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秦文◎
《戰(zhàn)國策》
又稱《國策》,是一部記載戰(zhàn)國時代各國史事的重要實錄,記錄了上至春秋,下至秦并六國約二百四十余年的歷史,它同時也是戰(zhàn)國時期游說之士、縱橫家的策謀和傳說的匯編。《戰(zhàn)國策》的作者已無從考索,西漢末年經(jīng)劉向輯錄整理,以國別為基礎(chǔ),以時間為順序,成書三十三篇。
◎蘇秦以連橫說秦◎
【題解】
蘇秦欲游說秦王統(tǒng)一天下,結(jié)果失敗,返鄉(xiāng)后受到家人冷遇,于是刻苦研習(xí)兵書謀略,最終以高超的辯才和智謀游說趙王成功,從此飛黃騰達,顯揚于諸侯。本篇就記述了這樣一段故事。文章反映了縱橫家重利趨名的人生觀和崇尚智謀策略制勝的思想,對人物形象的刻畫生動逼真,文情富有起承轉(zhuǎn)合之妙。
【原文】
蘇秦始將連橫說秦惠王[1],曰:“大王之國,西有巴、蜀、漢中之利[2],北有胡貉、代馬之用[3],南有巫山、黔中之限[4],東有殽、函之固[5]。田肥美,民殷富,戰(zhàn)車萬乘,奮擊百萬,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地勢形便,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以大王之賢,士民之眾,車騎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諸侯,吞天下,稱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請奏其效!”
秦王曰:“寡人聞之: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誅罰;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順者,不可以煩大臣。今先生儼然不遠千里而庭教之,愿以異日?!?/p>
蘇秦曰:“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昔者神農(nóng)伐補遂[6],黃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堯伐兜[7],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湯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紂,齊桓任戰(zhàn)而霸天下。由此觀之,惡有不戰(zhàn)者乎?古者使車轂擊馳[8],言語相結(jié),天下為一;約從連橫,兵革不藏。文士并飭,諸侯亂惑,萬端俱起,不可勝理??茥l既備,民多偽態(tài)。書策稠濁,百姓不足。上下相愁,民無所聊。明言章理,兵甲愈起;辯言偉服,戰(zhàn)攻不息;繁稱文辭,天下不治;舌敝耳聾,不見成功;行義約信,天下不親。于是乃廢文任武,厚養(yǎng)死士,綴甲厲兵,效勝于戰(zhàn)場。夫徒處而致利,安坐而廣地,雖古五帝、三王、五霸,明主賢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勢不能,故以戰(zhàn)續(xù)之。寬則兩軍相攻,迫則杖戟相撞,然后可建大功。是故兵勝于外,義強于內(nèi);威立于上,民服于下。今欲并天下,凌萬乘,詘敵國[9],制海內(nèi),子元元[10],臣諸侯,非兵不可!今之嗣主,忽于至道,皆惛于教,亂于治,迷于言,惑于語,沉于辯,溺于辭。以此論之,王固不能行也。”
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黑貂之裘敝,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羸縢履[11],負(fù)書擔(dān)囊,形容枯槁,面目黧黑[12],狀有愧色。歸至家,妻不下纴[13],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蘇秦喟然嘆曰:“妻不以我為夫,嫂不以我為叔,父母不以我為子,是皆秦之罪也?!蹦艘拱l(fā)書,陳篋數(shù)十,得太公《陰符》之謀,伏而誦之,簡練以為揣摩。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說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錦繡,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說當(dāng)世之君矣?!?/p>
于是乃摩燕烏集闕,見說趙王于華屋之下,抵掌而談[14]。趙王大說,封為武安君,受相印。革車百乘,錦繡千純[15],白璧百雙,黃金萬鎰[16],以隨其后,約從散橫,以抑強秦。故蘇秦相于趙,而關(guān)不通。
當(dāng)此之時,天下之大,萬民之眾,王侯之威,謀臣之權(quán),皆欲決于蘇秦之策。不費斗糧,未煩一兵,未戰(zhàn)一士,未絕一弦,未折一矢,諸侯相親,賢于兄弟。夫賢人任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從。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廟之內(nèi),不式于四境之外?!碑?dāng)秦之隆,黃金萬鎰為用,轉(zhuǎn)轂連騎,炫煌于道,山東之國,從風(fēng)而服,使趙大重。
且夫蘇秦,特窮巷掘門、桑戶棬樞之士耳[17],伏軾撙銜[18],橫歷天下,庭說諸侯之主,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伉。
將說楚王,路過洛陽,父母聞之,清宮除道,張樂設(shè)飲,郊迎三十里;妻側(cè)目而視,側(cè)耳而聽;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謝。蘇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蘇秦曰:“嗟乎!貧窮則父母不子,富貴則親戚畏懼,人生世上,勢位富厚,蓋可忽乎哉?”
【注釋】
[1]蘇秦:字季子,戰(zhàn)國時著名的縱橫家。連橫:戰(zhàn)國時,隨從強國去進攻其他弱國,稱為連橫。戰(zhàn)國后期,秦最強大,連橫就指這些國家中的某幾國跟從秦國去進攻其他國家。[2]巴:今四川東部地區(qū)。蜀:今四川西部地區(qū)。漢中:今陜西南部地區(qū)。[3]胡貉(hé):指北方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出產(chǎn)的貉皮。代馬:指今山西、河北北部出產(chǎn)的馬。[4]黔中:地名,在今湖南常德。[5]殽:殽山。函:函谷關(guān)。[6]神農(nóng):傳說中教人農(nóng)耕、親嘗百草的遠古帝王。[7](huān)兜:堯的臣子,為人狠惡,不畏風(fēng)雨禽獸。[8]車轂(ɡǔ):車輪中心有洞可以插軸的部分。[9]詘(qū):通“屈”。[10]元元:平民,老百姓。[11]羸:通“縲”,纏繞??g:綁腿。蹻(jué):草鞋。[12]黧(lí):黑中帶黃的顏色。[13]纴(rèn):織布帛的絲縷,此指織機。[14]抵掌:拍手。[15]純:匹,束。[16]鎰:古代的重量單位,二十兩或二十四兩為一鎰。[17]掘門:掘墻為門。棬(quān)樞:用曲木做門軸。[18]撙(zǔn)銜:控制馬勒,讓馬馴服。
【譯文】
蘇秦起初用連橫的策略游說秦惠王,說:“大王的國家,西邊有巴、蜀、漢中的富饒物產(chǎn),北面有胡貉、代馬可以使用,南方有巫山、黔中為屏障,東邊有崤山、函谷關(guān)這樣堅固的關(guān)塞,田地肥美,百姓殷實富足,還有兵車萬輛、勇士百萬、沃野千里,加之儲備充足,地勢險峻,便于攻守。這正是人們所說的肥美險固、物產(chǎn)饒多的天然府庫,天下的強國??!憑借大王的賢明、百姓的眾多、車馬的功用、兵法的教授,一定可以兼并諸侯,統(tǒng)一天下,稱帝而治。我希望大王對此稍加留意,請允許我奏明這樣做的成效吧?!?/p>
蘇秦以錐刺股刻苦攻讀
秦惠王說:“寡人聽說過,羽毛長得不豐滿,便不能高飛;法令條文不完備,就難以施行誅罰;道德不深厚,就不能夠役使百姓;政治教化不合理,就不可以煩勞大臣?,F(xiàn)在先生不遠千里,鄭重莊嚴(yán)地在宮廷上指教我,但我希望您還是改日再談吧!”
蘇秦回答說:“我本來就疑惑您是否能采用我的主張。過去,神農(nóng)氏討伐補遂,黃帝討伐涿鹿而擒獲蚩尤,唐堯討伐兜,虞舜討伐三苗,夏禹討伐共工,商湯討伐夏桀,周文王討伐崇侯虎,周武王討伐商紂王,齊桓公用武力稱霸天下。由此看來,哪有不憑借武力的呢?古時各國使臣的車駕往來奔馳,車轂相擊,互相之間用言語結(jié)交,使天下為一體;但結(jié)果或者合縱,或者連橫,兵革甲胄也并未因此藏起。辯士們都巧飾辭令,說得各國諸侯昏亂迷惑,各種事端層出不窮,不勝治理。規(guī)章制度雖已完備,人民的虛假欺詐行為卻日益增多;國家法令瑣碎混亂,百姓被攪得更加貧窮。君臣上下皆為此發(fā)愁,百姓無所依靠。冠冕堂皇的道理講得愈多,戰(zhàn)爭反而愈加頻繁;盛裝打扮、巧言善辯的辯士愈多,諸侯間的戰(zhàn)爭就愈發(fā)不能停息;繁征博引的文辭愈多,天下愈是治理不好;說者唇焦口燥,聽者耳朵都快聾了,看不出一點成效;施行仁義,誠信相約,天下卻愈發(fā)不相親善。于是諸侯廢文用武,以優(yōu)厚的待遇供養(yǎng)敢死之士,制作鎧甲,磨礪兵器,要在戰(zhàn)場上爭取勝利。如果空坐而能獲得利益,安居而能擴大土地,即使是古代的五帝、三王、五霸和明主賢君,他們雖然也常想安坐而獲得利益,然而在天下的大勢下也不可能辦到!所以跟著就依靠武力來完成大業(yè)。如果地域?qū)掗煟蛢绍妼?;倘若地勢狹窄,就短兵相接。只有這樣,才可能建立偉大的功業(yè)。所以只有對外用兵取得了勝利,對內(nèi)實行仁政才能強勁有力;只有在上樹立了君王的威信,在下才能使百姓服從。當(dāng)今之世,如果想兼并天下,凌駕于大國之上,威懾敵國,控制海內(nèi),撫有百姓,臣服諸侯,就非用武力不可!現(xiàn)在繼承君位的人,忽視了這個重要的道理,一個個政教不明,治理混亂,被辯士們的花言巧語迷惑,沉溺在繁瑣的言辭中不能自拔。這樣看來,大王本來就不能采納我的主張啊?!?/p>
蘇秦以連橫說秦
蘇秦向秦王上書有十次,可是他的主張終未被采納。他的黑貂袍破了,帶來的百斤黃金也用完了,以至用度缺乏,只得離秦歸家。他綁著裹腿,穿著草鞋,背著書籍,挑著行李,形容憔悴,臉色黑黃,面帶羞愧?;氐郊依?,妻子不下織機迎接,嫂子不為他做飯,父母不和他說話。蘇秦長嘆一聲說:“妻子不把我當(dāng)丈夫,嫂嫂不把我當(dāng)小叔子,父母不把我當(dāng)兒子,這都是我的罪過??!”于是他連夜清檢書籍,擺開了幾十只書箱,找到姜太公的兵書《陰符經(jīng)》,立即伏案誦讀,選擇要點,反復(fù)揣摩領(lǐng)會。有時讀書讀得昏昏欲睡,他就用鐵錐刺自己的大腿,以至血流到腳上。他說:“哪有去游說君主而不能使其拿出金玉錦緞,取得卿相的高貴地位的呢?”一年以后,他終于鉆研成功,便說:“這次真的可以去游說當(dāng)今的君主了?!?/p>
于是他趕往趙國的燕烏集闕,在華麗的殿堂上覲見趙王,兩人談得拍起手來,十分投機。趙王很高興,封蘇秦為武安君,授予他相印,并賜給他兵車百輛、錦緞千匹、白璧百雙、黃金萬鎰,跟在他的后面,去聯(lián)合六國,拆散連橫,以抑制強大的秦國。因此蘇秦做趙國的相國時,秦國與六國斷絕了來往。
在這期間,天下如此廣大,百姓如此眾多,王侯們?nèi)绱送?yán),謀臣們?nèi)绱松朴脵?quán)術(shù),卻都要取決于蘇秦的策略。沒有花費一斗糧食,沒有用一兵一卒,沒有一個人參加戰(zhàn)爭,不曾斷過一根弓弦,不曾折過一支箭,就能使六國相互親睦,勝于兄弟。賢人在位而天下歸服,一人得用而天下順從,所以說:“要在政治上用力氣,而不要在武力上用力氣;要在朝廷決策上用力氣,而不在國境外用力氣?!碑?dāng)蘇秦得意顯耀之時,二十萬兩黃金歸他使用,隨從車騎絡(luò)繹不絕,道路上儀仗閃耀,崤山以東的六國,一時間皆聽從蘇秦的指揮,從而使趙國在諸侯中的地位大大提高。
而蘇秦只不過是一位住在陋巷中挖墻洞為門、以桑木為門板、以曲木為門軸的貧寒困苦的士人罷了,但他卻坐車騎馬,神氣十足地周游天下,在朝廷之上游說各國君主,使國君左右的人無話可說,天下沒有能與之相比的人了。
蘇秦將要去游說楚王的時候,途經(jīng)洛陽,他的父母聞訊,趕忙張羅打掃住處,清潔道路,并且演奏音樂,備辦酒席,到郊外三十里去迎接。蘇秦來到后,他的妻子不敢正視,只是偷偷地察顏觀色,側(cè)著耳朵恭敬地聽他講話。他的嫂嫂伏身在地,像蛇一樣匍匐而行,四次跪拜謝罪。蘇秦說:“嫂嫂,為什么你以前那么傲慢而現(xiàn)在又如此謙卑了呢?”嫂嫂答道:“因為弟弟現(xiàn)在地位顯貴而且金錢很多??!”蘇秦嘆道:“唉!一個人貧窮時,連父母也不把他當(dāng)兒子看待;等到他富貴了,就是親戚也都畏懼他。看來人生在世,對于權(quán)勢富貴,怎么可以忽視呢?”
