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
與
鐘
大約八百年前,遠江國[1]無間山某寺的和尚們,欲給寺內(nèi)添置一座大鐘,便發(fā)出呼告,請近村的香火大戶及諸位女施主們隨喜一些舊青銅鏡,用做鑄鐘的材料。
(今時今日,去往日本的某些寺院,仍能見到以鑄鐘為由籌來的銅鏡堆滿院落。迄今本人所見過擁有最多銅鏡的,則屬九州博多的凈土宗寺,是為打造高達三十三尺的阿彌陀像而募集的?!∪嗽瓢矗?/p>
彼時,無間山某位農(nóng)夫的妻子也想為鑄鐘盡些薄力,便把自家的銅鏡捐了出去。誰知方才贈出,就心疼起來,想起以往曾聽母親講過這面鏡子的來歷。此鏡不單曾為母親所有,亦是外祖母,甚至曾祖母用過的舊物。細忖來,往昔歲月中更映照過自己的幾許笑靨。當然,只要封幾兩銀錢捐給寺里,即可將承載著對亡母歷歷回憶的鏡子贖回,可她偏偏又拿不出這個錢來。每次往寺里去時,都能隔著柵籬看到院內(nèi)堆置著許多銅鏡,而自家的那面就混放在當中。因鏡子背面鐫有松竹梅的圖案,一眼便能認出。每當此時,她就會憶起當年,母親初次將那美麗的紋樣拿給自己看時,幼小的她曾眉開眼笑、歡喜顏開的情形,于是便暗下決心:有機會一定要把此鏡偷偷取回,當作傳家之寶永遠珍藏。可惜的是,卻總也遇不到合適的時機。而她則為此心緒不寧,愁云慘淡,仿佛皆因一念之錯,而將生命中極為寶貴的部分愚蠢地贈予了他人。自古有諺曰:女魂鏡中棲(古時許多銅鏡背面皆刻有個“魂”字,即是對這句神秘諺語的一種體現(xiàn)—小泉八云按)。她鎮(zhèn)日提心吊膽,生怕諺語所言為真,更怕后果會恐怖到超乎自己所能想象。但這份憂慮與苦楚,她卻從未向任何人啟齒過。
為無間山鑄鐘募集的銅鏡,悉數(shù)被送往了鑄造場。然而工匠們卻發(fā)現(xiàn):其中有面鏡子無論如何不能熔化,任憑他們一次又一次反復以烈火焚燒,都始終完好無損。顯然,定是隨喜銅鏡的女人生了悔意。女人的奉納并非出自誠心本愿,她的我執(zhí)便附在了鏡中,即使經(jīng)過幾重爐火煅燒,也依然固守原樣,冷硬不化。
此事迅速風傳開來,弄得人盡皆知。這“頑固不化”的銅鏡究竟來自于誰家的奉納,亦很快水落石出。當心中的秘密與自身犯下的罪咎大白于眾時,女人既羞愧難當,又怨憤不已。最后,終歸不堪承受世人的冷眼,而修書一封,投河自盡。
那遺書如此寫道:“奴死之后,鏡必可熔,鐘得鑄矣。若有可擊破梵鐘者,奴將以己身之靈力,賜其財帛珍寶,金玉滿缽。此諾必踐。”
眾所周知,凡心智失常,癲狂而死者,或自戕而亡之人,他們臨終之前的遺愿與誓約,通常都具有超自然的靈力。女人死后,銅鏡順利熔化,一座氣派的大鐘得以鑄成,人們亦始終牢記著其遺書所言,堅信她的魂魄必會給撞破大鐘之人授以萬貫家財。因此大鐘方在寺內(nèi)懸起,人們便蜂擁而至,紛紛前來一試身手,想要撞鐘求財。所有人皆攢足渾身氣力,拼命去搖蕩那撞鐘棒,然而巨鐘巋如磐石,無論眾人如何簇擁著敲打撞擊,都始終無法損其分毫。饒是如此,世人卻從不氣餒,日復一日,從早到晚撞鐘不輟,前仆后繼,如癡似狂,即使院僧出面勸阻,也置若罔聞。于是鐘聲日日響徹,不絕于耳,簡直成了一種痛苦的折磨。終于,忍無可忍之下,眾僧們?nèi)∠麓箸?,將其自山上滾落,沉入了泥沼之中,眼看幽深的淵藪徹底將大鐘吞沒了事。自此,巨鐘便從世間銷聲匿跡,只剩下古老的傳說流傳至今。而傳說中的那座鐘,則被稱作為“無間鐘”。
話說日語中有一動詞為“擬”,通常意指“比擬、摹擬、模仿、假想”,同時也包含“驅(qū)策念力、心靈暗示、意念傳輸與轉(zhuǎn)換”的意思。自古以來,日本人就對“擬”這個動詞所意味的某種通過頭腦與心智運作,即調(diào)動主觀意念來達成目的的、神秘的精神動力現(xiàn)象抱有一種奇妙的信仰。這個詞無法在英文中找到適當?shù)膶ψg,因為它常常涉及形形色色的巫術(shù)、魔法,以及宗教信仰的實踐活動。辭典中,一般將之解釋為to imitate、to compare、to liken等,但僅僅如此仍不足以概括它所有的含義。更深層面上,它指的是:憑借冥想與念力,影響或支配客觀現(xiàn)象,將物品、行為等,用其他事物轉(zhuǎn)移和替代。通過這樣的方式,取得一種靈異的、奇跡的結(jié)果。
