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寫在前面

搭車上路:一個人的八萬公里 作者:金一諾 著


寫在前面

作為一個環(huán)球旅行的過來人,我想說:

“沒錢,真的別走?!?/p>

買機票與住宿都是技術(shù)活,你的小金庫準備不充分,就算你號稱窮游闖天下,那苦行萬里路、爬到淚崩的你怎么能看到這個世界的美好?你也必須是個包容性強的人,要學會去接納與感受其他國家的文化。如果每到一個地方你都覺得沒家鄉(xiāng)好,那你還出來干什么呢?

我的環(huán)球旅行夢

對我來說,環(huán)球旅行看世界,似乎是命定的。

第一次去國外時我才五歲,跟著在大學教書的爸爸去了英國直接上了小學。那次出國時間不長,前后七個多月,隨著爸爸結(jié)束進修,我也一起回國了。當時出國多少還有點稀罕,在英國的童年“留學”經(jīng)歷,打開了我的眼界,也播下了環(huán)球旅行夢的種子。

由于親歷了英國小學的“愉快教育”,我一直不太能適應,更不要說融入國內(nèi)的教育模式了。但是我對自己喜歡的課程,像地理、英語和體育,還是投入了大把精力,并在這三門課上都取得了最好的成績。后來,當我徒步攀登乞力馬扎羅山,或者搭順風車穿行潘帕斯草原時,才明白當初這么喜歡這三門課,就是為了長大后出門旅行的。

高中時知道了Backpacker(背包客)這個詞。有次爸爸從歐洲回來,講到在歐洲坐火車,看到有日本和韓國的女孩,買了優(yōu)惠的青年聯(lián)票,晚上坐車,白天就背著包下車去游玩,聽得我羨慕不已。旅行的種子,就在我心中進一步發(fā)芽。

讀大學時去了新西蘭,本科畢業(yè)也游遍了北島和南島。在美國讀研究生的兩年里,利用大大小小的假期與同學一起自駕逛完了大半個美國。雖是青春作伴、窮游他鄉(xiāng),留下很多美好的記憶,但那還不是我心目中真正的旅行。

完成學業(yè)后我去了三亞工作,然后在馬爾代夫、毛里求斯和印度尼西亞的度假村里上班,順便游遍了周邊的國家。托工作的福,我得以在這幾個國家像本地人一樣,有質(zhì)感地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在交到不少當?shù)嘏笥训耐瑫r,真正了解他們的風土人情。而這,更激起我心底環(huán)球旅行的渴望。

時光走得就是如此緊密。我回到了離開多年的故鄉(xiāng)上海,找了一份美國某大學在華招生官的工作。兩年多的時間里,我?guī)缀趺恐芏家ザ€城市出差,得到的回報是足以支持自己完成環(huán)游世界旅行的薪水。這時候,我意識到可以開始計劃自己的環(huán)球旅行了。

任何靠譜的旅行都不會是說走就走的。沒有計劃的出游會帶來很多不便。大概在出行的一年前,我就把旅行的預算準備到位,幾個月前開始搜便宜機票和計劃大致路線,一兩個月前搞定各種簽證,一星期前開始找房東、約當?shù)厝艘娒妗?/p>

十二年前我成為沙發(fā)客網(wǎng)站在中國的第一批用戶,在自己三亞的公寓里接待過不少背包客。這一次的環(huán)球旅途中,我也順道回訪了以前的客人,大家像朋友一樣輪流做東。在一些公共交通費用昂貴的國家,我走去高速邊找順風車搭去目的地;有時候也會直接跟著司機回家借宿,下廚做一頓中餐以表感激。大部分的時候我運氣還不錯,被當?shù)嘏笥褞ル娨暸_見明星,歪打正著客串去大學授課,或者遇到想學瑜伽的人主動推銷自己的瑜伽功,以此換來免費食宿。

有時候,我一個人背著15公斤的大包,胸前掛著7公斤的小包,甚至都不敢喝水。在蹲式馬桶遍地的國家趕路,帶著22公斤的行李蹲下去再站起來,很不容易。也有幾次自己大意住多人間沒鎖包,一早醒來發(fā)現(xiàn)被人抽走幾張“富蘭克林爺爺”,心痛得恨不得前一天帶著“富蘭克林爺爺”去住五星酒店。在偶爾遇上拉肚子、遺失信用卡、租車(沒買保險)撞壞了保險杠、和當?shù)厝思m纏不清的時候,也深深體會到了世事無常。

它們和旅行帶給我的驚喜一樣,分量都很重。在“上了一課”的同時,我把我看到的人間的美好和不好,都一一記在心間。

作為一個環(huán)球旅行的過來人,我想說:“沒錢,真的別走?!辟I機票與住宿都是技術(shù)活,你的小金庫準備不充分,就算你號稱窮游闖天下,那苦行萬里路、爬到淚崩的你怎么能看到這個世界的美好?你也必須是個包容性強的人,要學會去接納與感受其他國家的文化。如果每到一個地方你都覺得沒家鄉(xiāng)好,那你還出來干什么呢?

