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沒落貴族:少年孔子的懷志于學
“人窮志不短”,即使出生在沒落的貴族,和母親相依為命,過著艱苦的生活,但是卻有著別人所沒有的遠大志向,那就是懷志于學,心懷天下。這就是少年時期的孔子,有著一顆善良、志存高遠的“不安分”的心。
源遠的家世秘密
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的陰歷二月十一,七十三歲的孔子病重,此時身邊也沒有什么親人,只剩下最親密的弟子之一:子貢。
親眼看著身邊的親人一個個離自己而去,是多么悲痛的一件事??鬃恿艢q時,看著自己唯一的兒子孔鯉死在面前,人生最悲痛之事莫過于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了;七十歲時,他最欣賞并寄予厚望的弟子顏回也死了;七十二歲的時候,忠心耿耿跟隨他四十多年的子路死了。
現在,孔子只能向子貢交代自己的后事了??鬃訃诟雷迂?,他的祖先是殷商人,一定要按照商代的禮儀安葬自己。可是,孔子為什么說自己是殷商后裔呢?
相傳,商的始祖是契,為舜帝時期的司徒,掌管教化,為人恭敬寬厚;孔子的祖先湯,滅夏桀,建立商王朝,恩澤后代;整個商王朝,有盤庚、武丁傳承契、湯洪德,使商王朝延續(xù)了近600年的歷史??墒牵搅松碳q時期,紂王荒淫無道,殘害忠良,統治腐敗至極,于是,才有了“周武王伐紂”。
周武王滅商后,并沒有將其趕盡殺絕,立紂王之子武庚為殷商貴族遺民的頭領,并以一塊封地作為賞賜,用來祭祀祖先。同時,周武王還將弟弟管叔、蔡叔的封地賜在武庚封地附近,用來監(jiān)視武庚。
武王去世后,其子成王即位。因為成王年幼,無力朝政,于是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周公姬旦,留在京城輔佐成王,暫代輔政,而沒有回到自己的封地。管叔、蔡叔懷疑周公將篡位奪權,于是,伙同武庚起兵造反。周公無奈,親自帶兵東征,歷經三年剿滅叛亂。最后,管叔被誅,蔡叔被流放,武庚也被殺。
武庚死后,殷商遺民需要新的頭領,考慮到微子的威望極高,于是,周公就將他封在宋,統領安撫遺民。所以,微子也成為宋國的開國君主。
殷商有著君位傳弟不傳子的古老風俗。微子去世后,君位傳于弟弟微仲衍(孔子第十四位世祖)。后來,君位又傳于宋湣公子共(孔子第十一世祖)。宋湣公也將君位傳于其弟煬公子熙。宋湣公的二兒子鮒祀不服氣,于是殺了煬公,想讓自己的兄長弗父何登上君位。但是弗父何拒絕了,讓鮒祀做了國君,自己做了卿。
其實,這位弗父何就是孔子的第十世祖。也正是從此開始,孔子先祖從諸侯之家轉為公卿之家。
在孔子十三四歲的時候,魯國貴族孟僖子曾夸贊孔子是圣人之后。
孟僖子還對孔子的第七世祖正考父大加贊賞。正考父,弗父何的曾孫,連續(xù)輔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三位國君,均被封為上卿。作為三朝元老,德高望重,但是卻沒有一點官架子,做人謙恭有禮,清廉節(jié)儉。更令人佩服的是,他可能是《詩經·商頌》的作者。據《國語·魯語下》記載:“正考父校商之名頌十二篇于周太師?!薄逗鬂h書·曹褒傳》“考父詠殷”注:正考父“作《商頌》十二篇”。
