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杜甫詩選 作者:莫礪鋒 童強


杜詩被后人尊為“詩史”,杜甫被后人尊為“詩圣”,這是歷史授予杜甫的兩頂桂冠。

“詩史”的概念始見于晚唐孟棨的《本事詩》:“杜逢祿山之難,流離隴蜀,畢陳于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故當時號為‘詩史’。”顧名思義,“詩史”就是用詩歌寫成的歷史。然而杜詩的功能并不僅僅是記錄歷史,它還是對歷史的價值評判,是歷史的暴風驟雨在人們心頭留下的情感波瀾的深刻抒寫。清人浦起龍在《讀杜心解》中說得好:“少陵之詩,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會寄焉者也?!贝筇频蹏谛?、肅宗、代宗三朝發(fā)生了由盛轉衰的劇變,它對人們的精神面貌產(chǎn)生了怎樣的嚴重影響?安史之亂在唐朝人民的心頭留下了何等深重的創(chuàng)傷?這些內容在史書中是讀不到的,即使有所涉及也是不夠真切的。例如史書中雖然記載了大唐帝國的戶籍總人數(shù)在安史之亂前后的十年間竟然減少了三分之二,但是百姓遭受的苦難到底有多深,他們是死于鐵騎的蹂躪,還是死于逃難的折磨,或是死于兵火之后的饑荒?只有“三吏”“三別”以及《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北征》等杜詩才給出了事實的真相。從這個意義上說,一部杜詩,在客觀上就是新、舊《唐書》的必要補充,在主觀上就是杜甫留給后人的歷史警示錄。杜詩在記錄歷史事實時滲入了深沉的思考和深厚的情感,它不但讓后人了解歷史,而且啟發(fā)后人感知歷史、思考歷史,并從歷史中汲取經(jīng)驗和教訓,從而更好地前進。就這一點來說,杜詩與孔子的《春秋》具有同樣的意義,我們應該高度評價杜詩的“詩史”價值。

“詩圣”就是詩國中的圣人,這個名稱始見于明人的著述,但其概念早在北宋就已提出來了。宋人推崇杜甫,是沿著不同價值判斷的兩個維度而進行的:一是審美判斷,也即詩歌造詣的維度;二是道德判斷,也即人格意義的維度。在第一個維度上,杜詩的題材千匯萬狀,地負海涵,為宋人開無數(shù)法門。杜詩的藝術則千錘百煉,毫發(fā)無憾,在詩歌藝術上精益求精的宋人對之心悅誠服。在第二個維度上,宋人對杜甫的推尊具有更深遠的歷史意義。北宋詩人王安石和黃堅各有題詠杜甫畫像的詩,二人不約而同地對著杜甫的畫像頂禮膜拜,他們敬愛的是杜甫憂國憂民的偉大情懷,是杜甫志在天下的磊落人格。到了南宋,理學宗師朱熹將杜甫與諸葛亮、顏真卿、韓愈、范仲淹一起譽為“五君子”。在朱熹看來:“此五君子,其所遭不同,所立亦異,然求其心,則皆所謂光明正大,疏暢洞達,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保?span >《王梅溪文集序》)由此可見,宋人高度認可杜甫的人格意義,高度評價杜甫憂國憂民的思想境界,認為杜甫在道德上已經(jīng)達到超凡入圣的崇高境界。

由歷史奉獻給杜甫的“詩圣”桂冠,在中國歷史上具有深遠的意義,對現(xiàn)代的中國人具有引領、啟迪的作用。中華民族的先人非常重視個體的道德修養(yǎng),這是儒家思想的精髓之一。儒家認為,一個高度發(fā)達的文明社會,它的基礎就是文明的個體,是具有道德自覺的個體。儒家還認為個體的修養(yǎng)不應該受到外在力量的強制,而應該是出于內心的道德自律。所以儒家非常重視個人的道德建樹,崇揚人格精神。最典型的表述就是孟子提出來的人格境界,即“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的大丈夫精神。在中國歷史上,符合這個標準的仁人志士為數(shù)不少,他們大多是在政治上有重要建樹的人物,唯獨杜甫是個例外。杜甫基本上是一介平民,他經(jīng)常稱自己是“杜陵布衣”或“少陵野老”。布衣也好,野老也好,都說明他是平民百姓。杜甫以一介布衣的身份躋身于圣賢的行列,這一點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從前的圣人在普通人心目中,都是神圣乃至有幾分神秘的,都是望而生畏、高不可攀的。杜甫用其實踐使圣人的概念從神壇回歸人間,從而消除了長期罩在圣人身上的神秘光環(huán),也拉近了圣人與普通人之間的心理距離。杜甫以一介布衣的身份展示了儒家所崇揚的人格風范,這為普通人努力進德修身并朝著崇高的人格境界前進,提供了可以仿效并逐步靠攏的典范。

杜甫成為“詩圣”,其實質就是對平凡人生的巨大超越。在物質生活的層面上,杜甫流落饑寒,窮愁潦倒,終生處于極為低下的水平。然而他在人格精神上達到了崇高的境界,他以憂國憂民的偉大胸懷超越了嘆窮嗟卑的個人小天地,他以宏偉遠大的精神追求超越了捉襟見肘的物質環(huán)境,從而將充滿苦難的人生提升到詩意盎然的境界。一部杜詩,展示了崇高的人格境界,蘊涵著充沛的精神力量。后人閱讀杜詩,在獲得巨大審美享受的同時,也獲得了深刻的精神啟迪。這種精神啟迪不同于理論性的德育教材,它帶來的教益是伴隨著審美感動而來的,像“潤物細無聲”(《春夜喜雨》)的春雨一樣沁入讀者的心肺,悄無聲息,卻淪肌浹髓。自從有杜詩以來,讀者就將它視為人生的教科書,視為照亮人生道路的一盞明燈,正如聞一多所說,杜甫是我們“四千年文化中最莊嚴、最瑰麗、最永久的一道光彩”(《杜甫》)。讓我們從閱讀杜詩入手,從而走近杜甫,感受其偉大心靈的脈動,接受其高尚情操的熏陶。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