【寫作方法】
此文最大的特點就是長于對比。蘇秦游說秦國失敗,一時資用全無,面容憔悴,可以說是落魄到了極點;而他游說趙國成功,則是名利雙收,志得意滿。先后一衰一盛,反差強烈,而困頓、富貴不過短短數(shù)年之間,不禁讓人感慨不已。文中還有一處對比,可以說是精彩絕倫。蘇秦從秦國返回家里后,妻子不給他縫衣,嫂子不給他做飯,父母都不屑與他交談。親人尚且冷眼相對,何況常人呢!而他名滿天下后,父母親自為他除道,郊迎三十里;妻子則“側(cè)目而視,側(cè)耳而聽”;大嫂也畢恭畢敬地向他行禮謝罪。作者描寫世態(tài)炎涼,不但得法,而且極盡逼真。此文起結(jié)相應(yīng),議論、敘事相間,參差錯落,慷慨激昂。
清代唐介軒《國文經(jīng)緯貫通大義》中評價此文說:“摹繪炎涼有要法,涼處寫得足,則炎處寫得更足,所謂一抑一揚,一頓挫一軒昂是也。”
◎司馬錯論伐蜀◎
【題解】
戰(zhàn)國中后期,秦國統(tǒng)一天下的形勢已經(jīng)日漸明朗。這篇文章說的是秦惠王與大臣商議統(tǒng)一天下的大計,張儀和司馬錯各自提出了不同的觀點。張儀主張“誅周王之罪,侵楚魏之地”,這一方案四面樹敵,過于霸道,實行起來阻力較大;司馬錯提倡先經(jīng)略西蜀,等秦國資本足夠的時候,再滅六國。秦惠王衡量兩種方案的利弊,最終選擇了司馬錯的策略。事實證明,秦惠王的選擇是非常明智的。
【原文】
司馬錯與張儀爭論于秦惠王前。司馬錯欲伐蜀,張儀曰:“不如伐韓?!蓖踉唬骸罢埪勂湔f?!?/p>
對曰:“親魏善楚,下兵三川[1],塞轅、緱氏之口[2],當(dāng)屯留之道[3],魏絕南陽,楚臨南鄭[4],秦攻新城、宜陽[5],以臨二周之郊,誅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寶器必出[6]。據(jù)九鼎,按圖籍,挾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聽,此王業(yè)也。今夫蜀,西僻之國,而戎狄之長也。敝名勞眾,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為利。臣聞:‘爭名者于朝,爭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爭焉,顧爭于戎狄,去王業(yè)遠矣。”
司馬錯曰:“不然。臣聞之,欲富國者,務(wù)廣其地;欲強兵者,務(wù)富其民;欲王者,務(wù)博其德。三資者備,而王隨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貧,故臣愿從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國也,而戎狄之長也,而有桀、紂之亂。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廣國也;得其財,足以富民繕兵。不傷眾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國而天下不以為暴,利盡西海,諸侯不以為貪,是我一舉而名實兩附,而又有禁暴止亂之名。今攻韓,劫天子;劫天子,惡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義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請謁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韓,周之與國也[7]。周自知失九鼎,韓自知亡三川,則必將二國并力合謀,以因乎齊、趙,而求解乎楚、魏。以鼎與楚,以地與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謂危。不如伐蜀之完也?!?/p>
惠王曰:“善,寡人聽子?!弊淦鸨ナ?。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號為侯,而使陳莊相蜀[8]。蜀既屬,秦益強富厚,輕諸侯。
【注釋】
[1]三川:在今河南洛陽一帶。[2](huán)轅:山名,在今河南登封西北。緱(ɡōu)氏:山名,在今河南偃師東南。[3]屯留:今山西屯留。[4]南鄭:在今河南新鄭。[5]新城:在今河南伊川西南。宜陽:今河南宜陽。[6]九鼎:古代傳說夏禹鑄了九個鼎,是夏、商、周三代的傳國寶物,象征國家政權(quán)。[7]與國:盟國,友邦。[8]陳莊:秦國官員,曾受命出任蜀相。
【譯文】
司馬錯與張儀在秦惠王面前爭論。司馬錯主張攻打蜀國,張儀卻說:“不如攻打韓國。”秦惠王說:“請讓我聽聽你們的見解吧?!?/p>
司馬錯論伐蜀
張儀說:“應(yīng)先親近魏國,友善楚國,然后出兵三川,堵住轅、緱氏的出口,擋住屯留的山道,再讓魏國出兵切斷南陽的通路,讓楚國逼近南鄭,秦國軍隊則攻打新城和宜陽,兵臨二周的郊外,聲討二周君主的罪行,然后再侵襲楚國和魏國的領(lǐng)土。周自知局勢難以挽救,必然會交出九鼎寶器。秦國據(jù)有了九鼎,掌握了地圖和戶籍,挾天子以號令天下,天下就沒有敢不聽命的,這才是成就王業(yè)。而現(xiàn)今的蜀國,只是一個西部的偏僻小國,是戎、狄的首領(lǐng)。去打它,勞動軍隊民眾而不足以成就威名,即使得到了那里的土地,也算不上是什么利益,我聽說:‘爭名者聚于朝堂之上,爭利者聚于集市之中。’現(xiàn)在三川和周王室就是當(dāng)今天下的集市和朝堂,大王不去那里爭奪,反而要到戎狄之地去爭奪,這離成就王業(yè)未免太遠了吧?!?/p>
司馬錯說:“不是這樣。我聽說,要使國家富強,就必須擴大疆土;要使軍力強盛,就必須使百姓富裕;要成就帝王之業(yè),就必須廣布恩德。如果這三個條件齊備了,那么帝王大業(yè)就會隨之而實現(xiàn)。如今君王疆土狹小而人民貧窮,所以我愿從易處著手。蜀國確實只是個西部的偏僻小國,是戎、狄的首領(lǐng),并且有像夏桀、殷紂一樣的禍亂,以秦國的實力去攻打它,就像用豺狼去追逐羊群一樣。取得了蜀國的土地,就足以擴大秦國的疆土;獲得了蜀國的財富,就足以使人民富裕,使軍備得到整治。不用有很多的人傷亡就可以使它降服了。所以秦國奪取了一個國家,天下卻并不認(rèn)為這是殘暴;秦國雖然盡得了蜀國的財富,諸侯卻并不認(rèn)為這是貪婪。這樣做,我國是一次行動而名利兩收,而且還能贏得制止暴亂的美名。假使現(xiàn)在去攻打韓國、挾持天子,這挾持天子是惡名啊,而且也不一定就能從中得到利益,反倒落個不義的名聲。而且去攻打天下人都不愿意進攻的地方,是很危險的。我請求向您陳明其中的緣故:周王室,現(xiàn)在還是天下的宗室;韓國,是周王室的友邦。周王室要是知道自己要失去九鼎,韓國要是知道自己要失去三川,那么周、韓兩國必然戮力同心,共同謀劃,借助齊、趙的力量,向楚、魏尋求解決辦法,他們要是把九鼎送給楚國,把土地送給魏國,您也沒有辦法阻止他們。這就是我所說的危險。這樣的話,還真不如攻打蜀國那樣萬無一失?!?/p>
秦惠王說:“說得不錯,我聽您的?!鼻貒罱K發(fā)兵攻打蜀國,這年十月攻下了蜀國,接著又使蜀國安定了下來,蜀國的君主改稱號為侯,秦國還派陳莊去做了蜀相。蜀國歸附了秦國之后,秦國變得更加強大富裕,也就更不把各國諸侯放在眼里了。
【寫作方法】
司馬錯的言辭徐緩敦厚,娓娓動人。他先以“務(wù)廣其地”、“務(wù)富其民”、“務(wù)博其德”說明富國強兵之道,再提出西去蜀地的重要性,最后針鋒相對地指出張儀之計的弊端,可謂迂回曲折,環(huán)環(huán)相扣。司馬錯以理服人,以情動人,句句駁倒張儀,所以秦惠王最終采納了他的方案。
◎范雎說秦王◎
【題解】
戰(zhàn)國中后期,秦國為統(tǒng)一天下,招攬了不少名士,范雎就是其中之一。范雎本是魏國的大臣,魏相魏齊因誤聽讒言,把他抓了起來,以嚴(yán)刑折磨他。范雎逃出魏國,來到秦國,秦昭王聽說他是個賢士,就親自恭迎他,之后還任命他做了秦相。本文說的是范雎初來秦國,他聽說秦國大權(quán)掌控在宣太后和穰侯手中,就在秦王接見他時慷慨陳詞,指出秦王應(yīng)摒除后宮擅權(quán)的局面。秦王聞聽,甚為感動,以后對范雎十分倚重和信任。
【原文】
范雎至[1],秦王庭迎范雎,敬執(zhí)賓主之禮。范雎辭讓。是日見范雎,見者無不變色易容者。秦王屏左右,宮中虛無人,秦王跪而進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庇虚g,秦王復(fù)請。范雎曰:“唯唯?!比羰钦呷?。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
范雎謝曰:“非敢然也。臣聞:昔者呂尚之遇文王也,身為漁父而釣于渭陽之濱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說而立為太師,載與俱歸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呂尚,卒擅天下而身立為帝王。即使文王疏呂望而弗與深言,是周無天子之德,而文、武無與成其王也。今臣,羈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陳者,皆匡君臣之事,處人骨肉之間,愿以陳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問而不對者,是也。”
“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誅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為臣患,亡不足以為臣憂;漆身而為厲,被發(fā)而為狂,不足以為臣恥。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五霸之賢而死,烏獲之力而死[2],奔、育之勇而死[3]。死者,人之所必不免;處必然之勢,可以少有補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
“伍子胥橐載而出昭關(guān)[4],夜行而晝伏,至于溧水,無以糊其口,膝行蒲伏,乞食于吳市,卒興吳國,闔閭為霸。使臣得進謀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不復(fù)見,是臣說之行也,臣何憂乎?箕子、接輿[5],漆身而為厲,被發(fā)而為狂,無益于殷、楚。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輿,可以補所賢之主,是臣之大榮也,臣又何恥乎?”
“臣之所恐者,獨恐臣死之后,天下見臣盡忠而身蹶也[6],是以杜口裹足,莫敢向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嚴(yán),下惑奸臣之態(tài),居深宮之中,不離保傅之手,終身暗惑,無與照奸。大者宗廟滅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若夫窮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臣死而秦治,賢于生也?!?/p>
秦王跪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國僻遠,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此天以寡人慁先生[7],而存先王之廟也。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生而不棄其孤也。先生奈何而言若此?事無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無疑寡人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
【注釋】
[1]范雎(jū):魏國人,因出使齊國時被誣為私自受賞而獲罪,后逃往秦國,受到秦昭王的賞識,成為秦國相國。[2]烏獲:秦武王的力士。[3]奔、育:即孟奔和夏育,都是衛(wèi)國的勇士。[4]橐(tuó):口袋。[5]箕子:商紂王的叔父,曾因勸諫紂王而被囚禁,他便披發(fā)佯狂為奴。接輿:春秋時楚國的隱者,曾披發(fā)佯狂以避世。[6]蹶:跌倒。[7]慁(hùn):打擾,驚動。
【譯文】
范雎來到秦國,秦昭王在宮庭前迎接他,以賓主的禮節(jié)恭恭敬敬地接待了他,范雎表示推辭謙讓。就在當(dāng)天,秦昭王便召見了范雎,凡是見到接見場面的人沒有不為之驚訝變色的。秦昭王讓左右的人離開,宮中變得靜悄悄的,只剩下他們兩個,秦昭王于是跪了下來,膝行上前說:“先生打算用什么指教我???”范雎卻只是應(yīng)了一聲:“是是?!边^了一會兒,秦昭王再次向他請教,范雎仍然只是應(yīng)了一聲:“是是?!币贿B三次都是如此,秦昭王挺直上身跪著說:“難道先生不愿意指教我嗎?”
范雎進見秦王
范雎向秦王謝罪說:“不敢這樣呀。我聽說當(dāng)初呂尚遇到周文王的時候,不過是一個在渭水北岸垂釣的漁翁。像當(dāng)時他和文王之間的關(guān)系,是非常疏遠的;可是一會兒的工夫,他就因為向文王言明了自己的主張,受到文王的賞識而被立為太師,與文王同車而歸。這是由于他所說的道理很深刻的緣故。所以周文王也就真的靠著呂尚的輔佐而成就了功業(yè),終于執(zhí)掌了天下,成為一代帝王。如果當(dāng)初周文王疏遠呂尚而不與他深談,就說明周室還不具備天子應(yīng)有的德行,而文王、武王也就失去了幫助他們成就王業(yè)的人。而今我不過是一個在秦國客居的人,和大王的交情又是很疏淺的,我想要陳述的都是匡正君臣關(guān)系的大事,而這些事又常常會觸及到親戚骨肉之間的關(guān)系。我是很愿意說出自己那點淺陋的忠言,但不知道大王的心意如何,大王三次問我而我都沒有回答的原因,就是這個?!?/p>
“我不是因為有所畏忌而不敢講話。我知道今天當(dāng)著您的面把話講出來,明天就可能會被誅殺,但是我也不敢因此而心存畏忌。只要大王肯聽信并且能夠?qū)嵭形业闹鲝垼敲此啦蛔阋猿蔀槲业念檻],亡不足以成為我的擔(dān)憂;即使用漆涂身,變成癩子,披頭散發(fā),成為狂人,也不足以成為我的恥辱。五帝那樣圣明也終有一死,三王那樣仁德也終有一死,五霸那樣賢良也終有一死,烏獲那樣力大無窮也終有一死,孟奔、夏育那樣勇敢也終有一死。死,是人不可避免的事情;既是必然的趨勢,如果我的死能夠?qū)η貒杂醒a益,這便是我最大的心愿,我還有什么可憂慮的呢?”
“伍子胥曾藏身牛皮袋子之中,乘車逃出昭關(guān),黑夜趕路,白天躲藏,到達溧水的時候,已經(jīng)沒有糊口的東西了,只好跪著走,在地上爬,到吳國的市鎮(zhèn)上討飯,卻最終振興了吳國,使闔閭成為一方霸主。假如我能像伍子胥那樣進獻計謀,即使把我囚禁起來不再與大王相見,只要我的主張得以實行,我又有什么值得擔(dān)憂的呢?箕子、接輿用漆涂身,遍體生癩,披頭散發(fā),變成狂人,但他們對于殷朝和楚國并沒有什么益處。假使要我像箕子、接輿一樣就能對賢明的君主有所裨益,這將是我最大的榮耀,我又有什么可覺得恥辱的呢?”
“我所擔(dān)心的,只是怕我死以后,天下人看到我是因為盡忠而死,便從此不再敢向您開口講話,大家都裹足不前,不再敢到秦國來了。大王對上畏懼太后的威嚴(yán),對下為奸臣的媚態(tài)所迷惑,住在深宮之中,不能離開保傅的照料,終生昏昧不明,沒有人幫助您洞察奸邪。這樣下去,大則使國家滅亡,小則使自身孤危,這才是我所擔(dān)心的。至于窮困受辱的事情、死亡的禍患,我是不敢有所畏忌的。我死了而秦國得到治理,這比我活在世上還要好?!?/p>
秦王于是跪著說:“先生說的這是什么話!秦國處在偏遠荒僻的地方,我又是愚昧無能,幸蒙先生光臨此地,這是上天讓我來煩擾先生,使我先王的宗廟得以繼續(xù)留存。我能得到先生的教導(dǎo),這也是上天眷顧先生,而且不拋棄孤危的我的表現(xiàn)。先生怎么能說這樣的話呢?以后,國家的事情,不論大小,上至太后,下至群臣,希望先生悉數(shù)對我進行指教,對我不要再有懷疑?!狈饿孪蚯赝醢萘藘砂?,秦王向范雎回拜了兩拜。
【寫作方法】
范雎勸諫秦王時,十分講究技巧。秦昭王初見范雎,又是親自出庭迎接,又是下跪虛心請教三次,一國之君能夠屈尊如此,可以說是給足了范雎面子。不過范雎給出的應(yīng)答卻只有三個“唯唯”,三次都保持了緘默。這倒不是范雎無禮,而是體現(xiàn)了他的精明——這是他的欲擒故縱之計,先打好一個埋伏,既吊起了秦王的胃口,又可以喧賓奪主,使自己成為這次談話的主角,以盡情抒發(fā)自己的觀點。
◎鄒忌諷齊王納諫◎
【題解】
鄒忌是齊宣王時的名臣,他和大將軍田忌是宣王的左膀右臂,在二人的輔佐下,齊國成了戰(zhàn)國中期的強國。這篇文章寫鄒忌因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悟出了治理國家的道理。宣王聽了他的勸諫之辭,齊國在短短幾年間威望大增,諸侯們紛紛到齊國朝見齊王。
【原文】
鄒忌修八尺有余[1],而形貌昳麗[2]。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fù)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p>
明日,徐公來。熟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nèi)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議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shù)月之后,時時而間進[3];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
【注釋】
[1]鄒忌:戰(zhàn)國時齊人,又名騶忌子。修:長。[2]昳(yì)麗:神采煥發(fā),容貌美麗。[3]間:斷斷續(xù)續(xù)。
【譯文】
鄒忌身高八尺有余,體形容貌瀟灑漂亮。有一天早上,他穿戴好衣帽,照著鏡子,對他的妻子說:“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誰漂亮?”他的妻子說:“您漂亮極了,徐公怎能和您相比呀!”城北的徐公,是齊國的美男子。鄒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就又問他的妾說:“我和徐公誰更漂亮?”他的妾說:“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位客人從外面來,鄒忌跟他坐著交談,問他說:“我和徐公誰更漂亮?”客人說:“徐公不如您漂亮啊。”
又過了一天,徐公來了,鄒忌端詳了許久,自認(rèn)為不如他漂亮;再次照著鏡子看自己,更覺得自己差得很遠。晚上躺在床上反復(fù)思考這件事,說:“妻子贊美我,是因為偏愛我;妾贊美我,是因為害怕我;客人贊美我,是因為有求于我。”
鄒忌對鏡審視容貌
于是上朝去見齊威王,說:“我的確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墒?,我的妻子偏愛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都說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齊國領(lǐng)土方圓千里,城池一百二十座,后妃們和左右近臣沒有不偏愛大王的,朝廷上的臣子沒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國沒有誰不有求于大王的,由此看來,您受的蒙蔽一定是非常厲害的!”
