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jié) 獨臥文園方病渴,強拈紅豆酬卿
“禍兮福所倚”,正在遭遇的一切壞事,都未必只是壞事。
成為舉人后,納蘭性德跟隨徐乾元潛心鉆研學問,翹首以盼會試和殿試,他堅信自己會有金榜題名的那一天。
1673年,納蘭性德躊躇滿志地參加了會試,面對“所謂平天下一節(jié)。樊遲問知一章,盡其心考一節(jié)”這道試題,他信手拈來,下筆如有神。不出意料,他再次中舉。接下來就是殿試,如此一來,成功近在咫尺。然而,就在殿試之前,他卻患上了寒疾,本只是小病,卻因為過度焦慮而釀成了大病。
無奈之下,只好眼睜睜錯過殿試,由此失去了由學入仕的機會??芍^造化弄人,憑納蘭性德的學識,考取功名易如反掌,如今卻因病耽誤了似錦的前程。久臥病床的他,以一首《幸舉禮闈以病未與廷試》來排解心中的憂悶:“曉榻茶煙攬鬢絲,萬春園里誤春期。誰知江上題名日,虛擬蘭成射策時。紫陌無游非隔面,玉階有夢鎮(zhèn)愁眉。漳濱強對新紅杏,一夜東風感舊知?!?/p>
若是沒能中舉,便是失意,然而連參加的機會都沒能把握住,則是失落。一向順風順水的他,在人生的重要節(jié)點上,卻莫名地受挫,這是一種難以彌補的遺憾,既已發(fā)生,也只好擔下來。
父親明珠已是武英殿大學士,他自知兒子并非技不如人,便寬慰納蘭性德“吾子年少,其少俟之”,意思是他年紀尚小,大可以等一等。對納蘭性德而言,這次因病錯失良機或許會抱憾終身,但他心里也清楚,自己絕對有實力爭奪三甲,懷著滿腔熱血寫下了《臨江仙·謝餉櫻桃》:“綠葉成萌春盡也,守宮偏護星星。留將顏色慰多情。分明千點淚,貯作玉壺冰。獨臥文園方病渴,強拈紅豆酬卿。感卿珍重報流鶯。惜花須自愛,休只為花疼?!?/p>
在家中養(yǎng)病的三年中,他依舊保持著旺盛的求知欲,每日與書為伴,博覽群書。正是書讀得多了,才慢慢察覺到一些問題,他發(fā)現(xiàn)前代的書籍流傳至今,大部分內(nèi)容已經(jīng)不復存在,有些雕版也殘破不堪,手抄本也有諸多誤筆。他將自己的擔憂告訴了徐乾學,得到了老師的認同,徐乾學還特意將自己悉心收藏和校訂的書籍借給納蘭性德抄閱,這讓他喜出望外。
隨著書籍抄閱數(shù)量的不斷累加,納蘭性德想到將書中有價值的著作加以整理,編輯成一部叢書,這個想法與徐乾學一拍即合。隨后,納蘭性德投入四十萬兩銀子,想要盡全力完成此事,徐乾學則廣羅書籍,并邀請眾多文人參與其中,一同致力于整理工作。有了徐乾學這位良師益友,納蘭性德受其點撥,用兩個月的時間完成了書籍目錄的初步擬定,其中有書籍140種,多達1792卷。
參與編訂的人一致推選納蘭性德為主持人,全身心投入其中的他,漸漸忘卻了誤考的失落。兩年的時間中,他與志同道合的眾人齊心協(xié)力,終于完成了這部巨作,取名為《通志堂經(jīng)解》。先前,他的藏書室名為“花間草堂”,此后則改名為“通志堂”,以此表明愿與漢族文人攜手,一道守護璀璨的文化。
懊悔失意已成過去,在編訂《通志堂經(jīng)解》的過程中,納蘭性德找到了人生新的方向。原本是在養(yǎng)病,但他沒有虛度光陰,荒廢時光,而是手不釋卷,沉浸于無窮盡的學海中,得到的不僅是對宋明理學更高層次的認識,還有《通志堂經(jīng)解》所帶來的美名,他的學識世人皆知,甚至連康熙皇帝都對他另眼相看。
康有為在《江山萬里樓詞鈔序》評價道:“《飲水》《側(cè)帽》,庶幾乎清水出芙蓉矣,然雜于宋元焉?!?/p>
梁啟超在《飲冰室書跋·成容若〈淥水亭雜識〉》中對納蘭性德滿是贊揚:“容若小詞,直追李主。其刻《通志堂九經(jīng)解》,為經(jīng)學家津逮。此書為隨手札記之作。其紀地勝摭史實,多有佳趣;偶評政俗人物,見地亦超絕;詩文評益精到,蓋有所自得也。卷末論釋老,可謂明通。其言曰一家人相聚,只說得一家話,自許英杰,不自知孤陋也,可謂僧儒辟異端者當頭一棒。翩翩一濁世公子,有此器識,且出自滿洲,豈不異哉!使永其年,恐清儒皆須讓此君出一頭地也。戊午八月,病中讀竟記?!?/p>
