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爆!唐詩的寒武紀
一
在前文里,已經(jīng)有幾位詩人登場了。他們的身份職位如下:
楊廣:皇帝
李世民:皇帝
魏徵:宰相
許敬宗:宰相
上官儀:宰相
虞世南:禮部尚書……
他們不是皇帝王子,就是宰相大臣。他們的詩寫得怎么樣呢?當然也各有特色,但和過去的一百多年相比,沒有大的突破。如果有一個“唐詩盛世開創(chuàng)獎”,那么很遺憾,是不能頒給他們的。
直到公元650年前后,有一撥新的詩人陸續(xù)出現(xiàn)了。下面把他們的身份、職位也列一下,和前面一組詩人做個對比:
王勃:高級伴讀書童
楊炯:文員,縣長
盧照鄰:辦事員,小兒麻痹重癥患者
駱賓王:反賊
這一對比,你大概會發(fā)現(xiàn):這不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么?怎么后面這一幫詩人層次那么低、混得這么慘?
是的,他們的仕途都不怎么成功,大多是些書童、文員之類的基層干部和群眾。和早先登場的魏徵、上官儀等詩人相比,他們都是些小人物。
但在唐詩的歷史里,他們一點也不“小”。事實上,正是這幾個身份低微的人,組建了一個現(xiàn)象級的偶像組合,那就是大唐詩壇上的第一個男子天團——“初唐四杰”。
在生物學上,有這樣一個時期,叫作“寒武紀大爆發(fā)”。在大約五億多年前,有一個被稱為“寒武紀”的地質歷史時期,在短短的時間里,地球上突然爆炸般涌現(xiàn)出各種各樣的生物,遍布大地和海洋,呈現(xiàn)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
唐詩的歷史上也經(jīng)歷了這樣一場“大爆發(fā)”。詩壇突然從沉悶、封閉變成開放、活躍,然后繁花似錦、萬紫千紅。它正是從這幾個小人物開始的。
二
如果在公元七世紀的六十年代,問一個唐朝士人:如今誰的詩天下第一?
答案可能會是:上官儀。
上官儀是宰相,大詩人。他擅長的作品叫作“宮體詩”。顧名思義,題目大都是《記一次盛大的早朝》《記一次精美的宴會》《記一次愉快的出游》之類。這些詩精致典雅,江湖人稱他是“玉階良史筆,金馬掞天才”。他的詩也被稱為“上官體”。
能用自己的名字來命名一種詩體,這是一個很高的榮譽。隋唐以來,還從來沒有哪個詩人有過屬于自己的“體”,上官儀是第一個。
他一生精華的代表作,是一首《入朝洛堤步月》:
脈脈廣川流,驅馬歷長洲。
鵲飛山月曙,蟬噪野風秋。
詩的題目《入朝洛堤步月》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在凌晨上早朝之前,詩人騎著高頭駿馬,踏著月色,緩緩經(jīng)過洛堤所看到的風景。這首詩寫得大氣雍容,寫出了帝國宰相的超凡風儀。
宰相這首詩吟出來,旁邊文武百官都拼命鼓掌:太贊了,大人的詩真了不得,音韻清亮,真是美??!這樣棒的詩,再配上您這么個人,簡直是活神仙一樣??!①
上官儀的詩,影響了詩壇很多年。但漸漸地,有一些人不服氣了。
話說,公元669年,在京城一處私家花園里,有一個二十歲的年輕人,②正在讀上官儀的詩。
花園很大,草木蔥蘢,樹蔭遍地。年輕人的相貌也挺清秀,眉目間還帶著三分桀驁。他讀了幾首詩,臉上露出不以為然的表情,不停搖頭唏噓:
可惜啊,可惜!就憑上官老兒這幾下子,居然也成了當年天下第一高手?
哼哼,只可惜我的叔祖父——“東皋劍客”王績王無功先生故去太早。不然,以他那一套獨步天下的“田園狂歌詩”,上官儀老兒未必是他的對手。
年輕人想及此處,雙眉一軒,兩眼中射出異樣的神采,一聲清嘯沖破云天:“有朝一日,我必定……”
話還沒說完,只聽腳步聲響,一個秘書帶著幾個警衛(wèi)沖進來:“王勃呢?王勃在哪里?叫他快滾出來!”
年輕人一愣:“我在這里……”
秘書二話不說,一把揪住他:“你老實交代,昨天到底在網(wǎng)上發(fā)了什么鬼文章!”
“沒……沒發(fā)什么啊!”年輕人王勃搔著頭,“哦對了,咱們王爺不是喜歡和隔壁的英王③斗雞么,我就幫王爺寫了一篇《英王,小心你的雞》……”
秘書大怒:“說的就是這個!這篇鬼東西,誰讓你寫的?誰批準你發(fā)的?這文章有明顯的政治錯誤,性質十分嚴重,影響十分惡劣,造成了難以挽回的后果,殺了你都不算多!當年你一進王府,我就看出來你不靠譜了……”
警衛(wèi)一掌把王勃推出大門。隨即,“砰”地一聲,一床鋪蓋砸到他身上。
“拿上你的鋪蓋,走人!”