威王說:“說得不錯!”于是下令:“群臣、官吏和百姓,能夠當(dāng)面指責(zé)我的過錯的,得頭等獎賞;上書勸諫我的,得中等獎賞;能夠在公共場所或朝堂上指摘我的過失并讓我聽到的,得下等獎賞。”命令剛下達的時候,許多大臣都來進言勸諫,門庭若市;幾個月后,還有人斷斷續(xù)續(xù)地進言勸諫;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進言勸諫,也沒有什么可說的了。燕國、趙國、韓國、魏國聽說了這件事,都到齊國來朝拜。這就是人們說的在朝廷上征服了別的國家。
【寫作方法】
鄒忌問身邊的人他和徐公誰漂亮,大家出于各種原因都贊他美麗,這其實只是一件生活中的小事。但是,在鄒忌眼里,這件小事卻暗含了治理國家的大道理。他向威王提意見時,巧妙地把這件事跟治國對照起來,以自己喻指君王,以妻子喻指后妃,以小妾喻指大臣,以客人喻指諸侯,指出當(dāng)今齊國的情形是:妃嬪私王,群臣畏王,諸侯有求于王,所以多數(shù)人都對君王說好聽的話,以致君王受了蒙蔽。以小見大、借題發(fā)揮是古文的常用寫法,它的好處在于以生活入題,讓人倍感親切,既避免了長篇大論,還增加了文章的趣味。
此文惜墨如金,前面為引入諷諫齊王設(shè)伏?!巴踉簧啤币韵?,盡言齊王善于納諫。鄒忌諷諫齊王之處,惟在“臣誠知不如徐公美”數(shù)語。清代金圣嘆點評此文說:“一段問答孰美,一段暮寢自思,一段入朝自述,一段諷王蔽甚,一段下令受諫,一段進諫漸稀,段段簡峭之甚?!贝似獜拈_頭到結(jié)尾均用三疊法,變而不變,不變而變,步步引人入勝,不愧為《戰(zhàn)國策》中“最昌明正大者”。
◎顏斶說齊王◎
【題解】
齊王對士人顏斶出語輕慢,顏斶反唇相譏;齊王以榮華富貴邀請他來輔佐,顏斶以不愿為名利所浸淫而拒絕。一篇之中,極見士人清高風(fēng)范。
【原文】
齊宣王見顏斶,曰[1]:“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說。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dāng)咔啊?,斶亦曰‘王前’,可乎?”斶對曰:“夫斶前為慕勢,王前為趨士。與使斶為慕勢,不如使王為趨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貴乎,士貴乎?”對曰:“士貴耳,王者不貴?!蓖踉唬骸坝姓f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齊,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壟五十步而樵采者[2],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齊王頭者,封萬戶侯,賜金千鎰!’由是觀之,生王之頭,曾不若死士之壟也?!?/p>
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3]!愿請受為弟子。且顏先生與寡人游,食必太牢[4],出必乘車,妻子衣服麗都?!鳖仈咿o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則破焉,非弗寶貴矣,然太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選則祿焉,非不尊遂也[5],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歸,晚食以當(dāng)肉,安步以當(dāng)車,無罪以當(dāng)貴,清凈貞正以自虞?!眲t再拜而辭去。
君子曰:“斶知足矣,歸真反璞,則終身不辱?!?/p>
【注釋】
[1]顏斶(chù):齊國隱士。[2]柳下季:即展禽,又稱柳下惠,魯國的賢士。[3]病:羞辱。[4]太牢:古代帝王、諸侯祭祀社稷時,牛、羊、豕三牲齊備稱太牢。[5]尊遂:尊貴顯達。
【譯文】
顏斶說齊王
齊宣王召見顏斶,宣王說:“顏斶,到近前來!”顏斶也說:“大王,到近前來!”宣王聽了很不高興。左右的人責(zé)備顏斶說:“王是君主,顏斶是臣子,君王說‘顏斶,到近前來’,你也跟著說‘大王,到近前來’,這像話嗎?”顏斶回答說:“我主動上前是貪慕權(quán)勢,大王主動上前則是禮賢下士。與其使我成為貪慕權(quán)勢的順臣,不如讓大王成為禮賢下士的明主?!毙趼牶蟛蛔兩f:“是君王尊貴,還是士尊貴?”顏斶回答說:“士尊貴,君王不尊貴?!毙跤謫枺骸坝惺裁锤鶕?jù)嗎?”顏斶答道:“有。昔日秦國攻打齊國,曾下過一道命令,說:‘有膽敢去柳下季墓地五十步之內(nèi)的地方砍柴采木的人,一律死罪不赦!’還有一道命令說:‘有能得齊王頭顱的人,封萬戶侯,賞黃金兩萬兩!’由此來看,活著的君王的頭顱,還不如死去的士人的墳頭珍貴?!?/p>
宣王說:“唉,對君子怎么可以侮辱呢?我這是自取其辱呀!希望先生接受我做弟子。只要先生與我交游,吃的必然是肉食,出門必定是乘車馬,妻子兒女穿戴華麗?!鳖仈咧x絕而離去,臨走之前說:“玉石生在山上,加工后就破壞了它,不是說加工了就不珍貴了,是失去了璞玉原有的完整;士人生長在山野,經(jīng)過推舉選拔就能吃上俸祿,地位并不是不尊貴,只是形體和精神卻不如原來完整了。顏斶情愿回去,晚一點吃飯,可以抵得上吃肉;信步緩行,可以抵得上乘車;不犯罪就是地位尊貴,保持清凈的生活和純正的節(jié)操,以此來使自己得到快樂?!闭f罷,向著宣王拜了兩拜,告辭而去。
君子說:“像顏斶這樣的人是知道滿足的,歸于自然,返于純樸,終身安樂,不受羞辱?!?/p>
【寫作方法】
顏斶游說齊王時,運用了很多修辭技巧。首段中齊王以勢利籠絡(luò)顏斶,并非真的虛心請教,所以顏斶以逆折之語直對,言辭高傲,勢險節(jié)短。為支持“士貴耳,王者不貴”的觀點,引用秦王敬重士人柳下季而輕視齊王的事跡,反襯士人的可貴,語言生動而富于說服力。次段以天然美玉經(jīng)工人雕琢而質(zhì)變形破的譬喻,表達了自己不愿為世俗名利所污染的志趣。文末辭謝齊王利祿之語,語氣平緩而態(tài)度堅決,盡顯士人寬厚儒雅的氣度和堅定的節(jié)操。“晚食當(dāng)肉”、“安步當(dāng)車”后來成為成語,用來形容不熱衷名利。
◎馮客孟嘗君◎
【題解】
孟嘗君是“戰(zhàn)國四公子”之一,以善于招攬人才聞名于世。他手下的人才大多都有一技之長,經(jīng)常在他身處困境的時候伸手相助,馮諼正是其中之一。馮諼剛?cè)朊蠂L君門下時,孟嘗君和眾門客并不看好他。不過,他憑著過人的才智,幫孟嘗君“市義”、“西游于梁”,最終幫助孟嘗君復(fù)位,做了幾十年的齊相。
【原文】
齊人有馮者[1],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2],愿寄食門下。孟嘗君曰[3]:“客何好?”曰:“客無好也。”曰:“客何能?”曰:“客無能也?!泵蠂L君笑而受之,曰:“諾?!?/p>
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頃,倚柱彈其劍,歌曰:“長鋏歸來乎[4]!食無魚。”左右以告。孟嘗君曰:“食之,比門下之客?!本佑许?,復(fù)彈其鋏,歌曰:“長鋏歸來乎!出無車。”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嘗君曰:“為之駕,比門下之車客!”于是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曰:“孟嘗君客我?!焙笥许暎瑥?fù)彈其劍鋏,歌曰:“長鋏歸來乎!無以為家?!弊笥医詯褐?,以為貪而不知足。孟嘗君問:“馮公有親乎?”對曰:“有老母?!泵蠂L君使人給其食用,無使乏。于是馮不復(fù)歌。
后孟嘗君出記,問門下諸客:“誰習(xí)計會,能為文收責(zé)于薛者乎?”馮署曰:“能?!泵蠂L君怪之,曰:“此誰也?”左右曰:“乃歌夫‘長鋏歸來’者也?!泵蠂L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負(fù)之,未嘗見也?!闭埗娭?,謝曰:“文倦于事,憒于憂[5],而性懦愚,沉于國家之事,開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為收責(zé)于薛乎[6]?”馮曰:“愿之?!庇谑羌s車治裝,載券契而行,辭曰:“責(zé)畢收,以何市而反?”孟嘗君曰:“視吾家所寡有者?!?/p>
驅(qū)而之薛,使吏召諸民當(dāng)償者,悉來合券。券遍合,赴矯命以責(zé)賜諸民,因燒其券,民稱萬歲。
長驅(qū)到齊,晨而求見。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曰:“責(zé)畢收乎?來何疾也?”曰:“收畢矣。”“以何市而反?”馮諼曰:“君云‘視吾家所寡有者’,臣竊計,君宮中積珍寶,狗馬實外廄,美人充下陳;君家所寡有者,以義耳!竊以為君市義?!泵蠂L君曰:“市義奈何?”曰:“今君有區(qū)區(qū)之薛,不拊愛子其民[7],因而賈利之。臣竊矯君命,以責(zé)賜諸民,因燒其券,民稱萬歲。乃臣所以為君市義也。”孟嘗君不說,曰:“諾,先生休矣!”
后期年,齊王謂孟嘗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孟嘗君就國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終日。孟嘗君顧謂馮諼:“先生所為文市義者,乃今日見之!”
馮諼曰:“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請為君復(fù)鑿二窟?!泵蠂L君予車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謂梁王曰:“齊放其大臣孟嘗君于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強。”于是梁王虛上位,以故相為上將軍,遣使者黃金千斤、車百乘,往聘孟嘗君。馮諼先驅(qū),誡孟嘗君曰:“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齊其聞之矣?!绷菏谷矗蠂L君固辭不往也。
馮彈其劍
齊王聞之,君臣恐懼,遣太傅赍黃金千斤[8],文車二駟[9],服劍一,封書謝孟嘗君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廟之祟[10],沉于諂諛之臣[11],開罪于君。寡人不足為也,愿君顧先王之宗廟,姑反國統(tǒng)萬人乎!”馮諼誡孟嘗君曰:“愿請先王之祭器,立宗廟于薛。”廟成,還報孟嘗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為樂矣。”
孟嘗君為相數(shù)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
【注釋】
[1]馮諼:孟嘗君的門客。[2]屬:同“囑”,囑托。[3]孟嘗君:姓田名文,曾任齊國相國。他與魏國的信陵君、趙國的平原君、楚國的春申君因廣聚人才、禮賢下士而被合稱為“戰(zhàn)國四君子”。[4]鋏(jiá):劍柄。[5]憒(kuì):昏亂。[6]責(zé):債務(wù)。[7]拊:通“撫”。[8]赍(jī):持物贈人。[9]駟:套著四匹馬的車。[10]祟:災(zāi)禍。[11]諂(chǎn)諛(yú):阿諛奉承。
【譯文】
齊國有個叫馮諼的,因貧困而過不下去了,便托人介紹給孟嘗君,希望能在孟嘗君門下寄居吃飯。孟嘗君問:“客人有什么愛好?”回答道:“沒有什么愛好。”孟嘗君又問:“客人有什么能耐?”回答道:“沒有什么能耐。”孟嘗君笑著同意了,說:“好吧。”
孟嘗君的隨從們因為主人不把馮諼當(dāng)回事,便給他吃些粗劣食物。住了一段時間,馮靠著柱子,彈著他的劍,唱道:“長劍啊,咱們回去吧,吃飯沒有魚!”左右的人把這事兒告訴了孟嘗君,孟嘗君說:“給他魚吃,照吃魚的門客那樣款待他。”住了一段時間,馮諼又彈起了他的劍,唱道:“長劍啊,咱們回去吧,出門沒有車!”左右的人都恥笑他,又把這事告訴了孟嘗君。孟嘗君說:“給他車馬,照有車的門客那樣對待他?!庇谑?,馮諼乘著車,舉著他的劍,去訪問他的朋友,說:“孟嘗君把我當(dāng)客人看待。”過了一段時間,馮諼又彈起了他的劍,唱道:“長劍啊,咱們回去吧,沒有什么可以養(yǎng)家糊口啊!”左右的人都厭惡他了,覺得他貪得無厭。孟嘗君問道:“馮先生有親人嗎?”左右的人回答說:“有個老母親。”孟嘗君派人供給她吃用,不讓她覺得缺少什么。于是馮諼就不再唱歌了。
后來,孟嘗君發(fā)出一個文告,問門下的各位客人:“誰擅長算帳收錢,能替我到薛地去收債呢?”馮諼簽上名,說:“我行?!泵蠂L君看了,感到奇怪,問:“這是誰呀?”左右的人回答道:“就是唱‘長劍啊,咱們回去吧’的那個人。”孟嘗君笑道:“客人果然有些能耐,我怠慢了他,還沒和他見過面呢!”于是把馮諼請來見面,向他道歉說:“我被這些瑣事纏擾得疲憊不堪,因為憂慮而感到心意煩亂,再加上生性懦弱愚笨,陷在國事中無法脫身,因此得罪了先生。先生不以為是羞辱,真的有意為我到薛地去收債嗎?”馮諼回答:“愿意前往?!庇谑菧?zhǔn)備車馬,收拾行裝,裝上債券契據(jù)準(zhǔn)備出發(fā)。辭行的時候問孟嘗君:“收債完畢之后,買些什么東西回來?”孟嘗君說:“您看我家里缺什么就買什么吧?!?/p>
馮諼驅(qū)車到了薛地,派官吏召來應(yīng)該還債的百姓,悉數(shù)核對債券。等債券全部核對完畢,馮諼假傳孟嘗君的命令,把債款都賞賜給了百姓,因而燒掉了債券,百姓齊聲歡呼萬歲。
馮諼馬不停蹄地趕回齊國,大清早就去求見孟嘗君。孟嘗君對他這么快就回來了感到奇怪,穿戴整齊后去見他,問道:“債都收完了?怎么這么快就回來了?”馮諼回答道:“收完了。”“買了些什么回來?”馮諼回答道:“您說‘看我家里缺什么就買什么’,我私下里盤算,您的府里堆滿了珍寶,獵狗駿馬擠滿了牲口棚,美麗的女子站滿了堂下;您府里所缺少的東西,只是仁義??!我自作主張為您買回了仁義?!泵蠂L君問:“買義?這是怎么一回事?”馮諼說:“現(xiàn)在您擁有這個小小的薛地,不把那里的百姓當(dāng)做自己的子女一并愛護,還在他們身上做生意牟利。我自作主張假傳您的命令,把債款都賞給了百姓,因而燒掉了債券,百姓們都歡呼萬歲,這就是我為您買義的做法。”孟嘗君聽了很不高興,說:“哦,先生,算了吧!”
過了一年,齊王對孟嘗君說:“我不敢以先王用過的大臣作為自己的臣下?!泵蠂L君只好前往他的封邑薛地。走到離薛地還有一百多里的地方,百姓們扶老攜幼,在大道上迎接孟嘗君,整整有一天的時間。孟嘗君回頭對馮諼說:“先生為我買回的仁義,今天才見到!”
馮諼說:“聰明的兔子有三個洞穴,僅僅可以免去一死?,F(xiàn)在您只有一個洞穴,還不能高枕無憂。請讓我為您再去建造兩個洞穴吧。”孟嘗君給了他五十輛車、五百斤黃金,西去梁國游說。馮諼對梁王說:“齊王把他的大臣孟嘗君放逐到諸侯國去了,首先迎接到他的國家就會國富兵強。”梁王于是空出相國的位子,讓以前的相國做了上將軍,派遣使者帶著千斤黃金、百輛車子去請孟嘗君。馮諼搶先驅(qū)車回到薛,提醒孟嘗君說:“黃金一千斤,是很貴重的聘禮;車一百輛,說明使者的等級很高。齊王大概已經(jīng)聽說了吧?!绷簢氖拐咄盗巳?,孟嘗君都堅決推辭,不肯前往赴任。
齊王聽到這些情況,君臣上下都很恐慌,于是派太傅送來了黃金千斤、彩車兩輛、佩劍一把,并且寫了一封信向孟嘗君道歉,信上說:“我真是很不幸,遭受祖宗降下的災(zāi)禍,又為那些阿諛奉承的小人所迷惑,得罪了您。我是不值一提的,只希望您念在先王宗廟的份上,暫且回到齊國來統(tǒng)帥廣大百姓吧!”馮諼又提醒孟嘗君說:“希望您向齊王請求先王的祭器,在薛地建立宗廟?!弊趶R建成了,馮諼回來向孟嘗君報告說:“三個洞穴都已經(jīng)建造完成,您暫且可以高枕無憂,過快樂的日子了?!?/p>
孟嘗君在齊國為相幾十年,沒遭受一點災(zāi)禍,全是因為馮諼的計謀??!