正考父有一子,是孔父嘉(孔子的第六世祖)。從弗父何到孔父嘉,共五代。按照周禮規(guī)定,族人超過五代就可另立宗族。于是,孔父嘉分出同族,立了一支以孔作為姓氏的族親。就這樣,歷史上正式產生了一支以孔為姓氏的家族。
宋殤公在位期間,孔父嘉被太宰華父督陷害而死,妻子也被其占有,落得個非常凄慘的下場??赘讣蔚膬鹤幽窘鸶福鬃拥谖迨雷妫?,為了躲避這場災禍,于是逃到魯國。至此,孔氏一族遷居到魯國,身份也由公卿之家下降為上層社會的最低級—士。
孔子家族就這樣一步一步地衰落下去,最后不得已依靠服務于更高一級的貴族來生存。木金父的孫子—孔防叔,也就是孔子的曾祖父,是魯國貴族臧孫氏的家臣,雖然擔任臧孫氏采邑一防的邑宰,但身份就是士。
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姓孔,名紇,字叔梁),也曾擔任陬邑宰。在當時,陬邑附屬于魯國君室,陬邑宰也是魯國的正式地方官,所以,他的身份比孔防叔的家臣地位要高一點。據記載,叔梁紇以勇力聞名于諸侯之間,在六十六歲之時還曾上戰(zhàn)場殺敵,可謂是“老驥伏櫪,壯心不已”。
正是這樣的功績,六十六歲的叔梁紇贏得一位比他小五十一歲的少女的芳心,并娶為妻。這名少女名字叫顏徵在,是他一生中的第三個女人。司馬貞《史記索隱》中記載:“徵在笄年適于梁紇?!斌悄昙词鍤q,顏徵在十五歲嫁給了叔梁紇。
魯襄公二十二年即公元前551年的9月28日,顏徵在為叔梁紇生下一個男孩,就是孔子。孔子不僅延續(xù)孔氏家族香火,而且還塑造了一個民族的人道精神。
追溯孔子的一生,他都在推行德、仁、義等,到死也不忘自己是殷商人,他那顆在漫長艱辛的歲月中錘煉出來的偉大心靈,不是那源遠的家世所能打造的。
魯襄公二十四年,即公元前549年,叔梁紇去世,當時的孔子只有三歲。
艱難時世,孤苦人生
父親叔梁紇去世時,孔子才三歲,一個十八歲的母親,該如何去撫養(yǎng)一個三歲的孩子,又將會經歷什么樣的風風雨雨呢?
叔梁紇去世后,家里除了孔子和顏徵在外,還有九個女兒、一個兒子、一個小妾。九個女兒中,有些已經出嫁,剩下的有幾個比顏徵在還年長。另外,叔梁紇是個士,他死后,俸祿沒了,家中的生活資金來源也斷了。家中那么多人需要生存,繁重的經濟壓力,不是一個十八歲少女所能負擔得了的??资霞易逅ヂ涞乃俣扔鷣碛?,孔子母子倆也陷入生計困境。具體當時發(fā)生了什么,我們都無從考證。據了解,顏徵在帶著三歲的孔子離開了孔家,來到魯國都城曲阜,搬進一條叫闕里的小巷,開始了母子相依為命的艱難生活。
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孔子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晚年,孔子回顧自己的一生,曾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并不是他從十五歲才開始學習,而是十五歲時,就已經找到人生的目標,立志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研究學問、追求真理。
那么,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一個十五歲的孩子就已經確立了如此高遠的志向?