在我看來,環(huán)球旅行與周游列國,也就是旅行與旅游,還是不一樣的。我習慣的旅行方式,從一開始的看風景,慢慢地變成了看人。任何地方如果待上幾天還找不到那種融入感,或者一個切入點,總覺得只是多了一個護照印章,像是白來一趟。

當我在東非的山村里看到騎著永久28大輪自行車的小孩,在亞馬遜的河邊看到中國上世紀90年代產(chǎn)那款銀色的打狗棒一樣大的手電筒,在摩洛哥46攝氏度的高溫天喝著主人泡給我的滾燙的茶讓我養(yǎng)胃,在哥倫比亞吃到媲美東北大米的香米飯,在印度看到父母催孩子結(jié)婚催得和中國父母一樣猛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這個世界原來沒有什么大不同。

這一次的環(huán)球旅行我走了兩圈,走完了最想走的“三條路”:絲綢之路、穿越非洲大陸和穿越美洲大陸。全程用時28個月,途徑66個國家。不做空中飛人,只向白龍馬學習。陸路行走了約8萬公里。到目前為止,總共涉足六大洲85個國家。

旅行,就是背著一個移動的家,去體驗別人的生活,也學著更好地過自己的日子。

順風車的文化

從二連浩特口岸出境,在西伯利亞、非洲、中亞和高加索地區(qū)逛了13個月后,我從阿拉木圖搭車回了國。到霍爾果斯后,又和同伴一起開始了在大西北三個星期的搭車之旅,一路走到了呼和浩特。

搭順風車(Hitchhiking)的旅行這已經(jīng)不是第一次,大概五年前我在毛里求斯上班時,為了不用等間隔一小時且嚴重不準點的公車,就開始嘗試走到高速邊,伸出大拇指招攬一輛可以免費載我去目的地的小車。這一試,嘗到了甜頭,便再也丟棄不了搭順風車的便利。于是在過去的大大小小的輕奢度假行和低成本背包行之中,搭順風車都成為旅行體驗的一部分。

順風車的概念并不是在每一個國家都有。在很多地方,當你和當?shù)厝颂岢觥皫煾?,能不能順路免費帶我去某地”的想法時,他們一定和很多中國司機一樣,問“你愿意貼多少油費”。為了不在這樣的國家(路段)浪費等待的時間,你需要在決定是否搭便車前,對這個國家的搭車文化有一個大致了解。

在哪些國家我會搭順風車?

1.交通費昂貴或公共交通不發(fā)達的國家和地區(qū)

如果我跟你說搭車的目的不是為了省錢,而是為了體驗民情,那我肯定是在騙你。在長線旅行中,想辦法把部分交通費省下來,就能為自己的預算節(jié)約一個大頭。尤其是在陸路交通不便宜的國家,如果想要看陸地的景色,又不想花那么多錢,那只能選擇搭車。例如南非、阿根廷、納米比亞等。

一些小國人口只有幾百萬,公共交通的間隔非常長,有時候甚至幾天只有一班車。在這種情況下,搭車是不二之選。通常在這種偏遠地區(qū),因為真的是人跡罕至,一般司機看到一個大活人站在路邊,停車的概率非常高。但是,一定要確保這條路不是真的人跡罕至到一小時只有一輛車經(jīng)過!此類國家和地區(qū)有亞美尼亞南部山區(qū)、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一些中亞國家沒有定點公交,人滿才發(fā)車,感覺要等到地老天荒。

在我所有搭車的經(jīng)歷里,唯一一次等了7小時也沒等到車,只好打道回府去旅社住一晚,第二天再卷土重來的,發(fā)生在阿根廷的40號公路艾爾恰登(El Chalton)段。從艾爾恰登這個徒步天堂到下一個有東西可看的湖區(qū)埃爾博爾森(El Bolson)大約是1300公里。這一路的大巴隔天一次,而且不是直達,中間會放你下來睡一覺,前后要兩天時間才能到湖區(qū),票價100美金。40號公路的這一段名氣很大,被稱為“世界上最美的十條公路”之一,所以,無論如何我都要搭上免費的車呀!

早上從埃爾卡拉法特(El Calafate)出發(fā),我很順利地到了等車的路口。此時,已經(jīng)有一個智利小哥在此等候。在南美洲,因為搭車文化特別盛行,大家都會按照先來后到的順序讓早來的人先走。又過了一會兒,來了兩個德國姐,于是我們四人就這樣邊吃邊聊,在安第斯山脈腳下吹著呼呼的大風,看著絕世的美景,一直等了7個小時也沒有搭上。一來車流小(一小時五六輛);二來四個人坐一起那是犯了大忌,因為司機會以為我們是一伙的,要走一起走,停車的意愿就會降低。吸取了教訓后,第二天一早我甩開了智利小哥,搶在所有人前面第一個回到了這個路口。等了兩小時后終于被“撿”走。

如果你要問,這個路口這么難搭車,萬一第二天還搭不上車怎么辦?那只有看好地圖,準備走回頭路,多繞一點路,放棄40號公路,走回3號高速公路。方法總是有的,時間也是有的,就是折騰。有時候為了省路費,繞點路也是良策。