【寫作方法】
此文多處埋有伏筆。首段寫孟嘗君問馮諼“客何能”,馮諼回答說“客無能”,這就給讀者留下一個疑問,既然“無能”,他為何要自薦呢?這樣一來就勾起了人們的閱讀興趣。次段寫馮諼三次彈鋏要求改善待遇,表現(xiàn)了他的特立獨行,也為寫他后來做出“市義”、游說梁國等行為做好了鋪墊。四段寫馮諼去薛地收債,他不但沒把債款收上來,還把債券燒掉,把債款分給薛地百姓,這是為后來孟嘗君受到薛地百姓擁戴埋下伏筆。本文敘述的故事較多,在文中埋藏伏筆有利于銜接文章內(nèi)容,使其緊湊不亂,同時也給讀者留下懸念,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文史知識
戰(zhàn)國四君子
戰(zhàn)國時代,出現(xiàn)了一個特殊的階層——“士”,即知識分子階層。他們有較高的文化素養(yǎng),能文能武,懂政治、經(jīng)濟、軍事、外交,為各國統(tǒng)治者效力,往往起著異乎尋常的作用。他們可以左右各國的政策,處理各國的外交,指揮各國的軍隊,如著名的縱橫家蘇秦與張儀幾乎操縱了戰(zhàn)國時代各國的外交關(guān)系。這些士人投奔到權(quán)貴門下以謀生活,稱為門客或食客,而貴族也都大量收養(yǎng)門客,以顯實力和威勢。其中門客最多、名聲最盛的是戰(zhàn)國四君子(又稱“四公子”)。這四位是:魏國公子信陵君魏無忌,齊國公子孟嘗君田文,趙國公子平原君趙勝,楚國公子春申君黃歇。他們都收養(yǎng)了數(shù)千門客,對內(nèi)維護自己的勢力以對付政敵,對外與敵國作政治、軍事上的斗爭。
◎趙威后問齊使◎
【題解】
齊國派使者到趙國向趙威后問安。趙威后順便向使者詢問齊國的年歲、齊國名士的情況,最后才提及齊王。本文體現(xiàn)的是趙威后先民后君的民本思想。
【原文】
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后[1],書未發(fā)[2],威后問使者曰:“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王亦無恙耶?”使者不說,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豈先賤而后尊貴者乎?”威后曰:“不然。茍無歲,何有民?茍無民,何有君?故有問舍本而問末者耶?”
乃進而問之曰:“齊有處士曰鐘離子[3],無恙耶?是其為人也,有糧者亦食,無糧者亦食;有衣者亦衣,無衣者亦衣。是助王養(yǎng)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業(yè)也?葉陽子無恙乎[4]?是其為人,哀鰥寡,恤孤獨,振困窮,補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5],何以至今不業(yè)也?北宮之女嬰兒子無恙耶[6]?撤其環(huán)瑱[7],至老不嫁,以養(yǎng)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為至今不朝也[8]?此二士弗業(yè),一女不朝,何以王齊國,子萬民乎?于陵子仲尚存乎[9]?是其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諸侯。此率民而出于無用者,何為至今不殺乎?”
【注釋】
[1]齊王:齊襄王之子,名建。趙威后:趙孝成王之母。[2]發(fā):啟封。[3]處士:指有道德才能的隱者。[4]葉陽子:齊國隱士。[5]息:安定。[6]嬰兒子:齊國有名的孝女,姓北宮。[7]環(huán)瑱(tiàn):泛指女子的裝飾品。[8]不朝:古時女子得到封號才能上朝,這里指不加封號。[9]于(wū)陵:齊邑名,在今山東長山。子仲:齊國隱士。
【譯文】
齊王派遣使者去看望趙威后,信還沒有啟封,趙威后就問齊使說:“今年收成還好吧?百姓還好嗎?齊王還好嗎?”齊使不高興,說:“臣奉大王之命前來看望您,現(xiàn)在您不問我們大王的狀況,卻先打聽年成和百姓的情況,這不是先卑賤而后尊貴嗎?”趙威后說:“不是這樣。如果沒有年成,何以有百姓?如果沒有百姓,何以有君王?豈有舍本而問末的道理?”
她接著又問:“齊國有隱士鐘離子,還好嗎?他對于有糧食的人讓他們有飯吃,沒糧食的人也讓他們有飯吃;對于有衣服的人給他們衣服穿,沒衣服的人也給他們衣服穿,這是一個幫助齊王撫養(yǎng)他的百姓的人,為何至今還沒有重用他?葉陽子還好嗎?這個人的為人,憐恤那些鰥夫寡婦,賑濟那些困苦和貧窮的人,這是幫助齊王安定百姓啊,為何至今還不加以任用?北宮氏的女兒嬰兒子還好嗎?她摘去身上的首飾,至今不嫁,以侍奉父母。這是引導(dǎo)百姓盡孝心的人,為何至今還沒有得到齊王的召見呢?這樣的兩位隱士不受重用,一位孝女得不到接見,齊王如何治理齊國、存恤萬民呢?于陵子仲還活著嗎?他的為人,對上不向君王行臣道,對下不能很好地治理自己的家業(yè),對自己又不謀求和諸侯交往,這是一個引導(dǎo)百姓朝無所事事的方向走的人,齊王為什么至今還不把他殺掉呢?”
趙威后問齊使
【寫作方法】
此文通篇一問到底,章法整齊又錯落有致,妙在問得齊使默然無語。趙威后首先是詢問齊國的“歲”、“民”、“王”是否無恙,又闡釋了這三者的關(guān)系:有歲才有民,有民才有君,體現(xiàn)了民本思想。而后詢問鐘離子、葉陽子和北宮之女嬰兒子這幾個齊國賢人的情況,體現(xiàn)了她尚賢重孝的思想。
◎莊辛論幸臣◎
【題解】
戰(zhàn)國中期,楚國是與秦國并稱的強國。不過,這種情況沒能維持太久,楚國在之后一連串的戰(zhàn)爭中受挫,國力漸漸衰弱。楚頃襄王在位時,重用小人,疏遠忠義之士,楚國局勢岌岌可危。大臣莊辛曾以危言警告頃襄王,但頃襄王不聽,莊辛憂憤之下去了趙國,最終郢都果然被秦人攻破。頃襄王逃到陳國,想起了忠心的莊辛,就招他來到陳國,莊辛為使頃襄王悔悟,就對他進行了一番勸諫。本文寫的就是莊辛與頃襄王的談話,其核心是討論幸臣給國家?guī)淼奈:Α?/p>
【原文】
臣聞鄙語曰:“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背悸勎魷?、武以百里昌,桀、紂以天下亡。今楚國雖小,絕長續(xù)短,猶以數(shù)千里,豈特百里哉?
王獨不見夫蜻蛉乎?六足四翼,飛翔乎天地之間,俛啄蚊虻而食之,仰承甘露而飲之,自以為無患,與人無爭也;不知夫五尺童子方將調(diào)飴膠絲[1],加己乎四仞之上[2],而下為螻蟻食也。
夫蜻蛉其小者也,黃雀因是以。俯噣白粒[3],仰棲茂樹,鼓翅奮翼,自以為無患,與人無爭也;不知夫公子王孫左挾彈,右攝丸,將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類為招[4]。晝游乎茂樹,夕調(diào)乎酸咸,倏忽之間,墜于公子之手。
夫雀其小者也,黃鵠因是以[5]。游乎江海,淹乎大沼,俯噣鱔鯉,仰嚙菱衡[6],奮其六翮[7],而凌清風(fēng),飄搖乎高翔,自以為無患,與人無爭也;不知夫射者方將修其碆盧[8],治其矰繳[9],將加己乎百仞之上。被磻[10],引微繳,折清風(fēng)而抎矣[11]。故晝游乎江河,夕調(diào)乎鼎鼐[12]。
夫黃鵠其小者也,蔡靈侯之事因是以。南游乎高陂,北陵乎巫山,飲茹溪流,食湘波之魚。左抱幼妾,右擁嬖女,與之馳騁乎高蔡之中,而不以國家為事;不知夫子發(fā)方受命乎靈王,系己以朱絲而見之也。
蔡靈侯之事其小者也,君王之事因是以。左州侯,右夏侯,輦從鄢陵君與壽陵君[13],飯封祿之粟,而載方府之金,與之馳騁乎云夢之中,而不以天下國家為事;而不知夫穰侯方受命乎秦王,填黽塞之內(nèi),而投己乎黽塞之外[14]。
【注釋】
[1]飴(yí):用米麥制成的糖漿。[2]仞:古時的計量單位,以七尺或八尺為一仞。[3]噣:通“啄”。[4]招:目標(biāo)。[5]黃鵠(hú):天鵝。[6]嚙(niè):咬。衡:通“荇”,水草。[7]翮(hé):泛指鳥的翅膀。[8]碆(bō):古代射鳥用的拴在絲繩上的石箭鏃。盧:黑色的弓。[9]矰(zēnɡ):古代用來射鳥的拴著絲繩的短箭。[10](jiān):銳利。磻:通“碆”。[11]抎:通“隕”,落下。[12]鼐(nài):大鼎。[13]輦:原指古代用人拉著走的車子,后多指天子或王室坐的車子。[14]黽(ménɡ)塞:古關(guān)塞名,即今河南信陽西南的平靖關(guān)。
【譯文】
我聽到過這樣的俗話:“見到野兔再回頭呼喚獵狗,還不算晚;丟了羊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遲?!蔽疫€聽說,從前商湯和周武王只憑借百里大的地方興盛起來,夏桀、商紂雖然擁有整個天下,最后卻淪于滅亡?,F(xiàn)在楚國地盤雖然小了,但是截長補短,還有數(shù)千里,豈只有百里大?
大王難道沒有看見過蜻蜓嗎?它有六只腳、四個翅膀,在天地間自由飛翔,低頭捉取蚊、虻一類的飛蟲吃,抬頭吮吸著甘甜的露水,自以為不會有什么災(zāi)禍,和誰也沒有爭端;哪知那五尺高的小孩子,正在將糖漿涂在絲網(wǎng)上,要把自己從四仞高的空中粘下來,而落地后就會成為螻蟻的食物。
蜻蜓還算小的,黃雀也是這樣呀。它俯身啄食白米粒,飛上茂密的樹枝棲息,振翅奮飛,自以為不會有什么災(zāi)禍,和誰也沒有爭端;哪知那些公子王孫左手拿著彈弓,右手握著彈丸,正要從十仞高的天空中射殺自己,以這樣的小鳥作為他們彈射的目標(biāo)。它白天還在茂密的樹枝間玩耍,晚上就被用醬醋烹調(diào)了,頃刻之間,便落入公子王孫之手。
黃雀還算是小的,天鵝也是如此啊。它在江海間翱游,在湖沼間棲息,低頭啄食鱔魚、鯉魚,仰頭嚼著菱葉和荇菜,振起翅膀,駕著清風(fēng),在高空中翱翔,自以為不會有什么災(zāi)禍,和誰也沒有爭端;哪知獵人正在修理弓箭,整理系箭的絲繩,要從百仞的高空中射殺自己。它帶著銳利的箭頭,拖著細細的絲繩,從清風(fēng)中栽落下來。它白天還在江湖中遨游,晚上卻已被煮在鍋里。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天鵝還算是小的,蔡靈侯的事也是如此啊。他南游高坡,北登巫山,在茹溪飲馬,在湘江食魚,左手抱著年輕的妃子,右手摟著心愛的美人,和她們一同驅(qū)車馳騁在高蔡的路上,而不把國家大事放在心頭;他哪里知道楚將子發(fā)正在接受楚王下達的命令,要用紅繩子將自己綁起來去見楚王呢。
蔡靈侯的事還算是小的,大王的事也是如此啊。大王身左有州侯,身右有夏侯,輦車后跟隨的是鄢陵君和壽陵君,吃著由封邑供給的糧食,車上載著國庫里的金銀,與這些人在云夢澤中縱馬馳騁,而不把天下國家的大事放在心上;大王哪里知道穰侯剛剛接受了秦王的命令,陳兵在楚國黽塞以內(nèi),要把自己趕到黽塞之外去啊。
蔡靈侯貪圖享樂
【寫作方法】
以物喻人、由小及大、層層推進是本文的一大特色。這篇文章本意是勸誡君王不要寵幸小人,但是它沒有直截了當(dāng)?shù)卣撜f幸臣的壞處,而是列舉了蜻蜓、黃雀、黃鵠、蔡靈侯不知道居安思危以致遭受禍殃的事例,借以說明幸臣的危害性。此文以理服人,以情動人,通篇都是勸勉之辭。
◎觸龍說趙太后◎
【題解】
戰(zhàn)國中期,秦國派兵攻打趙國。當(dāng)時,趙武靈王年幼,朝政由趙太后處理。趙太后想找齊國相助,齊國答應(yīng)出兵,但條件是把太后的小兒子長安君作為人質(zhì),趙太后不同意,群臣苦諫也沒能奏效。這時,左師觸龍站了出來,他以極其巧妙的方法,終于說服太后同意派長安君去齊國做人質(zhì)。
【原文】
趙太后新用事[1],秦急攻之,趙氏求救于齊。齊曰:“必以長安君為質(zhì)[2],兵乃出?!碧蟛豢希蟪紡娭G。太后明謂左右:“有復(fù)言令長安君為質(zhì)者,老婦必唾其面!”
左師觸龍愿見,太后盛氣而揖之[3]。入而徐趨,至而自謝,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見久矣,竊自恕,恐太后玉體之有所郄也[4],故愿望見?!碧笤唬骸袄蠇D恃輦而行?!痹唬骸叭帐筹嫷脽o衰乎?”曰:“恃鬻耳[5]。”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強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痹唬骸袄蠇D不能?!碧笾俳?。
左師公曰:“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竊愛憐之,愿令得補黑衣之?dāng)?shù),以衛(wèi)王宮。沒死以聞[6]!”太后曰:“敬諾。年幾何矣?”對曰:“十五歲矣。雖少,愿及未填溝壑而托之[7]?!碧笤唬骸罢煞蛞鄲蹜z其少子乎?”對曰:“甚于婦人?!碧笤唬骸皨D人異甚!”對曰:“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后[8],賢于長安君。”曰:“君過矣,不若長安君之甚!”
左師公曰:“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媼之送燕后也,持其踵為之泣[9],念悲其遠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太后曰:“然?!?/p>
左師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趙之為趙,趙王之子孫侯者,其繼有在者乎?”曰:“無有?!痹唬骸拔ⅹ氌w,諸侯有在者乎?”曰:“老婦不聞也?!薄按似浣叩溂吧?,遠者及其子孫。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10],而挾重器多也。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國;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后?!碧笤唬骸爸Z,恣君之所使之[11]。”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zhì)于齊。齊兵乃出。
子義聞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親也,猶不能恃無功之尊、無勞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而況人臣乎!”
【注釋】
[1]趙太后:即趙威后,惠文王之妻?;菸耐跛篮?,因為其子孝成王年幼,所以由趙威后輔佐執(zhí)政。[2]長安君:趙威后幼子的封號。[3]揖:應(yīng)作“胥”,“胥”同“須”,等待。[4]郄(xì):身體不舒適。[5]鬻:通“粥”。[6]沒死:冒死。[7]填溝壑:指死。[8]媼(ǎo):對老年婦女的稱呼。燕后:趙威后的女兒,嫁給燕王為妻。[9]踵(zhǒnɡ):腳后跟。[10]奉:通“俸”,即俸祿。[11]恣(zì):聽任。
【譯文】
趙太后剛剛執(zhí)政,秦國就加緊攻趙,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國說:“一定要用長安君作為人質(zhì),才派兵。”趙太后不肯答應(yīng),大臣們極力勸說,太后明確地對左右的人說:“有再來說將長安君作為人質(zhì)的,我就要把唾沫啐在他的臉上!”
左師觸龍要求進見太后,太后氣沖沖地等著他。觸龍進門之后,緩慢地小步向前走著,到了太后跟前主動謝罪說:“老臣的腳有毛病,竟不能快步走,好久沒有見到太后了,只好私下里寬恕自己,但恐怕太后玉體欠安,所以想來看看您?!碧笳f:“老身也只是靠著輦車才能行動?!庇|龍又問:“太后每日的飲食該沒減少吧?”太后說:“不過吃點稀飯罷了?!庇|龍說:“老臣近來特別不想吃東西,自己勉強散散步,每天走三、四里,才稍稍增加了一些食欲,身體也安適了些?!碧笳f:“老身可做不到。”這時候太后臉上的怒色稍稍緩和了一些。
觸龍勸諫趙太后
觸龍又說:“老臣的賤子舒祺,年紀(jì)最小,不成器得很,而我已經(jīng)衰老了,心里很疼愛他,希望能讓他補一名黑衣侍衛(wèi),來保衛(wèi)王宮。我特地冒死來向您稟告。”太后回答說:“好吧。他多大年紀(jì)了?”觸龍回答道:“十五歲了。雖說還小,我卻希望趁我沒死之前把他托付給您?!碧髥枺骸澳腥艘矏鬯男鹤訂??”觸龍答道:“比女人疼愛得還要厲害。”太后答道:“女人疼愛得更厲害!”觸龍說:“我私下認(rèn)為您對燕后的疼愛超過了長安君?!碧蟮溃骸澳f錯了,不像疼愛長安君那么厲害。”
觸龍說:“父母疼愛自己的孩子,總要替他們做長遠的打算。您送燕后出嫁的時候,握著她的腳跟,為她哭泣,為她遠嫁而悲傷,這實在是令人哀痛的事情。燕后走了,并不是就不想念她了,可是祭祀時為她祝福,卻說:‘千萬別讓她回來!’您這樣做難道不是為長遠打算,希望她的子孫能相繼成為燕王嗎?”太后答道:“是這樣啊?!?/p>
觸龍又說:“從現(xiàn)在上推三代,一直推到趙國剛剛開始建國的時候,歷代趙王的子孫受封為侯的,他們的繼承人還有存在的嗎?”太后答道:“沒有?!庇|龍又問:“不只是趙國,其他諸侯國里有相繼為侯的嗎?”太后說:“我還沒聽說過?!庇|龍說道:“這大概就是,近的禍患落到自己身上,遠的災(zāi)禍會累及子孫。難道國君的子孫一定都不好嗎?只是因為他們地位尊貴,而無功于國;俸祿優(yōu)厚,而無勞績,卻擁有大量的貴重財寶?,F(xiàn)在您使長安君地位尊貴,又分封給他肥沃的土地,賜給他很多寶物,而不讓他趁早有功于國,有朝一日您不在了,長安君憑什么在趙國立身呢?老臣認(rèn)為您沒有替長安君做長遠的打算呀,所以認(rèn)為您對他的疼愛不如對燕后?!碧舐犕炅苏f:“好吧,任憑您怎樣指派他吧?!庇谑菫殚L安君準(zhǔn)備了一百輛車子,到齊國做了人質(zhì)。齊國的軍隊這才出動。
子義聽到了這件事,說:“國君的孩子,是國君的親骨肉,尚且不能依靠沒有功勛的尊貴地位、沒有勞績的豐厚俸祿來守住金玉寶器,更何況是做臣子的呢!”