正是基于對漢族文化的熱愛,納蘭性德才得以憑靠自己走出低谷,也正是這不懈努力的三年,他改變了自己的處境,贏得了世人的尊敬。
第二節(jié) 紫陌無游非隔面,玉階有夢鎮(zhèn)愁眉
骨子里流淌著的血脈,決定了一個人的血性。
康熙十二年(1673),是納蘭性德命運發(fā)生轉(zhuǎn)折的一年,因寒疾發(fā)作,他耽誤了殿試,從而錯失金榜題名的機會,直到三年后,才如愿高中舉人。雖說舉人這個頭銜遲到了三年,但在養(yǎng)病期間,他并沒有荒廢時光。在老師徐乾學的指導下,他與一眾好友致力于編訂《通志堂經(jīng)解》,日子過得忙碌又充實。
就在納蘭性德潛心編撰《通志堂經(jīng)解》之時,發(fā)生了一件關(guān)乎大清存亡的事件——三藩之亂?!叭敝傅氖瞧轿魍鯀侨?、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他們共同舉兵反清。之所以釀成如今這個局面,就要從清廷入關(guān)后說起。當時為了對抗李自成農(nóng)民軍和南明政府,清廷將明朝降官視為可以為己所用的力量,在實現(xiàn)清廷的既定目標后,駐云南的吳三桂、駐廣東的尚可喜、駐福建的耿精忠等藩王也逐漸壯大,其中吳三桂勢力最為強大,至此,三藩成為可以與中央政府相抗衡的不穩(wěn)定因素。
康熙十二年(1673)春,出于穩(wěn)定政權(quán)的考慮,康熙皇帝決定撤藩。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年十一月,吳三桂殺云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提出“興明討虜”的口號,直接與朝廷撕破了臉皮,軍事斗爭一觸即發(fā)。隨后,吳三桂軍由云、貴而開進湖南,幾乎將湖南全省占為己有,又占據(jù)四川,四川官員放棄抵抗,選擇投降。此后,又有福建、廣東、廣西、陜西、湖北、河南等地的漢宮、漢兵和少數(shù)民族上層人士及部分地區(qū)的農(nóng)民、奴仆紛紛響應(yīng)。
在湖南,吳三桂沿江布置防御工事,就此不再向北進軍。他的停步不前,給康熙皇帝創(chuàng)造了反擊條件,康熙皇帝積極調(diào)整戰(zhàn)略部署,調(diào)兵遣將??滴趸实蹖侨疰i定為頭號打擊目標,堅決打擊,絕不手軟,至于其他應(yīng)聲而動的反叛者,則實行招撫政策,從而達到鼓勵吳三桂,分化其力量的目的。不久后,耿精忠、尚之信歸順清廷,剩下吳三桂孤家寡人一個。
康熙十七年(1678),吳三桂在衡州稱帝,立國號周,建元昭武,大封諸將。雖然看起來氣勢還在,但實際上已無力反抗,吳三桂積郁而亡,剛剛建立的政權(quán)便交由孫子吳世璠。
康熙二十年(1681)冬,清軍直驅(qū)云貴省城,吳世璠在絕望中了結(jié)了自己的生命。至此,歷時八年的三藩之亂得以平定下來。三藩之亂結(jié)束后,清王朝解決了隱患,統(tǒng)治得到了鞏固。
三藩之亂開始后,康熙皇帝運籌帷幄,決心南下剿滅叛軍,此時的納蘭性德已高中舉人,他在第一時間上書康熙皇帝,主動請求加入平定叛軍的隊伍。他雖然以文采聞名于世,但他同樣也是滿族后代,精于騎射,有尚武精神。他始終在關(guān)注著這場戰(zhàn)亂,他知道戰(zhàn)亂能否被順利平定,關(guān)乎大清的生死存亡,他愿意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對于納蘭性德赤誠的愛國之心,康熙皇帝感到欣慰,卻沒有應(yīng)允他出征的請求。父親明珠的態(tài)度比康熙皇帝還要堅決,他極力反對兒子征戰(zhàn)沙場。作為兵部尚書,他太清楚戰(zhàn)場的殘酷,刀劍無眼,性命堪憂。納蘭性德是明珠的長子,是納蘭家的希望,他用不著上戰(zhàn)場立戰(zhàn)功,單憑科舉考試就能步入仕途,他的前程似錦,做父親的豈能眼睜睜看著他用生命去冒險。