第一,在嬉戲禮樂文化中受到啟蒙。
據司馬遷于《史記·孔子世家》所記: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鬃觾簳r,經常把俎豆等祭器擺出來,模仿祭祀時的禮儀動作,這也是他常玩的游戲。于是,年幼的孔子便對禮樂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再加上,當時的魯國,可謂是禮樂文化的故鄉(xiāng),對其影響更是根深蒂固。
這種兒時的游戲對孔子來說,是一種不可忽視的文化啟蒙,不僅讓他有了超越于一般同齡人的興趣愛好,而且還在內心中播下不可磨滅的種子,伴隨其一生越長越茁壯。
第二,下層人的謀生手段,為了生存而學。
孤兒寡母,生存是一件艱難的事情。為了生存,母親顏徵在只能幫別人縫縫補補,漿洗掃除,賺點小錢維持生計。而孔子,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幫助母親,零碎敲打,貼補家用。
他的學生子貢回答吳國太宰嚭的問題時,曾說老師是天縱之圣,且多才多藝。然而,孔子卻極力反對天縱之圣的說法。他說道:“太宰了解我嗎?我少時身份貧賤,為了養(yǎng)活家人,才學了那么多卑賤的技藝。一個有地位、衣食無憂的君子,怎么會有那樣的技藝呢?”對于當時處于貧困境地的孔子,技藝是必需的,都是謀生的手段??鬃雍芨兄x當年的那些艱難,也正是那樣的環(huán)境,才磨煉出他堅韌的品性和卓越的才能。
第三,傳統儒業(yè),謀仕的必備之學。
為了生活,孔子會從事一些賺錢養(yǎng)家糊口的行當。但是,作為士族后人,他要想立足社會,就不得不通過傳統的儒業(yè),即六藝:禮、樂、射、御、書、數,走上仕途。
錢穆《孔子傳》說:當時的士族家庭,多學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以此作為進入仕途的途徑,也就是所謂的儒業(yè)。在當時環(huán)境的磨煉和熏陶、母親的引領、自身的努力下,孔子邊學習邊成長。到十五歲那年,他不再將更多精力放在謀生上,也領悟到人生中超越謀生、謀仕的價值在于真理,要為了探尋真理而學習。然而,現實總是殘酷的,對其精神產生打擊的事件接踵而至。
十七歲那年,與孔子相依為命、給予他孜孜鼓勵的母親顏徵在去世。因為他們母子一直與家族其他成員有著隔閡,所以,母親去世后,他并沒有回去,而是獨自操辦喪事,之后儼然成為一個孤兒。
那個時代,辦喪事是一件大事,對于孔子來說,也是一件難事。魯國有將夫妻死后合葬在一個墓穴里的風俗,孔子也認為這是一件美事,把母親和父親合葬在一起,也是他的一個心愿。可是,最為棘手的是,不知道父親的墓穴在哪里。母親已死,不可能長久停放在家,但另一邊卻又找不到父親的墓穴合葬。于是,孔子就先把母親淺葬在魯城外五父之衢。雖然是淺葬,但他依舊辦理得細致周到,旁人都以為是正式的葬禮。將母親淺葬后,孔子開始四處打聽,尋找知道父親墓穴線索的人。
孔子的孝心感動了一位老太太,她的兒子正好參與過叔梁紇的安葬,于是告訴了孔子他父親被埋葬的具體位置。經過多番的努力與無數的困難,孔子最終將母親與父親進行了合葬。