【寫作方法】
觸龍沒出場前,大殿上形勢緊張,太后甚至以村婦俚語大罵群臣。觸龍之所以最終能夠進諫成功,在于他先敘自己與趙太后的老年光景,引起太后的同病相憐之感。觸龍聊家常、引幼子入題,看似無關(guān)勸諫之事,等讀到最后,方知從頭到尾,沒有一處虛著。太后聽觸龍為少子打算,自然而然地引出“愛憐少子”一句,觸龍趁機斬關(guān)而入,終于言及“長安君”的話題。觸龍游說太后,句句閑話,步步閑情,又妙在從婦人性情出發(fā),字字機警,筆筆針鋒,進言之妙,無過于此。
◎魯仲連義不帝秦◎
【題解】
秦、趙長平之戰(zhàn)后兩年,秦國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國經(jīng)長平一役,已是元氣大傷,再也無力跟秦國正面交鋒。魏國出于道義,決定派大將晉鄙援助趙國,但晉鄙不敢跟秦國交戰(zhàn),逡巡不前。魏國于是派辛垣衍到邯鄲游說,勸說趙國尊秦為帝以求秦國退兵。就在趙王和平原君猶豫不決之際,齊人魯仲連指出尊秦為帝有極大的危害。此時,正趕上魏國信陵君奪了晉鄙的兵權(quán),他率軍援助趙國,秦國不久撤軍,邯鄲之圍解除了。
【原文】
秦圍趙之邯鄲[1]。魏安釐王使將軍晉鄙救趙[2]。畏秦,止于蕩陰[3],不進。
魏王使客將軍辛垣衍間入邯鄲[4],因平原君謂趙王曰[5]:“秦所以急圍趙者,前與齊閔王爭強為帝,已而復(fù)歸帝,以齊故。今齊閔王益弱,方今唯秦雄天下。此非必貪邯鄲,其意欲求為帝。趙誠發(fā)使尊秦昭王為帝,秦必喜,罷兵去?!逼皆q豫未有所決。
此時魯仲連適游趙[6],會秦圍趙,聞魏將欲令趙尊秦為帝,乃見平原君,曰:“事將奈何矣?”平原君曰:“勝也何敢言事?百萬之眾折于外,今又內(nèi)圍邯鄲而不去。魏王使客將軍辛垣衍令趙帝秦,今其人在是。勝也何敢言事?”魯連曰:“始吾以君為天下之賢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天下之賢公子也。梁客辛垣衍安在?吾請為君責(zé)而歸之?!逼皆唬骸皠僬堈俣娭谙壬?。”
平原君遂見辛垣衍,曰:“東國有魯連先生,其人在此,勝請為紹介,而見之于將軍?!毙猎茉唬骸拔崧勽斶B先生,齊國之高士也。衍,人臣也,使事有職,吾不愿見魯連先生也?!逼皆唬骸皠僖研怪?。”辛垣衍許諾。
魯連見辛垣衍而無言。辛垣衍曰:“吾視居此圍城之中者,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今吾視先生之玉貌,非有求于平原君者,曷為久居此圍城之中而不去也?”魯連曰:“世以鮑焦無從容而死者,皆非也。今眾人不知,則為一身。彼秦,棄禮義、上首功之國也,權(quán)使其士,虜使其民。彼則肆然而為帝,過而遂正于天下,則連有赴東海而死耳,吾不忍為之民也!所為見將軍者,欲以助趙也?!毙猎茉唬骸跋壬魏??”魯連曰:“吾將使梁及燕助之,齊楚固助之矣?!毙猎茉唬骸把鄤t吾請以從矣。若乃梁,則吾乃梁人也,先生惡能使梁助之耶?”魯連曰:“梁未睹秦稱帝之害故也;使梁睹秦稱帝之害,則必助趙矣?!毙猎茉唬骸扒胤Q帝之害將奈何?”魯仲連曰:“昔齊威王嘗為仁義矣,率天下諸侯而朝周。周貧且微,諸侯莫朝,而齊獨朝之。居歲余,周烈王崩,諸侯皆吊,齊后往。周怒,赴于齊曰:‘天崩地坼[7],天子下席,東藩之臣田嬰齊后至,則斫之!’威王勃然怒曰:‘叱嗟!而母,婢也!’卒為天下笑。故生則朝周,死則叱之,誠不忍其求也。彼天子固然,其無足怪!”
魯仲連慷慨陳詞
辛垣衍曰:“先生獨未見夫仆乎?十人而從一人者,寧力不勝、智不若耶?畏之也?!濒斨龠B曰:“然,梁之比于秦,若仆邪?”辛垣衍曰:“然?!濒斨龠B曰:“然則吾將使秦王烹醢梁王[8]!”辛垣衍怏然不說,曰:“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先生又惡能使秦烹醢梁王?”魯仲連曰:“固也!待吾言之: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紂之三公也。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于紂,紂以為惡,醢鬼侯。鄂侯爭之急,辯之疾,故脯鄂侯[9]。文王聞之,喟然而嘆,故拘之于牖里之庫百日[10],而欲令之死。曷為與人俱稱帝王,卒就脯醢之地也?”
“齊閔王將之魯,夷維子執(zhí)策而從,謂魯人曰:‘子將何以待吾君?’魯人曰:‘吾將以十太牢待子之君?!木S子曰:‘子安取禮而來待吾君?彼吾君者,天子也。天子巡狩,諸侯避舍,納筦鍵[11],攝衽抱幾,視膳于堂下。天子已食,而聽退朝也。’魯人投其籥[12],不果納,不得入于魯。將之薛[13],假涂于鄒[14]。當(dāng)是時,鄒君死,閔王欲入吊,夷維子謂鄒之孤曰[15]:‘天子吊,主人必將倍殯柩,設(shè)北面于南方,然后天子南面吊也。’鄒之群臣曰:‘必若此,吾將伏劍而死?!什桓胰胗卩u。鄒、魯之臣,生則不得事養(yǎng),死則不得飯含,然且欲行天子之禮于鄒、魯之臣,不果納。今秦萬乘之國,梁亦萬乘之國,交有稱王之名。睹其一戰(zhàn)而勝,欲從而帝之,是使三晉之大臣[16],不如鄒、魯之仆妾也。”
“且秦?zé)o已而帝,則且變易諸侯之大臣。彼將奪其所謂不肖,而予其所謂賢;奪其所憎,而予其所愛。彼又將使其子女讒妾為諸侯妃姬,處梁之宮,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而將軍又何以得故寵乎?”于是辛垣衍起,再拜,謝曰:“始以先生為庸人,吾乃今日而知先生為天下之士也!吾請去,不敢復(fù)言帝秦?!?/p>
秦將聞之,為卻軍五十里。適會公子無忌奪晉鄙軍以救趙擊秦,秦軍引而去。
于是平原君欲封魯仲連。魯仲連辭讓者三,終不肯受。平原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為魯連壽。魯連笑曰:“所貴于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賈之人也,仲連不忍為也?!彼燹o平原君而去,終身不復(fù)見。
【注釋】
[1]邯鄲:趙國都城,在今河北邯鄲。[2]魏安釐(xī)王:魏國國君。晉鄙:魏國大將。[3]蕩陰:在今河南湯陰,當(dāng)時是趙魏兩國交界處。[4]客將軍:原籍不是魏國而在魏國做將軍,故稱。[5]平原君:趙孝成王之叔,名勝,封平原君。[6]魯仲連:齊國的高士。[7]天崩地坼(chè):天崩地陷,指周烈王死。[8]醢(hǎi):古代一種酷刑,將人剁成肉醬。[9]脯(fǔ):古代把人做成肉干的酷刑。[10]牖(yǒu)里:地名,在今河南湯陰北。[11]筦(ɡuǎn)鍵:鑰匙。[12]籥(yuè):通“鑰”。[13]薛:國名,在今山東滕縣東南。[14]涂:通“途”。[15]鄒之孤:指鄒國的新君。[16]三晉:這里指韓、趙、魏三國。
【譯文】
秦國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魏安釐王派將軍晉鄙救援趙國。晉鄙畏懼秦軍,所以魏軍駐扎在蕩陰,不敢前進。
安釐王又派出了一位客籍將軍辛垣衍秘密潛入邯鄲,通過平原君對趙王說:“秦國之所以急著圍攻趙國,是因為以前秦王和齊閔王爭強稱帝,后來秦昭王撤銷帝號,是由于齊國撤銷帝號的緣故。如今齊國日漸衰弱,只有秦國能稱雄于天下。秦國此次出兵不一定是貪圖邯鄲之地,其真正目的是想要稱帝。如果趙國真能派出使者表示擁戴秦昭王為帝,秦國肯定會很高興,這樣就會撤兵而去?!逼皆犃霜q豫不決。
此時魯仲連恰巧在趙國游歷,正趕上秦軍圍困趙國,聽說魏國想要讓趙國擁戴秦王稱帝,就去見平原君說:“這件事情您打算怎么辦?”平原君回答說:“我趙勝怎么還敢談?wù)撨@件事情?百萬大軍挫敗在外,如今秦軍又深入趙國,圍困邯鄲而不撤兵。魏王派客籍將軍辛垣衍來令趙國擁戴秦王稱帝,現(xiàn)在這個人就在邯鄲,我怎么還敢談?wù)撨@件事情?”魯仲連說:“以前我一直以為您是天下的賢明公子,今天才知道您并不是天下的賢明公子。那魏國的客人辛垣衍在哪里?我請求為您去當(dāng)面斥責(zé)他,叫他回去?!逼皆f:“那我就把他叫來見先生吧。”
平原君于是去見辛垣衍,說:“齊國有位魯仲連先生,他現(xiàn)在正在這里,就讓我作為介紹人,讓他來見見將軍吧?!毙猎苷f:“我聽說魯仲連先生是齊國的高士,而我辛垣衍,是魏王的臣子,此次出使擔(dān)負(fù)有重要的職責(zé),我不想見魯仲連先生?!逼皆f:“我已經(jīng)把你在這里的消息泄露給他了?!毙猎懿坏靡?,答應(yīng)去見魯仲連。
魯仲連見到辛垣衍后,沒有說話。辛垣衍說:“我觀察居住在這個被圍之城中的人,都是有求于平原君的。今天我觀先生的儀容相貌,不像是有求于平原君的人,為什么久留在這個圍城之中而不離開呢?”魯仲連說:“世上那些認(rèn)為鮑焦是因為心胸不開闊而死的人,都是認(rèn)識上有誤的。現(xiàn)在很多人不了解鮑焦的死因,認(rèn)為他是為了一己私利而死的。那秦國,是一個拋棄禮義、崇尚戰(zhàn)功的國家,以權(quán)術(shù)駕馭其群臣,像奴隸一樣役使它的百姓。如果讓秦國肆無忌憚地稱了帝,甚至要統(tǒng)治整個天下,那么我魯仲連只有跳東海自殺了,我不能容忍做它的順民。我之所以要見將軍,是想要幫助趙國?!毙猎軉枺骸跋壬鷮⑷绾螏椭w國呢?”魯仲連說:“我想要讓魏國和燕國幫助趙國,而齊國、楚國本來就在幫助它?!毙猎苷f:“至于燕國,我愿意相信您能說動他們,使其助趙。至于魏國,我就是剛從魏國來的,先生怎么能使魏國幫助趙國呢?”魯仲連回答說:“那是因為魏國還沒有看到秦國稱帝的害處;如果讓魏國看清秦國稱帝的害處,那么它一定會幫助趙國的!”辛垣衍又問道:“秦國稱帝的害處將會是什么樣子?”魯仲連說:“昔日齊威王曾施行仁義之政,率領(lǐng)天下諸侯去朝見周天子。當(dāng)時的周王室貧窮而且衰微,諸侯們都不去朝見,惟獨齊國去朝見。過了一年多,周烈王死了,各諸侯國都去吊唁,齊國去得晚了。周室惱怒,向齊國報喪說:‘天子駕崩,如同天地塌陷,新天子都要睡在草席上親自守喪,而東方的藩臣田嬰齊竟然遲到,應(yīng)該殺掉才是?!R威王勃然大怒,罵道:‘呸!你母親也不過是個奴婢!’這件事最后成了天下的笑柄。齊威王在周天子活著的時候去朝見他,死后卻辱罵他,實在是由于忍受不了周室的苛求啊。那天子本來就如此,這也并沒有什么可奇怪的。”
辛垣衍說:“先生難道沒有見過那些奴仆嗎?十個仆人跟從一個主子,難道是力氣和智慧都勝不過嗎?只是由于懼怕罷了?!濒斨龠B問:“這樣說來,秦國和魏國的關(guān)系就是主仆關(guān)系了?”辛垣衍回答說:“是這樣的?!濒斨龠B說:“既然如此,那么我將讓秦王烹煮魏王,將魏王剁成肉醬!”辛垣衍很不高興地說:“呵呵!先生您的話太過分了,您又怎能讓秦王烹煮魏王,將其剁成肉醬呢?”魯仲連說:“當(dāng)然可以,等我講給您聽:從前,鬼侯、鄂侯、文王是商的三公。鬼侯有個女兒長得漂亮,所以就把她進獻給商紂王,而紂王卻認(rèn)為她丑陋,就把鬼侯剁成肉醬。鄂侯因為此事極力諍諫,因此被紂王殺死還制成了肉干。文王聽說后,喟然長嘆,紂王因此又把文王囚禁在牖里的庫房中一百天,還打算將他置于死地。為什么和別人一樣地稱帝,最后卻落到被人剁成肉醬、制成肉干的下場呢?”