三
這個寫文章闖了禍的年輕人,就是我們要介紹的“初唐四杰”的第一位——王勃。
王勃的人生起點,應該說是不低的。他從小就才氣過人,名聲在外,十六歲時就被授了“朝散郎”。④這是文散官,并不負責什么實際事務,但品級不低,是從七品銜。
當同齡人還在翻墻逃課泡網(wǎng)吧的年紀,王勃就成了副處長了。
接著,小王勃來到了他參與政治活動的第一站——沛王府,擔任高級伴讀書童。如果放到今天,他的經(jīng)歷足夠攢出幾套《哈佛男孩王子安》之類的暢銷書。
王勃的老板——沛王李賢大有來頭。他是武則天的第二個兒子、太平公主的親哥哥。這個人頗有見識和能力,后來一度還做了太子,幾次監(jiān)國,離當皇帝就差一步了。
少年王勃能夠跟著他做事,應該說是很有前途的,一幅美好的人生畫卷正在他面前展開。
但是王勃偏偏有一個毛?。翰恢v政治。
沛王有一項個人愛好——斗雞,經(jīng)常和弟兄諸王們比賽。唐代的王公貴族常有這些飛雞走狗的小愛好,本來也不足為奇。當時不要說皇子們了,許多外戚、豪門都不惜血本地買雞、斗雞。
十九歲的王勃跟著主子玩樂,一時手癢,便寫了一篇文章發(fā)到網(wǎng)上,叫作《檄英王雞》。這是一篇開玩笑的惡搞文,沒有什么惡意,不外乎是為了逗主子開心,順便也炫耀一下才能而已。
不幸的是,有一個最不該看的人偏偏看到了這篇帖子,他就是當朝皇帝唐高宗李治。
李治勃然大怒:這寫的什么玩意?這個王勃怎么這么混蛋,敢挑撥我兒子們的關系?
你可能有些不理解:一篇少年人的惡搞戲謔文章,何至于惹皇帝發(fā)這么大的火?
因為在那個時代,皇子之間的競爭是高度敏感的政治話題。當年唐太宗就是殺了一個哥哥、一個弟弟后登上皇位的。唐高宗自己上臺之前,也曾經(jīng)和兄弟魏王李泰有過一番激烈斗爭。這種事,是絕不能拿來公開調侃的。
何況王勃調侃的兩個人沛王和英王之間的關系尤其敏感。這兩人之中,唐高宗喜歡沛王,而武則天卻偏偏和沛王關系緊張。宮廷里一度有傳言說,沛王不是武則天親生的,是唐高宗和武則天姐姐的愛情結晶。你說這事兒敏感不敏感。
王勃對此不知道避諱,反而拿來開玩笑,幫一個皇子討伐另一個皇子,自然犯了大忌。他文章里講的那些話,在唐高宗看來尤其刺眼,什么“兩雄不堪并立,一啄何敢自妄?”“羽書捷至,驚聞鵝鴨之聲;血戰(zhàn)功成,快睹鷹鹯之逐”,這不是胡說八道么?我大唐諸皇子之間,都是親密友愛和睦融洽的,你怎么能寫成這樣子?
唐高宗批示:“叫王勃這個家伙滾蛋!不許他帶壞我兒子!”
就這樣,少年王勃被迫從王府卷鋪蓋走人了。
可以想象,一個不到二十歲的年輕人,背著包袱,站在長安的大街旁,繁華的城市突然變得無比陌生,本來光明的前途瞬間幻影般破滅,他該有多么茫然。
難道就這么結束了么?一個帖子,就讓我施展才華的抱負、振興家門的希望、出將入相的夢想,都統(tǒng)統(tǒng)結束了?
還有那個高宗皇帝,我曾經(jīng)精心撰寫了那么多大塊文章來歌頌你、巴結你啊,我寫了《乾元殿頌》《宸游東岳頌》《拜南郊頌》《九成宮頌》……都是滿滿的正能量啊,可就因為一篇斗雞的帖子,就變成壞分子了?