2.民風淳樸,很容易搭上車的國家

這類國家是我自助旅行比較喜歡去的,比如土耳其、智利,有時候一個國家吸引人的不是那些雷同的景點,也不是豪華洋氣的城市。在智利,大巴的票價非常合理,4小時大巴票價在人民幣35元左右,完全可以接受。但是坐了一次智利大巴后,我就感到悶了,車上沒人跟你聊天,路過美景也不能停車拍照。同時,搭車的等待時間平均在10到15分鐘,一般很容易找到直達目的地的車。在這樣的國家旅行,搭車的初衷已經(jīng)不是省錢,完全是因為可以接觸到友善的當?shù)厝?,可以拿著手機翻譯器跟他們聊天,順便學點當?shù)卣Z言,運氣好的話,司機還會帶你去吃飯。而且,私家車跑的時間要比大巴更短!

哪些國家不適合搭順豐車?

1.沒有封閉式高速,全是“小路+短途”的國家和地區(qū)

這類國家和地區(qū)一般來講基礎(chǔ)建設(shè)比較差,城市和城市之間布滿了各種小鎮(zhèn)和鄉(xiāng)村,外加沒有封閉式一站到底的高速,能搭上一輛直達目的地的車的概率很低。路上多數(shù)車跑的是短途,通常去一個不遠的地方要頻繁地更換車,加長了中間的等待時間,使搭車的效率變得低下。例如,印度、秘魯、斯里蘭卡等。

2.沒有順風車文化的國家和地區(qū)

在這一類國家和地區(qū),司機載人更傾向于收費。某些地區(qū)由于偏遠,公交車次不頻繁,當?shù)厝艘惨蕾図橈L車分攤油費。有時上車前跟司機說好沒錢給他,下車后還是會被要錢。例如伊朗、秘魯和一些非洲國家。

我在中國西部搭過很多次車,經(jīng)常在說好不用給錢的情況下,下車時還是被司機強行要錢。實在拿不出來,就開始跟司機玩拖延戰(zhàn),這時他們會變相讓你買包煙或者買瓶飲料。引用一個昆明漢族司機的話—“這世界哪有坐車不付錢的好事,司機可不是活雷鋒!”

3.經(jīng)濟落后,很少有私家車的國家和地區(qū)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不包含南部非洲)國家,多數(shù)家庭和個人都沒有私家車,因此在高速公路上能找到的,除了公共交通外,只剩下工作的車輛。幾乎等斷了脖子,也不會等到一個有錢的非洲大佬開著自己的車停下來捎你一程,只有五花八門的出租車跑來跑去跟你各種糾纏,討價還價。

在蘇丹的時候,我一大早沒有趕上去埃塞俄比亞邊境一天一班的大巴,便決定搭車趕去邊境。這一路換了7輛車,才跑了不到120公里。眼看下午兩點的時候,還有三分之二的路程沒跑完,只能被迫改坐短途小巴,就怕天黑到不了邊境的話,中途連個落腳的地方都沒有。換乘了三輛不同的小巴(其中一輛拋錨在荒郊野外一小時),打了三個小時走廊地鋪,在被甩到內(nèi)臟快要吐出來的路上顛了很久后,終于在天黑時到達??上н吘骋殃P(guān),需要過夜。大巴10小時可以跑完的路程,搭車走了16小時,慘不忍睹!

4.有安全隱患的國家和地區(qū)

在某些戰(zhàn)亂國家,或者剛內(nèi)戰(zhàn)完還留有武裝組織的,或者搶劫嚴重名聲很臭的地方,我沒有嘗試過搭順風車。盡管在巴西的70天里,完全被巴西人的熱情和好客所感動,但鑒于巴西治安太差,名聲實在不好,我還是毫不猶豫地坐了大巴和飛機。

5.公共交通便宜又完善的國家和地區(qū)

排名第一的自然是印度。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雇主之一,印度鐵路公司每天都有發(fā)往全國各地的火車,雖說不是那么的準點,但10美金可以跑上2000公里,這個性價比還是很高的。除非你真的很有閑情,我覺得是沒人愿意拖著包,和一群牛站在不封閉的鄉(xiāng)間小路邊,一邊吃灰,一邊等順風車吧。

關(guān)于在印度搭車是否安全這個問題,推薦大家去看兩部近年寶萊塢拍的公路片:《10號國道》(NH10)和《在路上》(Highway)。

這兩部都是取材于公路的電影,而且都是以女性為主角,講述了在印度農(nóng)村地帶可能會遇到的種種險情和意外。女主角在公路旅行中被綁架,之后被惡人和黑幫追,警察也是顯露了一貫的腐敗和無能。盡管我在印度深度停留過很久,沒有遇到過任何危險的事,但憑著對印度的一些了解,相信電影里的場景肯定會在某些地區(qū)發(fā)生。如果你想在印度搭車,請一定先了解你要去的地區(qū),做好足夠的后備方案再行動。

我和同伴也在印度搭過短途的順風車,從馬圖拉(Mathura)到阿格拉(Agra),再從阿格拉回德里。這是游客走得最多的一條高速公路(其實也就是開放式鄉(xiāng)間小路),從泰姬陵去首都。這樣的路段人流多,車流多,公共交通工具多,不偏僻,還是基本可以放心搭車的。當然一般人都會選擇印度高鐵3小時直達,第一次乘公共汽車走這條路我花了6小時(因為比火車便宜),第二次搭順風車我走了5小時,時間成本都很高。

搭車需不需要舉牌?