“齊閔王準(zhǔn)備去魯國,夷維子拿著馬鞭隨行,他問魯國人:‘你們打算如何接待我們的國君呢?’魯國人回答:‘我們準(zhǔn)備用十太牢的禮節(jié)來接待貴國國君?!木S子說:‘你們怎么能用這樣的禮節(jié)來接待我們的國君呢?我們的國君是天子,天子巡視四方,諸侯要離開自己的宮殿,到別處避居,還要交納鑰匙,提起衣襟,親自捧著幾案,到堂下照看天子的飯食。等天子吃完飯,諸侯才能告退去處理政務(wù)?!攪寺牭竭@話,立刻閉關(guān)上鎖,拒不接納。閔王不能進入魯國,又準(zhǔn)備到薛國去,于是向鄒國借路通過。正逢鄒國國君新死,閔王想入城吊喪,夷維子就對鄒君的遺孤說:‘天子來吊喪,主人一定要把靈柩移到相反的方位,在南邊設(shè)立朝北的靈堂,然后讓天子面向南祭吊?!u國的大臣們說:‘如果一定要這樣的話,我們情愿伏劍自殺。’所以,齊閔王沒敢進入鄒國。魯國和鄒國的臣子在君主生前不能侍奉供養(yǎng),君主死后又不能為其口中放米含珠,然而閔王想要他們對其行天子之禮時,他們卻不肯接受。現(xiàn)在秦國是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魏國也是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彼此都有稱王的名分,僅僅看到秦國打了一次勝仗,就要順從它,擁戴它稱帝,這是使三晉的大臣還不如鄒、魯二國的奴仆姬妾?。 ?/p>
“況且秦國不只是稱帝而已,就會馬上更換各諸侯國的大臣。他們將撤換他們認(rèn)為不像樣的人,把職務(wù)授予他們認(rèn)為賢能的人;他們將撤換他們所憎恨的人,把職務(wù)授予他們喜歡的人。他們還會把他們的女兒和讒佞的女人姬妾都充入諸侯的后宮,這樣的女人進入魏王的王宮,魏王還能平安地過日子嗎?而將軍您又怎么能得到像原來那樣的寵信呢?”于是辛垣衍站起身來,向魯仲連拜了兩拜,道歉說:“起初我還以為先生是個平庸之輩,如今我才知道先生確實是天下的高士呀!我請求離開這里,不敢再提及尊秦為帝的事了?!?/p>
秦國的將領(lǐng)聽說這件事后,將軍隊撤退了五十里。恰巧這時魏國的公子無忌奪取了晉鄙的兵權(quán),率領(lǐng)軍隊前來援救趙國,進攻秦軍。秦軍就撤回去了。
于是平原君想封賞魯仲連。魯仲連再三辭讓,始終不肯接受。平原君就設(shè)酒宴款待他。當(dāng)酒正喝到興頭上時,平原君起身上前,用千金向魯仲連祝壽。魯仲連笑著說:“天下之士所看重的,是為人排憂解難、消除紛亂而不收取任何報酬。如果要收取報酬,那就和商人沒有什么區(qū)別了,魯仲連不忍做這樣的事?!庇谑寝o別平原君而去,終身沒有再來見他。
【寫作方法】
魯仲連只是一個路經(jīng)趙國的游客,卻出于正義而勸說趙國不要尊秦為帝。事成之后又拒絕趙國的封賞,足見他是一位奇人。此文語語切對“帝”字,寫出了不甘之意。魯仲連心腸熱,氣格高,責(zé)問辛垣衍一節(jié),全因氣憤所致。其議論吐氣如虹,須發(fā)俱動,勃勃怒氣觸紙有聲。篇末余勢不減,有酣暢淋漓之感。
◎魯共公擇言◎
【題解】
梁惠王是個縱欲無度的君主。有一次他宴請諸侯,喝酒正酣時,魯共公即興做了一番演講,他以大禹、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拒絕美酒、美味、女色、臺閣的故事,告誡梁惠王不要沉溺于逸樂之事,否則會后患無窮。
【原文】
梁王魏嬰觴諸侯于范臺[1],酒酣,請魯君舉觴。魯君興,避席擇言曰:“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絕旨酒[2]。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R桓公夜半不嗛[3],易牙乃煎、熬、燔、炙[4],和調(diào)五味而進之[5]?;腹持枺恋┎挥X,曰:‘后世必有以味亡其國者?!瘯x文公得南之威,三日不聽朝,遂推南之威而遠之,曰:‘后世必有以色亡其國者?!醯菑娕_而望崩山[6],左江而右湖,以臨彷徨,其樂忘死,遂盟強臺而弗登,曰:‘后世必有以高臺、陂池亡其國者。’今主君之尊[7],儀狄之酒也;主君之味,易牙之調(diào)也;左白臺而右閭須[8],南威之美也;前夾林而后蘭臺,強臺之樂也。有一于此,足以亡其國,今主君兼此四者,可無戒與?”梁王稱善相屬[9]。
【注釋】
[1]梁王魏嬰:即梁惠王。觴(shānɡ):古代酒器。此處作宴請講。[2]旨:美。[3]不嗛(qiè):不滿足。[4]易牙:齊桓公的寵臣。燔(fán):燒。炙:烤。[5]五味:酸、甜、苦、咸、辣。[6]楚王:指楚莊王。[7]尊:通“樽”。[8]白臺、閭須:都是美女名。[9]屬(zhǔ):連連。
楚王登強臺
【譯文】
梁王魏嬰在范臺宴請各國諸侯。酒興正濃的時候,他請魯共公舉杯。魯共公起身離席,選擇善言說:“從前夏禹的女兒叫儀狄釀酒,釀出的酒味道醇美,于是把酒進獻給禹。禹喝了之后也覺得味道醇美,但因此疏遠了儀狄,從此戒了美酒,并且說:‘后世必定有因為飲酒而使國家滅亡的?!R桓公有一天夜里覺得肚子餓,想吃東西,易牙就煎熬燒烤,調(diào)和五味,做出可口的菜肴獻給齊桓公。齊桓公吃得很飽,一覺睡到天亮還不醒,醒了以后說:‘后世必有因貪圖美味而使國家滅亡的?!瘯x文公得到了美女南之威,三天沒有上朝聽政,于是就離開了南之威,從此不再接近她,說:‘后世一定有因為貪戀美色而使國家滅亡的?!f王登上強臺而遠望崩山,左邊是長江,右邊是大湖,登山臨水,流連徘徊,快樂得忘記了死亡,于是發(fā)誓不再登強臺,說:‘后世一定有因為流連于高臺、陂池而使國家滅亡的?!F(xiàn)在君王酒杯里的,是儀狄釀的美酒;君王吃的,是易牙烹調(diào)出來的美味;左邊是白臺,右邊是閭須,她們都是像南之威一樣的美女;您前邊有夾林,后邊有蘭臺,這些都是像強臺一樣令人樂而忘返的景致。這四者中占有一種,就足以使國家滅亡,現(xiàn)在您兼而有之,怎能不引起警惕?”梁惠王聽后連連稱好。
【寫作方法】
魯共公引了四個故事,這幾個故事不過區(qū)區(qū)一百二三十字,卻把里面的四個人物形象刻畫得惟妙惟肖。如大禹拒絕美酒的故事,既有三言、四言短句,又有十幾言的長句,長短句穿插在一起,錯落有致,突出了大禹慷慨克己的特征。
四個故事構(gòu)成一組排比句,是此文的另一亮點。排比句有回環(huán)往復(fù)、縱橫恣肆的特點,文章寫四位賢王克制私欲的故事,極具感染力。
◎唐雎說信陵君◎
【題解】
信陵君名無忌,是魏國的公子,他在秦國圍攻趙國的危急時刻,殺了逡巡不敢前進的魏將晉鄙,奪得虎符,率領(lǐng)大軍解除了邯鄲之圍。信陵君此舉已經(jīng)背叛了魏國,他不敢回魏都大梁,徑直往趙國奔去。趙王聽說信陵君來趙,親自到郊外迎接。這時,信陵君的謀士唐雎告誡信陵君不要居功自傲,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
【原文】
信陵君殺晉鄙[1],救邯鄲,破秦人,存趙國。趙王自郊迎。唐雎謂信陵君曰[2]:“臣聞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毙帕昃唬骸昂沃^也?”對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殺晉鄙,救邯鄲,破秦人,存趙國,此大德也。今趙王自郊迎,卒然見趙王[3],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無忌謹(jǐn)受教。”
【注釋】
[1]信陵君:即魏無忌,魏昭王之子。[2]唐雎(jū):魏國人。[3]卒:通“猝”,突然。
【譯文】
魏國的信陵君殺了晉鄙,解救了邯鄲,擊退了秦軍,保存了趙國。趙王親自到郊外去迎接他。唐雎對信陵君說:“我聽說過:事情有不可以知道的,有不可以不知道的;有不可以忘記的,有不可以不忘記的?!毙帕昃龁柕溃骸斑@是什么意思呢?”唐雎回答說:“人家憎恨我,對此我不可以不知道;我憎恨別人,不可以讓他知道。別人對我有恩惠,對此我不可以忘記;我對別人有恩惠,卻不可以不忘記。如今您殺晉鄙,救邯鄲,破秦軍,保趙國,這是很大的恩惠。現(xiàn)在趙王親自到郊外迎接您,您很快就會見到趙王,我希望您把這件事情忘掉!”信陵君答道:“無忌恭敬地接受您的指教?!?/p>
【寫作方法】
此文大意是勸告信陵君忘卻救趙的恩德,不要以此邀功。文章前面“以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做總說,否定與雙重否定的并用,引人重視,發(fā)人疑問;之后以具體事例開解此四句之意,以達到告誡的目的。
◎唐雎不辱使命◎
【題解】
戰(zhàn)國后期,秦國滅掉了韓國、魏國,繼而想奪取魏國的附庸安陵。安陵君見情勢不妙,就派唐雎出使秦國。唐雎到達秦國后,秦王先是以十倍之地相誘,后又以兵戈相威脅,想迫使唐雎屈服。唐雎?lián)砹帲瑧{著剛勇之氣迫使秦王不敢肆意妄為,最后全身而退。
【原文】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鼻赝醪徽f[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3]。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唐雎對秦王
秦王怫然怒[4],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鼻赝踉唬骸疤熳又?,伏尸百萬,流血千里?!碧砌略唬骸按笸鯂L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5],以頭搶地耳[6]。”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qū)VT之刺王僚也[7],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8],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9],蒼鷹擊于殿上。此三子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fā),休祲降于天[10],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11],今日是也!”挺劍而起。
秦王色撓[12],長跪而謝之曰[13]:“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諭矣[14]。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p>
【注釋】
[1]秦王:即秦始皇嬴政。安陵君:安陵國的國君。[2]說:通“悅”,高興。[3]錯意:通“措意”,放在心上。[4]怫(fú)然:忿怒的樣子。[5]徒跣(xiǎn):光著腳。[6]搶(qiāng):撞。[7]專諸:春秋時吳國的勇士,曾經(jīng)為吳國的公子光刺殺了吳王僚。[8]聶政:戰(zhàn)國時齊國人,曾經(jīng)為韓大夫嚴(yán)仲子刺殺了韓相韓傀(kuǐ)。[9]要離:春秋時吳國的勇士,曾經(jīng)為吳王闔閭刺殺了吳王僚之子慶忌。[10]休:吉兆。祲(jìn):不祥之兆。[11]縞(gǎo)素:指喪服。[12]撓:屈服。[13]長跪:兩膝著地,臀部離開足跟,直身而跪。[14]諭:通“喻”,明白。
【譯文】
秦王嬴政派人轉(zhuǎn)告安陵君說:“我打算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應(yīng)該會答應(yīng)我吧!”安陵君說:“承蒙大王施予恩惠,用大塊土地交換小塊土地,這太好了。雖然如此,但我從先王那里接受了這塊封地,愿意終生守護它,不敢拿它交換?!鼻赝踔懒撕懿桓吲d。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秦國。
秦王對唐雎說:“我用五百里的土地去換安陵,安陵君不聽從我,這是為什么?況且秦國滅了韓國和魏國,然而安陵君卻憑借方圓五十里的土地生存下來,是因為我把安陵君當(dāng)做忠厚的長者,所以沒有放在心上。現(xiàn)在我用十倍于安陵的土地,想要使安陵君的領(lǐng)土得到擴大,他卻違背我的意愿,是輕視我嗎?”唐雎回答說:“不,不是這樣的。安陵君從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而守著它,即使是方圓千里的土地也不敢拿去交換,何況是五百里的土地呢?”
秦王非常憤怒,對唐雎說:“您聽說過天子發(fā)怒嗎?”唐雎回答說:“我未曾聽說過。”秦王說:“天子發(fā)怒,將使百萬尸首倒下,血流千里?!碧砌抡f:“大王聽說過平民發(fā)怒嗎?”秦王說:“平民發(fā)怒,不過是摘掉帽子,赤著腳,用頭撞地罷了?!碧砌抡f:“這是平庸之輩發(fā)怒,不是士人發(fā)怒。當(dāng)年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彗星的光芒沖擊了月亮;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白虹穿過太陽;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蒼鷹在宮殿上空搏斗。這三個人都是出身平民的士人,心里懷著的怒氣還沒爆發(fā)出來,上天就降下了吉兇的征兆,現(xiàn)在,專諸、聶政、要離同我一起,將要成為四個人了。如果有膽識之士真的發(fā)怒,橫在地上的尸首不過是兩個人,血只流五步遠,可是天下之人就要穿白戴孝了,今天就要發(fā)生這樣的情況!”于是拔出寶劍站了起來。
秦王的臉色頹喪,挺直上身跪著向唐雎道歉說:“先生請坐,何至于這樣呢!我明白了。為什么韓國、魏國滅亡,然而安陵卻憑借五十里的土地還能夠生存下來,只是因為有先生啊?!?/p>
【寫作方法】
此文最精彩的一瞬,就是秦王的“天子之怒”與唐雎的“布衣之怒”對決的時候。秦王軟硬兼施,他見懷柔不奏效,便以“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相威脅。這體現(xiàn)了秦王恃強凌弱的霸道。唐雎則以專諸刺王僚、聶政刺韓傀、要離刺慶忌的故事,說明“布衣之怒”可以“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安家轮迸c“天子之怒”針鋒相對,在寫“布衣之怒”時,文中以“彗星襲月”、“白虹貫日”、“蒼鷹擊于殿上”加以形容,雖有夸張成分,卻把文章的氣格提升了不少,有“直斬長鯨海水開”的雄邁險絕氣魄,難怪秦王最后只能“色撓”、“長跪”了。
清代唐介軒《古文翼》中說:“氣撼五岳,妙于有體。稱先王不涉迂闊,言士怒非徙剛狠??犊劊钊诵拈_目爽?!北疚膭僭谝粋€“氣”字,文中所記的唐雎事跡,不減荊軻、聶政二事的手筆,令人一讀一擊節(jié),真是一篇奇文!
◎樂毅報燕王書◎
【題解】
樂毅本來是魏國的大臣,他出使燕國的時候,燕昭王對他禮遇有加。樂毅深受感動,就留下來事燕。樂毅在燕國受到重用,曾率諸侯聯(lián)軍大破齊國,攻陷齊國七十多座城池,使一度強盛的齊國幾近亡國,樂毅的威名也因此達于極致。后來,燕昭王病死,其子即位,就是燕惠王。燕惠王當(dāng)政后,排擠樂毅,樂毅被迫流亡趙國?;萃跖聵芬銕椭w國對付燕國,就寫信勸他回來。樂毅深知回去后前途難卜,于是回信拒絕了惠王。
【原文】
昌國君樂毅[1],為燕昭王合五國之兵而攻齊,下七十余城,盡郡縣之以屬燕。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萃跫次?,用齊人反間,疑樂毅,而使騎劫代之將[2]。樂毅奔趙,趙封以為望諸君。齊田單詐騎劫[3],卒敗燕軍,復(fù)收七十城以復(fù)齊。
燕王悔,懼趙用樂毅乘燕之敝以伐燕。燕王乃使人讓樂毅,且謝之曰:“先王舉國而委將軍,將軍為燕破齊,報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動,寡人豈敢一日而忘將軍之功哉!會先王棄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誤寡人。寡人之使騎劫代將軍,為將軍久暴露于外,故召將軍,且休計事。將軍過聽,以與寡人有隙,遂捐燕而歸趙。將軍自為計則可矣,而亦何以報先王之所以遇將軍之意乎!”