也許,這是詩神的故意安排,要讓王勃經(jīng)歷眼下的處境。他仿佛在告訴王勃:
騷年,不要留戀這里,做一個宮廷筆桿子不是你的歸宿。你還有更重要的使命。
四
幾個月之后,在長安通往蜀地的褒斜道上,出現(xiàn)了王勃的身影。
已經(jīng)無處可去的他開始了四處游歷。翻越秦嶺,穿過漢中,踏著崎嶇的蜀道,他來到了一片新的土地——四川。
王勃為什么會想到入蜀,我一直搞不明白具體原因。他既不是蜀人,在這里似乎也沒有親眷,父親又不在此任職。唯一的可能,大概是四川有一幫可以接濟他的朋友,再加上風景壯麗,讓王勃打算“采江山之俊勢,觀天下之奇作”,于是背起行囊、邁開腳步就來了。
在當時,詩歌江湖的中心是京城,那里聚集著數(shù)量最多的詩人,每天產(chǎn)生著最多的作品。王勃這一去,等于是主動脫離主戰(zhàn)場了。他要去尋找新的綠洲。
在蜀地,王勃走遍了梓州、劍州、益州、綿州。他看到了大自然的美景,所謂“江山峻勢”“宇宙絕觀”,也體會到了羈旅游子的心情。
他的氣質也慢慢變了。過去王府里高級伴讀書童的洋洋自得、意氣風發(fā),現(xiàn)在已經(jīng)漸漸磨平,他身上多了一絲幽憂孤憤、耿介不平之氣。
王勃發(fā)現(xiàn)了一件事:過去大家在宮廷里所寫的那一類詩,到了這里都是渣,都不好使了。那些空洞的辭藻,無病呻吟的句子,根本無法表現(xiàn)自己眼前雄奇的山川,也無力抒發(fā)胸中的浩嘆。
我要寫一種新的詩,一種用心靈寫出來的詩。
他開始直抒胸臆,感慨“悲涼千里道,凄斷百年身”;他還開始描寫更廣闊的社會現(xiàn)實:“塞外征夫猶未還,江南采蓮今已暮?!边@些都是在宮廷里寫不出來的。
他得到了新生。如果王勃還留在王府和宮廷,繼續(xù)當他的高級伴讀書童,大概只能留下一堆《記一次盛大的早朝》《記一次精美的宴會》《記一次愉快的出游》之類的詩。他的成就不一定能超過上官儀,而唐詩中卻將永遠沒有了“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寂寞離亭掩,江山此夜寒”。
今天回頭來看,王勃的入蜀,是唐詩江湖的一次偉大的開辟之旅。在初唐的詩壇上,有著特殊的在蜀地的“一入”和“一出”,所謂“一出”,是我們后來會講到的陳子昂出蜀;而這“一入”,就是669年的王勃。
這一年的秋天,九月九日重陽節(jié),王勃來到梓州的玄武山上旅游,想看看這一帶的景色。
在這里,他遇到了一個人。
此人比王勃年長,大約三十多歲年紀,⑤雖然不是高官,但是談吐不俗,能看出一股世家大族的風范,以及掩飾不住的才氣。
他和王勃同游玄武山,一起寫了許多詩。這個人就是“初唐四杰”的第二位:盧照鄰。
五
盧照鄰的少年經(jīng)歷和王勃很像。
他也是出身望族——范陽盧氏;也是很早成名——才十幾歲的時候,就被人比喻成是漢代的大才子司馬相如;他也早早地遇到了自己的伯樂,王勃的老板是沛王李賢,盧照鄰遇到的則是鄧王李元裕。老板對他很賞識,兩人很談得來。
盧照鄰跟著老板輾轉了幾個地方,最后在長安定居。他在王府里得到了一份工作,叫作“典簽”,工作主要是掌管文書,有一點點類似于圖書館管理員。眾所周知,圖書館管理員這個崗位深不可測,前程可大可小,做大了有無限可能。
可我們的盧照鄰同學卻偏偏做小了。他大概是所有做過圖書館管理員的中國文化名人里結局最不幸的一個。前文說了,王勃的毛病是不講政治,而盧照鄰的毛病,是不識時務。
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組織上重視什么,他就偏偏不搞什么;等他開始搞了,組織上已經(jīng)不重視了。就好像領導喜歡民歌的時候,他偏要搞搖滾;領導喜歡爵士了,他偏去搞嘻哈;等領導決定不拘一格選秀了,他偏偏身體垮了,沒有機會上舞臺,只剩下和病魔作斗爭了。
就像他后來總結的:“自以當高宗時尚吏,己獨儒;武后尚法,己獨黃老;后封嵩山,屢聘賢士,己已廢?!?/p>
盧同學人生的第一階段,是在長安快樂地做著詩人,“下筆則煙飛云動,落紙則鸞回鳳驚”,盼顧自雄,談笑風生。但好景不長,人生中的第一個沉重的打擊來了,他在長安最大的粉絲——鄧王去世了,盧照鄰失去了照拂。
老板在的時候,一切都好說;可當賞識你的老板走了,生態(tài)環(huán)境就立刻惡劣起來。后世的李商隱等也都遇到這樣的問題。
盧照鄰不好再待在王府了。通過一番運作,他在四川謀得了一個新崗位,便立即背上書囊,向蜀地進發(fā)。
攀登著險峻的山道,盧照鄰氣喘吁吁。他發(fā)出了“蜀道難”的感慨:“傳語后來者,斯路誠獨難!”比李白早了數(shù)十年。
他在四川做的官不大,是一個縣尉,相當于副處級的辦事官。就是這份工作,盧照鄰也沒干多久就秩滿去職,改非退二線了。在這里,他的老脾氣仍然不改,依舊傲嬌不群。
他寫了一首詩,說自己是:
一鳥自北燕,飛來向西蜀。
………
不息惡木枝,不飲盜泉水。
你看他多么清高啊。最后,他還表示總有一天要實現(xiàn)人生理想的:
誰能借風便,一舉凌蒼蒼。
這首驕傲的詩的題目很有趣,叫作《贈益府群官》。它很容易引起誤會,讓人聯(lián)想到一句流行語:抱歉,我不是針對誰,我是說在座的各位,都是人渣。
在四川,似乎只有兩個人給了他一點慰藉:
一個是一位姓郭的姑娘。我不知道他們有沒有結婚,但想必感情不錯,共度了一段快樂纏綿的時光。
另一個就是王勃。這兩個當世才子很談得來。他們之間實在是太互補了,一個善于寫七言詩,一個善于寫五言詩;一個辭藻華麗,一個典雅雄渾。四川大地上,從玄武山到成都曲水,到處都留下了他們基情滿滿的同游詩文。
這一年,忽然有一個好消息傳來:朝廷要搞“選秀”了,讓各地搜羅選拔有才能的人士,為朝廷效力。⑥
王勃和盧照鄰對視了一眼,彼此都看出了對方眼中的期盼:以我倆的才能,一定有機會的。說不定仕途從此會有起色呢。
他們分別做準備去了。⑦王勃回家去借錢,寫了一篇有趣的文章,叫作《為人與蜀城父老書》,感謝大家資助他。盧照鄰則去和姓郭的女朋友告別?!安灰擞形以谶@里等你?!惫媚锟粗菹鞯纳碛罢f道,眼中滿是不舍。盧照鄰是怎么回答的呢?不知道。我猜想他大概也點頭答應了:“等我搬到長安去,開著大奔來接你?!弊怨乓詠?,男的哄姑娘都是這一套。
而此時此刻,在長安,有一個人正等著和他們相會,讓初唐四杰組合的力量更加壯大。這個人,就是“四杰”里的又一位成員:楊炯。
六
在唐詩的歷史上,有一個人曾留下過一聲著名的大吼:“我想當連長!”
