多,如元詩《畫鴨》、明詩《畫雞》以及明代馮惟敏的詠雨詩《玉芙蓉·喜雨》等。

上述從兒童生活詩、兒童教育詩和兒童詠物詩三個方面粗略地勾勒了古代兒童詩的基本面貌,雖然就單一作品而言,與今天的兒童詩沒有什么差別,但在古代仍然還沒有像愛情詩、山水詩那樣發(fā)達起來,形成一個自覺、獨立、有影響的詩歌流派,跟現(xiàn)代兒童文學(xué)意義上的兒童詩不可“同質(zhì)而語”。

第二節(jié) 古代童話

中國古代還沒有“童話”這一名稱?!巴挕币辉~的出現(xiàn),最早見于1909年孫毓修主編的兒童讀物《童話》,但正如周作人所說:“中國雖古無童話之名,然實固有成文之童話,見晉唐小說,特多歸諸志怪之中,莫為辨別耳?!?sup>這里他實際上是指出了一條探索古代童話之路。

中外童話的發(fā)展都經(jīng)歷了這樣三個階段:

一、口頭流傳的民間童話階段,也可視作童話的萌生期。如本編第一章中的“民間童話”所講述的是將適合于少年兒童的口頭流傳的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等借用過來,用口頭加工的形式,講述給孩子們聽。這就是最初的口頭童話故事。

二、記載、收集、整理的古代童話階段,也可視作童話的形成期。將口頭流傳的民間童話記載下來,或?qū)⑸⒁娪跉v史典籍中的民間童話收集、整理出來,成為可供少年兒童閱讀的童話故事書。這正是這一節(jié)所要講的內(nèi)容。

三、改編創(chuàng)作的現(xiàn)代童話階段,也可視作童話的成熟期。此時童話已成為獨立的兒童文學(xué)體裁,在中國那還是20世紀初才有的事。

一、《山海經(jīng)》:童話的搖籃

中國古代沒有一本較為完整的童話書保留下來,但從先秦至今的經(jīng)、史、子等諸多典籍中,不難窺見中國古代童話的片鱗只羽,例如《詩經(jīng)·大雅·生民》敘述周始祖后稷誕生與生長的傳說,就是一篇優(yōu)美的古童話。在先秦諸子著作中有不少出色的寓言,其中也不乏具有幻想色彩的童話。此外,《穆天子傳》、《楚辭》、《山海經(jīng)》等都包含有豐富的童話作品,尤其是《山海經(jīng)》,被后人譽為中國“童話的搖籃”、“中國古代童話第一部集大成之作”

《山海經(jīng)》全書十八卷,不少作品可以稱為我國的古童話。在《異域》卷里,記載有渾身長毛、兩手為翼的“羽民國”;有兩手由肩垂下,直抵地面的“長臂國”;有雙腳長過三丈的“長股國”;還有矮小只有九寸的“小人國”。還記載有一些變形再生式類型的童話,如《精衛(wèi)填海》、《瑤姬仙草》、《夸父追日》、《刑天爭神》?!渡胶=?jīng)》原是一本有文有圖的書,在兒童還無書可讀時,它贏得了兒童的喜愛。

與《山海經(jīng)》一脈相承的是西漢淮南王劉安與其門客編撰的《淮南子》,其中有五則故事可以視作創(chuàng)世童話,即《女媧補天》、《大禹治水》、《羿射九日》、《嫦娥奔月》、《共工怒觸不周山》。

二、《吳洞》:中國的《灰姑娘》

自漢至魏晉南北朝時代,不少可以列入童話的作品被作為志怪小說收錄在《列異傳》、《搜神記》、《搜神后記》、《幽明錄》、《齊諧記》、《續(xù)齊諧記》、《述異記》中,其中《搜神后記》中的《白水素女》是民間童話《田螺姑娘》的最早文字記載。

到了唐代,志怪小說得到進一步發(fā)展,還興起了傳奇和筆記小說。其中筆記小說《酉陽雜俎》(段成式)中的《吳洞》,是一篇具有中國特色的“灰姑娘”故事,在中國童話史上有著特殊的意義。