我個人覺得完全沒有必要。多數(shù)車輛在行駛的過程中速度極快,通常都是呼嘯而過,根本看不清你認為寫得很大的那些目的地的名字。愿意停車的司機,怎么都會為你停。

搭車跟司機聊些什么?

剛開始搭車的時候,熱情比較高漲。好不容易遇到一個愿意為你停下的司機,幫你省了路費,那個心懷感激的情緒,恨不得整個旅程都要不間斷跟人家嘮。當你還是這種菜鳥的時候,也完全不感到累,總是想著“哇,這就是在分分鐘體驗民情啊”,內(nèi)心一陣滿足。

漸漸地,搭的車多了,跟司機之間的談話無非也就是一些套路。

你去哪兒?家在那兒嗎?運什么貨?做什么工作?有幾個孩子?

我叫×××,從×××來,要到×××去。

去的國家越來越多,我手里會拿著翻譯器試著用不同的語言重復地問著上面那些問題,最后發(fā)現(xiàn)那些破冰式的問題完全觸摸不到所謂的民情。但是,當你開始學說當?shù)卦挼臅r候,司機便反客為主,一直抓住你問東問西,漸漸地,把這個國家老百姓的生活鋪陳在你面前。

搭車最理想的陣容?

曾經(jīng)跟一個中國朋友聊天,他在歐洲帶著折疊式單車旅行。我想作為一個亞洲臉的男人,在白人的地盤應該是有一點優(yōu)勢的,大家都喜歡舶來品嘛。一問才發(fā)現(xiàn),其實等到一輛順風車的時長,在世界上多數(shù)國家都一樣,完全不取決于你是“小黑”“小白”還是亞裔,也不管你的行李有多大,看起來多么像一個旅行的人。即使你們是三兩成群,也可能“秒上”。

這是他對我說的:

我在收費站足足等了三個小時,沒能成功搭車。一個看起來營養(yǎng)不良的法國女人,很丑,點了支煙,來我前面搭車。我立即著急了,連忙上去跟她說:不好意思,你在前面擋我搭車的路,能否到旁邊道搭車?她不懂英語,但明白我的意思,很不情愿地到另一條道上等。她像瘋子一樣見人就大聲問,居然等了不到一分鐘,就問到去巴塞羅那的車。她沒有記仇,幫我問司機是否可以載我和我的自行車,司機點頭,她連忙叫我過來。哇,我還真的很感謝她的出現(xiàn),女性真的很容易就可以搭上車。我們走的時候,旁邊一位跟我等了差不多時間的西班牙人,流浪漢打扮,還在苦苦地等車,不知道什么時候能等上。

捷徑就在這里,搭車的效率就這樣被他總結(jié)完了。

通常一個女人搭車是上上簽,非常容易被“撿”走,兩個女人也算是上上簽,尤其是司機有點閑,想找人聊天的;一個男人那是下簽,多數(shù)司機會感覺有潛在危險;一男一女算是中等,講穿了還是有女人在;兩個男人那就幾乎不可能了,除非這個司機真的是心地善良,或者開得快要睡著了,必須找人跟他聊天。

世界就是這么現(xiàn)實。

在搭車走了一圈世界后,基本上所有國家的司機能歸成這么幾類:要錢、要性、傳教和什么都不要。幸運的是,在我搭上的幾百輛順風車里,還是什么都不要的司機居多。感謝一路免費稍上我的各國司機們,有了他們的相助,我的旅程才這么順利,這么精彩。

環(huán)球旅行必備技能——做飯

環(huán)球旅行有時候并不是一個普通大眾負擔不起的沉重的夢想,低成本出行(budget traveling)這個概念可以幫助到更多的年輕人走出去。

作為一個旅行者,在路上每天無法避免的開銷無非是吃、住、行三大剛需。通過購買優(yōu)惠的機票和坐免費的順風車,可以把出行的花費降到最低,那怎么把“吃”的費用降下來呢?

如果你不會玩鍋碗瓢盆,不會跟菜農(nóng)大媽用當?shù)卦捒硟r挑菜,但心中卻有吃遍全球的野心,怎樣能在一場長途旅行中,最大化利用身邊的資源,用最少的錢滿足自己的胃?