服喪期間,孔子還遇到一件極其丟臉的事情,給他帶來不小的打擊,這也是他服喪完,第一次離開魯國的緣由。
魯國的執(zhí)政上卿季氏下發(fā)了一個關于在家宴請所有魯國士族子弟的通告,其實這次活動也是一次重大的政府部門活動,孔子認為這是一個關乎身份與仕途的重要機會,如果不去,士的身份可能會失去;但是去吧,自己還在服喪期間。到底該不該去呢?當時十七歲的孔子,一個孤獨的少年,不能去跟任何人溝通、商量,于是,經過獨自思考后,他便決定參加。
然而,在季氏門口,孔子遭到了季氏家臣陽貨的阻攔,說道:“我們家主人邀請的是士,并沒有邀請你。”陽貨阻攔他,并不是因為他穿著喪服而失禮,根本意思是不承認其士的身份。在那個年代,士是貴族階層的最后一個等級,是統治階級的最底層,是通往社會上層的門檻,再往下就是庶民、百姓了。沒有士的身份,就幾乎失去了進入社會上層的資格。
孔子在當時受到的打擊可想而知,但是,母親已經不在了,沒有人給予安慰;父親也不在了,不能替他出頭。十七歲的孤苦少年,只能默默地獨自回家。父母雙亡、孤身一人的孔子,沒有人可依靠,只能自己去面對未知的人生。
到宋國之時,世間正紛錯
宋國是孔子祖先的邦國,宋國對于孔子來說,還是有著千絲萬縷般的關系。宋國,是他的先祖之國,還是殷商文化的傳承之地、文化之都??鬃觼磉@里,更多是一種奮發(fā)圖強、研究偉大文化的欲念吧。在這里,他低下的士的身份不會再被人嘲笑,還可以感受到濃厚的殷商文化,被其沐浴、熏陶,激蕩著那顆年輕且孤獨的心。
孔子之所以離開魯國,是因為當時的魯昭公并沒有實權,國家大權都掌握在季孫氏、孟孫氏和叔孫氏形成的“三桓”手中。而當時的孔子只是很低下的士,身份卑微到連季氏家族的家臣陽貨都不承認。無奈,孔子覺得在魯國并無可施展之處,于是,離開了魯國。
當時的宋國國君是宋景公,而宋國司馬是桓魋,主管軍事行政?;隔s是一個權欲心極強的人。桓氏家族本是商裔貴族中一支強大的勢力,也是宋景公最能依靠的力量,因此桓魋最受宋景公寵愛。于是,桓魋的權力逐漸地變大,甚至開始擅權。
孔子與自己的弟子走到宋國地界的一個峽谷,看見許多人正在被驅趕著制作陪葬用的陶俑。孔子很是納悶,現在還有人勞民傷財地為自己制作陪葬品?經過了解,原來是桓魋在制作自己死后的陪葬陶俑。孔子很是生氣,罵道:以人殉者,猛于獸也;始作俑者,斷子絕孫!
翻過一道山梁,孔子一行人又看到很多民眾正在開山鑿石。原來,依舊是桓魋在作祟,他在為制造石棺而準備石材。當時的司馬桓魋只有三十八歲,卻如此勞民傷財,暴虐百姓,自私自利,簡直是豬狗不如,還不如扔進大海喂魚呢,省得禍害百姓。
在孔子看來,司馬桓魋有如魯國的季氏、晉國的趙簡子,無視國君,擅權專政,就是亂臣賊子??鬃佑珠_始為自己的前途擔憂。
于是,孔子暫住在東門外的一家客店里,給宋景公遞了折子,等待對方的召見。其實,宋景公對于孔子的到來很是欣喜,一方面孔子的才能天下人無所不知,有他的幫助,一定能讓宋國強大起來;另一方面,桓魋專權,眼看權力要落在旁人手中,宋景公也想利用孔子牽制桓魋。
可是,桓魋卻很不喜歡孔子,甚至是討厭他??鬃拥牡絹硪欢〞{到其地位,而且桓魋還對孔子之前對自己的言論頗為生氣。
一天,孔子在一棵大樹下與學生們研習禮儀?;隔s知道后,就派手下人去將那棵大樹給砍了。當然,這是桓魋在變相警示孔子:現在是在我的地盤,我不待見你,也就是說宋國不待見你,連個樹蔭都不會給你。這只是一點兒顏色,后面還有更厲害的呢。
