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輯 年味依舊
年味依舊
這些年,年味淡了。周圍的人,絕大多數(shù)這樣說,我也有這種感覺。靜下心來細想,年味真的淡了么?其實還和以前一樣濃,現(xiàn)今的小孩,也如以前的自己,在盼著過年。
若非要找現(xiàn)在和以前的區(qū)別,大概是經(jīng)歷變了些,感觸變了些。年不一定非得像以前那樣過,一成不變的過法,并非就真能找回曾經(jīng)的感覺。
我小時候過年,盼寒假、盼鞭炮、盼玩具、盼新衣服、盼好吃的。這些算不得奢侈的期盼,只有過年時才能一一獲得滿足。
寒假與其他假期的不同,很大程度上因為年。放寒假了,年也就快到了。寒假的時間比較長,平時像困獸那樣被關在學校的孩子們,可以盡情地玩耍了。無憂無慮的年齡,年前年后,玩是唯一的主題。村里和鄰村的代銷店,除了年前年后,平時沒有鞭炮賣,連集市上也是如此。進了臘月,集市上和代銷店里開始陸續(xù)擺上鞭炮,有零花錢的小孩就可以買些鞭炮聚在一起燃放了。噼里啪啦的鞭炮聲,從四面八方炸響,成了年味的一道增稠劑。玩得沒邊的孩子們,驚喜不斷。年集上的玩具,多到數(shù)不清。燈籠、泥狗、哨子、小槍、氣球,想到想不到的,一下子全鉆出來了。心情大好的父母,這時也大方起來,隨便選出兩三樣買給孩子,算作新年禮物。有了假期、鞭炮、玩具的孩子,還有新衣服穿。不管盼不盼,每年新年都得添身新衣服吧?孩子們不在乎,家長卻很在意。年前年后,飯食比平時好了許多,差不多已經(jīng)解饞了,好吃的還是一個勁端上桌,一天比一天更豐盛。吃得好玩得好,這樣好的節(jié)日,孩子們怎會不喜歡?過年了,和平時真的不一樣!
兒子平時跟我們住,上學放學也由我們接送,周六周日才回一趟老家。這次寒假,讓他背著書包早早回了老家。幾天不見,我給他撥了個電話。小家伙在家玩嗨了,竟然不樂意接。母親把電話硬塞給他,第一句話就問干嗎,很有點兒不耐煩的意思。
知道話不投機半句多,怕聊多了掛電話,我問兒子過年了想買些什么禮物?嫌浪費時間似的,那邊的回答很簡短干脆,消防車,還有鎧甲勇士。兒子的玩具車和奧特曼之類沒有一百也得有幾十個。我反問兒子,他卻頭頭是道說家里那些是奧特曼,不是鎧甲勇士。他的遙控直升機,讓我一不小心給遙控上天不知飛哪兒去了,小家伙一直耿耿于懷呢。不管貴賤,既然有過承諾,過年了,他的要求總得適度滿足!