也許沒人告訴過你,口感好的亞洲泡面(比如辛拉面),在亞洲以外的國家,要賣到12到18元人民幣一包呢!所以吃一包辛拉面,對我這樣想節(jié)約開支,又追求泡面口感和湯感的人來說,其實性價比不高。

在我經(jīng)歷的28個月的長線旅行中,停留時間最長的一個國家是巴西,待了70天。就算是受上帝青睞的巴西再物產(chǎn)豐富,基本上吃到第二個月時就已經(jīng)沒花樣可翻了。這時候帶點手藝上路的你,不管是要借宿當?shù)氐募彝ィ€是在帶有公共廚房的旅社小做一頓,都一定會讓提供借宿的主人家對你加倍喜愛,或是讓自己的五臟六腑充滿幸福感。在旅行途中,我下廚做飯的比例大約占到百分之八十。但是,走到食物便宜又美味的國家,那就基本不下廚了。

自己做飯的益處多多。

首先一條自然是自己買菜成本低,省去了下館子的服務(wù)費和食物稅。在很多氣候適宜、物產(chǎn)豐富的國家,食材尤其便宜。在摩洛哥買一個星期兩個人吃的菜,只要人民幣60元;在埃及的菜市場買一頓四人份的食材只要人民幣40元;盧旺達,一家兩大兩小,加上我,五口人,三道素菜的成本價是人民幣10元。

每次到一個國家逛市場的時候,我最愛的就是打探一下這個國家的物產(chǎn),好拿“白菜價”撿一點其他地方吃不到的便宜貨。比如—

智利三文魚。尤其是快到收市時,最適合砍價,一大盤的新鮮三文魚,四人份,只要35塊人民幣不到,有沒有感覺自己在吃三文魚蛋白粉?

在海邊吃的就是食材的新鮮口感。智利到處有很優(yōu)質(zhì)的海鮮,但做法略顯單調(diào)。于是,這么高質(zhì)量的三文魚拿回家,只要把三文魚、洋蔥、蘑菇、黃油、白葡萄酒、海鹽、黑胡椒粉、橄欖油、青蔥、檸檬在烤盤里鋪妥,錫紙包好,放進烤箱一烤,只需短短二十分鐘就搞定啦!

俄羅斯洋蔥。俄羅斯的白色小洋蔥比其他國家的吃口略甜,同樣一道炒菜拿俄羅斯的洋蔥做,味道就比別的地方更好,可以搭配任何食材清炒。如此甜美的洋蔥,切起片來也是絲毫不留情,硬生生的格外“催人淚下”。

再有,逛菜市場也成為環(huán)球旅行中非常接地氣的一種文化體驗。帶著每到一處必須和菜農(nóng)討價還價的獵奇心,看一看世界各地人們不同的購物習慣,這種“雞毛蒜皮”的日常生活感也給我?guī)聿簧贅啡ぁ?/p>

在印度和墨西哥等地,物產(chǎn)多樣,物價親民,菜販子之間的競爭就變得尤為激烈。孟買居民區(qū)的很多菜市場都是在城鐵沿線,見縫插針鋪展在地上。下班高峰的時候,一條本不寬敞的小馬路,兩邊被果農(nóng)和菜農(nóng)占據(jù),叫賣聲四起:“Bees ka dus!Bees ka dus!”意思是,所有蔬菜人民幣兩元十個(像番茄、茄子之類都是按個賣)。

我和兩個印度小哥擠在突突車里面,車寸步不移,索性一腳跳下車,先買菜再走回家。于是,菜市場也成了練習印地語數(shù)字最好的地方??上в《炔藘r過分便宜,數(shù)字不會超過一千,基本都在100盧比以內(nèi)重復。

另外,自己做飯也是為了拯救我“嬌貴”的胃。在中美洲一帶遇上悶熱的雨季,經(jīng)常吃一次路邊攤,要拉上四五天肚子。也有幾次在重口味的印度,住了朋友家,一日三餐加下午茶、夜宵,每天被塞咖喱,吃到噴火,蹲在馬桶上站不起來。這時候表面上我會對朋友說,今天讓我來吧,給你們做一頓比印式中餐Manchurian chow mein(印度最常見的中餐)更地道的滿漢全席;實際心里想的是“去你的重口味咖喱,老子今天一定不能再讓你們灌我咖喱醬了”。

在當?shù)胤繓|家里開火做飯,通常都會做上兩三個人的份,如果房東有朋友或者是一大家子,那更好了。大部分時候,當我主動建議給一大家子做一頓飯,房東都會讓我列一張食材清單,然后很慷慨地買回所有原料,不用我掏一分錢。有時候房東還會讓老婆、孩子來廚房給我打下手,負責洗菜切菜洗碗。遇上一些對烹飪感興趣的主婦,便直接接過所有的體力活,讓我只管做好場外指導,發(fā)號施令。從洗菜到擺盤,不用我動手,只需動一下嘴,現(xiàn)成的飯菜就端上桌了。

在傳播我們博大精深的中華美食文化時會發(fā)現(xiàn),老外對中餐一直存在著很多誤解。

誤解一:What's your national dish?

這是全球各國人民最常問的一個問題:“中國的國菜是哪道?”

就好像日本有壽司,韓國有泡菜,泰國有冬陰功,越南有pho(米粉),柬埔寨什么都是amok(椰奶醬汁)往上一澆,土耳其就是換著各種大餅小餅來卷肉,印度的咖喱,墨西哥的taco(玉米卷),意大利的面條,阿根廷的asado(烤肉),智利的牛油果熱狗,埃及的Koshari(米飯、豆子、短面條亂炒)和古巴的黑豆子米飯一樣,在很多即便有美食,但換來換去無非就是那幾道“國菜”的國家,人們總覺得一直以“味美”“烹飪考究”而著稱的中餐,也肯定有那么一道代表作,可以把中國菜給概括了。

每當我解釋起中國菜的八大菜系,都會看到“宿主”們的表情有點像在聽天書。對他們來講,只是一個“中國菜”的概念,不明白為什么還分這么多流派。后來我就簡而化之地告訴他們,中國菜只分兩種,“辣”和“不辣”,要是能吃辣,那你就是真正的會吃中國菜的人。

經(jīng)過這么一解釋,他們茅塞頓開:“原來你們的國菜是辣椒!”