因為這一聲大吼,此人躋身“四杰”,名垂史冊。他就是楊炯。他的原話是這樣的: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他想當百夫長,可不就是當連長么。這一句詩,就來自他的五言律詩杰作《從軍行》。
可能你有些好奇:這個想當連長的楊同學,到底是唐朝哪一支部隊的?羽林軍?還是野戰(zhàn)部隊的?然而楊炯同學并不是當兵的,他的真正職務是個文員。
楊炯是個天才,當然這是一句多余的話,“四杰”里沒有一個不是天才的。他十歲就被當成神童,待制弘文館,等于是到高級藏書室兼教研室進修。
可是,“四杰”似乎注定了官運都不會太順。楊炯這一進修就是整整十六年,人生的三分之一就此過去了。直到三十二歲那一年,他的仕途才漸有轉機,被推薦為弘文館學士、太子詹事司直。
有人說這個官很大,東宮事務都歸他管,這不對。為了搞清楚楊炯到底是多大的官,我們再詳細講一下:在詹事府這個機構里,有詹事一名,是主要領導,正三品;少詹事一名,正四品上,也算是領導;還有丞二名,正六品上,算是中層;此外還有主簿一人,從七品上,太子司直二名,正七品上。
所以楊炯應該是正七品上,大致是個處長,具體職責有可能是負責紀檢、監(jiān)督一類的事務。三十歲出頭的正處,升遷已不能說慢了,但權力很大是談不上的,每天仍然不過埋首文牘、弄材料而已。
盡管楊同學一生與案牘為伍,卻有著一顆不安分的心。讀他的詩,你看不出他是一個資深文案狗,而會以為他是一個江湖俠客。比如這首《夜送趙縱》:
趙氏連城璧,由來天下傳。
送君還舊府,明月滿前川。
在一個夜晚,作者送別了一個叫趙縱的朋友。這首詩像流水一樣干凈、自然,不沾染半點綺麗,每一個字都浸潤著月色的光輝。
不妨多聊幾句這首詩。事實上,這是自從有唐詩以來,色彩最通透、明亮的詩篇之一。它用瑩潤的和氏璧開頭,用光輝的明月結尾,可謂從光明始、從光明終,說是“夜送”,但詩人的心境卻比最好的晴天還明朗。
你看王勃著名的那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已經(jīng)夠豁達了,都還要說上一句“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楊炯這首詩里卻根本不必說類似的話。所謂“明月滿前川”,朋友的前程人生一片光明,哪里用得到哭濕手絹呢。
書歸正傳。671年,王勃、盧照鄰來到長安參加銓選,和楊炯相會了。初唐四杰,這時已經(jīng)集齊了三個。
有人說:楊炯看不起王勃,理由是他說過一句話,叫“恥居王后”。這大概也是個誤會。楊炯這人有個特點:對于自己真看不上的人,哪怕是同事、同僚,也是不大給面子的。他曾經(jīng)對自己鄙視的同僚直接打臉,管人家叫“麒麟楦”,什么意思呢?就是徒有其表的草包、木頭疙瘩。
但對于王勃、盧照鄰,他特別推崇。他怎么評價王勃的呢?是“海內驚瞻”。他又怎么說盧照鄰呢?是“人間才杰”。
三大才子聚首長安城,洵為盛事。按說這已經(jīng)值得大書特書了,但歷史注定要讓671年的冬天顯得更加不平凡——就在王勃、楊炯、盧照鄰齊會時候,在西域來京的古道上,漫漫風雪之中,有一位壯士,也向長安進發(fā)。⑧
他比王勃等三人的年紀都要大,⑨臉上帶著風霜之色,看得出來經(jīng)歷了勞苦的軍旅生活,但精神很好,顧盼生輝。
在馬上,他長吟著詩句:“風塵催白首,歲月?lián)p紅顏”“別后邊庭樹,相思幾度攀”,充滿豪邁之氣。這條大漢,就是駱賓王,“初唐四杰”中的最后一位。
在此,我不得不又重復一句:初唐四杰都是天才。駱賓王據(jù)說在七歲的時候,就寫出了唐詩之中流傳最廣的超級刷屏之作: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后來杜甫據(jù)說也是七歲作詩,詠的是鳳凰,但他的鳳凰詩沒有流傳下來。駱賓王的《鵝》詩則流傳千古。
這一年,王、楊、盧、駱在京師會齊。有一位武俠小說家叫溫瑞安的,曾經(jīng)寫過“四大名捕會京師”。而唐詩的歷史上,令人激動的“四杰會京師”的一幕出現(xiàn)了。有學者說,“初唐四杰”的名號,就是由這一次齊聚京師而來。
也不知道他們有沒有一起組個局,短暫聚會,把酒言歡呢?如果有的話,那真是讓人神往的場面。
接下來,我們回到主題:“四杰”都熱情滿滿地來參加這一次朝廷的選秀,可結果怎么樣呢?答案是:很悲催。
七
關于這一次選秀,流傳著這樣一個段子:
據(jù)說這一天,在選秀的后臺,兩位評委——大唐王朝組織部的兩位副部長碰頭了。兩人拿著“四杰”的檔案,商量了起來。
一位副部長提議說:“你看看這四個人——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最近在文壇可火得很啊,寫東西相當不錯,你覺得怎么樣?有培養(yǎng)價值沒有?”