《吳洞》因其主人公名為葉限,又名《葉限》。故事完全可以與法國貝洛1697年出版的《鵝媽媽的故事》中的《灰姑娘》以及德國格林兄弟在《兒童與家庭的童話》(1812—1813)中記錄的《灰姑娘》相媲美。段成式卒于公元863年,《葉限》的問世肯定早于863年,由此可見,中國的“灰姑娘”故事要比貝洛的早八百多年,比格林童話早近一千年。這是值得兒童文學(xué)史重視的一個史實。

三、《虎媼傳》:兒童的童話

宋代盛行“坐談?wù)f古話”,給那個時代的兒童文化生活創(chuàng)造了一個極好的條件。宋代的說話,主要是為成年人講歷史演義,講傳奇小說,但說話人也經(jīng)常講點充滿神奇色彩的童話故事?!短綇V記》等諸多典籍中就有不少童話故事。

元代陶宗儀的《寒號鳥》,明代馬中錫的《中山狼傳》,就是完整的童話作品。吳承恩的《西游記》已被世界公認為中國古典長篇童話的杰作,而清朝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中就有《八大王》、《嶗山道士》等不可多得的短篇童話佳作。《聊齋志異》后,古代童話開始衰落,但也有一些精彩之作,黃之雋的擬人童話《虎媼傳》,是這個時期的重要作品,全文見康熙年間黃承增編撰的《廣虞初新志》卷十九,故事情節(jié)與貝洛的《小紅帽》十分相似,而記錄的時間幾乎是同時的?!缎〖t帽》曾被很多人視為歐洲童話的發(fā)端,《虎媼傳》在中國古代童話史上的意義也非同一般?!斑@個故事以孩子為主人公,以孩子和吃人動物的矛盾沖突構(gòu)成內(nèi)容,以孩子為講述故事的對象,用的完全是向孩子講故事的口吻和語言。主要情節(jié)是老虎變成老婦欺騙孩子,孩子生疑、發(fā)問、用計,突出了老虎的奸詐和孩子的機智。這是一個真正的、完全的為兒童創(chuàng)作的童話,它出現(xiàn)在古典童話行將結(jié)束之時,預(yù)告了新童話的信息,十分可貴。”

從上述對各個不同時期的中國古代童話的搜集整理可以看出:中國古代事實上還沒有出現(xiàn)作為文學(xué)中一種相對獨立的童話文體形式,這里稱之為古代童話作品,實際上是一些具有童話特征又可能適合那時孩子閱讀的神話、寓言、志怪、傳奇、神魔、幻想類故事,是中國現(xiàn)代童話的史前期作品。這些作品充滿奔放的幻想、離奇曲折的情節(jié),積累了豐富的童話表現(xiàn)手法,對后來的童話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第三節(jié) 古代寓言概述

以中國為核心的東亞寓言體系與以印度為起點的南亞中東寓言體系、以古希臘與希伯來為源頭的歐洲寓言體系并稱世界三大寓言體系,中國寓言的濫觴可上溯到現(xiàn)存最早的文獻《易經(jīng)》中的卦爻辭與《詩經(jīng)》中的詠物詩。但真正成熟的寓言出現(xiàn)在戰(zhàn)國時代,伴隨著百家爭鳴的政治風氣,先秦諸子文集和史書中幾乎都內(nèi)含寓言,總數(shù)在千篇以上,其中《莊子》、《韓非子》成就最大。而且,“寓言”一詞最早就見于《莊子·寓言篇》:“寓言十九,藉外論之?!碧拼懙旅鳌督?jīng)典釋文》解釋“寓言十九”說:“寓,寄也。以人不信己,故托之他人,十言而九見信。”可以說,寓言這一文學(xué)形式及其定名,就是從《莊子》開始的?!肚f子》中很多文章都是由寓言組成的,著名的有《鯤鵬展翅》、《庖丁解牛》、《井底之蛙》、《蝸角之爭》、《東施效顰》、《望洋興嘆》、《邯鄲學(xué)步》等,都含蘊深刻,膾炙人口。

