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唐代是一個思想相當解放的時代,儒、道、佛三家思想都受到朝廷的重視和支持,思想界呈現(xiàn)百花齊放的繁紛局面。盛唐詩人的思想既復(fù)雜,又活躍,王維信佛,李白好道,皆為顯例。杜甫則與眾不同。杜甫在青年時代一度醉心于道教,對仙丹靈芝及長生仙界頗感興趣,那只是世界觀尚未確立時的浪漫幻想。杜甫壯年以后對佛教產(chǎn)生了好感,是由于頻遭挫折心生苦悶,想從佛教得到一點慰藉,并非真想遁入空門。就其主要思想傾向而言,清人劉熙載《藝概》卷二中的論斷非常準確:“少陵一生卻只在儒家界內(nèi)?!?/p>
杜甫出生在一個以儒學(xué)為傳統(tǒng)的家庭里。他從小接受了嚴格的儒家思想的教育,終生服膺儒學(xué)。杜甫經(jīng)常自稱“儒生”“老儒”,甚至是“腐儒”。他偶然也發(fā)發(fā)牢騷,說什么“紈袴不餓死,儒冠多誤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甚至說:“儒術(shù)于我何有哉,孔丘盜跖俱塵埃!”(《醉時歌》)但那只是在極端悲憤的情境中的牢騷話而已。事實上杜甫對儒家思想的遵循,已達到孔子所說的“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論語·里仁》)的程度,終生不渝,死而后已。杜甫好以儒家的祥瑞物鳳凰自比,他“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壯游》),直到臨終前一年,還寫了一首《朱鳳行》以見志。杜甫念念不忘的那個鳳凰,正是詩人的化身。
儒家關(guān)注的對象是人生與社會,他們的人生態(tài)度必然是積極入世的??鬃颖甲吡袊?,棲棲惶惶,為的是實現(xiàn)其天下大同的政治理想。孟子游說諸侯,力辟楊墨,為的是實現(xiàn)以仁義為核心的政治主張。他們對自己的事業(yè)充滿了信心,而且懷有一種崇高的使命感。在儒家思想哺育下成長起來的杜甫也是這樣。杜甫對于人生抱有堅定的信念,他把安邦定國視為自己的使命。青年時代的杜甫早已胸懷大志:“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但當時他對自己的人生道路還沒有作深沉的思考,他的壯志還缺乏具體、確定的內(nèi)涵。待到長安十年,杜甫一面體驗著人生的艱辛,一面觀察著人民的疾苦,終于確立了堅如磐石的人生信念。三十九歲那年,杜甫首次自述其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fēng)俗淳?!保?span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五年之后,杜甫再述其志:“許身一何愚,竊比稷與契!”(《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前者著眼于君主,后者關(guān)注的重點轉(zhuǎn)到自身。寫前一首詩的時候,杜甫還是一介布衣。寫后一首詩的時候,杜甫剛剛得到一個從八品下的微職。然而他的口氣是如此的狂傲,他的志向是如此的高遠。
什么叫“致君堯舜上”?就是希望君主變得像堯、舜一樣的賢明。在帝制時代,實行仁政的首要條件是君主賢明,否則一切都是空談。堯、舜是儒家推崇的古代明君,是儒家用自己的政治觀念塑造出來的理想人物。杜甫希望皇帝效法堯、舜,其實質(zhì)就是希望他們實行仁政。這是杜甫實現(xiàn)遠大政治抱負的必要步驟。什么叫“竊比稷與契”?稷,又稱后稷,舜時的大臣。相傳稷從小就善于稼穡,所以舜讓他主管農(nóng)業(yè)。契,是協(xié)助大禹治水的大臣。杜甫自比稷、契,是不是自許太高?對此,王嗣奭在《杜臆》中有非常好的解讀:“人多疑自許稷、契之語,不知稷、契元無他奇,只是己饑己溺之念而已?!薄凹吼嚰耗纭?,語出《孟子·離婁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由己饑之也。”這是一種高度的責(zé)任感,一種偉大的胸懷,一種高尚的政治情操。然而稷也好,契也好,他們身居高位,本來就承擔(dān)著天下的重任,他們有這樣的責(zé)任感是理所當然的。杜甫則不同,他只是一介微臣,甚至是一介布衣,按照“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論語·泰伯》)的常理來說,杜甫本來是不必懷有此種責(zé)任感的。然而杜甫竟然自許稷、契,竟然以“己饑己溺之念”為人生目標,這是崇高、偉大的人生信念。
杜甫一生困窘,屢遭挫折,他的人生信念是在困頓境遇中產(chǎn)生并逐漸充實起來的?!爸戮龍蛩瓷稀钡闹鞠?,是在“騎驢十三載,旅食京華春。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境遇中提出來的?!案`比稷與契”之句的下文,即是“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闊”。對于淺薄浮躁的人,艱難困苦會使之放棄理想的抱負;而對于沉穩(wěn)堅毅的人,反而會激發(fā)其志氣,堅定其決心。杜甫顯然是后一種人。他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遭遇非常悲慘,常常陷于饑寒交迫的境地。在那種時刻,杜甫難免會啼饑號寒,把謀求溫飽視為當務(wù)之急:“無食問樂土,無衣思南州。”(《發(fā)秦州》)他甚至說過“但使殘年吃飽飯,只愿無事長相見”(《病后過王倚飲醉歌》)之類的喪氣話。但杜甫對理想僅是暫時的擱置,而不是永久的拋棄,理想的火焰依然在他心頭燃燒,一有機會仍會放出光芒。在他去世的前一年,杜甫對友人說:“致君堯舜付公等,早據(jù)要路思捐軀!”(《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爾遣興寄遞呈蘇渙侍御》)一個快要走到人生終點的人,還把“致君堯舜”的理想諄諄托付給友人,說明他對心中的理想是何等的珍視和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