另一位副部長聽了,卻只是淡淡一笑,是那種組織部門干部固有的矜持笑容:
“年輕干部嘛,第一要看政治水平,第二要看意志品質,第三才看業(yè)務能力。這四個人,業(yè)務能力當然是不錯的,但是這個……呵呵……”
“但是?但是什么?裴部長⑩你有話就說?!?/p>
裴部長嘆了口氣,給出了結論:
“我看王勃這四個人啊,做事浮躁淺露,太愛出風頭。除了其中那個楊什么來著……哦,楊炯,以后培養(yǎng)培養(yǎng),說不定能當個縣長。其余三個人,哼哼,我看多半不得好死啊?!?sup>⑪
說完,他把“四杰”的檔案隨手放在一邊:“這次就先不考慮他們啦,以后再說吧?!?/p>
于是,四杰的命運就這么注定了——落選。
這個段子流傳很廣,可真的是事實嗎?這位裴部長對四杰的成見真的這么大嗎?不一定。今天我們還能看到不少詩文,都表明這位裴部長和王勃、駱賓王等關系不壞,很愿意關照、提攜他們。
廣為流傳的裴部長批評“四杰”的這一個段子,聽起來很像是后人的附會。因為“四杰”命運多舛,人們就根據(jù)他們的遭際,事后諸葛亮地附會了這么一段故事出來。
那么,“四杰”為什么又這么難出頭呢?大概是他們個性太突出,做事又乖張,“浮躁淺露”雖然未必,但恃才傲物多半是有的;“華而不實”雖然未必,但好出風頭、遭人嫉妒大概也是有的。
在671年這一次短暫的相聚之后,“四杰”的人生命運開始呈現(xiàn)出一種雪崩般的倒栽蔥式跌落。
王勃差點被殺了頭。這個案子很有點離奇:據(jù)說他先私自藏匿了一個有罪的官奴,不久又后悔了,擔心走漏風聲,便把這個官奴殺了。很快事情敗露,王勃獲罪,還使他父親也受到牽連而被降職。
盧照鄰則殘廢了。他患了嚴重的“風疾”,后來不少詩人比如白居易晚年也得過這種病,只是程度較輕而已。我曾經(jīng)一直以為“風疾”是中風,因為盧照鄰的癥狀——不能行走,半邊癱瘓,手足蜷曲,都像是中風的后遺癥。但仔細看他的病情記錄,他的病更像是小兒麻痹癥或麻風病一類。這使他窮困潦倒,直到要向朋友乞討買藥。
楊炯看上去還算好,一直在官場中等待機會。但他也有自己的弱點。前文中說了,王勃的毛病是不講政治,盧照鄰的毛病是不合時宜,而楊炯的弱點,是成分不好。
他在詹事府當上了處長沒兩年,忽然接到一個晴天霹靂般的通知:
“楊炯!你弟弟牽扯到了一場叛逆活動,你已經(jīng)是逆賊的家屬了!”