先秦寓言是我國寓言的第一個高潮期,《孟子》、《列子》、《韓非子》、《呂氏春秋》、《晏子春秋》、《戰(zhàn)國策》中的很多寓言流傳至今,如《五十步笑百步》、《揠苗助長》、《杞人憂天》、《朝三暮四》、《愚公移山》、《夸父追日》、《老馬識途》、《遠水不救近火》、《自相矛盾》、《穿井得人》、《畫蛇添足》、《狐假虎威》、《驚弓之鳥》、《掩耳盜鈴》等。

兩漢四百年間寓言總數(shù)約六百篇,代表作主要見于劉向的《說苑》、《新序》,劉安的《淮南子》等著作中,如《指鹿為馬》、《葉公好龍》等。

魏晉南北朝敘事文學(xué)有長足進步,以《世說新語》、《笑林》為代表的志人寓言,以《搜神記》、《幽明錄》為代表的志怪寓言,以《符子》為代表的玄學(xué)寓言,以《百喻經(jīng)》為代表的佛教寓言,都有一些佳作。

唐宋是我國古代寓言的第二個高峰期。唐宋古文運動的領(lǐng)軍人物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蘇軾等都從事寓言創(chuàng)作,還出現(xiàn)了以寒山子、劉禹錫為代表的詩體寓言,如寫狗爭骨的“我見狗爭骨”篇和《昏鏡詞》等。

元明清時代是古代寓言的又一個黃金期,代表作家有劉基、宋濂、劉元卿、蒲松齡等,產(chǎn)生了《賣柑者言》、《狙公之死》、《燕說》、《中山狼》、《猱》、《東郭記》、《南柯記》、《邯鄲記》、《千里馬》、《畫皮》、《嶗山道士》等著名寓言。

元明清又是中西寓言開始接觸的時代。明天啟五年(1625)出現(xiàn)了《伊索寓言》的第一個漢譯本《況義》,計二十二則寓言。“況”指作比況用的故事,即喻體;“義”指寓意,即點題的話。此后,《伊索寓言》的中譯本又有《意拾蒙引》(1837)、《海國妙喻》(1888)和《伊索寓言》(1902)三種之多。

古代寓言并非為兒童而創(chuàng)作,因而適合兒童聽讀的寓言只是其中極少的一部分,這一部分主要通過兩種途徑保存下來:一是教科書;二是專門為兒童編選的寓言讀本。前者如現(xiàn)行小學(xué)教科書中就有近二十篇,如《刻舟求劍》、《狐假虎威》、《守株待兔》等,都是傳統(tǒng)的小學(xué)教材篇目;后者如作為兒童出版的《中國古代寓言故事》等多種讀物。可以說,古代寓言仍然是今天兒童的傳統(tǒng)讀物之一,不論是被今天兒童所接受的數(shù)量還是所受的教益,與古代童詩、童話相比,都可以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第四節(jié) 古代兒童戲劇概述

兒童戲劇是指專為兒童演出的戲,一般認為萌芽于民國初年,歷經(jīng)“五四”新文化運動,在郭沫若、黎錦暉等人的倡導(dǎo)與實踐下,才得到發(fā)展。但這并不是說,先前古代戲劇中就沒有一些切近兒童心理、適宜兒童看的劇目。尤其像古代歌舞戲、傀儡戲和皮影戲等劇種,因為它所具有的民間性與兒童性的特點,與歷代兒童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

中國戲劇,源于歌舞。古代歌舞是邊歌邊舞,歌情、舞意統(tǒng)而為一,沒有故事情節(jié)。稍后加入了故事情節(jié)的,便發(fā)展為“歌舞戲”。歌舞戲是中國的正統(tǒng)戲,凡古代有故事性的歌舞,以至宋元戲文與雜劇,明清傳奇、京戲以及各種地方戲,除去沒有歌唱的參軍戲、滑稽、相聲等外,都屬于這個系統(tǒng)。再到后來,大約是宋元時期,又加入對白,即成為正式的戲劇了。