誤解二:Do you like Chinese food?Yes, I like fried noodle!(你喜歡中國菜嗎?可喜歡了,我最愛吃炒面?。?/p>

很多外國人只去過他們自己國家的中餐館,難免會把菜單上最常見的炒面和炒飯當作是中餐里的一道菜。通常這些在海外已經(jīng)本土化的中餐館,會入鄉(xiāng)隨俗地把炒面做成帶一點蔬菜澆頭和肉片的一人份的主食。國外的中餐館里,幾乎不會看到外國人三五好友一起點米飯配小炒。

每次給房東做飯前,我通常會先了解他有沒有吃過中餐,喜歡哪道菜。很多時候,房東自信滿滿地回答我:“我當然對中餐了解,我最愛吃炒面?!?/p>

我表示“不是主食,是菜”后,房東一臉茫然,“你是說炒面它不是一道菜?”

我巴西的宿主保羅聽說我要給他做中餐,就屁顛屁顛地叫來七八個好友,說讓我給他們做炒面,其他菜都不需要,因為已經(jīng)有菜了。后來這頓只加了一點豆芽和香蔥的炒面,被保羅大聲叫好,還問我怎么可以把巴西中餐館的味道還原得這么準。我告訴他,你們不懂有種萬能調(diào)料叫“醬油”。

誤解三:做中餐的原料太復雜,我們國家沒有,我從來沒吃過中國菜。

另有一些從來沒有見過中國菜真面目的宿主,抱著“中餐是傳說中的絕世美味,但我們國家不可能吃得到,因為沒有原料”的心態(tài),聽說我要在他家露兩手,一直持懷疑態(tài)度。最后帶著一臉的疑問,站在廚房,監(jiān)視我做飯的整個流程,在品嘗到成品后,才開始相信,原來用他們國家的本土原料,也是可以加工成中式美味的!

誤解四:我不吃“有頭有臉”的,我是VEGAN(素食),我只能吃我們國家的菜。

遇上只吃素食又對中國無肉不歡的飲食文化略懂一二的宿主,那真是我的福音。在大多數(shù)發(fā)展中國家,蔬菜都比肉便宜,你說我能不開心嘛!只要買幾個茄子、辣椒、蘑菇、芹菜、洋蔥、長豆,胡亂搭配一通,就能擺出一桌全素宴,讓那些以為中餐里沒有素食菜的人們,也能找到自己的一片天。

誤解五:狗肉是不是真的是一道熱門菜?

這個問題,在南美洲被問得尤其多;而南美洲里,在巴西被問得最多。

在這片連老鼠、青蛙、羊駝都被端上餐桌的大陸上,我盡可能耐心地解釋他們丟來的一系列有關(guān)“殘忍”“無情”等字眼的追問,告訴他們在中亞我吃了馬肉,在馬爾代夫嘗了海龜肉,在納米比亞也吃了鹿肉,總有人在吃別人喜歡的動物,中國不過是其中之一。

那么,在路上,如果不提入門級的番茄炒蛋,有哪些菜是既容易找到食材又受不吃辣的外國人的歡迎,而且“做法簡單”,不需要很大的廚房空間和很多器具就能完成的?在這里分享幾個我在路上百試不爽、屢屢受到好評的Master Chef看家菜。

蔥油雞

原料:雞大腿,蔥,姜,鹽,油。

這個菜比較萬能原因有二:第一,不辣,所需的配料都是最基本款;第二,雞肉基本算是全球最容易被接受的肉,不用擔心有些宗教不吃豬,有些不吃牛,有的個人不吃海鮮、內(nèi)臟之類。只要選到肥瘦大小適中的好雞腿,基本不會失手。但在一些吃口重的國家,宿主都不會吃清淡貨,嫌蔥油雞入口無味,然后拿出自家的調(diào)料往里添加一些他們喜歡的味道。

做法:蔥姜入鍋,中火煮雞腿30分鐘至熟,水控制在低微沸騰狀態(tài)。爆蔥油,實在沒蔥,可以拿洋蔥代替。把煮熟的雞腿去水拿起,擦上鹽待涼。取少許雞湯放入爆好的蔥油,可以根據(jù)口味在這里添加一些別的調(diào)料(八角、花椒、料酒或豉油等),調(diào)成醬汁。然后雞腿切塊,淋上汁。