當時,遠在千里之外的揚州爆發(fā)了一場叛亂,楊炯的弟弟參與了。楊炯就此躺槍。他被清理出了詹事府,貶到四川,擔任了一個叫梓州司法參軍的職務。
楊炯是成分不好,那么駱賓王的毛病又是什么呢?更嚴重,是徹底反動——連累了楊炯的那一場揚州叛亂,就是駱賓王和人合伙干起來的。
駱賓王造反,直接原因不是很明確,但大致是對現(xiàn)實不滿,“失官怨望”。他早年受了不少磨難,居無定所,仕途不太順利。后來年紀漸長,到長安做了侍御史,卻又因為寫文章、提建議,觸怒了武則天,被人誣陷,以貪贓的罪名關了號子。
放出來之后,駱老師變成了一個徹底的老憤青。在他看來,世道黑暗,報國無門,正滿肚子怨氣呢,恰好趕上揚州有一伙人反對武則天,領頭人叫徐敬業(yè),是唐朝開國功臣徐懋功的孫子。他向駱賓王發(fā)出了號召:來吧,老駱,我的創(chuàng)業(yè)團隊需要你。
駱賓王就這么報名入股了。
眾所周知,凡是起兵造反,都需要一篇響亮的檄文。大家的目光都不約而同落在駱賓王的身上:咱們這個創(chuàng)業(yè)團隊就數(shù)你最能寫,你來吧。
駱賓王慷慨陳詞:感謝大家把這么光榮的任務交給我。他毫不推辭,揮筆落紙,寫了一篇檄文,叫作《討武曌檄》。
文章寫好后,大家一看,都集體陷入了沉默之中。過了半晌,才有人抬起頭來說:老駱,你這是要紅啊。
話說,我國的造反史源遠流長,檄文歷史也就隨之十分精彩,有所謂的“三大檄文”(沒有根據(jù),我給封的)。一篇是東漢末年陳琳寫的《討曹操檄》,一篇是隋朝末年祖君彥所寫討伐隋煬帝的《為李密檄洛州文》,第三篇就是駱賓王同學的這篇《討武曌檄》了。
這一篇檄文問世最晚,但要說音調的鏗鏘、氣勢的雄渾、用詞的精妙,這篇是三文中的第一名。所以后來才有了那個傳說:武則天拿著這篇檄文去找宰相,問他為什么遺漏了駱賓王這個人才。
也是由于這篇檄文的水平實在太高,刷屏實在太猛,給人留下的印象太深刻,駱賓王居然成了揚州起義的標志性人物,甚至比造反的幾個主謀還出名。
后來明朝大思想家王夫之說起這次起義,一開口就是“起兵討武氏,所與共事者,駱賓王、杜求仁、魏思溫……”你看,他不自覺地就把駱賓王排在了第一。一個寫檄文的公關,居然排在了造反團隊的軍師、大將前面。
所以說,寫文案這種事情,差不多糊弄兩句能交差就得了,不要寫得太好,否則就像駱賓王那樣,一不小心把自己寫成了造反的旗幟,那就劃不來了。
最后,這場造反行動堅持了多久呢?只有兩個月。很快地,反叛的軍隊被打敗,骨干統(tǒng)統(tǒng)被殺,駱賓王從此失蹤。
有人說他是被抓獲處斬了,也有人說他隱姓埋名逃亡了。唐代有個小說家叫張鷟,和駱賓王是同時代的人,他說駱賓王兵敗后投水死了?!顿Y治通鑒》里也說叛軍“余黨赴水死”,這兩個說法比較相近。駱賓王有可能是在亂軍中落水而死。
“四杰”離世的方式,都很讓人唏噓。
王勃是溺水受驚而亡,駱賓王可能是落水而死。盧照鄰則長期受到病痛折磨,干脆給自己挖好了墓室,每天僵臥其中,等候死神的召喚。最后因為死得太慢,他無法忍受了,便和家人作了最后的訣別,投向了滔滔的潁水。
也許,那一刻他腦海中還浮現(xiàn)了遠在巴蜀的郭姑娘。對不起,我終于是辜負你了。
人們常常說“三賢同歸一水”,指屈原、李白、杜甫的死都和水有關,一個懷沙投江、一個入水捉月、一個自沉而死。這個說法沒什么憑據(jù)。但初唐四杰卻很可能是真的“三賢同歸一水”了。
八
回顧這四杰的一生,你會發(fā)現(xiàn)一個特點:
他們最渴望干的事、主動折騰的事,都沒有干成。而他們無意間隨手干的事情,卻干出了了不起的成就。
王勃經(jīng)常標榜自己想干的事,是弘揚儒學、傳播正能量。他經(jīng)常諄諄告誡別人要文以載道,不能一味追求文藝辭藻之美。結果呢?自己反而搞文藝搞得最出色。楊炯恥于做書生,想當連長,可一輩子也沒機會去前線,反而因為做書生,在文壇留下了顯赫聲名。
駱賓王平時寫作,特別愛做大文章,寫長篇辭賦,堆砌繁多的典故。可他最為后人所傳誦的,卻是短篇的討武則天的檄文;最為人們所熟悉和喜愛的詩,也偏偏多是一些小詩。比如:
城上風威冷,江中水氣寒,
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長安。
——《在軍登城樓》
又比如: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fā)沖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于易水送人》
最讓我感動的,是盧照鄰。
他的外號叫“幽憂子”,一輩子的標簽,是“窮”“苦”兩個字。他晚年得病等死,過程之凄涼,后人簡直都看不下去了。明代有一位學問家叫張燮的,就對盧照鄰有過這樣一番感嘆,我錄在這里:
古今文士奇窮,未有如盧升之之甚者。夫其仕宦不達,則亦已耳,沉疴永痼,無復聊賴,至自投魚腹中,古來膏肓無此死法也。⑫
什么意思呢,就是說:古往今來的窮苦文人那么多,可是苦到盧照鄰這個份兒上的,真是前所未有。你說他做官不順吧,那倒也罷了,可是后來病成那個樣子,長年累月起不來床,面容毀了,身體殘了,甚至投水自殺,葬身魚腹,這也太慘了一點吧!