皇帝不肯,父親也不肯,納蘭性德無法如愿披掛上陣,卻始終關(guān)注著戰(zhàn)爭局勢。與此同時,他不忘繼續(xù)考古讀經(jīng),并將正在發(fā)生的這場戰(zhàn)亂作為分析對象,分析了戰(zhàn)亂爆發(fā)的原因、戰(zhàn)亂前后的經(jīng)驗教訓,以及他對平定叛亂的所思所想。平日里,在與朋友交往的過程中,他聽說了不少奇聞逸事,聽過之后還會詳細記錄下來。
康熙十五年(1676),納蘭性德將這幾年來積累的筆記整理編輯,按照分類集結(jié)成冊,取名為《淥水亭雜識》。淥水亭,是納蘭性德在京郊所修建的別墅,因其向往寧靜淡泊的生活,所以取名為淥水亭。正是在這里,他與眾多朋友吟詩作賦,把酒言歡,淥水亭也因此成為納蘭性德暫避煩憂的地方。因為那些筆記就是在這里完成的,所以便將這本筆記式的書冊取名為《淥水亭雜識》。
第三節(jié) 恬碎鄉(xiāng)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人們對納蘭性德的關(guān)注點,往往局限于他凄麗婉轉(zhuǎn)的詞作上,以及他波折的感情經(jīng)歷,世人大多將他的形象固定在浪漫詞人、多情書生上,這些自然都沒有錯,的確是納蘭性德的特質(zhì),但除了人們熟知的這一面,他還有鮮為人知的另一面?!稖O水亭雜識》,就是探究納蘭性德其他面的工具。
《淥水亭雜識》類似于讀書筆記,他將所思所想詳細地記錄在其中,人們可以由此領(lǐng)略他不同于詞人的風采。對于當時正在進行的“三藩之亂”,他聯(lián)系平日里讀過的史書,得出了許多個人感悟,尤其是關(guān)于歷史的更替和對當今政治的看法和意見,展現(xiàn)出他建功立業(yè)的雄心壯志,他的理想抱負、遠大追求,皆可以在這本雜記中找到印證。
以文采見長,又多是凄清的文風,這只是納蘭性德的一面而已,并非他全部的人格,所以《淥水亭雜識》對于全面了解納蘭性德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淥水亭雜識》是他平日里的隨筆,或是片刻的所思所想,或是沉思許久之后得出的結(jié)論,每篇文章的篇幅都不長,各篇之間不存在確切的關(guān)聯(lián),這些隨筆不在乎文采,而著重于思想感悟。與《側(cè)帽集》《飲水詞》相比,《淥水亭雜識》多是寫給自己看的,是他多年來心路歷程的記錄。因為沒能如愿參加平定叛亂,他心有遺憾,只好將無法派上用場的想法傾瀉在紙上。
《淥水亭雜識》在刊印之初,鮮有人留意,人們更愿意去關(guān)注他的詞集。但《淥水亭雜識》的地位并不會因為少有人關(guān)注而有所降低,它絕非可有可無,正是憑借這本雜記,后世人才得以領(lǐng)略納蘭性德內(nèi)心世界的全貌。他既是英俊瀟灑的才子,也是對國家和民族懷有一顆赤誠之心的愛國青年。
在納蘭性德的心中,彌漫著因愛而產(chǎn)生的感傷,點點滴滴皆是不可言說的苦楚。但除此之外,他還有滿腔熱血,有凌云壯志,他有勇有謀,不只有文采。
納蘭性德的詞作,確實能夠反映出他的思想與情感,但單憑詞作尚且無法了解他的全部。若是僅僅側(cè)重于他的詞,能夠看到的無非是他關(guān)于感情的訴求,若是仔細品讀《淥水亭雜識》,就會發(fā)現(xiàn)之前對他的了解過于片面。
納蘭詞多給人凄婉悲涼之感,讓人不由得想到他消沉低落的模樣;但在《淥水亭雜識》中,處處體現(xiàn)著他積極追求理想的昂揚進取,他的心中不是只有男女之愛,也有對國家和民族的熱愛,他在關(guān)注個人情感的同時,也在注視著這個國家的發(fā)展。他對治國之策有自己的見解,對社會各方面存在的弊端也有清醒的認識,此時的納蘭性德,不再是垂頭喪氣、郁郁寡歡,相反,他意氣風發(fā),神采飛揚。