望諸君乃使人獻書報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順左右之心,恐抵斧質(zhì)之罪[4],以傷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義,故遁逃奔趙。自負(fù)以不肖之罪,故不敢為辭說。今王使使者數(shù)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5],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書對?!?/p>
“臣聞賢圣之君,不以祿私其親,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隨其愛,能當(dāng)者處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論行而結(jié)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學(xué)者觀之,先王之舉錯,有高世之心,故假節(jié)于魏王[6],而以身得察于燕。先王過舉,擢之乎賓客之中[7],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謀于父兄,而使臣為亞卿[8]。臣自以為奉令承教,可以幸無罪矣,故受命而不辭?!?/p>
“先王命之曰:‘我有積怨深怒于齊,不量輕弱,而欲以齊為事。’臣對曰:‘夫齊,霸國之余教而驟勝之遺事也。閑于甲兵[9],習(xí)于戰(zhàn)攻。王若欲伐之,則必舉天下而圖之。舉天下而圖之,莫徑于結(jié)趙矣。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愿也,趙若許約,楚、趙、宋盡力,四國攻之,齊可大破也?!韧踉唬骸?!’臣乃口受令,具符節(jié),南使臣于趙。顧反命,起兵隨而攻齊。以天之道,先王之靈,河北之地,隨先王舉而有之于濟上。濟上之軍奉令擊齊,大勝之。輕卒銳兵,長驅(qū)至國。齊王逃遁走莒[10],僅以身免。珠玉財寶、車甲珍器,盡收入燕。大呂陳于元英,故鼎反乎歷室[11],齊器設(shè)于寧臺。薊丘之植[12],植于汶篁[13]。自五伯以來,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為順于其志,以臣為不頓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國諸侯。臣不佞,自以為奉令承教,可以幸無罪矣,故受命而弗辭。”
樂毅受燕昭王之命攻齊
“臣聞賢明之君,功立而不廢,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14],名成而不毀,故稱于后世。若先王之報怨雪恥,夷萬乘之強國,收八百歲之蓄積,及至棄群臣之日,遺令詔后嗣之余義,執(zhí)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順庶孽者[15],施及萌隸[16],皆可以教于后世。”
“臣聞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昔者伍子胥說聽乎闔閭[17],故吳王遠跡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賜之鴟夷而浮之江[18]。故吳王夫差不悟先論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見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p>
“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跡者,臣之上計也。離毀辱之非[19],墮先王之名者[20],臣之所大恐也。臨不測之罪,以幸為利者,義之所不敢出也?!?/p>
“臣聞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忠臣之去也,不潔其名。臣雖不佞,數(shù)奉教于君子矣??质逃咧H左右之說,而不察疏遠之行也。故敢以書報,唯君之留意焉?!?/p>
【注釋】
[1]樂(yuè)毅:戰(zhàn)國時燕國將領(lǐng)。[2]騎劫:燕國將領(lǐng)。[3]田單:齊國人,他用反間計使樂毅奔趙,又用火牛陣擊敗騎劫,因功被齊襄王任命為相國。[4]斧質(zhì):二者都是古時斬人用的刑具。[5]侍御者:左右侍奉的人。[6]假節(jié):憑借符節(jié),指樂毅憑著魏王的符節(jié)出使到燕國一事。[7]擢(zhuó):提拔。[8]亞卿:官名。[9]閑:通“嫻”,熟練。[10]齊王:指齊湣王。[11]故鼎:指齊軍殺燕王噲時掠奪去的燕鼎。[12]薊丘:燕國都城,在今北京西南。[13]汶(wèn)篁(huánɡ):齊國汶水邊的竹田。[14]蚤:通“早”。[15]庶孽:妾生的兒子。[16]萌隸:百姓。[17]伍子胥:春秋時吳國的大夫,因勸阻吳王夫差與越國講和被賜死,尸體被裝在皮口袋里投入江中。[18]鴟(chī)夷:皮制的口袋。[19]離:通“罹”,遭遇。[20]墮:毀壞。
【譯文】
昌國君樂毅,為燕昭王聯(lián)合五國的軍隊攻打齊國,攻下七十多座城邑,并把這些地方全部作為郡縣劃歸燕國。還有三座城沒攻下,燕昭王就死了。燕惠王即位,中了齊人的反間計,因而懷疑樂毅,便派騎劫代替樂毅統(tǒng)兵。樂毅逃亡到趙國,趙王封他為望諸君。齊國大將田單設(shè)計欺騙了騎劫,最終打敗了燕國,收復(fù)了七十多座城邑,恢復(fù)了齊國的領(lǐng)土。
燕惠王深感后悔,又害怕趙國起用樂毅,趁燕國疲憊之時來攻打燕國。于是燕惠王派人去責(zé)備樂毅,并向樂毅道歉說:“先王把整個燕國托付給將軍,將軍為燕國攻破了齊國,替先王報了仇,天下人無不為之震動,我怎么敢有一天忘記將軍的功勞呢!適逢先王去世,我又剛剛即位,左右之人蒙蔽了我。但我之所以讓騎劫代替將軍的職位,是因為將軍長期在外奔波辛勞,我想把您調(diào)回暫時休整一下,并且共議國家大事。然而將軍誤信流言,因而和我有了隔閡,就丟下燕國歸附了趙國。將軍為自己打算是可以的,可您又拿什么來報答先王對將軍您的知遇之恩呢?”
樂毅于是派人送來書信回答燕惠王說:“臣不才,不能遵行先王的教導(dǎo),來順從您左右之人的心意,又恐怕回到燕國遭受殺身之禍,以致?lián)p害了先王用人的英明,又使大王蒙受不義的名聲,所以才逃到趙國。自己甘愿承擔(dān)不賢的罪名,所以不敢為此辯解。如今大王派使者來歷數(shù)我的罪過,我擔(dān)心侍奉大王的人不能明察先王重視我、任用我的理由,并且也不能明白我之所以侍奉先王的心情,所以才斗膽寫這封信來回答您?!?/p>
“我聽說賢明的君主,不把爵祿私自送給和自己親近的人,而是對功勞多的人才給予;不把官職隨便授給自己喜愛的人,而是對能勝任的人才安排在相應(yīng)的位置上。所以,考察才能再授以相應(yīng)官職的,才是能夠成就功業(yè)的君主;根據(jù)德行結(jié)交朋友的,才是能樹立名聲的賢士。我用所學(xué)的知識觀察,先王的行動舉措,無處不表現(xiàn)著超越當(dāng)代君主的胸懷,所以我才借著為魏王出使的機會來到燕國,而被先王看重。先王過高地抬舉我,將我從賓客之中選拔出來,將官職安排在群臣之上,不與宗室大臣商議,就任命我為亞卿。我自以為奉行命令,秉承教導(dǎo),就可以僥幸逃脫罪罰,所以就接受了任命而沒有推辭?!?/p>
“先王命令我說:‘我和齊國有深仇大恨,顧不得國力弱小,打算把攻打齊國作為自己的任務(wù)。’我回答說:‘齊國,保持著霸主之國的遺教,而且有多次戰(zhàn)勝的經(jīng)驗。他們精于用兵,熟悉戰(zhàn)斗進攻,大王如果想攻打齊國,就一定要發(fā)動天下的力量來對付它。要發(fā)動天下的力量來對付齊國,沒有比先和趙國結(jié)交更快捷有效的了。再說,齊國占有的淮北和宋國故地,是楚國和魏國都想要得到的。趙國如果答應(yīng)結(jié)約,再有楚、魏和(被齊占領(lǐng)的)宋國的協(xié)力出擊,四國聯(lián)合攻齊,就一定可以大破齊國?!韧跽f:‘好!’于是我接受先王口授的命令,準(zhǔn)備好符節(jié),南行出使趙國。我回國復(fù)命以后,各國隨即起兵攻齊??恐咸斓谋S雍拖韧醯耐?,黃河以北的土地隨著軍隊的到達而全數(shù)為先王所占有。濟水邊上的軍隊奉命進擊齊軍,大獲全勝。輕裝的步兵手持銳利的武器,長驅(qū)直入到齊國國都。齊王倉惶逃到莒地,僅僅免于一死。齊國的珠玉財寶、車馬鎧甲、珍貴器物,全部收歸燕國。他們的大呂鐘被拿來掛放在元英殿里,被齊國掠去的燕國大鼎又回到了歷室宮,齊國的各種寶物擺設(shè)在燕國的寧臺里。燕都薊丘的植物,移種在齊國汶水的竹田里。從春秋五霸以來,功業(yè)沒有能趕得上先王的。先王認(rèn)為這個結(jié)果符合他的心意,也認(rèn)為我沒有辜負(fù)使命,因此劃分一塊土地來封賞我,使我的地位能夠比得上小國諸侯。我雖然沒什么才能,但自認(rèn)為奉行命令,秉承教導(dǎo),就可以僥幸免于罪罰了,所以接受了封賞而不敢推辭?!?/p>
樂毅拜將
“我聽說賢明的君王,建立功業(yè)而不使它廢棄,因而才被載于史冊;有先見之明的賢士,功成名就后而不使它敗壞,因而才能被后人稱頌。像先王立志報仇雪恨,征服了擁有萬輛兵車的強國,收取了它八百年的積蓄,直到去世的那一天,還留下告誡繼承者的遺訓(xùn),執(zhí)政管事的大臣因此而能遵循法令,處理好嫡庶關(guān)系(而使政權(quán)得以平安過渡),施恩惠于平民百姓。先王的這些遺訓(xùn),都是可以教育后世的。”
“我聽說善于開創(chuàng)的不一定善于完成,有好的開端的人未必就有好的結(jié)局。從前,伍子胥的主張被吳王闔閭采納,所以吳王的足跡能遠至楚國郢都。吳王夫差卻不是這樣,反而給伍子胥一只皮口袋,將他投入江中??梢妳峭醴虿畈欢梦樽玉闵暗闹鲝埵强梢越üαI(yè)的,所以把伍子胥沉入江中也不后悔。伍子胥不能及早預(yù)見前后兩位君主的度量不同,所以被投入江中也不改變初衷?!?/p>
“使自己能免遭殺戮,保全功名,以此來彰明先王的業(yè)績,這是我的上策。自身遭受詆毀侮辱,毀壞先王的名聲,這是我最害怕的事情。面對不可預(yù)測的大罪,還僥幸想助趙伐燕以求取私利,從道義上講,這是我不敢做的?!?/p>
“我聽說古代的君子,即使交情斷絕,也不說對方的壞話;忠臣即使含冤離開本國,也不為自己的名節(jié)辯白。我雖不才,也曾多次受教于君子。我擔(dān)心大王聽信左右親近的話,而不體察我這個被疏遠之人的行為。所以才斗膽以書信作答,請大王對此事好好考慮一下?!?/p>
【寫作方法】
樂毅的回信旨在拒絕惠王,不過里面卻無一字直接寫拒絕,而是以委婉曲折的言辭表達對惠王的不滿。這封信通篇只稱贊燕昭王的好處,這實際是反襯惠王的壞處。樂毅說昭王對他有知遇之恩,這也是表達對惠王猜疑自己的憤慨;寫昭王為了獎賞樂毅的伐齊功勞,不惜“裂地而封”,這是從反面說惠王奪了他的兵權(quán);說昭王“功立而不廢”,這是諷刺惠王讓齊國光復(fù)了丟失的城池。這段話雖是褒揚昭王,卻暗中貶斥惠王,作者的高明之處就在于不用一個“惡”字,惠王的“惡”行已經(jīng)昭著于天下了。
⊙文史知識
樂毅伐齊
戰(zhàn)國后期,齊國趁燕國發(fā)生子之之亂的機會派兵偷襲燕國,燕國險些亡國。燕昭王怨恨齊國,就廣招名士以圖復(fù)仇,樂毅此時正為魏國出使燕國,燕昭王用客禮厚待樂毅。樂毅謙辭退讓,最后終于為昭王誠意所動,答應(yīng)委身為臣。樂毅認(rèn)為齊國強大,燕國須聯(lián)合諸侯伐齊才能成功。燕王派樂毅與趙惠文王立約結(jié)盟,又派其他人去聯(lián)合楚國和魏國,游說秦國,陳說討伐齊國的好處。后來,樂毅率領(lǐng)諸侯聯(lián)軍半年內(nèi)連下齊國七十余座城池,僅剩聊城、莒城、即墨(在今山東平度東南)三城仍頑強抵抗,久攻不下,其余全部并入燕的版圖。但是,樂毅認(rèn)為單靠武力只能破其城而不能服其心;而民心不服,就是全部占領(lǐng)了齊國,也無法鞏固,所以他對莒城、即墨采取了圍而不攻的方針,對已攻占的地區(qū)實行減賦稅、廢苛政的政策,尊重當(dāng)?shù)仫L(fēng)俗習(xí)慣,保護齊國的固有文化,優(yōu)待地方名流,取得了一些成效。
◎李斯諫逐客書◎
【題解】
秦國以善于招攬人才著稱,商鞅、張儀、范雎等名相都不是秦國人,但是三人都為秦的強盛做出了貢獻。戰(zhàn)國末年,韓國水工鄭國為虛耗秦國國力,避免秦國入侵韓國,所以建議秦王大修水利。不料,鄭國的意圖被秦王發(fā)覺,秦人認(rèn)為外來的人才并非真心效忠秦國,就建議秦王逐客。秦王政覺得有理,就下了逐客令。大臣李斯是楚國人,也在被驅(qū)逐的行列里,于是他寫下這篇《諫逐客書》,追述客對秦國的貢獻,并指出客是秦國統(tǒng)一天下的必要條件。李斯的文章觀點鮮明,利害關(guān)系清晰,秦王最終接受了他的請求,逐客令遂宣布廢止。
【原文】
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1]:“諸侯人來事秦者,大抵為其主游間于秦耳,請一切逐客?!崩钏棺h亦在逐中。
李斯向秦始皇上諫逐客書
斯乃上書曰:“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p>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2],東得百里奚于宛[3],迎蹇叔于宋[4],求丕豹、公孫支于晉[5]。此五子者,不產(chǎn)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6],移風(fēng)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7],南取漢中,包九夷[8],制鄢、郢[9],東據(jù)成皋之險[10],割膏腴之壤[11],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12],廢穰侯[13],逐華陽[14],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yè)。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fù)于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nèi),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zé)o強大之名也?!?/p>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15]。此數(shù)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16],何也?必秦國之所生然后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魏之女不充后宮,而駿馬不實外廄[17];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采。所以飾后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則是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18],不進于前;而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于側(cè)也。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19],而歌呼嗚嗚、快耳目者,真秦之聲也;鄭衛(wèi)桑間[20],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擊甕而就鄭衛(wèi),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dāng)前,適觀而已矣。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內(nèi)、制諸侯之術(shù)也?!?/p>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zé)o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21],卻賓客以業(yè)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赍盜糧’者也[22]?!?/p>
“夫物不產(chǎn)于秦,可寶者多;士不產(chǎn)于秦,而愿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nèi)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求國之無危,不可得也?!?/p>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復(fù)李斯官。
【注釋】
[1]秦王:即秦始皇嬴政。[2]由余:春秋時晉國人,逃亡到戎地,戎王命他出使秦國,被秦穆公看中。后來秦穆公設(shè)計離間戎王和由余,使之歸秦,在他的幫助之下稱霸西戎。[3]百里奚:曾經(jīng)淪為奴隸,后秦穆公用五張羊皮將他贖出,成為秦國的大夫。[4]蹇叔:百里奚的朋友,后經(jīng)百里奚推薦,成為了秦國的上大夫。[5]丕豹:晉國人,后被秦穆公任命為秦國的將領(lǐng)。公孫支:字子桑,游于晉,后入秦國成為穆公的謀臣。[6]商鞅:姓公孫,名鞅。曾經(jīng)輔佐秦孝公變法,使秦國強盛起來。[7]上郡:魏地,郡城在今陜西榆林東南。[8]九夷:指巴蜀和楚國南陽一帶的少數(shù)民族。[9]鄢(yān):楚國別都,在今湖北宜城。郢(yǐnɡ):楚國國都,故址在今湖北江陵北。[10]成皋:亦名虎牢關(guān),即今河南滎陽的虎牢。[11]膏腴(yú):肥沃。[12]范雎:魏國人,因出使齊國時被誣為私自受賞而獲罪,后逃往秦國,受到秦昭王的賞識,成為秦國相國。[13]穰侯:即魏冉,秦昭王母宣太后的弟弟,曾為秦相,專權(quán)三十年。[14]華陽:即華陽君,秦昭王母宣太后的弟弟,因宣太后的關(guān)系而專權(quán)。[15]靈鼉(tuó):鱷魚。[16]說:通“悅”。[17](jué)(tí):良馬名。[18]傅:附著。珥(ěr):古時的珠玉耳飾。阿縞:齊國東阿出產(chǎn)的白色絲織品。[19]髀(bì):大腿。[20]桑間:衛(wèi)國濮水邊上的一個地名。[21]黔首:百姓。[22]赍(jī):贈送。
秦始皇像
【譯文】
秦國的宗室大臣都對秦王說:“各諸侯國來侍奉秦國的人,大都是替他們各自的君主游說和離間秦國的,請把所有的客卿一律驅(qū)逐出境?!崩钏挂苍谟媱澮或?qū)逐的行列里。
李斯于是上書秦王說:“臣聽說官吏們正在計議要驅(qū)逐客卿,臣私下里認(rèn)為這是錯誤的?!?/p>
“從前穆公訪求賢才,從西戎爭取到由余,從東邊的宛得到百里奚,自宋國迎來蹇叔,從晉國招來丕豹、公孫支。這五位賢人都不是秦國人,可是穆公重用他們,因此吞并了二十個國家,于是稱霸西戎。孝公施行商鞅的新法,移風(fēng)易俗,人民生活因此殷實富足,國家也因此富裕強大起來,百姓樂于為國效命,各國諸侯也都親近或臣服于秦國,后來秦國擊敗了楚、魏兩國的軍隊,占領(lǐng)了上千里的土地,直到今天還是安定而強盛?;萃醪捎脧垉x的連橫之計,攻占了三川地區(qū),向西吞并了巴蜀,向北收得了上郡,向南攻取了漢中,兼并了許多蠻夷部族,控制了楚國的鄢、郢兩都,向東占據(jù)了險要的成皋,割取了大量的肥沃土地,于是拆散了六國的合縱盟約,使他們面向西邊侍奉秦國,功業(yè)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昭王得到范雎,免去了穰侯,驅(qū)逐了華陽君,加強了秦王室的統(tǒng)治,制服了豪門貴族的勢力,逐步吞并了各諸侯國,使秦國完成了統(tǒng)一天下的大業(yè)。這四位國君的成就,都是憑借了客卿的功勞。從這些事實來看,客卿有什么對不起秦國的地方呢!假使從前這四位君主拒絕客卿而不予接納,疏遠賢才而不任用,這樣就會使秦國無法擁有雄厚富裕的實力,而且也不會有強大的威名?!?/p>
“現(xiàn)在陛下獲得了昆山的美玉,擁有了隋侯珠及和氏璧,懸掛著明月寶珠,佩戴著太阿寶劍,騎著纖離的駿馬,林立著翠鳳羽毛裝飾的旗幟,豎起了鼉皮大鼓。這幾件寶物沒有一樣是產(chǎn)自秦國的,但陛下卻喜愛它們,這是為什么呢?如果一定要秦國出產(chǎn)的才可以使用,那么夜光之璧就不能裝飾在朝堂之上,犀角、象牙制造的器皿就不能成為玩賞之物,鄭國、魏國的美女就不會充滿您的后宮,駿馬就不會養(yǎng)在您的馬廄之中,江南的金、錫就不能用來制作器物,西蜀的丹青就不能用來增添色彩。假如用來裝飾后宮、充作姬妾、娛樂心意、快活耳目的東西,一定要秦國出產(chǎn)的才可以,那么,鑲著宛珠的簪子、嵌著珠璣的耳環(huán)、東阿的絲綢衣服、刺繡華美的裝飾,就都不能呈獻到君王面前;而衣著時尚、妝扮文雅、容貌嬌艷、體態(tài)美好的趙國美女,也不能侍立在君王身邊了。敲甕擊缶、彈箏拍腿,嗚嗚地唱著歌以娛樂耳目的,才是真正的秦國音樂;而鄭國、衛(wèi)國和桑間的新調(diào),韶虞、武象之類的樂曲,都是外地的音樂?,F(xiàn)在秦國拋棄敲甕擊缶的音樂而改聽衛(wèi)國、鄭國的音樂,舍棄彈箏而采用韶虞之樂,這樣做是為什么呢?還不是因為令人快意的食物已擺在眼前,適合美觀動聽的要求罷了。如今用人卻不是這個樣子,不問是否合宜,不論是非曲直,只要不是秦國人就得離開,凡是外來的客卿就要驅(qū)逐出境,這樣做,就可知秦國所重視的是美色、音樂、珠寶,而所輕視的卻是人才,這實在不是用來統(tǒng)一天下、控制諸侯的方法??!”