舉例來說,你想建造一座寺廟,卻苦無這樣的能力。但你可以假想自己像一位發(fā)心修廟的富翁那樣,懷著與之相同的虔敬之情,在佛前放一顆小小的石子。你放下這顆石子的功德,就等同于建了一座寺廟。兩者可以大致對等。再舉一例:你無法讀完佛教六千七百七十一卷經(jīng),但你可以制作一個能夠容納這些經(jīng)卷的旋轉(zhuǎn)書架,而后像搖轆轤一樣轉(zhuǎn)動這書架,只要你心中懷著想要閱盡六千七百七十一卷經(jīng)的熱誠,就必定可以獲得與之等量的功德。以上兩例,便足以說明“擬”這個詞在宗教方面所具有的含義了。
不過,其在巫術(shù)運用當中的語義,不通過大量舉例,卻無法完全解釋清楚。盡管如此,暫且以下面的例子來說明,大致也可有所了解吧。譬如,你像丹蒂·加布里埃爾·羅塞蒂[2]在詩作《海倫姐姐》中描述的那樣,模仿海倫燒蠟人的方法扎一個稻草小人,而后子夜丑時,用一把五寸長釘將之釘在寺院林間的某棵樹上,并在腦中想象它代表某個人,那么現(xiàn)實中該人便會在巨大的折磨中痛苦至死。這樣解釋,想必讀者們該會明白何所謂“擬”了吧?再比如,有盜賊夜闖門戶,竊走了你家許多貴重財物,隨后你在院中發(fā)現(xiàn)了賊人留下的足跡,此時你若能迅速在兩只腳印上點燃大捆艾草,竊賊的腳底就會立刻腫痛難當,除非他上門求饒,聽你發(fā)落,否則便將痛到坐臥不寧,不眠不休。這即是動詞“擬”所表現(xiàn)的另一種“擬態(tài)化”的巫術(shù)儀式。而圍繞無間鐘的相關(guān)傳說,其中所描繪的,則類似于前文第三例的做法。
自打巨鐘滾落泥沼之后,世人想要撞鐘,自然是無法如愿了。人們抱憾之余,開始在腦中觀想敲破某件替代物的畫面,認為即便如此也能討好銅鏡的原主人,即那名逝去女子的亡靈,從而求得富貴錢財。想來,那銅鏡還真不是個省心的物什。以此法求財?shù)娜水斨?,有位名喚梅枝的女子,在日本民間傳說里,因與源氏武將梶原景季關(guān)系密切而為人所知。兩人曾結(jié)伴外出游玩,某日因梶原盤纏用盡,不意陷入窘境。于是,梅枝便想起了無間鐘的故事。她找來一只青銅洗手缽,將之想象為巨鐘,一面盡力敲擊,一面高聲求禱:“黃金三百兩!黃金三百兩!”直至將水缽擊破才罷。此時,與兩人同棲一間客棧的某位住客,聽見梅枝對著一只銅缽敲敲打打,又口中念念有詞,便饒有興味前來一探原委,聞知兩人正為銀錢窘迫,竟當即慷慨解囊,惠予梅枝黃金三百兩以充旅資。事后,梅枝敲缽求金的故事便被編成了歌謠,至今仍為藝妓們到處傳唱:
梅枝敲銅缽,
黃金唾手得,
勸汝同效仿,
贖取自由身。[3]
梅枝求財如愿以償?shù)南ⅲ沟脽o間鐘再度名聲大噪,眾多信者紛紛有樣學樣,巴望這番幸運也能惠臨在自己頭上。這些人當中,有個住在無間山大井川畔的農(nóng)夫,鎮(zhèn)日游手好閑,不事正業(yè),終將家產(chǎn)揮霍得一干二凈。于是這好吃懶做的漢子,便用自家院中泥土,比照無間鐘的模樣塑了口泥鐘,一面口中大喊:“求金銀財寶,求大富大貴!”一面將泥鐘敲了個稀爛。
果然,自庭前地下冒出一位長發(fā)飄飄的白衣女子,手持一有蓋的陶甕,來到農(nóng)夫面前,道:“汝之懇愿,奴已知悉。今授爾此甕,以完汝愿?!?/p>
言畢,女子將陶甕交至農(nóng)夫手上,便隱去了身形。
那漢子大喜過望,忙飛奔回屋,將這喜訊告知妻子,并將陶甕擺在妻子面前。那甕沉甸甸頗有分量,夫婦二人合力才將蓋子撬開,趕緊低頭察看,卻見甕內(nèi)有東西迅速充盈,不停漫漲,自甕口滿溢出來……
那充斥甕中的,究竟是什么呢?恕本人實難啟齒。
[1]遠江國:日本古時令制國之一,相當于今靜岡縣大井川以西地域。
[2]丹蒂·加布里埃爾·羅塞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 1828—1882),英國拉斐爾前派重要代表畫家、抒情詩人?!逗惤憬恪罚⊿ister Helen)為其最重要的敘事詩之一。其內(nèi)容取材自流傳的中世紀民謠,描述了一位名叫海倫的女子,因愛人移情另娶,因愛成恨,將蠟燒融鑄成人偶,并對之施以詛咒,致愛人慘死的故事。
[3]關(guān)于此首歌謠,小泉八云曾在英文原版中附有注釋,將其解釋為:若小女子我能將梅枝的洗手缽敲破,求得錢財,則必為眾姐妹贖取自由身。此為錯譯,與原意不符。(日文版譯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