在病中,盧照鄰曾經(jīng)像寫博客一般,對自己的癥狀作了很細致的描述。當我們翻開它時,總有不忍卒讀之感:
骸骨半死,血氣中絕,四支萎墮,五官欹缺。皮襞積而千皺,衣聯(lián)褰而百結……神若存而若亡,心不生而不滅……形半生而半死,氣一絕而一連。⑬
余羸臥不起,行已十年,宛轉匡床,婆娑小室。未攀偃蹇桂,一臂連踡;不學邯鄲步,兩足匍匐;寸步千里,咫尺山河。⑭
他說,由于兩腿殘疾,連移動很短的距離,都好像隔了百里千里那么難。
他曾寫《五悲文》以自明,分別是《悲窮通》《悲才難》《悲昔游》《悲今日》《悲人生》,都是一個“悲”字。后世以悲苦聞名的詩人不少,比如孟郊,也算是人生困厄了吧。但他的困苦的程度和盧照鄰一比,真是小巫見大巫了。
但讓人感到驚訝的是,這樣一個極度悲苦、極度困厄的詩人,留給世人的最成功的作品,卻是一部自打有唐朝以來所出現(xiàn)的最華美、最豐贍、最冶艷的詩篇。那就是《長安古意》。
這首詩略長,但是為了讓大家了解盧照鄰,展現(xiàn)這一篇詩的宏偉冶艷,把它全文列在下面。如果你感興趣,可以把它讀完:
長安大道連狹斜,青牛白馬七香車。
玉輦縱橫過主第,金鞭絡繹向侯家。
龍銜寶蓋承朝日,鳳吐流蘇帶晚霞。
百尺游絲爭繞樹,一群嬌鳥共啼花。
游蜂戲蝶千門側,碧樹銀臺萬種色。
復道交窗作合歡,雙闕連甍垂鳳翼。
梁家畫閣中天起,漢帝金莖云外直。
樓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詎相識?
借問吹簫向紫煙,曾經(jīng)學舞度芳年。
得成比目何辭死,愿作鴛鴦不羨仙。
比目鴛鴦真可羨,雙去雙來君不見?
生憎帳額繡孤鸞,好取門簾帖雙燕。
雙燕雙飛繞畫梁,羅帷翠被郁金香。
片片行云著蟬鬢,纖纖初月上鴉黃。
鴉黃粉白車中出,含嬌含態(tài)情非一。
妖童寶馬鐵連錢,娼婦盤龍金屈膝。
御史府中烏夜啼,廷尉門前雀欲棲。
隱隱朱城臨玉道,遙遙翠幰沒金堤。
挾彈飛鷹杜陵北,探丸借客渭橋西。
俱邀俠客芙蓉劍,共宿娼家桃李蹊。
娼家日暮紫羅裙,清歌一囀口氛氳。
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騎似云。
南陌北堂連北里,五劇三條控三市。
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氣紅塵暗天起。
漢代金吾千騎來,翡翠屠蘇鸚鵡杯。
羅襦寶帶為君解,燕歌趙舞為君開。
別有豪華稱將相,轉日回天不相讓。
意氣由來排灌夫,專權判不容蕭相。
專權意氣本豪雄,青虬紫燕坐春風。
自言歌舞長千載,自謂驕奢凌五公。
節(jié)物風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須臾改。
昔時金階白玉堂,即今惟見青松在。
寂寂寥寥揚子居,年年歲歲一床書。
獨有南山桂花發(fā),飛來飛去襲人裾。
這是一幅長安的行樂圖,也是一幅盛世來臨前的破曉圖。我經(jīng)常很困惑,盧照鄰這么潦倒、苦悶的一個人,怎么寫出這樣華美冶艷、煙視媚行的長安呢?怎么寫出那些炫目的寶蓋和流蘇、游絲和嬌鳥、妖童和娼婦,“日暮紫羅裙”和“俠客芙蓉劍”的呢?