《淥水亭雜識》中,還有部分關(guān)于西方科學技術(shù)的介紹,讓人印象深刻。中國文明源遠流長,曾走在世界的前列,但歐洲在地理大發(fā)現(xiàn)之后,科學技術(shù)發(fā)展迅猛,并沒有用多長時間便超過了中國。十六世紀下半葉,徐光啟等人開始將西方學術(shù)引入中國,但對此感興趣的人卻寥寥無幾,大多數(shù)知識分子仍沉迷于書籍。納蘭性德對考古讀經(jīng)有著近乎狂熱的癡迷,但他并不排斥西方學術(shù)知識,不但加以關(guān)注,更是頗感興趣,帶著好奇心去了解中國所沒有的技術(shù)。
對于可以促進生產(chǎn)發(fā)展的西方機械,他有著極高的求知欲,詳細介紹了灌溉農(nóng)田的兩種水車,在中國首次介紹了真空吸引原理的抽水裝置。他還介紹了“龍尾車”:“中國用橘棒大費人力。西人有龍尾車,妙絕。其制用一木柱,徑六七寸,分八分,橘囊如螺旋者圍于柱外,斜置水中而轉(zhuǎn)之,水被誘,則上行而登田。又以風車轉(zhuǎn)之,則數(shù)百畝田之水一人足以致之?!彪m是隨筆雜記,但可見其認真嚴謹?shù)膽B(tài)度。
知道西方機械“大有益于農(nóng)事”,所以迫切希望在中國的土地上,也能借助這些先進的技術(shù)提高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質(zhì)量。他認為:“茍得百金,鴻工尼材,必相仿效。通行天下,為利無窮?!背孙L花雪月,他也在密切關(guān)注著百姓生活,他希望能夠了解更多西學,從而獲取推動中國進步的技術(shù)和知識。在保守派看來,西方技術(shù)不過是“奇技淫巧”,他們蔑視其作用,但納蘭性德不同,他接納新的技術(shù),并希望在中國能夠加以推廣。
在《淥水亭雜識》中,還有關(guān)于西方的武器、醫(yī)藥、天文、歷法的介紹,雖說只是稍加了解,但他仍悉心記錄下來。
第四節(jié) 一樣花開一千年,獨看滄?;L?/p>
任何人都不只有一面,任何時候都不要輕易評判一個人。
《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與納蘭性德同屬一個時代,還曾一起共事多年,有深厚的交情,而且他們的父輩也是如此。同時,納蘭家與曹家皆是達官顯貴,家世相仿,與《紅樓夢》中顯赫的賈府如出一轍,有些紅學研究者認為也許納蘭性德就是賈寶玉的原型。
實際上,這樣認為或許是因為對納蘭性德沒有全面而完整的認識,家境出身雖有相似之處,但納蘭性德絕非賈寶玉。
《淥水亭雜識》是納蘭性德的隨筆雜記,記錄著他的所思所想。與人們熟悉的那個納蘭性德不同,在這本雜記中,他拋開了詞人的身份和氣質(zhì),完全展示出另一個自己。
賈寶玉生在顯赫的賈府,自幼與鶯鶯燕燕一起成長,對讀書習文提不起一絲興趣,但凡聽到“仕途經(jīng)濟”便會感到無聊,而納蘭性德與之正好相反,他對社會政治經(jīng)濟極為關(guān)注,并積極思考,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吟詩作詞自然不必多說,他的文采天下聞名,但同時他通過博覽群書,積淀下豐富的學識,與好友一起編訂了《通志堂經(jīng)解》,單就這一項博學,也是賈寶玉無法比擬的。
人人皆知納蘭性德多愁善感,對愛情忠貞,對友情坦誠,這樣的他總給人留下柔弱書生的印象。他的詞作多顯露低沉落寞的情緒,有悲涼之感,人們便以為他是一個只懂風花雪月的多情詞人。實則不然,在感情的世界之外,他對萬事萬物抱有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極強,他所探索的世界沒有局限,但凡能夠觸及到的新事物,他都有心一探究竟。
平日里,常見的是他對于感情的感嘆,但在《淥水亭雜識》中,他對歷史變遷、王朝興亡有深刻的認識,同樣是感慨,卻多了幾分厚重。