橘子雞

原料:雞胸肉,白醋,醬油,鮮榨橙汁,糖,鹽,白胡椒粉,生粉,面粉,蛋清。

美式中餐里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橘子雞(orange chicken),吃口酸酸甜甜,符合很多老外對中國菜的假想。這道菜好處是,一般喜歡吃番茄汁類菜系(經(jīng)典意面、土耳其亂燉、格魯吉亞番茄燉牛肉、馬達加斯加的本土酸甜黑椒牛柳等)的人,都能吃得慣。所以只要你愛番茄醬那個味道,就肯定能接受,基本上也是一款不會在老外面前失手的菜。但是這道菜所需的原料有點復雜,通常不會在一個家庭的廚房里找全,需要另外購買。

做法:雞胸肉切塊,滾上蛋清、白胡椒粉、鹽、面粉和生粉(面粉和生粉的比例是2:1),油炸成金黃色的脆皮雞米花。下橙汁大杯、醬油少許、白醋、糖2~3勺、水,做成醬汁。等醬汁變濃快收干時,雞米花下鍋爆炒,出鍋。這道菜的難點是上色,要看是不是能找到白醋,有時候拿蘋果醋代替,再不小心加多了醬油,顏色一下就烏了,變成了咖啡色的焦糖雞塊。

茄子

茄子是一種神奇的蔬菜,雖然在不同的國家茄子的長相差別很大,但這是一款和洋蔥一樣,在哪里都能找到的平民系蔬菜。炒茄子可以搭配辣椒、肉末、蘑菇和各種當?shù)乜少I到的其他蔬菜,它很百搭。做法的話,不管你用什么原料,中式煸炒還是西式烘烤,茄子都能勝任。這絕對是我在路上吃得最頻繁的蔬菜。

咖喱,那是一道萬能菜。

做咖喱其實不難。只要在有印度人、阿拉伯人聚居的地方買一點香料包隨身帶著,就可以搭配市場里的各種蔬菜和肉類,到哪里都來個咖喱大雜燴(masala)。在印度人的腦海的里,“咖喱”這個詞甚至完全代替了“一道菜”。好幾次宿主都問我“今天你會做哪道咖喱”,被我一一糾正成“哪道炒菜”后,依舊摸不著頭腦地追問:“難道炒菜里面不放咖喱嗎?”在印度的大部分地區(qū),菜就是咖喱。但對外國人來說,咖喱可不單單只是一道菜這么簡單,它變身起來那簡直是比婦女們的沙麗還要讓人眼花繚亂。

正宗的印度或斯里蘭卡咖喱粉分得很細致,有蔬菜咖喱、魚肉咖喱、雞肉咖喱和其他肉類咖喱,我在宿主家看女傭做一道咖喱秋葵就放了13種香料。如果你不是在南亞地區(qū)做飯,只是“騙騙”一般的當?shù)厝?,做一道咖喱,大概只需要三四種香料就可以把基本的味道調(diào)出來,再加上一般國外廚房很常見的黃油、牛奶和各種奶醬,調(diào)制一道口味不辛辣但很濃郁的異域風情咖喱,也是頗受宿主們的歡迎。

要想偷懶一點的話,可以去亞洲超市買現(xiàn)成的泰國咖喱罐頭,直接下鍋加椰汁和鹽、糖就行了。

西班牙蛋餅(Tortilla)

Tortilla在墨西哥是一種作為主食的薄餅,和這里說的西班牙Tortilla是兩種不同的東西。西班牙蛋餅的做法十分簡單,所需的材料也都是一般國家能找到的。Tortilla既可作為一道簡單的美味早餐,也能當作一頓實打?qū)嵉耐聿椭魇常铒柖亲?。不論是素食者還是肉食者,都可以自行在蛋餅里加上自己喜歡的蔬菜或者肉類,儼然一道萬能菜。而且這道菜不需要用到炒菜鍋,只要有平底鍋就可以。

原料:雞蛋,土豆,鹽,黃油,洋蔥,黑胡椒,歐芹,蒜。

做法:洋蔥切絲,放在平底鍋里小火慢煎15分鐘(可加黃油)。加入去了皮的土豆塊,入鍋一起再慢火煎15~20分鐘。不定時翻面保證土豆受熱均勻。放入2個蒜,把打好的雞蛋倒入鍋中,繼續(xù)慢火加熱15分鐘直至成固體。翻面加熱后,出鍋。可點綴蔥花、西芹、黑胡椒等調(diào)料。

黃豆煎蛋

雖然罐頭食品不是我的首選,但在條件有限,只有罐頭可選的情況下,這道黃豆煎蛋也算是不錯的小食了。

原料:罐頭黃豆,雞蛋,鹽。

做法:最簡單的煎蛋技巧,待蛋變熟后,直接倒入經(jīng)典的英式黃豆。罐頭食品的營養(yǎng)價值雖然偏低,但在沒有任何調(diào)味料的情況下,一碗濕漉漉的有滋有味兒的黃豆湯汁也能給這道菜增色不少。

炒飯

炒飯可能是很多老外最愛的一道中餐了。曾經(jīng)好多次問宿主愛吃什么菜,都被非常迫切地要求做一個中國炒飯。當我解釋說“有剩飯不想浪費才會拿來做炒飯”時,看著那些人詫異的神情,我才發(fā)現(xiàn)不小心又打破了一個關(guān)于中餐的傳說。

