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初識苦難
窮苦、兇年下成長著的幼年敬之過的日子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饑寒交迫。
北方的冬天寒風肆虐,小小的茅草屋四下漏風,賀敬之凍得直哆嗦,母親心疼地把他摟在懷中。母親的棉襖其實既單薄又破舊,根本無法御寒,她是用自己的體溫來溫暖著懷中的孩子。如果賀敬之凍得實在受不了了,母親就燒上一小把高粱秫秸給他取暖。不過秫秸也不敢浪費,家里燒飯靠它,常不夠用,母親再愛他也不會多燒,她得想其他法子。
賀窯村素以窯制品聞名,燒窯是村里的大事。各種坯件在窯爐里被燒制、熏悶,直到出窯。出窯前,鄉(xiāng)親們聚集在窯爐外等著窯件出爐,他們不是買窯件,而是等著端些殘余的窯火回家取暖。幼年敬之依偎在母親懷里,和大家一起興奮而又焦急地等著出窯的那一刻。
“出窯嘍!”伴隨著一聲清脆的喊聲,鄉(xiāng)親們紛擁上前去端窯火,母親也小心地用瓦盆端回一盆紅彤彤的窯火,她把瓦盆放在敬之身邊,仔細地在瓦盆上灑上薄薄一層爐灰,為的是讓窯火燒的時間更長些。
在暖暖的瓦盆旁,聽著母親哼唱的民歌、講述的《老虎接生婆》、《鐵拐李》的傳說,幼年敬之的心中滿滿都是幻想——如果自己認識鐵拐李那樣的能人、或能結(jié)交虎大王這樣的朋友,是不是就能讓奶奶、父母吃上白白香香的麥子面煎餅?想到這里,他不禁輕輕吞咽下快流出來的口水。
煎餅是山東人的主食,不過香甜的麥子面煎餅對賀敬之來說可算奢侈品。其實他連谷子、高粱、綠豆面的煎餅都很少吃到,飯桌上的主食往往是用野菜比如“竹目草”磨成菜漿攤成的煎餅,雖說翠綠翠綠的非常好看,可吃到嘴里卻又苦又澀,簡直無法下咽,關(guān)鍵一點兒也不耐饑,說到底不過是一把菜葉子,吞下去不一會兒肚子又咕咕叫了。
賀敬之常常餓得前胸貼后背,渾身冒冷汗,腿腳發(fā)顫,以至于平時很懂事的他只要看到綠煎餅就忍不住跟母親哭鬧起來:“俺餓,俺要吃飽肚的,要飽肚!”
母親心酸得濕了眼睛,她摩挲著兒子的胸膛,忍著悲傷安慰他說:“不慌,我兒不慌!等等吧,我兒等等,等等糧食就上場……”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賀敬之人生第一課就是學習勞動。他蹣跚地跟在母親身后,上山打柴、下地摟高粱葉。母親背大捆,賀敬之就背小捆,每當他累得實在走不動的時候,母親就把他和柴禾一起背到身上。他趴在母親背上,聽到母親累得氣喘吁吁的,心疼地要掙扎著下來,母親卻不讓他下來——母子倆爭來爭去的結(jié)果,往往是娘兒倆都哭了起來。
母親教會賀敬之熱愛勞動和勞動人民。麥收的季節(jié)到了,賀敬之跟在大人身后去地里拾麥,小伙伴們唱著“桃花開,杏花敗,李子開花炸咸菜”,一邊手眼不停地揀拾著地里散落的麥穗。驕陽暴曬下勞作的賀敬之臉上流下一道道汗水,心里卻十分快樂,一想到晚飯能吃上香甜的麥子面煎餅,再多的勞累也不再當回事兒了,只盼麥收的日子可以再長一些!
一個初冬的深夜,賀敬之突然聽到門外鄉(xiāng)親們大聲喊道:“來土匪了!”母親急忙抱著他逃到村北的樹林里躲起來。這時傳來一陣嘩嘩的響聲,大家以為土匪追過來了都嚇得發(fā)抖,等了一會兒才發(fā)現(xiàn)原來是風吹樹葉的聲音。
被母親裹在懷里的敬之氣憤地說:“把樹都砍了,誰讓它刮風嚇唬人!”
母親輕輕按了按敬之的頭,低聲告訴他說:“風不是樹刮出來的,是先有了風,然后才有的風吹樹葉嘩嘩響……”
很多個夜晚,父親拉著賀敬之的小手走在鄉(xiāng)間小路上。
父親有時會突然考一考他:“我們轉(zhuǎn)向了嗎?哪兒是北呢?”
賀敬之抬頭看向天空,他眨了眨眼,很快想起父親以前教他的方法,小手指向天空,一下子就找到了那顆明亮的北極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