縱觀唐朝末年藩鎮(zhèn)割據(jù)時期,中央對人才缺乏有效的利用,所以導致朱溫等割據(jù)勢力先下手為強,將人才收歸己用。對此,他認為清王朝的情況也是如此,能夠平定“三藩之亂”,就在于對人才的網(wǎng)羅是否能快人一步。他的這番見解立足于現(xiàn)實,對統(tǒng)治階級極具參考價值。自從清兵入關(guān)以來,民族壓迫政策始終限制著漢族知識分子的發(fā)展,他們的才能被埋沒,根本找不到施展之地。
人才是國家興盛衰敗的根本之所在,不但要解除壓迫,還要人盡其才,給漢族文化精英充分發(fā)揮才能的機會。清王朝若想長盛不衰,僅靠少數(shù)滿洲貴族是難以維持下去的,人才是一個國家最為寶貴的財富。納蘭性德對明朝狀元康海被罷官的事感到遺憾,明明是一位社稷棟梁之材,卻因一個微不足道的理由失去了為國效力的機會,國家也因此失去了一個人才。懷才不遇,是知識分子最大的遺憾,也是一個國家的遺憾。
一代女皇武則天是納蘭性德極為推崇的人,當年,駱賓王為徐敬業(yè)起草討伐武則天的檄文,武則天看過后,不但沒有動怒,反而認為駱賓王如此有才,卻沒能為朝廷所用,是宰相的過失,實在是很可惜。對此,納蘭性德感嘆道:“足以令才士心死?!迸饰鋭t天對人才的態(tài)度,正是他希望清朝統(tǒng)治者能夠效仿的地方,若是能夠得以重用,他必然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為國家、人民獻上自己的全部。
在《淥水亭雜識》中,有這樣一段感悟:“史記烏氏保用谷量牛馬,秦始皇令比封君,與朝請。巴寡婦用財防身,為筑女懷清臺:此用禮安富遺意,亦秦致富強之本教也。后世動破壞富家,詭云強干弱枝之計者,亦暴秦之不如矣?!?/p>
其意為,歷史記載,烏氏保的牛馬多得要用谷子來計算,秦始皇為表彰他,便對他封官晉爵。巴寡婦用錢財來防身,為了贊揚她,朝廷為她修筑了女懷清臺。納蘭性德認為,這都是用禮教來安撫富人的表現(xiàn),也是秦朝富強的原因。然而后代各朝卻是在不斷破壞富家,雖然聲稱是強干弱枝的政策,但其實連暴秦都比不上。
納蘭性德大力贊揚秦朝“以禮安富”的政策,并認為這是國家強盛繁榮的根本。當時,統(tǒng)治階級對富家多加打擊,在他看來尤為不妥,不但起不到富國安民的作用,反而會破壞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
納蘭性德一生之中充滿了矛盾,他向往恬淡清幽的生活,對御前侍衛(wèi)這份工作滿是煩惱,盡管如此,他對待工作依然一絲不茍,忠于國家、忠于皇帝,心有不滿卻沒有絲毫懈怠。
在《飲水詞》《側(cè)帽集》中,有他清心寡欲,試圖拋開世俗的一面;在《淥水亭雜識》中,也有對矢忠王事、恪盡臣事之人的贊賞,賢臣名將耿弇與李道宗是他的榜樣,對王衍、劉散等喪節(jié)背君的小人,他深表不齒。
他對報效國家有強烈的渴望,這是賈寶玉所沒有的。單憑這一點,他與賈寶玉就是完全不同的兩種人,擁有兩個完全不同的內(nèi)心世界。
在老師徐乾學眼中,自己這個滿腹才華的學生,最看重的是經(jīng)國濟世之學,男歡女愛只是他生命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紤]到父親明珠在官場樹敵眾多,為了避免被他的對手抓住把柄,以此陷害父親,除了知己好友外,他在人前常是沉默以對,有意避開談?wù)撌朗?。但不說只言片語,不代表漠不關(guān)心。
與好友歡聚時,都是貼心的人,大可以高談闊論,就國家大事暢所欲言,沒有任何束縛,納蘭性德常是語驚四座,讓一眾好友頗受啟發(fā)。在正確的時間,抒發(fā)自己的感想,是一種難得的修養(yǎng)。此時的他,更是不同于只愛與姐姐妹妹在一起嬉笑打鬧的賈寶玉。
熱愛他的詞作,只是認識了一半的他,不妨讀些他的著述,這樣才能全面地了解他,不至于有片面的認識?;蛟S,他并不在意人們對他的某些誤解,畢竟詞作也是他的心頭好,能以此揚名于天下,也是一種榮耀。不過,若是能對他了解得更多,會對他又多幾分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