原料:隔夜米飯,雞蛋,胡蘿卜,各種可選配料。

做法:炒飯不難做,要記得加點胡蘿卜啊青豆啊,把配色搞好,米粒弄成顆粒分明的,老外保證百分之百滿意。偶爾也能加點高營養(yǎng)的蝦仁進去,檔次一下就超越了街邊攤的水準。

烤雞翅

原料:雞翅,老抽,生抽,鹽,外加各種自選香料(八角,桂皮,干辣椒粉,黑胡椒,孜然等)。

做法:烤雞翅又是一道雖然中餐特色不那么明顯,但廣受喜愛的大眾懶人菜。腌制雞翅的時候用一點老抽和生抽,再加上各種當?shù)爻锌梢再I到的香料,就可以跟外國人平時吃的自制烤雞翅區(qū)別開來。

這道菜的好處是,只要烤箱足夠大,做一大盤就可以喂飽整個家庭,而不用一個個小炒把自己的手臂弄得很累。

做菜就跟做買賣一樣,是一種“文化”交易。

在我遞上精心準備好的中餐時,也會適宜地要求宿主帶我認識一下這個國家的家常菜,于是交換菜品也成了環(huán)球旅行中樂趣滿滿的一部分。尤其在伊朗這樣的國家,每每下館子吃,翻來覆去就是那么幾種烤肉串(kofta)和烤番茄。能把烤番茄搬上餐桌的國家,可想而知吃得是有多單調(diào)。但伊朗普通人家的私房菜卻是讓我大開眼界。不僅有我最愛的伊朗酸漿果刺檗(讀bò,英文barberry,波斯語zerashk)蒸的飯,還有一些特制的梅子醬辣椒塞肉和蜜汁烤肉,很多菜都主打著伊朗人酸酸甜甜的口味偏好。和伊朗主婦們在廚房里切磋廚藝時,我算是慢慢揭開了這個國家黑紗底下的多彩生活。

可能是去的地方不吃豬肉的比較多,在路上基本不做豬肉。外國的廚房通常沒有切肉的大刀,如果是買整雞或整塊肉,最好是讓肉店師傅事先切成你要的大小,切片、切大塊、切小塊都行,完全免費。

多數(shù)外國廚房里沒有醬油,所以我會在中國超市買瓶小醬油隨身攜帶。我也愛吃各種重口味的咖喱,常用到的香料如蔬菜咖喱粉、干辣椒粉、丁香、香葉片、干羅勒碎粉也會隨身攜帶。鹽和黑胡椒是外國廚房最常見的調(diào)味料,基本不用擔心找不到。有時候?qū)嵲谌闭{(diào)料了,也可以跑去鄰居家借一點。

還有些國家用的是點火式的煤氣灶。想自己開火做飯,得隨身帶好火柴。在阿根廷的一個小鎮(zhèn)上,我借住的家里沒有火,前后幾十米才能找到鄰居。當時我穿著拖鞋在冷風里跑出去借火,心想為了做頓飯差點就成了賣火柴的小女孩。

有煤氣灶還算是小康級別。在埃及阿斯旺,我做了一頓需要別人不停地上下倒弄煤氣罐才能保持小火不熄的苦力飯。宿主家的廚房沒有燈,煤氣罐里的煤氣只剩下最后一點,只能通過把煤氣罐放到和地面水平的位置才能讓眼看就要熄滅的火苗再略微燃得旺一點,炒菜的鍋也沒有手柄。這頓飯靠三個人,做了一小時:我負責炒菜,同伴扶著煤氣罐,宿主拿著抹布把鍋子固定住,以免從灶頭翻落。

還有那種“80后”不陌生的煤球爐,在大非洲的小村里是家家戶戶的標配。偶爾跟著宿主大媽玩一把野柴火,也挺有意思的。

普通的非洲家庭用的都是煤球

能吃遍全世界的山珍海味是一種享受。

能踏遍全世界的菜市場,砍掉各國菜農(nóng)一點價錢是一種技能。

能在各地的宿主家里和八方友人分享中國菜,則是我環(huán)球之旅里色彩濃重的一筆,它給我的旅程帶來了更多的生活氣息,也讓足不出戶的當?shù)厝藗兞私獾轿掖笾腥A的美味。

TRAVEL, TO MAKE A BETTER WORLD!

環(huán)球旅行出發(fā)前,我為自己的這次行程計劃了三條路線。

一條是從中國出發(fā)往西,經(jīng)印度、伊朗、土耳其到西亞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的中亞部分留在回程的時候走,直接入我國新疆。追著最溫暖的季節(jié)、迎合民族節(jié)慶的時段體驗絲綢之路當年的輝煌。

之后飛躍大西洋,去到美國。從紐約開始跟朋友一路自駕到佛羅里達州Key West(美國大陸最南端),沿著東海岸故地重游學生時代的青春路。也從這個拉丁美洲移民都心心念想去淘金的美洲老大開始,南下至“新大陸”的最南端—號稱世界盡頭的火地島。

接著到達非洲,完成從尼羅河入海口(埃及)到非洲大陸最南端(南非Cape Agulhas)的穿越非洲大陸的陸路之行。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