稍后,有消息傳來,桓魋要殺掉孔子,省得他整天不喜歡別人,在背后說別人的壞話。學生們聽到這個消息都很害怕,慌忙地催著孔子趕緊走??鬃诱f:“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我的命是上天給的,他桓魋能把我怎么樣。但是,他的學生們可不這樣想,一個壞人做事從來都不問天,只會根據自己的意愿,說不定桓魋真會來呢,到時就會真出事了。
于是,學生們趕緊幫助老師換了一身衣服,然后駕車離開了宋國。最終,孔子還沒有見到宋景公,就逃命般地離開了宋國。
璞玉天成,昭公賜魚
在宋國之時,孔子迎來了自己的弱冠之年。他對宋國有著特殊的故國之情,循著先祖?zhèn)兊淖阚E,感受著殷商文明,一切都是那么親切、厚重,有一種深深的歸屬感,激蕩著那顆年輕、澎湃的心。
人們往往喜歡美玉,喜歡美玉那種光澤奪目、質地溫潤,很少有人去欣賞尚未經過雕琢的璞玉。而孔子就是一塊璞玉,雖然沒有燦爛的外表,但其內在的高貴品質卻不是任何人都能欣賞的。當時的孔子只有二十歲,身份是低下的士,從小家境貧困,沒有受到過正規(guī)的教育,猶如璞玉一般,雖然還未被任用,但是身懷“六藝”,在道行和禮儀上已經達到很高的造詣。
孔子是一塊璞玉,還是一塊自然天成的玉。因為生長環(huán)境,孔子可謂是“自學成才”,只有母親的淺層指導,以及自己的刻苦學習,就有了當時同齡人所不能達到的成就。也正是孔子的學識造詣,才能讓他在回到魯國之后,逐漸被賞識任用。
孔子的前程迎來了曙光,始于兒子出生后,魯昭公賜魚事件。
弱冠之后,孔子娶了一個宋國亓官氏家族的女子。結婚后,他們一起回了魯國??鬃酉胍谀怯兴鳛?。
回到魯國的第二年,孔子有了一個兒子。
魯昭公知道孔子有了兒子后,為了表示祝賀,派人送去了一條大鯉魚。想起十七歲那年受到的屈辱,再看看魯昭公親賜的這條亂撲騰的大鯉魚,心里的興奮難以言表,于是,他當即決定,兒子的名字為鯉,字伯魚。
“伯魚之生也,魯昭公以鯉賜孔子。榮君之貺,故名曰鯉而字伯魚?!?/p>
魯昭公賜魚,讓孔子感到榮幸,充滿感激之情。于是,在孔子后面的人生中,這種感激之情長久伴隨。
到這里,大家一定會想到這樣一個問題:此時的魯昭公為什么給予孔子如此大的殊榮與榮耀呢?當時的孔子剛剛二十歲,而且還未進入仕途。回想三年前,十七歲的孔子,還不被小小的家臣陽貨放在眼里,更不承認他的士的身份。其實,答案很簡單,那就是,此時的孔子已經得到世人的尊重。
沒有顯貴的家世背景,沒有仕途上的顯赫,孔子憑什么能贏得世人的尊重呢?毋庸置疑,那就是他的才識與學問。在那個時代,能獲得上層執(zhí)政者青睞的學問絕對不是關于下層人謀生的學問,那些有權有勢的貴族們是不會將這種鄙事放在眼里的。那么,孔子被統治者認可的學問除了“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就別無其他了。
由此可見,孔子在二十歲的時候,已經熟習“六藝”,成為專家,成為當時國家最需要的人才。所以,一個人受到尊敬,是有原因的,他們有著別人不能為或者沒有的東西??鬃颖緛硪粺o所有,還落魄地離開魯國,如今卻通過自己的努力,從一個普通的小伙子逐漸成為對國家有用的人才專家,才會受到國君如此大的禮遇。
