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過了的時代
在英國生活久了,什么都習慣,唯獨沒有辦法適應讀不到新出版的中文書的苦況。以前讀香港中文大學,每天放學從山上面的聯(lián)合書院步行落山,總要走進火車站旁的大學書店逛一逛,像巡店視察,也像保安員巡邏,幾年大學生活都如是。
中大書店是好的書店,選書擺書都有用心。每次入門口總會駐足“豬肉臺”前掃描一下,比較一下昨天跟今天有什么分別,就像兒時的“找不同”游戲。哪本是新書、哪本書給人買走了,一看就心里有數(shù)。那時候沒有在書店兼職、掙點外快實在可惜。
來了英國后就沒有這“日?;顒印?,倫敦沒有像樣的中文書店,亞非學院的書店也小得可憐。唐人街附近有間光華書店賣簡體書,在倫敦開業(yè)差不多五十年,但老實說,書店的書無甚可取,連望梅止渴的功效也做不到。想過在臺灣的網(wǎng)上書店網(wǎng)購寄來,但運費貴得嚇人,幾次都在按下“結賬”之前放棄。沒有中文書唯有讀英文書,每星期去查令十字街的書店Foyles巡幾次,但始終填補不了生命中沒有中文書的空洞。
“餓書”餓得太久,現(xiàn)在只要有機會得到新出版的中文書就如獲至寶,幾乎連睡覺也將書本攬緊。最近牛津大學出版社的林總送了兩本新書,一本是孔慧怡的《不帶感傷的回憶》,另一本是關詩佩的《譯者與學者》。兩位作者我都不認識,卻有種聯(lián)系,因為她們都在亞非學院取得博士學位,我也算她們的小師弟。
讀孔慧怡的新書,一讀就停不下來,一口氣通宵讀完??谆垅鶎懙氖撬弦淮娜说南嗵幓貞?,一個個熟悉的名字(不少都在董橋筆下常常出現(xiàn)),像劉殿爵、喬志高,像宋淇、艾青??撞┦颗e重若輕寫出她和他們的故事,寫出這一代老前輩的重量。
讀孔慧怡寫劉殿爵教授的文章讀得格外親切,文章內(nèi)有張照片,是劉教授跟亞非學院的其他老師合影,就在校門旁邊的小角落拍攝。四五十年之后,我也在這間小小的學校走上走落。劉教授回歸香港之前,是亞非學院的中文講座教授,也是第一位華人執(zhí)掌此位。
縱然書里面的人都已經(jīng)不在人間,但如書名一樣,孔博士寫的回憶都不帶傷感,只有作者念茲在茲、跟前輩一起的相處片段。然而,我讀來卻不無傷感,作者愈是寫得淡然,我愈是覺得自己出生太遲,錯過了那個年代。上一代的人物,連生活日常都動人?,F(xiàn)在只能夠從文字中讀到,卻不可以親身經(jīng)歷、認識他們,甚至不可以成為他們的一分子。
或者每一代人,都曾經(jīng)有過我這種錯過與趕不及上個年代的沮喪。但也因為有這失望,才會有動力去通過閱讀,將未曾經(jīng)歷過的歲月追趕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