有很多學者都評點過這首詩,說得最好的是聞一多。他說,這首詩,是以市井的放縱改造宮廷的墮落,以大膽代替羞怯,以自由代替局縮。
看起來這么裘馬輕狂的一首詩,但它鋪展在我們面前時,一點也不輕浮,一點也不猥瑣。
我覺得盧照鄰大概是寫這首詩太用力了,他把一生的綺麗風流都攢積起來,在這一首長詩里一把耗盡了。這一首魔鬼般的詩抽干了他的生命能量,所以后半生只剩下軀殼,成了一個活死人。
九
到了七世紀的最后幾年,“四杰”里的盧、王、駱三位都相繼去世,只剩下了楊炯健在。
似乎是上天有意把他留下來,作為一個總結者,在“四杰”團隊退場前,作最后的歷史發(fā)言。
楊炯深吸了一口氣,站在了話筒面前。那一刻,歷史在靜靜聆聽,因為他所說出的每一個字,都將成為“四杰”文學地位的呈堂證供。
他終于開口了。這一篇重要的發(fā)言幸運地流傳了下來,就叫作《王勃集序》。
他是一邊流著熱淚,“潸然掔涕”,一邊留下這篇講演的。在王勃生前,他們是有較勁的,楊炯曾說自己“恥居王后”,存心要比拼個高下。但在王勃身后,楊炯卻用了最熱情洋溢的字眼,來贊頌這個早逝的故人。
在文中,他對比了前后兩個時代的文學:
前一個時代,他覺得是柔靡的、浮華的、空洞的——“龍朔初載,文場變體,爭構纖微,競為雕刻。糅之金玉龍鳳,亂之朱紫青黃……骨氣都盡,剛健不聞。”
后一個時代,是“四杰”崛起之后的時代,他認為是振奮的、開闊的、充滿希望的——“長風一振,眾萌自偃。遂使繁綜淺術,無藩籬之固;紛繪小才,失金湯之險。積年綺碎,一朝清廓?!?/p>
他表揚的是王勃,但這一份功業(yè),這一股“長風”,不也有他和盧、駱等同時代詩人的努力在內嗎。
葉嘉瑩曾說王勃等是“小詩人”。⑮的確,在后來盛唐、中唐的那些巨擘之前,他們是顯得有點單薄、消瘦。
但他們卻是唐詩大爆發(fā)的開端。就像地球生命的進化史上,忽然之間,在寒武紀,你也說不清楚為什么,物種的數(shù)量就猛然爆炸性增加,一片生機蓬勃了。
在他們之前,詩是那么狹窄,那么局促。而在他們之后,詩變得越發(fā)闊大,越發(fā)深沉。在他們之前,是一群高級干部、宮廷貴族在寫詩,在他們之后,是越來越多的底層官僚和文人,甚至是窮苦困厄之士在寫詩。
在他們之前,沒有人能看得出“唐詩”這個文學嬰兒有什么特別的前途。但在他們之后,人們開始驚訝地感覺到:有一些偉大的事情,將要在這個嬰孩身上發(fā)生。
最后,讓我們再看一眼王、楊、盧、駱這四個“小人物”的模樣吧:
“衫襟緩帶,擬貯鳴琴,衣袖閥裁,用安書卷。”——這是王勃。
“日下無雙,風流第一……輕脫履于西陽……重橫琴于南澗?!薄@是楊炯。
“提琴一萬里,負書三十年。晨攀偃蹇樹,暮宿清泠泉。”——這是盧照鄰。
“落魄無行,好與博徒游。”“讀書頗存涉獵,學劍不待窮工?!薄@是駱賓王。
懷著一絲不舍,讓我們向這四尊雕像揮手告別。要探尋唐詩的勝境,在前方的路上,還將有更奇異的風景。
注釋
①劉肅《大唐新語·文章篇》:“高宗承貞觀之后,天下無事,上官儀獨為宰相,嘗凌晨入朝,循洛水堤,步月徐轡,詠詩曰……音韻凄響,群公望之如神仙焉?!卑俟儆X得他“如神仙”,大概還不完全是因為詩,還因為他“獨為宰相”的緣故。
②按河北大學楊曉彩《王勃任職沛王府考論》:“王勃被高宗逐出沛王府,成為沛王與周王游戲爭斗中的犧牲品。此事當發(fā)生在總章二年(669年)五月?!蓖醪錾瓯緯鴱?50年說,所以逐出沛王府是十九歲。
③當時英王其實應該是周王。按照《舊唐書》,到了后來的儀鳳二年八月,才徙封周王為英王,名字也從李顯改名為李哲。
④小王勃做的究竟是個什么官?《隋書·百官志下》:“吏部又別置朝議、通議、朝請、朝散……等八郎,其品則正六品以下,從九品以上?!碧瞥赜昧诉@一職官制度,《舊唐書·職官志一》:“朝議郎、承議郎,正六品。通議郎、通直郎,從六品。朝請郎、宣德郎,正七品。朝散郎、宣義郎,從七品……并為文散官?!?/span>
⑤盧照鄰生卒年不確,但比王勃大是肯定的。
⑥《全唐文》卷十三(咸亨)二年十月丙子詔曰:“其四方士庶,及邱園棲隱,有能明習禮樂,祥究音律,於行無遺,在藝可錄者,宜令州縣搜揚博訪具以名聞。”有研究者認為,盧照鄰參加的就是這一次銓選。
⑦王明好《初唐四杰交游考——以盧照鄰為中心》,很有趣味。其中云:“咸亨二年十月,朝廷又一次大規(guī)模選拔人才……于是等王勃籌集到旅資后,盧、王便一道離蜀返京,參加銓選?!?/span>
⑧采用《初唐四杰交游考——以盧照鄰為中心》的觀點:“咸亨二年冬,駱賓王自西域歸京?!薄八慕荦R聚長安參選。”我真心希望它發(fā)生過,四杰聚會京師,一件多么讓人神往的事。
⑨駱賓王出生年份不確,早至619年、晚至638年等說法都有。但不管是哪一說,一般都認為他是“四杰”里最年長者。
⑩他叫作裴行儉,唐代名臣。《說唐》里很紅的小將裴元慶的原型就是他的哥哥裴行儼。
⑪裴行儉批評“四杰”浮躁淺露故事,見《贈太尉裴公神道碑》《大唐新語》《舊唐書》等。
⑫張燮《幽憂子集題詞》。
⑬盧照鄰《五悲文》。
⑭盧照鄰《釋疾文·序》。
⑮葉嘉瑩《葉嘉瑩說初盛唐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