年味對已長大的我們,感覺確實不太濃了。小孩期盼并能因年滿足的那些東西,大人是不需要的。小孩們感到的那些滿滿的幸福,對大人而言,也都無所謂了。
年味的濃與淡,似乎真與年齡有關。隨著年齡的增長,年的味道變了很多。由兒時的期盼,逐漸變成現(xiàn)在的心靜如水。年集上的東西,比小時候多出不知多少倍,村里超市里售賣的年貨,比以前的代銷店也多了許多。一掛小小的鞭炮,就能讓小孩滿足,可無論多么炫目的煙花,都難以讓我們感到孩童時的幸福。
備年貨、送節(jié)禮、走親串友,年前年后的太多事情,把大人們追得團團亂轉。各種按部就班的節(jié)日習俗,大人們也需要依照遵守,忙忙活活半個多月,很是疲憊。過年的氣氛,還時常被各方面的因素攪擾。有時甚至一邊過年,一邊想著來年的工作。這事那事,在新年的鞭炮聲里,在心中咕嘟咕嘟沸騰著、炸響著、往復著。過年的感覺,在各種紛繁嘈雜中失去了那份最該享有的清凈,印記在童年記憶里的那種年味,也就一點點淡掉了。
而感覺上的淡,并非真的淡。傳統(tǒng)的過年習俗,在一年年變化中依然傳承和發(fā)展著。過年時,這兒寫春聯(lián)的少了,貼春聯(lián)還是得中規(guī)中矩的。年前一天,或當天早晨,早早把買來裁好的春聯(lián)貼上。紅紅的春聯(lián)一貼,年的味道頓時就濃了。這種家家戶戶忙著貼春聯(lián)的場景,只有過年時才有。對于燃放煙花爆竹,已不再像孩童時那么期盼了,可放上幾掛,更顯熱鬧喜慶。噼噼啪啪的爆竹聲,仿佛與新年總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買新衣和殺豬敬天這些,已不再是必做的事。殺年豬的意義,儀式大于需求了;但酥菜的做法,至今還保留著。年前一兩天,母親就選好食材動手酥菜。藕片、地瓜是最常用的食材。把它們裹上面糊,放進油鍋里像炸油條那樣炸熟,撈出來過年前后吃。
年夜飯還是要吃水餃的,母親從午飯后開始忙活,包好水餃準備晚飯。過年那天,在吃午飯和晚飯前,得先放一掛鞭炮敬天。中午十二點一過,聽到誰家放鞭炮,說明誰家就開始吃飯了。晚上邊看春晚邊熬夜,熬到零點過后,敬了天,便陸續(xù)休息。
孩童時,年初一早晨起來,跑到父母和長輩床前跪下就磕頭。拜了年,長輩們會夸獎孩子懂事,還常常給點錢和糖果。小孩們可以用這些零花錢買喜歡的鞭炮,自然樂此不疲到處跑。年齡大了些,不好意思了,就不再給長輩們磕頭,去各家串串門問個好,就算給長輩們拜年了。作為成年人,過年的意義不能全放在玩樂上,大部分時間得花在親朋間的禮尚往來和習俗傳承上。幸福感不如小孩,也就難以感受到小時候的那種濃濃的年味了。
星移斗轉,時光飛逝,年味在歲月變遷中傳承、變化和循環(huán)。面對一次又一次即將或剛剛到來的新年,我們的感覺也在變。認為年味一年年淡了的我們,根本原因是在于懷戀、對比和找尋不到那些無法復制的過去的年之感觸。
臘月二十六,一個童年玩伴給我打電話,他想找?guī)准胰撕匣餁⒅谎?,問我參不參與。過年殺年豬的多,不缺豬肉,殺羊吃的卻少,一家六七斤羊肉正好調調口味,沒等他說完我便答應了。臘月二十七,小叔又給我打電話,邀我第二天去他家。小叔要殺一只一百多斤的大山羊,請親朋好友一起吃。
羊肉比豬肉貴。以前,老家那邊過年沒有殺羊的。這幾年,除了豬肉,殺羊吃的人家越來越多,殺年豬的習俗受到不小挑戰(zhàn)。就像堅守年初一必須得吃素食的習俗那樣,以前是為了討個一年到頭都“素凈”的寓意,現(xiàn)在則更多的是調節(jié)口味的需要。
殺年豬的少了,殺羊吃的卻多起來。這種變化客觀存在,不能看作是一種年味淡了的表現(xiàn),而是調節(jié)口味的需要。從飲食結構上講,應該是一種進步。再比如煙花爆竹的燃放,減少燃放數(shù)量,有助于保護環(huán)境。爆竹聲少了,年味似乎淡了些,其實不然!沒有霧霾彌漫的地方,年味才濃得夠味、飄得更遼遠!
(原載2016年2月18日香港《文匯報》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