魯昭公送給孔子的,不只是一條鯉魚那么簡單,其中深藏著極大的好處:士的身份以及進入官場的候補證。這意味著孔子得到了國家的認可,給他進入仕途鋪就了一條光明大道。
至此,孔子在魯國的前程終于迎來光明。
志存高遠,少年心懷天下
魯昭公賜魚后不久,孔子就被當時魯國的執(zhí)政上卿季平子邀請到家里做委吏,也就是現在的倉庫保管員。第二年,孔子轉型做了季氏的乘田,即牧場管理者。
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這樣記載:孔子貧且賤。及長,嘗為季氏史(索隱有本作“委吏”),料量平;嘗為司職吏,而畜蕃息。
孟子則這樣說:
仕非為貧也,而有時乎為貧……為貧者,辭尊居卑,辭富居貧。辭尊居卑,辭富居貧,惡乎宜乎?抱關擊柝??鬃訃L為委吏矣,曰:“會計當而已矣!”嘗為乘田矣,曰:“牛羊茁壯長而已矣。”
孟子認為:做官并不是因為貧窮而去拿俸祿,可能有時會因為貧窮拿俸祿而做官。如果純粹是為了拿俸祿而做官,那么,這個人就沒必要要高官厚祿,低層的官吏、微薄的俸祿,例如那些守城門、打更之類的差事,便可。孟子還拿孔子做例子,來說明做官與俸祿之間的關系??鬃釉涀鲞^管理倉庫的小官,孔子說:“將賬目記清楚就行了?!彼龉芾砟翀龅男」?,說:“牛羊長得肥壯,就行了?!?/p>
孔子做著這樣官位低微、俸祿極少的官吏,或許并不像孟子所說的,只是為了養(yǎng)家糊口,而拒絕高官厚祿??鬃又愿试缸鲞@樣的小吏,是因為他當時畢竟只有二十歲,剛過弱冠之年,不管是能力,還是資歷、名望,他都根本無法擔任更高的官吏、承擔更大的責任。即使是這么低微的官職,孔子依然認真地去做好每件事。
孟子的話中都帶著“而已矣”三個字,語氣上強調了孔子只是盡心盡力做好“管理倉庫與牧場”的本職工作便可,不能將眼光、志向局限在此。其實,孔子并沒有將這些作為謀生或者入仕的途徑,他還有更長遠的眼光,否則就不會有后來萬世景仰、流傳古今的孔子了。
那時的孔子,有著一顆年輕的心,一顆時刻系著天下的心,更有高遠的志向。
為了生活,孔子肯定會從事一些養(yǎng)家糊口的小行當。但是,他畢竟出身士族,將來要服務于社會,甚至是走上仕途之路,為政府服務,那么,他就必須學好傳統的儒業(yè)—六藝。
在當時的社會中,為了順利地進入仕途,許多士族人員都學習“禮、樂、射、御、書、數”六藝,這也就是所謂的儒業(yè)。而還是少年的孔子,就已經具備六藝之能,一心想著報效國家,拯救天下亂世。
禮、樂、射、御、書、數到底是什么樣的學問呢?
禮,就是指周禮,也就是規(guī)范人們生活中的各種禮節(jié),也包括各種儀式上的禮節(jié)、人與人之間的禮數。不同的場合、身份,都要有不一樣的禮節(jié),其中的各種復雜,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這時,就需要專家,需要專業(yè)的人教授與指導。
樂,與禮有關,有禮的地方必然有樂,不同的場合需要不一樣的禮,就需要相對應的樂。兩者相輔相成,懂禮者必須懂樂。
射,就是射箭,不管是較為低下的士族,還是貴族,拯救世道都是要上戰(zhàn)場的,不會射箭怎么能行呢?