一、歌舞戲

最早的歌舞戲,據(jù)說是西漢時張衡《西京賦》里的《總會仙唱》。兒童有機會看戲,大約也在這一時期。南北朝時,北魏韓顯宗曾上書當時的皇帝,主張禁止兒童看戲,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了兒童與戲之間關(guān)系并非一般。到了唐代,隨著歌舞戲的興盛,兒童與戲劇的接近更為密切。唐代大詩人李商隱的《嬌兒詩》,說的就是兒童觀戲歸來后向客人所作的匯報與表演。這類詩在唐代以后的詩人筆下還有不少。譚正壁在《古代兒童戲劇初探》中以“寫兒童的戲”與“兒童愛看的戲”,將這一時期的劇目大致分類,開列了一個目錄,可見古代戲劇中確有一個相當可觀的兒童戲劇觀眾群體的存在。目錄如下:

(一)寫兒童的戲,即以兒童為主角的戲。如《孟母三遷》、《沉香太子》、《哪吒鬧?!返取?/p>

(二)兒童愛看的戲,又可分為教育、智慧、神話、英雄四個方面。教育故事如《陳母教子》、《殺狗功夫》、《廉頗負荊》、《除三害》、《中山狼》、《紫荊樹》等。智慧故事如《孫龐斗智》、《無鹽破環(huán)》、《火牛陣》、《空城計》、《生辰綱》等。神話故事如《鬧天宮》、《柳毅傳書》、《劉??抽浴?、《鐘馗嫁妹》、《牛郎織女》等。英雄故事如《單刀會》、《武松打虎》、《通天犀》等。

二、傀儡戲

民間盛行的傀儡戲也是一種適宜兒童觀看的戲種??軕蚣茨九紤颍加跐h代。宋代以后出現(xiàn)了由兒童扮演的傀儡戲,當時“四大傀儡戲”之一的“肉傀儡”即是“以小兒后生輩為之”。適合兒童觀看的傀儡戲更多,可以分為民間故事類、童話故事類、神鬼類、滑稽類、歷史類五大類。

元、明、清時期,民間傀儡戲有盛無衰。到了清末,還盛行一種“肩擔戲”,一個藝人肩挑一副箱籠,手舞傀儡,嘴唱戲文。這種“肩擔戲”走到哪里,后面就跟著一串孩子。相傳“八大肩擔戲”中的四曲,都是為兒童敷演的。比如演豬八戒搶媳婦的《高老莊》以及《王小兒打虎》,直至今天仍然常演不衰。新中國成立后,傀儡戲被認作一個正式的兒童戲劇種,可見其與兒童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

三、皮影戲

稍遲于“傀儡戲”,還產(chǎn)生了“皮影戲”,因受演出條件的限制,其流傳也可能不比傀儡戲普遍。皮影戲始于漢武帝,到北宋末年,皮影戲已被視為兒童特別喜愛的戲,以至每逢元宵燈會,街頭巷尾就有專為兒童演出的皮影戲。到清代,皮影戲已相當發(fā)達,內(nèi)容涉及歷史、神話、民間故事等多方面,演出時也有樂器伴奏。最受孩子們歡迎的當屬那些“三國故事”、“西游故事”以及《三俠五義》、《前后說唐》之類題材的劇目了。

綜上所述,歌舞戲、傀儡戲與皮影戲,是古代深受兒童歡迎的三種戲劇,古代兒童與戲劇的關(guān)系也集中體現(xiàn)在這里,雖然古代沒有明確的為兒童編演的戲劇,但上述事實卻為中國兒童戲劇在今后的“自覺”與發(fā)展作了必要的鋪墊。

  1. 王許林:《古代兒童詩初探》,《江淮論壇》1991年第6期。
  2. 周作人:《古童話釋義》,《兒童文學(xué)小論》,兒童書局,1932年。
  3. 金燕玉:《中國童話史》,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1991年,第14頁。
  4. 金燕玉:《中國童話史》,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1991年,第147頁。
  5. 參見程式如:《兒童劇的由來與發(fā)展·為兒童而演出的戲劇》,《中國兒童文學(xué)理論年鑒·1983》,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1985年,第184—192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