“我聽說:土地廣闊的,糧食就會充足;國家強大的,人口就會眾多;裝備精良的,士兵就一定勇猛。因此,泰山不舍棄任何土壤,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河海不嫌棄各種支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帝王不拒絕任何臣民,所以能顯示出他們的恩德。因此,土地不論東西南北,民眾不分本國、外國,四季都豐實美好,鬼神都來降福,這就是五帝三王無敵于天下的原因?,F(xiàn)在秦國竟然拋棄人民來幫助敵國,排斥客卿以成就其他諸侯,使得天下的賢才退避而不敢前來西方,停下腳步而不愿再入秦國,這就叫做‘借武器給敵人,送糧食給強盜’??!”
“物品雖不是秦國出產(chǎn)的,可是珍貴的很多;人才雖不是在秦國出生的,可是愿意效忠者不少。如今驅(qū)逐客卿去幫助敵國,損害民眾而增加敵人的實力,對內(nèi)削弱了自己的國家,對外則和各諸侯結(jié)怨,這樣下去,希望秦國不發(fā)生危機,也是不可能的?。 ?/p>
秦王于是廢除了逐客令,恢復(fù)了李斯的官職。
【寫作方法】
此文開頭寫客對秦國的貢獻,引穆公、孝公、惠王、昭王等朝的史事加以論證。李斯在此處用了對偶的手法,文章整飭有節(jié)奏,氣勢恢宏,不容辯駁。
中間部分又以秦王喜好異地的奇珍異寶切入。而奇珍異寶同人才相似,也是產(chǎn)于外地,秦王對它很受用,但在用人上卻“不問可否、不論曲直”,以奇珍異寶和人才的不同遭遇作對比,直指秦王重珍寶輕人才的荒唐做法。這一部分對比得當(dāng),滔滔不絕,綿綿不盡,有排山倒海之勢。
文章最后說逐客的害處,那就是“內(nèi)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這是從反面說秦國不可逐客。全文收尾相貫,緊緊圍繞逐客秦國必危這一主旨而展開。
清代過珙《詳訂古文評注全集》中說:“斯論逐客,起句便見實事,最妙在中間論物不出于秦而秦用之,獨人才不出于秦而秦不用。一反一復(fù),略加轉(zhuǎn)換,而意思愈明。其通篇為順為逆,為連為斷,為正為喻,為整為散,無法不備?!?/p>
⊙文史知識
秦國成功的人才戰(zhàn)略
秦國從秦穆公開始,由一個僻處西部的小國發(fā)展成為一統(tǒng)天下的皇朝,考其迅速崛起的秘訣,不能不談到其成功的人才戰(zhàn)略。秦穆公使盡一切手段招徠人才,他用五張羊皮贖來奴隸百里奚,用重禮將蹇叔請到秦國,用詭計逼使戎國大夫由余投秦,在三人的輔佐下,辟地千里,稱霸一方。秦孝公發(fā)布《求賢令》,用高官厚祿吸引來衛(wèi)國的商鞅,實行變法,秦國從此國富兵強,稱雄天下。從大節(jié)上識人用人,不求全責(zé)備,是秦國人才戰(zhàn)略的基礎(chǔ)。對看準(zhǔn)了的人才,秦國君主會委以重任,放手使用,始終支持其發(fā)揮作用。比如秦孝公不顧眾人反對,堅定支持商鞅變法;比如秦昭襄王深信范雎,廢穰侯,逐華陽君,強化王室權(quán)力。秦君在決策失誤時往往能誠懇接受批評,絕不委過于人,如秦軍戰(zhàn)敗于殽后秦穆公主動承認(rèn)錯誤、承擔(dān)責(zé)任。也正是因為尊重人才、善用人才的政策和作風(fēng),各國士人才紛紛來秦為其所用,幫助其最終統(tǒng)一六國。
《楚辭》
戰(zhàn)國時代以屈原為代表的楚國人創(chuàng)作的詩歌,它是《詩經(jīng)》三百篇后的一種新詩。西漢劉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以及漢代效仿屈原辭賦的作家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和他本人的作品共十六篇匯編成集,題名《楚辭》。東漢時王逸為《楚辭》作注,加進了自己寫的一篇《九思》,使篇目增加到十七篇,這就是流傳到現(xiàn)在的《楚辭》本子?!冻o》對后世文學(xué)影響深遠,我國詩歌史上常以“風(fēng)”、“騷”并稱,“風(fēng)”指《詩經(jīng)》,“騷”即指《楚辭》?!豆盼挠^止》中收錄的《卜居》、《宋玉對楚王問》兩篇較為特殊,因為它們不能算詩歌而只能算散文,兩篇作品的口吻都是第三者的記錄而非作者本人的敘述,所以現(xiàn)在多認(rèn)為它們的作者并非屈原或宋玉本人。
◎卜居◎
【題解】
本文寫的是屈原遭讒臣陷害被貶后,與太卜鄭詹尹的一段對話。屈原在談話中連續(xù)發(fā)出八個詰問傾訴了內(nèi)心的煩悶和痛苦,抒發(fā)了胸中的憤慨和不平。
【原文】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復(fù)見。竭知盡忠,而蔽障于讒;心煩慮亂,不知所從。乃往見太卜鄭詹尹[1],曰:“余有所疑,愿因先生決之?!闭惨硕瞬叻鼾?sup>[2],曰:“君將何以教之?”
屈原曰:“吾寧悃悃款款[3],樸以忠乎?將送往勞來,斯無窮乎?寧誅鋤草茅[4],以力耕乎?將游大人以成名乎?寧正言不諱以危身乎?將從俗富貴以媮生乎?寧超然高舉以保真乎?將哫訾栗斯[5],喔咿嚅唲[6],以事婦人乎[7]?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將突梯滑稽,如脂如韋[8],以絜楹乎[9]?寧昂昂若千里之駒乎?將泛泛若水中之鳧,與波上下,偷以全吾軀乎?寧與騏驥亢軛乎?將隨駑馬之跡乎?寧與黃鵠比翼乎?將與雞鶩爭食乎?此孰吉孰兇?何去何從?世混濁而不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鐘毀棄[10],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吁嗟默默兮,誰知吾之廉貞!”
詹尹乃釋策而謝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shù)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龜策誠不能知此事?!?/p>
【注釋】
[1]太卜:卜官之長。[2]策:占卜用的蓍(shī)草。龜:占卜用的龜殼。[3]悃悃(kǔn)款款:誠懇真摯的樣子。[4]誅:鏟除。[5]哫(zú)訾(zī):阿諛奉承的樣子。栗(lì)斯:小心奉承、獻媚的樣子。[6]喔(wō)咿(yī)嚅(rú)唲(ér):強顏歡笑的樣子。[7]婦人:指鄭袖,楚懷王的寵妃。[8]脂:脂膏。韋:熟牛皮。[9]絜(xié):用繩度量圍長。楹(yínɡ):柱子。[10]黃鐘:樂器名。
【譯文】
屈原遭放逐后,三年沒有再見到楚懷王。他竭盡才智來報效國家,忠貞不二,卻受到讒佞之人的壓制;他心煩意亂,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去見太卜鄭詹尹,對他說:“我心中有些疑惑的事情,想請先生為我決斷?!闭惨B忙擺正筮草,拂凈龜殼,問道:“不知您有何見教?”
屈原說:“我是應(yīng)該寧肯誠懇真摯,純樸而且忠實呢?還是應(yīng)該迎來送往,忙于世俗的應(yīng)酬,力求不陷于窮困呢?是應(yīng)該寧肯除掉雜草,盡力耕作呢?還是應(yīng)該終日奔走于顯貴之間,以成就威望名聲呢?是應(yīng)該寧肯直言不諱,因而招致危險呢?還是應(yīng)該流于世俗,屈從于富貴而茍且偷生呢?是應(yīng)該寧肯超脫塵俗,潔身自好,保持自己的本性呢?還是阿諛奉承,強顏歡笑,去逢迎那個婦人呢?是應(yīng)該寧肯廉潔正直,以此來使自己的身心潔凈呢?還是應(yīng)該虛偽圓滑,像脂膏和熟牛皮那樣沒有骨氣地圍著別人轉(zhuǎn)呢?是應(yīng)該寧肯昂首獨行,像日行千里的駿馬呢?還是應(yīng)該浮游不定,如同水中的野鴨,隨波上下以求茍且保全自己呢?是應(yīng)該寧肯與千里馬并駕齊驅(qū)呢?還是應(yīng)該隨著劣馬的蹄跡亦步亦趨呢?是應(yīng)該同天鵝比翼高飛呢?還是應(yīng)該和雞鴨一起爭奪食物呢?這些,哪個吉利,哪個兇險?我到底應(yīng)該何去何從?世道混濁不清,把蟬翼說成是重的,把千鈞說成是輕的;黃鐘被毀棄,陶鍋反倒發(fā)出雷鳴般的響聲;讒佞之人發(fā)達顯揚,賢者卻默默無聞。唉,還有什么可說的呢,有誰知道我廉正忠貞!”
屈原與鄭詹尹
詹尹于是放下筮草,辭謝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事物總會有所不足,智者也有迷惑不解的時候;占卜有預(yù)料不到的地方,神明也有不能洞察的地方。堅持您的本心,行使您的本愿吧。靈龜和蓍草實在是不能知道這些事情。”
【寫作方法】
文中有八個以“寧”、“將”這兩個疑問詞連綴而成的問句,口吻雖然是疑惑兼矛盾的,但實際上表現(xiàn)的卻是屈原忠貞不屈的品質(zhì)。這樣寫有一個好處,那就是通過層層設(shè)問,增強文章氣勢和文字的表現(xiàn)力。如此一來,作者的悲憤難平之氣便從文字里揮發(fā)出來。以疑問的口氣寫堅定之語,就好像是在鋒刃上覆蓋了一層紙,看似失去了鋒芒,其實是隱藏著銳不可當(dāng)?shù)臍鈩?。此文雖然設(shè)為質(zhì)疑之辭,但是其堅定不移的志向卻溢于言外。行文首尾回環(huán),語意低昂,隱隱自見,正如空中云舒云卷。
◎宋玉對楚王問◎
【題解】
本篇記述了楚王與宋玉之間的問答。宋玉通過許多新穎巧妙的比喻解釋了自己不被眾人接納的原因在于曲高和寡,一番辯駁由淺入深,漸說漸明,理足氣盛。
【原文】
楚襄王問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遺行與?何士民眾庶不譽之甚也?”
宋玉對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寬其罪,使得畢其辭。”
“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1],國中屬而和者數(shù)千人[2];其為《陽阿》、《薤露》[3],國中屬而和者數(shù)百人;其為《陽春》、《白雪》[4],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shù)十人;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shù)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p>
“故鳥有鳳而魚有鯤[5]。鳳凰上擊九千里,絕云霓,負(fù)蒼天,足亂浮云,翱翔乎杳冥之上;夫蕃籬之鷃[6],豈能與之料天地之高哉!鯤魚朝發(fā)昆侖之墟,暴鬐于碣石[7],暮宿于孟諸[8];夫尺澤之鯢[9],豈能與之量江海之大哉!”
“故非獨鳥有鳳而魚有鯤也,士亦有之。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獨處,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為哉?”
【注釋】
[1]《下里》、《巴人》:楚國的通俗音樂。[2]屬(zhǔ):接續(xù)。[3]《陽阿》、《薤(xiè)露》:楚國比較高雅的音樂。[4]《陽春》、《白雪》:楚國的高雅音樂。[5]鯤(kūn):傳說中的大魚。[6]?(yàn):一種小鳥。[7]碣石:碣石山,在今河北昌黎北。[8]孟諸:古澤名,在今河南商丘東北。[9]鯢(ní):小魚。
【譯文】
楚襄王問宋玉說:“先生大概有不檢點的行為吧?不然士人百姓們何以對你如此不滿呢?”
宋玉回答說:“是的,是這樣。有這種事情,希望大王寬恕我的罪過,讓我把話說完?!?/p>
“有位客人在郢都城里唱歌,起初他唱《下里》、《巴人》,城中跟著應(yīng)和的有數(shù)千人;后來唱《陽阿》、《薤露》,城中跟著應(yīng)和的有數(shù)百人;等到唱《陽春》、《白雪》,城中跟著應(yīng)和的只有數(shù)十人了;最后他引用商聲,刻畫羽聲,再夾雜以流動的徵聲相和成調(diào),城中跟著應(yīng)和的不過幾個人而已。這樣看來,所唱的曲子越是高妙,能相應(yīng)和的人也就越少?!?/p>
宋玉對楚王問
“所以鳥類中有鳳而魚類中有鯤。鳳凰振翅高飛而上九千里之霄漢,凌駕于白云彩虹之上,背負(fù)蒼天,雙足攪亂浮云,翱翔在高邈的太空中;那落在籬笆之上的?雀,怎能和它一起去了解天地的高遠呢!鯤魚清晨從昆侖山腳出發(fā),中午在渤海邊的碣石山上曬脊背,夜晚就已經(jīng)棲宿在孟諸的大澤里了;那淺水塘中的小鯢,怎能和它一樣測算江海的寬廣呢?”
“所以不只是鳥類中有鳳,魚類中有鯤,士人中也有杰出的英才。圣人有超越常人的思想和行為,超然物外,悠然獨處,世俗的人,又怎能理解我的作為呢?”
【寫作方法】
此文意想憑空而來,沒有一處實筆,但是騷情雅思絡(luò)繹奔赴,足見宋玉的逸群之才。楚襄王的問題來得有點突兀,但宋玉的回答十分巧妙,乃至使整篇文章都帶著新奇的味道。宋玉先承認(rèn)自己不被世人理解,之后說世人聽音樂,喜好《下里》、《巴人》的多,而欣賞《陽阿》、《薤露》、《陽春》、《白雪》的少,原因就在于前者是通俗音樂,后者是高雅音樂,從而得出一個結(jié)論:其曲彌高,其和彌寡。此處以高雅音樂暗指自己卓爾不群。接下來,宋玉又以鳳凰、鯤魚自比,暗喻自己卓然獨秀,遠非池中之物。文末一句“瑰意琦行,超然獨處”,既照應(yīng)了前面兩處比喻,又是點睛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