御,駕車,既然要上戰(zhàn)場,那就必須會駕戰(zhàn)車。在古代,大夫出行,必須乘車,而車就是身份的象征。
書,寫字讀書,主要的意思還是寫字。
數,學會算數、計算。
剛剛到了二十歲的孔子,已經在這六藝上小有成就,甚至可以說是這方面的專家了。他不僅成為國家最需要的人才,而且還志存高遠,想要以此報效國家。因此,作為一個普通少年的孔子已經得到魯昭公的器重,雖然其本身沒有任何背景。
如果孔子只為得到一份職業(yè)、一份生活的俸祿,那么,也不會叫作“志于學”,而應該是“志于仕”了??鬃右苍v過“君子不器”,他既然有著心懷天下的志向,絕對不會把自己弄成一個專家,一個為了謀生而專門去學一門知識,成為某一個單一專業(yè)的人才。
一天,孔子這樣嚴肅地告誡學生子夏說:“汝為君子儒,毋為小人儒。”何為君子儒和小人儒呢?小人儒就是專業(yè)儒,學成某一專業(yè),用來謀生的儒;而君子儒呢,就是區(qū)別于小人儒的非專業(yè)儒。
孔子的志向不在于做一個小人儒,而是志于學,做“大學”,成為君子儒。
孔子心中的“大學之道”是:學習不是為了就業(yè)而是成人,不是為了謀一己之利,而是要為天下人謀生,謀天下太平,造人類福祉。
簡單來說,“大學”就是君子之學,培養(yǎng)君子該有的價值觀、品性與氣質,使之成為有大眼光、大境界、大胸襟、大志向的心懷天下的人。而孔子“志于學”的學,就是這樣的大學,心系天下百姓,研究歷史文化,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年少有志,方能成就這樣一個孔子,一個萬世敬仰的圣人。
君子不器,道器不離
君子不是一個用途單一的器具,作為君子,不能為了成為一名專家,不能為了謀取一官半職、發(fā)財致富,而去專門學一門專業(yè),成為某一區(qū)域的專業(yè)人才,那或許是專家,但也不能只做專家,成為別人的“工具”,而是要“志于道”,散布天下知識,做一個全才。
“志于道”的本質就是“志于學”。孔子有著至高的道義研究,他將探究人生的大道義作為自己的使命,將研究歷史文化作為自己的職責,將提高自己的品性境界并做到至善至美作為人生目標。逐漸,“禮、樂、射、御、書、數”縮減成為“小六藝”,是小學;《詩》《書》《禮》《樂》《易》《春秋》逐漸替代它們,發(fā)展成為“大六藝”,是大學,是文化,也成為“志于學”的學者崇尚的文化。
孔子有著那樣的人生境界,不會讓自己沉迷于官場,局限于一方。雖然也竭盡全力去謀官進仕,但這也是他擔大任不可缺少的東西,然而,他的志向并不僅僅局限在此。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边@是北宋著名哲學家、“關學”領袖張載張橫渠先生曾提出的名傳后世的“橫渠四句”。這是孔子人生目標的完美體現,也是他“志于學”含義的真實寫照。
縱觀孔子整個一生,可以毫不夸大地說,孔子信奉的“志于學”這三個字改變了中國文化史,留下亙古不滅的歷史影響。
第一,學術研究和道義探究上升為一個人的終身事業(yè)。在那個時代是前無古人的,從此,學術不再附庸于體制,有了自身獨特的價值和不可忽視的地位。道統也脫離政統而逐漸獨立,甚至高于政統。
第二,學術研究成為一種職業(yè),有專門的從事人員,此人可不做其他具體的職業(yè)。這也預示著知識得到獨立,知識學者也獨立。在孔子之前,并沒有這類獨立的知識學者;孔子之后,出現很多這類的知識學者。
第三,知識學者不再僅是專家、某個領域的專業(yè)技術人員,職責不再是特定領域的技術性工作,而是遵循堯舜之道,效法周文王、周武王之制,擔當起天下與道義。
孔子之后,儒學由一項職業(yè)技術進而轉變?yōu)橐环N學術流派,不再是一個職業(yè)了。作為貴族最低級的士,也不把志愿局限在仕途上,而是專注于道義,甚至可以做到早上曉得了法則、道理,即使晚上死掉也無遺憾了。這是對傳統儒學的否定,也是對新興儒學發(fā)展模式的極力贊成與宣傳。
也正是如此,孔子的學生曾子在日后發(fā)表了關于“士”的道德言論: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可以解釋為:讀書人身上擔有重大的責任且路途遙遠,可謂是任重道遠,所以務必要有廣闊的胸懷和堅定的意志。把實現仁作為自己的任務,不是責任重大嗎?如此的重任在死后方能放下,這不是道路遙遠嗎?
這樣的士,因為孔子而出現了,而且還是群體性的出現,于是整個民族的文化面貌也因此而發(fā)生變化。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孔子“志”于學,在弱冠之年便在學問上小有成就,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他“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做學問態(tài)度。
那個時代中,忠厚老實的人很多,可是勤奮好學的人卻很少。好學,可以讓一個人改變很多,彌補幾乎所有的不足。
孔圉,字仲叔,是衛(wèi)國的執(zhí)政上卿,死后被謚為“文”。一次,子貢問老師:“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孔子回答說:“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一般而言,自恃聰明的人,總是自認為天賦極高,平時不勤奮學習;地位高的人不會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請教,他們認為那是一種恥辱。然而,聰明又好學,地位高而又不以向地位低的人請教為恥,那種人非常難得。孔文子能得到孔子這樣的夸贊,可見其真的做到了“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其實,這也是孔子的夫子自道。
孔子的仕途之路,從委吏到乘田,再到進入太廟,協助祭祀禮儀,都表明他逐漸得到當政者的賞識,正式踏入了社會上層。孔子進入太廟協助禮儀,對其中的每種禮儀、每件禮器,都會問個明明白白。于是,有人不免會質疑:“誰說叔梁紇的兒子懂禮法呢?他到了太廟,每件事都去問別人。”孔子聽到別人這么說他,并不為所動,說道:“把每件事都問個清楚,避免任何的疏漏,這才是禮所要求的謹慎呀?!?/p>
魯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孔子正值二十七歲。當時魯國的附屬小國郯國的國君郯子訪問魯國。郯子在當時是一個非常有學問的人,于是,負責招待他們的魯國執(zhí)政者叔孫昭子在宴會上問郯子,為什么他們的祖先少昊氏都是用鳥來命名官職。郯子憑借驚人的才華,給他們做出了極為滿意的解釋。沒有參加宴會的孔子聽聞這件事,馬上跑到郯子下榻的地方,向他請教,弄清楚了古代官制。于是,就有了流傳后世的“孔子師郯子”的佳話。
孔子就是這樣一個不放過任何學習機會的人,不管對方是誰,地位高低。“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边@是孔子常說的一句話,意思就是本來應該跟他談一談的,可是卻與之擦肩而過,失之交臂,這就是“失人”啊。孔子不會失去任何與人交流學習的機會。
除此之外,孔子還經常出外求學,可以說,他一生中有好幾個老師。至少在三十歲之前,孔子就出國兩次拜師學習。第一次就是十九歲時不辭勞苦地去到宋國,這不僅是一次認祖歸宗的旅程,而且還去那里學習了殷商古禮。第二次,就是去鄭國求教子產。據記載,子產去世時,孔子正值而立之年。所以,可以肯定地說,孔子是在三十歲之前去到鄭國向子產學習。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
孔子之所嚴事:于周,則老子;于衛(wèi),蘧伯玉;于齊,晏平仲;于楚,老萊子;于鄭,子產;于魯,孟公綽。數稱臧文仲、柳下惠、銅鞮伯華、介山子然,孔子皆后之,不并世。
按照司馬遷的記載,最讓孔子敬重的老師,有老子、蘧伯玉、晏子、老萊子、子產,還有孟公綽。
《史記·鄭世家》載:
子產者,鄭成公少子也。為人仁,愛人,事君忠厚??鬃訃L過鄭,與子產如兄弟云。
這里詳細地描述了孔子與子產的關系,他倆竟親如兄弟。這是一對忘年之交,他們因為“以文會友,以友輔仁”而結識,成為知己。子產為人忠厚,做到了愛人。一次,孔子的學生樊遲曾問老師什么是“仁”,孔子言簡意賅地回答說“愛人”。可見,子產對孔子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
當孔子聽到子產去世的消息后,他流淚了,哽咽地說道:“古之遺愛也。”子產,是渾厚的古代文化培養(yǎng)出的一個偉大的人才啊。
就這樣,孔子堅持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求學態(tài)度,一邊不放棄學習,一邊為官謀生,向著更高的人生追求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